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策略研究

2021-12-31 06:56马燕玲
科学咨询 2021年7期
关键词:生活化美术素养

马燕玲

(昆山市周市镇春晖小学 江苏昆山 215300)

教育与实际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加入生活元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实际生活为起点和依托,做好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生活和日常见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将美术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利用,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意义

在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美术学科能够实现对学生审美、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的生活化能够更好地达成这些目标。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熏陶,美术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较低,这给广大美术教师顺利开展相关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将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对于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其能够给小学生的美术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使自身艺术能力得到提升,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其次,小学学段的学生年龄尚小,正处于对各方面能力的塑造阶段,通过将课堂生活化,能够使抽象的美术知识具体化,提升其对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艺术兴趣,为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进而使教学工作更加顺利地推进,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将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术的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地使其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其进步和发展[1]。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策略

(一)教学素材生活化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很多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得到了显著的锻炼和提升,此时,教师要对其艺术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生将主要精力运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对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懈怠情绪,在课堂上时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这会给学生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且不符合素质教育大环境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对此,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作出适当调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该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对美术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提升美术素养。

比如,在学习《过春节》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再进行追问:“有谁能讲出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接下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路作出适当引导,回归到课堂的主题“春节”,并让学生讲述自己在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发生过的趣事。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剪窗花等与春节相关的趣味性活动,完成教学的目标。

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并对传统节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丰富了其知识储备。在这种相对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相关知识,对于其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堂游戏生活化

小学学段的学生因为年龄原因,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大都对外界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注意力也极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吸引,对此,教师在进行教育而设计的过程中要对这一特点进行充分利用,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趣味游戏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进而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当中,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保证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因为美术的艺术灵感常常由实际生活而来,又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升华,所以将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小游戏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实现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

比如,在讲授《四季的色彩》一课时,教师可以借此设计一个生活化较强的趣味游戏。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的季节是哪一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再进行追问:“你能用一个颜色形容一下这个季节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这个季节发生的小故事,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听过了学生的分享后,教师可以作出适当的评价并进行简单总结,再引出课堂的主题《四季的色彩》。随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简单的课堂任务,让同桌之间分享彼此的季节小故事,并为对方画出来,要注意突出其对应的色彩,在课程结束时大家一起选出三幅最精彩的作品,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

通过简单的生活化小游戏,能够使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讲述和绘制小故事能够增进其对生活的热爱、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锻炼到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和美术素养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工具生活化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予以关注,并给予有针对性的训练,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促进其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创新并勇于探索和实践,切实地将理论知识在生活中进行有效运用。平日里会有很多的食品、药品、日常用品的外包装、水瓶等物品,被人们当作废弃物进行处理,多数情况下会将其丢弃,尽管这些物品有很多可以进行回收,但是其回收的效果不佳。此外,由于对该类物品的随意丢弃,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有效实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多人忽视了这些废弃物的使用价值。对此,教师可以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出发,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利用意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其美术素养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锻炼,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

比如,在讲授《纸盒变家具》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在家中找出废弃的纸盒,并在课程开始之前将其带到学校,以备课上使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并进行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家具样式,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制作,最终完成一件让自己满意的作品。部分学生最终的作品可能会不尽如人意,对此,教师要给予积极鼓励,让其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在后续的课堂上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在和小组人员沟通时其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升;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细节观察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对于其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此外,在设计家具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美术素养也能得到提升。

(四)实践平台生活化

美术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存在着,它是生活的衍生物,也是生活的源动力之一,因此,对美术知识进行细致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美术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并让其充分感受到美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魅力,可以创造合适的机会与学生一起实地了解风格多样的建筑物,进而更好地理解建筑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让学生体验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其中的文化底蕴,同时使其鉴赏力和审美力得到提升。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所参观的艺术品进行深度创作,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融入自身的思想,进而实现对其审美力和创新力的提升。

(五)课堂活动生活化

在美术课堂上开展生活化的趣味性教学活动能够满足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促进学生能力的进步和艺术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开展运动会时,每个班集体都会有自己的服装,但是,这种服装的样式相对单一,在活动结束后很快会被学生遗忘。对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在生活中积极作用,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个性化T 恤设计”的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丰富的图案,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其创作能力,也让即将被舍弃的T 恤充分发挥其价值。

通过这种生活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感知美术的独特魅力,对于其思维能力的训练、艺术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进行生活化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进而顺利地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验生活之美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猜你喜欢
生活化美术素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美术篇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