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隶的母亲》中“离心结构”的解读

2021-12-31 19:12杨翌
南方论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柔石奴隶大娘

杨翌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青岛 266100)

“离心结构”是结构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核心概念,其基本思想是:艺术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形式结构,这一结构与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它受制于意识形态,又与它保持偏移和离心,保持着一段能够审视意识形态,甚至瓦解意识形态的距离。通过作者对文本有选择性地再加工,使得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由社会意识形态转化而来,并对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影响甚至颠覆作用,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分离。

柔石于1930年1月20日所作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以白描的手法速写出了农村的恶风恶俗以及生民的愚昧冷漠,以两个阶级的二元对立的格局展现出封建思想统治下的众生相,锋芒直指剥削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但细读文本,却发现作者有意塑造了困窘的人物与悲观的结局,其意义已超脱二元对立的结构,而向背后的思想文化层次发掘。这种文本内部与社会意识形态所产生的不同步性,便可作为“离心结构”来进行解读。要探寻这种结构,就要把握作者创作的意识形态环境、受到的影响以及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通过文本细读,对小说的叙事结构、人物关系深度挖掘,而前者则需要回到作家创作的历史现场,通过对历史的爬梳还原柔石的生命体验与政治倾向。

一、乐观昂扬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

柔石的一生是都是在革命思想的浸染中度过的。少年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坚定了柔石成为革命分子的信念。据其妹赵文雄回忆:“二十岁左右的小哥,目睹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现状,忧国忧民。对于共产主义的宣传,对于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新闻,他听得进,感到欣慰,立志‘克勤自进,努力前行,修养品行,完美人格’。”毕业后,柔石回到家乡筹办宁海中学,致力于改革师资队伍中的保守势力,“他还不顾一切阻挠,毅然把全县小学校长和教职员作一次大的更动,把新鲜血液注入腐败的教育里,使它蜕变,新生。”可以看出,柔石自青年开始就决定做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旧制度而战。在沪期间,在鲁迅的帮助下,他参与了《朝花周刊》《艺苑朝华》等刊物的出版与刊印,后期又参与《语丝》的编辑和撰稿,结识了王方仁、崔真吾、冯雪峰等诸多投身于革命文学的青年。在革命氛围的影响下,无论是文学还是政治上,柔石始终坚守无产阶级阵地,在此时期也创作了诸多作品——短篇小说集《希望》还有两部中篇《三姐妹》和《二月》。在1930年1月20日,写下了短篇《为奴隶的母亲》。2月,柔石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直接参与到政治斗争的领域,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并自觉地将文学创作服务于政治领域、服务于革命事业。次月,成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首批成员,担任常务委员与机关刊物《萌芽》的编辑。在1930年5月,柔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年少以来的理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而它们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摧毁,又能在柔石的生命历程中真确验证。少时便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中参加反日活动与革命学说的研讨会,坚决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自此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家之路。毕业后,改革教育、组织革命文学团体、创作革命文艺作品、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并牺牲于此。如果说鲁迅是一名思想家型的文学家,那么柔石就是革命家型的文学家。但又由于文学创作的特质,使得文本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又具有丰富的解读性。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都以客体的状态呈现在柔石的创作中,经过他的选择、变形、糅合、情感化,完成了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最终小说的意识形态便与作为客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离心的趋势。而《为奴隶的母亲》作为柔石生前的最后一部小说,相比于以前的创作而言,离心结构更为明显。

二、悲观压抑的小说叙事氛围

在《为奴隶的母亲》中,存在着社会多重等级秩序,夫与妻的对立与压迫结构、剥削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与压迫结构,无产阶级中的妇女便处于压迫金字塔的底端。但因为作家拥有在生产的环节对历史与现实的主体性,经过对社会意识形态原料的加工与处理,原本的二元对立结构在文本中衍生成为了套索结构。并且在这个结构中,没有任何人物、任何阶级是无上的主宰者,这与反对封建伦理纲常、打破农村陋习的要求相一致,是小说生产后呈现出来的最终意识形态。

小说显性的二元对立结构是通过对两个家庭的构建完成的——春宝家与秋宝家。春宝爹是皮贩兼插秧能手,本着勤奋致富的原则,却得到“债是年年积起来了”的结局,开篇便明确了春宝家无产阶级的定位。而另一边则“真是一份有吃有剩的人家,两百多亩田,经济很宽裕,房子是自己底,也雇着长工养着牛”,贫富差距与等级秩序立即便构建了起来。但作者之意明显不在对经济关系的抨击,而在于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典妻陋俗,以及更深层的封建主义所导致的国民奴隶性。《为奴隶的母亲》的批评史往往是同质化的、过度意识形态化的,这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对柔石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身份的定位,接受者产生的革命集体记忆投注在其作品当中,忽视了作品的深层内蕴。小说并非简单地呈现剥削阶级/无产阶级的对立冲突,而是通过勾连人物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与每个细节的刻画,打破了二元对立,彰显出柔石人性主义的体恤。

符合革命谱系的小说文本往往刻画出勤奋、淳朴与善良的无产阶级形象,其目的是鼓舞民众投身于无产阶级斗争,争取革命胜利。但《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无产阶级却显得愚昧、懦弱、冷漠、残忍,将卑劣的国民性发挥到了极致。“黄胖”起初并非“黄胖”,他勤劳而努力,但贫穷与绝望造就了异化的生民,他于是吸烟、喝酒、赌博又生了病,变得“凶狠而暴躁”。此时,他便失掉了生活的勇气,在债主的逼债下意欲投湖自尽,这是对于生与贫穷的懦弱;而走到了潭边“想来想去,总没有力气跳了”,这是对于死的懦弱。在这种畏生怕死的境遇下,他的选择是“典妻”,通过短暂出让所有物使用权的方式,可获得生活喘息的余地。最早描写“典妻”情节的是1925年许杰的小说《赌徒吉顺》,最终吉顺因为考虑到名誉问题没有出典妻子,“黄胖”则穷到连名誉也不顾,尊严和妻子全然抛弃,只图能够生存下去。

在小说中,春宝娘作为“为奴隶的母亲”处于所有等级结构中的最底层。夫妻关系中要遵守夫为妻纲,作为两个男人的妻,精神与身体上遭受了双层压迫。而她与秀才大妻(大娘)的关系,则是“竟将家里的许多杂务都堆积在她底身上,同一个女仆那么样”。虽然秀才家中并不缺女仆,但大娘对于她的妒恨着实入骨三分,对她实施了监视、谩骂与奴役。从等级压迫的结构中看,大娘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不仅能够在封建家庭中作丈夫的主,本身作为剥削阶级也能对无产阶级进行倾轧。但大娘却并不幸福,在封建宗法观的禁锢下,她要保住在外人面前贤良淑德的形象,就要对独占的爱情作出让步。在她排斥秀才与春宝娘同房时,她只得骂女仆、怨自己;看到秀才奉承怀了孕的春宝娘时,“她却怨恨她自己肚子地不会还债了。”与其说大娘对于春宝娘的欺压是阶级立场的矛盾,不如说是因女人对爱情的占有欲本能所生出的嫉妒。在心内的需求与伦理的要求产生冲突时,虚伪便成了大娘最典型的性格。她手撵佛珠念经,却不愿多让春宝娘留几年,也不愿给她雇轿子送走;在临行前,她“拼命地劝她多吃饭”,怕更为消瘦的春宝娘走在路上被旁人认为在这里遭受了虐待……在大娘身上,显示出了宗法家族制度下身为长妻的无奈与困境,曾经“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幻想被春宝娘打破,所以她用强悍、刻薄与刁钻维护住自己长妻的威严与地位。盛气凌人的大娘何尝不是封建主义的受害者,她的出离愤怒为的是保护自己、保护原本家庭,受害而不自知、害人而不自知,是封建思想荼毒人心的最可怖之处。

柔石曾在散文中说,“我只觉得人有奴隶性,处处表现他的动物的劣等的样子。依赖,仗势,贪利,胡闹等等,你看,满目都是。”从《为奴隶的母亲》的题目观之,好像只有春宝娘一位“奴隶”,但细品小说,却发现满篇没有“主人”,全是“奴隶”。秀才懦弱、虚荣、虚情假意,大娘虚伪、刻薄,黄胖残暴、冷漠,这些国民奴隶性早已附在每个阶级身上,封建主义全然吞噬了所有阶级,在黑暗社会的背景下,没有赢家。

三、“离心结构”的解读与思考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然而,正是这样一名拥有无尽力量的革命斗士,所写下的《为奴隶的母亲》却蒙上了厚厚的阴翳——亲情膈膜、骨肉分离、人性泯灭。既没有奋起反抗的激昂,也缺乏“反抗绝望”的结局,这与柔石本身的政治倾向相左,也使得小说呈现出了“离心结构”。“即使意识形态本身听起来总是坚实的、丰富的,但却由于它在小说之中的在场,由于小说赋予它以可见的确定的形式,它开始言说自己的不在场。”当社会意识形态以原料的客体身份进入到柔石的文学生产中,当春宝娘带着血与泪出现在文本结构里的环境中的时候,她不再是一个政治话语的传声筒,而是现实主义引导下的典型人物,而两个家庭构成的小说环境,也成为了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贯彻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特征。

此外,小说相当程度上表达了对旧社会女性被物化、商品化身份的控诉。核心人物春宝娘始终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丈夫要求她出典,她“连腑脏都颠抖”“战着牙齿”却只能“呜呜咽咽的哭起来”——这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宿命观早就扎根在封建妇女的头脑当中,自主观念的丧失造成了女性主动失语。在描写黄胖虐杀亲女的情节时,柔石采用了“屠户捧将杀的小羊一般”的比喻,暗喻了父女关系早已转换为主宰者/受支配者的关系,女性(无论是女童还是女人)始终逃不脱被奴役与被支配的命运。但这并不能代表柔石对妇女解放持无望的态度,当时俄国的女性已经开始为维权而行动,“她们都要求自由,要求解放,热烈地向丈夫提出离婚,苏维埃政府的民事案,竟以离婚的裁判为第一忙了。”一方面,《为奴隶的母亲》的创作是在揭露现实,将农村不为人知的典妻等愚昧可怖的陋风曝光在大众视野,以引起疗救的主义;另一方面,柔石也意识到,中国千百年来的封建余孽对妇女意识的倾轧之深,妇女解放绝非一蹴而就的事业。

四、结语

文学文本实际上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加工,这种加工是一种结构性的变化。它把意识形态的自由/必然的保守性、强制性结构,转化为开放性、自由性结构。综上所述,正是因为“离心结构”的生成,才使得社会意识形态的封闭性、单一性结构走向了文本意识形态的开放性与自由性结构,使得作品在革命文学盛行的文坛中流淌出了五四启蒙的人道主义精神,未落入模式化、刻板化作品之流,以真挚的情感、丰富的解读性在柔石的短篇小说史中竖起了一座里程碑,待更多批评家探讨与发现。

猜你喜欢
柔石奴隶大娘
蚂蚁奴隶的反抗
函数教学,要让学生由“懂”到“会”
My First Sea Journey
王大娘钉缸
手机奴隶
爱如朝花,明媚芬芳
推销
相扶
相扶
好媳妇有眼力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