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实施机制研究

2021-12-31 14:10
青年探索 2021年3期
关键词:认同度粤港澳大湾

国家高度重视港澳发展,积极推动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020年6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以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国安法》),将其纳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国安法》的实施,对稳定香港社会局面,在打击和遏制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2020年11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资格问题的决定》。这是依法履责、立规明矩的必要之举,廓清了“爱国者治港”的法理依据和政治标准。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中央进一步完善香港法律和政治体制,从制度机制上全面贯彻、体现和落实“爱国者治港”的原则,必将确保实现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有力保障香港“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与国家各级党政部门和民间社会团体在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工作开展并行的问题是港澳青年尤其是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问题面临严峻形势。面对着港澳青年国家认同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那么,现阶段应如何提升港澳青年尤其是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回顾

关于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目前学界将国家认同归纳为三种界定范式,第一种是从国家认同的主体角度出发认为国家认同包含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第二种是从国家认同的功能维度进行界定;第三是从国家认同的内容维度出发[1]。陈丽君、刘争先、邢立军等学者对香港学生的国家认同进行跟踪分析后发现:尽管回归后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总体上有所提升,但是这种认同度还是较为淡薄,现阶段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总体上不容乐观[2-4]。但也有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判断,郑宏泰等经过定量分析后指出,香港人对于地域的认同度高于其对于中国的国家认同,但他们对中国国民身份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与香港的情况相比,澳门青年的国家认同比香港的情况要稍好[5]。涂敏霞等对2000名14~30岁的港澳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发现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程度低于澳门青少年;电视、网络与报刊成为港澳青年了解国家的主要途径;历史文化、法律制度、风土人情是港澳青少年最关注的与祖国相关的方面;腐败被视为是削弱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最大原因[6]。林伟等也注意到,澳门被视为“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落实、行政特区体制迅速建立并顺利实施的典范,不仅归因于澳门社会深厚的爱国传统,而且还有赖于特区政府在回归初期所形成的“以我为主”的管治团队以及中央与特区政府顺畅的关系。但近年来,澳门青年的政治参与呈现政治参与意识显著增强、政治参与不断深入、政治认同出现一定危机等新特点[7]。

关于港澳青年国家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从本土意识的崛起与国家认同的关联入手进行分析。杨晗旭等认为,英国殖民者最初将“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殖民逻辑带入香港,逐步将包括香港人在内的“中国人”视为“他者”,从而确立了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伪主体”意识。“伪主体”意识是港人国家认同困境危机的根源[8]。辉明等提出香港人的身份认同表现出本土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双重属性,目前本土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失谐的深层次原因是港陆经济发展失衡以及利益关系的失谐[9]。王衡通过对三个不同年限的“亚洲民主动态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香港居民本土意识崛起而对内地民众排斥加剧了“弱国家认同”[10]。媒体对于建构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特殊作用也被许多学者所注意到,张萌萌认为,香港现代传媒网络等因素强化了香港的地域认同[11],黄康通过分析香港本土媒体对“占中”的专题报道得出结论:香港“反中”媒体在客观上消解了以青年为主体的香港市民的国家认同[12]。

关于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对策研究,在对港澳地区国家认同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具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学者对增强国家认同的实施路径提供了具体的策略选择。文小勇等从加强香港新生代统战工作的角度进行了思考[13]。邢立军等则从发挥国民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促进两地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以传播媒介构建国家的正面形象等方面探讨了构建香港青年一代国家认同的路径[4]。辉明等从经济利益关系角度分析本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失谐,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发展香港经济、解决民生问题,消除香港民众的相对剥夺感,培育两地共同的利益认同等解决这一失谐问题[9]。

综上所述,当前学界对于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研究大多以理论层面的阐述为主,缺乏一手的调查数据,并且聚焦于回答建构港澳青年国家认同为什么重要和应当如何建构港澳青年国家认同,但针对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特点和影响因素,从机制上探讨提高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的相关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本文研究的分析维度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据自编问卷“港澳青年国家价值观调查”,在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对在香港、澳门地区居住生活,具有港澳地区身份证,拥有永久居住权的15~35周岁的青年发放问卷。为确保样本的代表性,考虑香港和澳门的客观条件和问卷发放的可行性,在抽样方法上,根据香港和澳门青年的年龄、职业身份分布情况选取符合条件的香港、澳门青年填写调查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共计 996 份,其中香港 531份,澳门465份,问卷对香港和澳门两地青年做了科学的区分。

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香港青年年龄在15~35周岁,平均年龄为20周岁;在香港居住平均年限为15.76年;性别方面,男性青年占比38.8%,女性青年占比61.2%;受访香港青年出生地以香港为主,占比65.6%,还有三成青年是在内地出生,在国外出生的比例较小;在住房类型方面,受访青年中居住公屋的青年占比31.2%,居住居屋的青年占比19.8%,居住唐楼、大厦的占比21.5%,居住屋苑的占比18.5%;受访香港青年的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占比58.9%,另外高中生占比30.8%;香港青年以未婚青年为主,占比95.8%;在职业方面,受访香港青年以学生为主,占比85.5%。澳门青年年龄在15~35周岁,平均年龄为23周岁;在澳门居住平均年限为18年;男性青年占比42.9%,女性青年占比57.1%;受访澳门青年出生地以澳门为主,占比58.1%,有36.7%的青年是在内地出生;住房类型方面,受访青年中居住公屋的青年占比7.2%,居住居屋的青年占比12.6%,居住唐楼、大厦的占比59.0%,居住屋苑的占比18.2%;受访澳门青年学历分布广泛,其中高中学历占比32.3%,文凭学历占比41.4%,大学本科学历占比15.1%;婚姻方面,受访澳门青年以未婚青年为主,占比80.9%;职业方面,受访澳门青年以学生为主,占比56.0%。

在访谈方面,课题组分别在香港、澳门进行了若干场座谈,分别针对在职青年、大学生进行了小组座谈和个案访谈,共访谈20个个案。调查过程中,还对港澳青年社团、青少年工作机构的负责人进行访谈。

二、不同国家认同度的港澳青年的思想与行为特征分析

自港澳回归后,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一直是港澳青年在政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也是研究港澳青年的学者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同时,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能够反映出港澳青年对国家的认同程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香港青年还是澳门青年,均以“是香港人/澳门人又是中国人”的双重认同为主。

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的深入分析,发现不同国家认同度的青年具有如下特征:

(一)不同国家认同度的港澳青年政治参与兴趣不同

1.香港青年中国家认同度较高的青年对政治的兴趣度较低,澳门青年则相反

研究发现,香港青年中对政治很感兴趣或有点感兴趣的占比28.3%,澳门青年中这一比例为33.4%。群体差异方面,具有香港本土身份认同的青年中,对政治很感兴趣或有点感兴趣的占比35.3%;而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青年中对政治很感兴趣或有点感兴趣的占比27.3%,比具有本土身份认同的青年低8个百分点。澳门青年则正相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澳门青年对政治很感兴趣或有点感兴趣的青年占比34.5%,比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的澳门青年高14.5个百分点。

2.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参与政党团体的积极性较高,但参与的动因是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及促进自己的工作发展

研究发现,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中30.3%的青年有参与政党团体,而国家认同度较低的青年中只有16%;但是国家认同度高的青年参加社团的主要动因是通过政治参与来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及促进自己的工作发展,参加政党团体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参与政治性事务,在政治方面的诉求较低。

(二)不同国家认同度的港澳青年参与内地交流状况有明显差异

1.不同国家认同度的港澳青年参与内地交流动机不同

国家认同较高的港澳青年参加内地交流活动的比例较高。分析发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港澳青年中有68.9%的青年参加过内地交流活动;而“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的港澳青年中只有44.3%参加过内地交流活动。交流类型均以学习交流类为主,国家认同较高的港澳青年参加探亲访友类活动的比例较高。国家认同较高的港澳青年中71.1%的青年主要参加“学习交流类活动”,42.5%的青年主要参加“休闲娱乐类活动”,34.8%的青年主要参加“探亲访友活动”,24.1%的青年参加“义工服务活动”,25.6%的青年参加“文化研习类活动”;而国家认同较低的港澳青年主要是参加学习交流类活动(73.7%)、休闲娱乐活动(22.8%)以及义工服务活动(15.8%)与文化研习类活动(15.8%)。国家认同较高的青年参加内地交流活动更多为了促进个体发展,而认同度低的青年更多是被学校组织参与交流。调查发现,港澳青年中国家认同度高的青年交流动机选择“丰富生活”的比例为23.6%,选择“提高自身能力”的比例为13.1%,选择“结交新朋友及拓宽朋友圈”的比例为16.0%,这些方面动因的选择比例均明显高于认同度低的青年。香港青年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国家认同度低的青年中有36.6%的人参加交流是由于被“学校组织”,远远高于国家认同度高青年的比例(19.9%)。从原因来看,“没时间”是港澳青年不参加内地交流活动的最主要原因,国家认同较低的青年更看重“活动地点”与“活动内容”。香港青年中,国家认同较低的青年因活动地点没有吸引力而不参加内地交流活动的比例为35.6%,而国家认同较高的青年选择此项的比例为25.6%;澳门青年中,这一差异同样明显。访谈中也有部分青年工作者表示,目前内地开展的部分交流活动在内容上、形式上不符合港澳青年的特点和真正需求,因此参加内地交流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希望未来的交流活动可以更贴近港澳青年,在形式上、在活动内容上加强对港澳青年的思想引领。

2.不同国家认同度的港澳青年对内地交流活动内容和形式评价不同

国家认同度较高的青年对内地交流活动的评价相对较高。国家认同度较低的港澳青年对内地交流活动觉得较为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不到两成,国家认同度较高的青年中37.7%觉得较为满意或非常满意。参加内地交流对大多数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有正向影响,尤其是对国家经济发展评价最好,其次为社会状况,第三是教育水平。调查数据显示,参加交流活动后,分别有66.9%的香港青年和80.4%的澳门青年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印象变好了;此外,分别有28.5%的香港青年、42.3%的澳门青年对内地的社会状况的印象变好了;27.5%的香港青年、44.8%的澳门青年对内地的教育水平印象有所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港澳青年通过交流后有近两成的青年对内地居民素质的印象有明显改善,但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的香港青年则基本无变化。

(三)不同国家认同度的港澳青年社会参与状况有明显差异

1.参加慈善团体、同乡会与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显著相关

香港青年最积极参与的三大团体依次为教育/艺术/音乐/文化团体(44.5%)、运动/娱乐团体(41.2%)、公益慈善团体(31.3%);澳门青年最积极参与的三大团体依次为政党团体(49.5%)、教育/艺术/音乐/文化团体(47.5%)、运动/娱乐团体(42.1%),显示出澳门青年更热衷于参加政党团体,这为澳门青年参加政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国家认同度较低的港澳青年参加公益慈善团体、消费者组织、自我帮助组织/互助组织的比例高于国家认同度较高的青年;而国家认同度较高者参加在港/澳的内地同乡会团体的比例则较高。这反映出国家认同度较低的青年可能更为关注权益实现等问题,而同乡会是以地缘维系的社会组织,对国家认同产生了重要的正向影响。

2.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注重才能的展示和促进工作发展,国家认同度较低的青年则更希望通过社会参与维护自身权益

从参与动机来看,港澳青年参与社会团体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结识志趣相投人士(香港青年62.3%;澳门青年64.6%);其次是展示才能得到别人承认(香港青年38.3%;澳门青年42.8%);再次是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公益(香港青年19.4%;澳门青年25.3%)。可见,港澳青年参与社会团体主要是基于个人发展的诉求和社会发展的诉求,以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为参加社会团体的主要动力。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希望通过社会参与展示才能得到别人承认的比例为42%,高出国家认同度较低青年10.4个百分点;希望社会参与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比例比国家认同度较低的青年高8.4个百分点;而希望通过社会参与维护自身权益的比例比国家认同度较低者低4.8个百分点。可见,国家认同度不同,社会参与的动机有较明显差异。

(四)不同国家认同度的港澳青年受媒介影响差异显著

1.不同国家认同度的港澳青年选择使用的媒介差异显著

在社交媒体使用方面,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经常使用的是微信(61.4%)、YouTube(59.6%)以及Instagram(54.5%);WhatsApp(68.6%)、Instagram(66.9%)和YouTube(65.3%)则是国家认同度较低的港澳青年最常使用的社交软件。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对微信、微博、腾讯QQ等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国家认同度较低的青年;对Facebook、YouTube、Instagram、WhatsApp等社交软件的使用率则低于国家认同较低的青年。整体样本中,国家认同较高的港澳青年经常使用微信的比例是61.4%,比国家认同度较低的港澳青年高42.7个百分点;经常使用微博的比例比国家认同度较低者高10.5个百分点;经常使用腾讯QQ的比例比国家认同度较低者高9.5个百分点;经常使用Facebook、YouTube、Instagram、WhatsApp等社交软件的比例则比国家认同度较低者分别低9.5、5.7、12.4与29.2个百分点。由上述分析可知,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经常使用社交媒体与内地青年沟通联系,通过国内网络媒介了解国家的发展现状;而国家认同度较低的港澳青年则更多使用国外社交软件与网站。

2.媒体内容是港澳青年选择媒体的最重要原因

国家认同较高者更看重媒体的传播形式,国家认同较低的港澳青年则更倾向于基于媒体立场选择媒体。在选择某种媒体的原因方面,超过六成的港澳青年都表示比较看重媒体内容(香港青年62.1%;澳门青年60.2%),其次是媒体传播的形式(香港青年17.4%;澳门青年26.3%),只有小部分青年选择了媒体立场(香港青年9.4%;澳门青年6.3%)。在群体差异方面,国家认同较高的港澳青年更加看重媒体的传播形式,国家认同较低的港澳青年更加看重媒体立场。总体样本中,国家认同较低的港澳青年基于媒体立场而选择该媒体的比例比国家认同较高的青年高11个百分点;基于媒体传播形式选择媒体的比例则比国家认同较高的青年低12.4个百分点。同样,香港青年中国家认同较低的青年基于媒体立场选择媒体的比例比国家认同较高的青年高12.4个百分点;基于媒体传播形式选择媒体的比例则比国家认同较高的青年低9.9个百分点。澳门青年中两类群体的选择与香港青年较为相似。

(五)不同国家认同度的港澳青年对国家发展的认同度有明显差异

1.对中国历史文化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其对国家的认同也相对较高

调查发现,澳门青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可度和体育赛事的关注度均高于香港青年,其中认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高于香港青年23.3个百分点;国际比赛中,关注中国国家队表现的澳门青年比香港青年高19.2个百分点。群体差异分析结果则表明,在对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方面,认可自己中国人身份的港澳青年对“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使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很自豪”这一说法的同意程度均值为3.86分(1分为完全不同意,5分为完全同意),显著高于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的港澳青年。香港地区青年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青年对这说法的赞同程度均值为3.64分,比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的香港青年高1.19分;澳门地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青年对该说法的赞同程度比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的青年高0.89分。

访谈中我们也发现,文化的作用非常重要,港澳青年认同的最重要不是国力,而是文化。有香港青年认为,“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迪士尼动画片就很厉害,都在透露着做人的道理。”因此,我们要引起港澳青年人的共鸣,就要从中华文化着手。国家要策略性部署,打造适合港澳青年的文化,积极传播优秀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在港澳青年中生根发芽。

2.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选择回内地发展的意愿更强

调查发现,内地出生的青年在香港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但是因为亲缘地缘关系,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度相对较高,因此出现了居住条件较差的青年国家认同度较高,居住条件好的青年反而国家认同度低的现象。

在来内地发展意愿方面,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海外地区对港澳青年的吸引力都非常大(得分均在3分以上,5分表示最优先考虑)。对于国家认同度较低的港澳青年而言,海外的经济发展环境较好,更适合自己学习、工作或生活;而在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看来,认为海外和内地发展环境也有较大的吸引力,自己愿意去内地发展。这也间接反映出,相比国家认同度较低的港澳青年,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对内地经济发展环境更加认可,对内地发展潜能更具信心。

目前国内的城市规划、绿化设计等都很先进,电子支付、金融科技等更是发展迅速,有香港青年表示,“家人退休之后,可以考虑到内地居住,内地的物价水平、房价水平都比较低,如果机会合适,考虑与家人一起回内地生活。”

(六)不同国家认同度的港澳青年心理融合有明显差异

1.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对自身与国家关系的评价更加积极,心理融合度更高

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几道题目来洞悉港澳青年在心理上对自身与国家关系的认知情况。分析发现,在评价对“当外国人称赞或批评中国人时,我感觉像是在说我自己”这一观点的看法时,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对这一观点的赞同程度是3.28分(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5分表示同意),比国家认同度较低的青年高1.16分;香港青年群体中国家认同度较高的青年对这一观点的赞同程度比国家认同度较低者高1.08分;澳门青年群体中国家认同度较高的青年对这一观点的赞同程度比国家认同度较低者高0.93分。同理,在对“中国的发展能给我个人/家庭提供发展的机会”“港澳发展与中国有着密切关联”“中国遭受外来侵略我愿意参军保卫国家”这些观点的看法上,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的赞同程度均高于国家认同度较低的青年。这些数据反映出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对国家的心理认同高于国家认同度较低的青年,但总体上认可度一般,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与内地交流的增多影响港澳青年心理动态,部分港澳青年对与内地交流存在认知偏差

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促进港澳青年自身发展、增强与内地融合以及提升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交流的逐步增多,部分港澳青年对于交流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表示了担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港澳青年对国家的心理融合度。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港澳与内地交流的增多,港澳青年对于交流带来的负面效应比较担忧。具体来看,国家认同度较低的港澳青年对“失去工作机会”“家庭生活状况会变差”“居住的社区会变得不安全”“香港/澳门会失去自己独特文化”等的担忧程度更高,即国家认同度较低的港澳青年对交流产生的负面效应的担忧程度更高。可见,港澳与内地交流的增多导致部分港澳青年对于自身发展空间、居住环境、本土文化的保持产生了恐慌,对于国家的心理融合度有所影响。

三、以科学实施机制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

从不同国家认同度的港澳青年差异和影响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问题涉及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系统,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需要树立系统思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流、参与、传播和心理等多个维度探索实施路径,逐步构建出一套综合性、可持续、可调整的实施机制。

(一)政治认同路径:强化身份完善法治

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的合法权益,扎实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资格问题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等系列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港澳基本法以“居民”为核心概念架构本地法律体系,这对于最大限度保持港澳制度延续性及繁荣稳定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从主体观念而言却不利于塑造港澳居民的国家认同和宪法认同。回归二十余年来,我们逐渐感受到这种“隔离性”身份安排的宪制危害,必须加以补救:其一,从法理及宪制角度挖掘基本法上“公民”的身份内涵与义务属性,通过体系化解释宪法与《基本法》证成港澳居民的公民义务,为港澳居民实际承担公民义务确立宪制基础;其二,逐步以“公民”取代“居民”成为解释和实施《基本法》的法理制导原则;其三,在内地对港澳居民的具体政策管理措施上,逐步清理和修正既往的“隔离性”措施,实施“公民化的平权管理”;其四,国家在法律与政策上开放公权力职位给港澳普通居民,包括公务员、外交官、军队士官等,使港澳居民通过服务国家而认同国家;其五,慎用“国民待遇”概念,因为这是适用于外国人的国际经济法上的概念,不适合作为宪法上的概念使用。

此外,在法理层面,依托“全面管治权”对港澳的法治重塑,是“一国两制”全面准确实施及增强港澳居民对国家之政治认同的制度逻辑使然,有助于建立一种切合港澳定位的“基本法爱国主义”。在民主建设层面,以循序渐进的民主发展最大化压缩本土分离主义的政治空间和生存土壤,最大化争取港澳青年世代的转向与认同,是港澳管治改良的优化策略。民主是港澳社会与法治并列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传统泛民的核心政治立场。在“一国两制”之下,我们要合理理解内地与港澳政治发展阶段及政治价值观的基本差异,通过兼顾国家利益及地方民主发展,实现“一国两制”的与时俱进以及对港澳的宪制整合。体制内发展民主也是一种关键性的政治吸纳机制,可以有效拆解泛民与青年本土派的政治捆绑,分化分解反对派的阵营与力量,促成有利于特区繁荣稳定的政治秩序形成。

(二)经济认同路径:整合力量融入大湾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各级政府加快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业政策的体制制度创新步伐。国家认同度较高的港澳青年对内地经济发展环境更具信心,更愿意来内地发展。欲增强港澳青年的国家认同,推动经济发展是本质和关键所在。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协同。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所带来的经济资源的分配,经济环境即营商环境的塑造对于经济体制外生环境具有重大的作用,政府必须加强经济调控,协调区域发展。同时,要想实现经济体制构建,需要粤港澳三地政府有合理的工作体系,合理的分工及高效的合作。

其次,通过经济措施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感。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处于起始阶段,对于三地经济、文化、法律的差异,粤港澳大湾区要做好整体规划,重点建设,深度加强粤港澳三地的合作与协调。其中,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三地的制度与法律差异,因此,要从法律层面着手制度完善问题,从而缩小粤港澳地区的差异,以顶层设计推动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三地要积极开展合作,为共同发展主动打破界限,拆除壁垒,促进三地协同发展。

再次,要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作用,推动港澳青年组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一方面,港澳青年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政府全力支持企业创新的契机,专注主业、打牢地基,实现企业接续成长。要以企业家思维不断强化发展意识,敢于争先进位,注重修炼内功,提升发展境界;要以企业家思维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强化创新理念,注重全面创新,培育创新文化;要以企业家思维不断增强人才意识,高度重视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平台,激励他们将智慧和才干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社会组织核心职能之一就是整合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能够在政府的扶持下,合作设立具有示范性作用的联合创业园,同时,利用港澳园区为港澳青年来内地创新创业提供交流场所,将聚集的人才、技术以及资金与相对应的市场、土地、税率有效整合在一起,从而推动港澳青年将创新创业成果有效转化为市场所需的产品。

(三)文化认同路径:强化底色鼓励多元

增强港澳青年文化认同必须正视客观事实,在长期双重文化的背景下,中国特性与全球特性在香港居民的文化中交织,香港居民不可能只有一种身份认同,不同的身份认同只在程度上存在差异。国家与地方两种身份认同交叉叠合,而非非此即彼、此消彼长。对“香港人”认同较高者,不笼统排斥为独立或分裂分子,因为他们的“中国人”认同可能也很高。需要持续观察密切留意的是少数对“香港人”身份认同极高,对“中国人”身份认同极低的人员。认识到保持香港居民的双文化特性和双重身份认同的状态,有利于保持香港现有的国际地位、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香港现在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介平台的地位,与他长期保有的与全球的密切联系相关,双重认同将保留香港本地文化中的全球特性,有利于保持全球交往,发挥现有的中国与世界交流平台的功能。另一方面,需要强调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多元”底色。顺应港澳居民,尤其是香港居民推崇多元包容的特点,在针对港澳的工作中需要更多的强调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元”底色,尤其是强调在一体化格局下,多种文化长期并存、蓬勃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双重文化背景下,巧妙运用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重塑国家认同。

具体到文化策略层面,首先可以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文化资源,展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港澳文化的相似性。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多元的现实,构建国家开放包容的形象。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符合港澳居民对文化包容、文化多元的推崇。一是重视粤语和岭南文化的窗口作用,以岭南文化拉近与港澳青年的距离。二是展示粤港澳大湾区混杂文化,传递中华文化多元包容的信息,唤起港澳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共鸣。三是突出街坊市井的平民文化,唤起港澳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亲切感。其次是展现都市文化的活力、创新和全球性,建立国家包容开放形象。

(四)教育认同路径:强化干预循循引导

加强港澳青年教育路径的纵向体系构建。中央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在教育层面强调“一国两制”中“一国”的权威和优先地位,划清教育的底线和红线,坚决杜绝“港(澳)独”势力在校园里的渗透。一是积极为港澳地区学校与内地学校建立姐妹学校、开展城市交流活动提供政策及资源支持。尤其是为港澳地区教育师范类专业学生以及负责公民教育的教师到内地学习交流培训提供更多畅通的渠道,推动在公民教育、国民教育问题上形成更多的共识。二是在国家层面推动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中的“港澳台青少年交流工程”,以青少年实习实践、体验营、训练营和形式多样的交流考察活动作为港澳青年课堂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教育的形式,并以督查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为契机,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推动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合力。三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上,做好合理的规划,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教育政策的协调与配套,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教育资源的有序流动提供更为充足的制度指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加速港澳青年学生与内地学生的双向流动。

另一方面,特区政府要坚定教育导向。一是加强对香港教师的培训,开设国情、价值观及职业操守系列课程,开展教师专业标准参照、教师专业操守与指引等培训。加强“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制度建设,为国民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明确依据。2009年,澳门立法会已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有关澳门特别行政区内就国家安全等多项条文做出立法指引,根据《维护国家安全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也要坚决“履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宪制责任”,尤其是要警惕学校中违反《基本法》、有损“一国两制”实施的行为,及时地进行依法处理。二是优化课程设置,选好配齐国民教育课程资源。在政府有关课程设置等教育指引中要突出强调国家的地位,将国家身份价值教育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选好配齐公民教育课程师资,尊重国民教育、公民教育专业性强,课程体系具有连贯性、体系化的特征,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授课技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存在着专职教师配备不足、代课老师流动性大等问题,影响了国民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政府要积极摸清师资配备的底数,加强对国民教育、公民教育的资源倾斜。三是强化学校的教育引导功能,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是青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最正式、最系统、最有效的途径。引导好、发挥好学校作为青年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阵地作用,是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关键性环节,必须支持和鼓励港澳地区各阶段学校与内地学校建立姐妹学校,同时要对学校开发国民教育校本课程给予足够的指引与支持。

(五)交流机制路径:改革模式突出内容

研究发现,交流对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有显著影响,但交流内容、组织形式会影响作用发挥的方向。因此,从交流层面增强港澳青年对国家的认同,交流活动要更贴近港澳青年,形式多样,在活动内容上加强对港澳青年的思想引领。首先,要有针对性调整粤港澳青年交流的内容、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具有“扎根”性质的参与实践性交流活动,比如:开放暑期工,吸纳港澳青年到内地开展志愿服务体验活动,组织青年和学生到内地大型企业实习,鼓励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内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等,让港澳青年完全融入内地社会生活,拓宽了解内地的方式和渠道,对内地经济社会发展红利感同身受。通过强化港澳青年的本土融入观念,实现港澳青年回内地交流由“接触—认同”模式向“参与—分享”模式转变。

其次,要构建适应新时代,适合新生代港澳青年的长效交流机制,港澳青年交流的开展必须做到有节奏、有梯度,遵循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原则,既适应新时代港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也适应新青年世代的人口特性,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稳健运行的新交流机制。围绕港澳青年在“四业(学业、就业、创业、置业)”方面的需求,结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机遇,系统梳理并全面整合现有阵地资源,形成立体化的服务清单。同时挖掘新的工作力量,进一步探索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将两地交流的部分项目交予经验丰富的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交流的积极作用。

再次,通过文化融合促进港澳青年交流。一是发挥港澳文化内涵,建立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港澳地区一直拥有着中西文化相融、不同宗教共存的独特文化生态,在推动港澳青年交流之时,要充分发挥文化认同的功能和效用,提升港澳青年群体的文化自觉,建立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宗教、文化、历史等官方、民办或学术组织,作为粤港澳青年文化交流(包括展览、研讨、论坛)的载体。二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文化宣传效果。当代青年是“网络一代”,要善于挖掘与充分引导对青年有影响力、对国家有认同感的本土媒介,以推广港澳青年认可的电视艺术、国学教育、传统文化等,赢取广大青年,甚至包括港澳本地的一些极端青年。

(六)社会参与路径:创新平台积极引导

从社会参与层面切入来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首先,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参与政策格局。推动港澳青年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确立青年在社会参与政策中的主体地位。青年是社会中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关注青年社会政策,渴望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港澳青年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港澳青年的一种社会参与。在政策的宣传中,要适应港澳青年特点,构建港澳青年喜欢的政策话语体系,让港澳青年在参与过程中有政策获得感。

其次,推动出台促进港澳青年发展型社会政策。完善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拓展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业空间。搭建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内地就业市场对港澳学生的吸引力,让内地成为港澳学生的就业首选地;鼓励港澳青年赴内地就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逐步开放港澳专业人士就业市场,允许取得相关行业资格的专业人士为内地市场主体提供专业服务,加强对港澳青年住房需求保障措施,探索推进内地生活的港澳青年在住房方面享有与内地青年同等的待遇,积极为港澳青年的住房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为符合条件的在内地港澳青年提供人才住房、购房、租房补贴等优惠政策。

再次,深化港澳青年社会参与工作机制。完善港澳青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参与机制,鼓励港澳青年为特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献计献策,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发挥青年应有作用,增加青年人对香港、澳门社会的参与感、使命感和归属感。未来中央要探索港澳青年政治融合发展的路径,搭建港澳青年北上政治发展通道,试点探索开放在参军、公务员、外交官等公民政治义务实践领域,提高港澳青年参政议政水平,增强港澳青年的国民意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赋予港澳青年更多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增强港澳青年与国家间的命运共同体感。完善港澳青年志愿服务参与机制,加强对港澳青年到内地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引导,使港澳青年能够感受祖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国家的发展轨迹和香港、澳门社会未来发展方向有更准确的把握,既能促进港澳青年的发展,也能够有效培养港澳青年的爱国意识与爱国情怀。完善港澳青年社会团体参与机制,深化港澳青年社团吸引、凝聚、服务港澳青年的机制,赢得港澳青年的认可和参与,以服务凝聚港澳青年,从而进行思想引领工作;此外,港澳青年社团可以与内地社团深化交流与合作,通过青年社团的平台,发挥港澳青年社团引领角色,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

(七)媒介传播路径:善用网络重塑话语

善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媒介传播方式。媒介传播对港澳青年工作、生活、心理等影响深远,港澳青年国家认同的增强和弱化与媒介传播息息相关。因此,一方面应该更清楚地探析和了解青年人对媒体的认识和使用习惯,研究信息在年轻人当中是如何传播的,提高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与青年群体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根据新媒体传播形式特点,支持爱国爱港爱澳媒体设立新媒体平台,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除了报道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也要更多地讲述年轻人感兴趣的故事。在Facebook平台上,应扶持爱国爱港爱澳的媒体主页,吸引更多的青年粉丝关注。此外,在具体实施上要包容多元价值观,通过媒体与港澳青年平等对话,应该承认和尊重港澳青年表现出来的多元的价值观,更有针对性地通过媒体传播机制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除了社交媒体,谈话电台、网络媒体平台也应该重新整合利用。重视不同群体通过这些媒介平台的意见表达,了解背后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同时,可以设立相应的节目、栏目,拓宽宣传渠道,例如与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合作,制作专门的节目,有针对性地介绍内地在经济建设、科技、民生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应支持和鼓励各界爱国爱港爱澳人士利用各种媒介手段积极发声,形成“意见领袖”影响力,在公众话语空间中逐渐树立优势。

构建“一国两制”新的话语传播体系已经成为亟须开展的重要工作。应加强构建“一国两制”的传播话语,消弭本土主义思潮在香港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一国两制”制度的设计初衷是强调“一国”为基本前提,但对港澳的青年群体而言,他们更看重“两制”。面向港澳青年构建“一国两制”的公共话语,要强调“一国”的前提,也要寻求“一国”与“两制”之间的平衡,即不能简单、片面强调“一国”而忽视“两制”。日常的传播可以集中在经济发展、民生、文化等领域,特殊情境下则可以适当强调政治体制、政府管制、公民权利等话题。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契机,更好地面向港澳青年群体讲述中国故事。除了在经济发展、体制建设等宏观层面的宣传外,还应该聚焦港澳青年的现实需求,报道他们关心的事务。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在升学、求职、创业、社会保障、医疗等层面制定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如何具体得到落实,以及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港澳青年的个人故事等等,用真实的事例、情感的叙事帮助港澳青年建立对国家认同的感性认知,减少过于生硬、刻板或教条的说教。

(八)心理融合路径:祛除壁垒避免偏颇

消除港澳青年身份隔阂,强化“一国”的意识。心理融合是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构建的关键所在,学校教育与舆论宣传是导致港澳两地青年心理融合差异的重要因素。首先,以融合引导两地对“两制”差异的认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地方政府应站在“一国”的视角重视地区融合,同舟共济、协同合作;同时通过对香港、澳门青年两个存在异质性群体的研究,进而把握其国家认同的心理机制。推动对港澳生政策更为“精准化”的制定与实施,消融分歧,弥合差异,以开放平等、共建共享的态度欢迎港澳青年北上,注重跨境制度、观念的融合,以粤港澳大湾区更可期的发展促进人心的真正回归。

其次,构建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心理基础。这一心理基础的核心便是工作格局与基层支持网络。通过利用各地港澳籍政协委员、海外联谊会等优质资源,发挥其与港澳及海外联系紧密、资源广泛的优势,多角度开展“引智”“引青”、经贸投资、会展招商、文化交流等工作;同时在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组织港澳社团组织合作的同时,加大与香港中联办、澳门中联办、香港特区政府及澳门特区政府等相关政府部门的联系和交流,联合开展粤港澳青年文化交流工作,搭建新的学习、实习、创业平台,汇聚港澳优秀青年人才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些基本的乃至超越国际经验的措施对港澳青年心理必然产生长久的、正面的引导作用。

再次,优化学校和家庭对港澳青年的心理影响。学校教育和舆论宣传双管齐下,从教材、教学方法、通俗读物,以及教师身份、学生会管理等细腻处逐步改变青年认知心理,推动学校教育和舆论风向的转变,鼓励学生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内地、考察事实,从心理层面促使港澳青年建立对国家的正确认知,树立“粤港澳大湾区人”的观念,并潜移默化地稳固爱国的价值理念。同时发挥家庭教育的带动作用,家庭观念与宗族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且影响深远的观念,因而在培育及增强港澳生国家认同时,需要考虑到家庭环境这一重要的外部因素并从该方面出发,通过家庭层面父母以及宗族层面家人、亲人的言传身教,比如多带回内地走走、鼓励异地亲人多加接触、沟通、挖掘家训、祖训对国家认同的正向影响,推动港澳青年增强对内地情况的了解,打开更多相互交流的渠道,接受家庭或宗族层面的教育和熏陶,从而拉近青年与国家的心理距离。

注:本课题主要参与者田飞龙、谢宝剑、谢碧霞、吴冬华、郑婉卿、李宜乔、傅承哲、谢素军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认同度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浅析提升航海类专业认同度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大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