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理论及中国化

2021-12-31 09:28李旭峰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恩格斯公正

洪 涛,李旭峰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毕生诉求。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没有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进行过专门论述,但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对于公平正义问题的相关表述非常多,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社会公平正义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正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理论的内容

公平、正义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社会氛围,它代表了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正义理论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和社会层面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问题进行了思考,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产力——社会公平正义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公平正义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他们认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程度,不能抛开生产力发展水平追求所谓的社会公平正义,必须要在经济发展的现有水平范围内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通过对公正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了经济层面的社会公正观。马克思经济层面的社会公正观指明了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建立生产经济公有制,方能实现社会经济层面的公平正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曾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的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1]劳动者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付出了劳动,却并没有得到所期望的合理回报,劳动者由于没有生产资料,只能被迫出卖自身的劳动进行社会生产这显然是不公正的。从这个现实角度出发,马克思设想出未来社会实现生产公正的途径。第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用足够的物质财富做基础来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从而实现公平正义。第二,必须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能够更好融合,从而保障生产关系层面的社会公正。

(二)尊重人权——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治基础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中所存在的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他认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公正学说是虚伪的,不现实的。资产阶级口中的自由、民主,把广大的无产阶级排除在外。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政治不公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关于政治层面的公平正义观,不是让无产阶级“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2]这种公平正义观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财富公平分配的标准是劳动。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凭借自己对资本的占有,对无产阶级进行无情的剥削,是极大的政治不公。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到按劳分配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它任何东西”。[3]由此可见,劳动才是衡量平等的唯一标尺。

其次,社会公平正义的主体是全体人民。马克思认为,民主是指人民真正得到了参与政治的权力和机会,有了这个前提,才有社会政治公正的可能。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是狭隘的、虚伪的民主,对剥削者而言是天堂,对被剥削者来说是陷阱”。[4]马克思设想未来的民主制度将保障人民参与政治、管理国家与的权利,政治特权现象消失。

最后,司法公正是人权公正的重要保证。为了推翻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但始终没有真正付诸实践。马克思强调,人权保护不只要在立法上平衡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政府部门也要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公正及时的司法保护,是保护人权最重要的防线。因此,司法公正的程度关系着国家政治公正的实现水平。

马克思关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公平正义理论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政治公正思想来指导国家公平正义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法治建设。

(三)服务社会——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要求

马克思主要从社会保证和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方面对社会层面的公平正义做了阐述:

首先,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只是资本家的生产机器,他们从来不会在意工人的利益。但是随着无产阶级的壮大,资产阶级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维护劳动者的某些权益来巩固自身的统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这种虚伪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和讽刺。劳动者创造的财富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更大。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成为了社会保障的目的。广大劳动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社会公正也得到了更好的实现。

其次,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必备条件。马克思认为,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不仅表现在体力上对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劳动进行剥削,在智力发展上资产阶级也没有放过工人阶级,他们对未成年人进行压榨,使未成年人变成了生产剩余价值的一种机器,未成年人智力发展被闲置起来,造成了荒废”。[5]马克思指出了资本家的丑恶面目,他们为了扩大生产,雇佣大批童工进行生产。马克思认为,儿童是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必须接受最基本的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明确的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应向所有适龄儿童都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保证每个公民最基本的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公正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升这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素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平等的教育权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

二、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理论的中国化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以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理论为指导,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原则,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理论,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力,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毛泽东对公平正义理论的发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新的社会公平正义思想。

1.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

毛泽东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其重视。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特别强调要把工作的中心转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来,提出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作用。只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才能够满足人民对物质产品的需求,进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毛泽东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上提出三个途径:“一要靠物质技术,二要靠文化教育,三要靠政治思想工作”。[6]在此之后,他还明确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基础,是满足人民物质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要吸取大跃进的教训,发展经济时必须考虑农业和工业的平衡。

2.社会公平正义制度的完善发展

毛泽东在社会制度方面进行了新的构建。经济上,首先采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其次,通过改革,实行按劳分配为原则的分配制度,建立新的工资制度。最后,在经济组织中建立劳动者之间平等关系的制度。政治上,第一,强调人民民主专政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第二,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第三,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文化上,确立了我国文化教育的性质是让广大人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让所有的适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

3.在弘扬社会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中促进公平正义

资本主义文化中,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这种文化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极易形成自私自利的社会价值观。毛泽东坚决反对这种资本主义文化,他“提倡社会主义精神”。认为应该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毛泽东在反对官僚主义时强调要弘扬共产主义精神。通过改变官僚主义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他认为,党和国家领导干部要平等对待他人,践行共产主义精神。

(二)邓小平对公平正义理论的发展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地位进行了新的阐释,确定了社会公平正义新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要发展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观。

1.对社会公平正义地位的新阐释

邓小平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环节。“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涵。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部分人富裕,大部分人贫穷的社会,将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极其高的高度,凸显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地位。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对公平正义作了很多论述,但没有对公平正义的地位进行特别阐释,邓小平对社会公平正义地位的新阐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观。

2.确定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将共产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定义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将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具体化为”共同富裕“,并对共同富裕进行了阐释。首先,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并确保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其次,共同富裕应该是劳动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特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要让全体人民都有好日子过。实践证明,邓小平对于公平正义目标的新确定对于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众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在南方讲话中,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做基础,社会公平正义才能真正实现。邓小平的这一观点是在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得到的。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生产力迅猛发展,由此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水平。

(三)江泽民对公平正义理论的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并通过社会政策的调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是实现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

实现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泽民指出,凡是涉及到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都需要妥善处理。江泽民强烈批判一些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强调要维护好人民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让所有劳动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起到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效果。

2.通过调节社会政策促进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在政策上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有些忽视,人民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维护,使得出现了很多社会不公事件。面对贫富差距这种社会不公的现象,江泽民强调,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障好社会公平正义,并通过税收政策来防止贫富差距过大。首先,调节过高收入。比如调节个人所得税,向高收入人群多收一些税。其次,取缔非法收入。比如偷税漏税等行为要依法严惩。最后,整顿不合理收入。一切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要进行合理整顿。江泽民还通过调节社会政策来促进就业,进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因地区差异造成的社会不公现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将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调节东西部差距的重要举措。通过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的政策性引导,加快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协调发展。

(四)胡锦涛对公平正义理论的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社会公平正义思想的基础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创新性论述,第一次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1.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地位

胡锦涛同志十分重视公平正义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首先,他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这就需要十分重视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从而达到共同富裕。其次,胡锦涛同志首次将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的观点。最后,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内容,由此可见,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特征。

2.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内容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党领导集体将社会公平正义的主要内容确定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权利公平指的是公民享有权利不受阶层、种族、性别等影响,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机会公平指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政治参与、接受教育、劳动就业等机会。规则公平指的是所有公民在社会参与中,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分配公平是指既要让劳动者有适当的收入差距,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造成两极分化。

(五)习近平对公平正义理论的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五代领导集体,把社会公平正义列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公平正义既关系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1.社会公平正义政策和理念的新发展

经济方面,为了缩小地域差距,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提倡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了我国城镇化布局。政治方面,习近平反复强调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要求用法律和制度来保障政治层面的公平正义。生态方面,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造性地将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建设理念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的充分体现,也让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念深入人心。

2.对公平正义观的丰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行了一系列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举措,对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进行了丰富和发展。首先,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实现中国社会公平正义中的重要作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实现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共产党人始终践行初心与使命,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拓进取,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奋斗。其次,指明了当今中国公平正义问题是具体的、特殊的。之所以说它具体、特殊,是因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特殊的国情,当代的中国与之前的中国相比也具有特殊的国情,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次,强调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了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习近平突出强调要改革教育体制,为了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发展的不公平,习近平提出要推动户籍改革,让乡村发展更有活力。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社会公平正义,解决中国问题,不仅需要加强制度建设,还必须要加强精神文明道德建设,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有好的成效。

三、结 语

社会公平正义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能否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研究,让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平正义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为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提供指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平理论的研究是一个依然敞开着的领域,各位秉持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倾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可以在研精覃思、不懈求索中同道前行。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恩格斯公正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