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闽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2021-12-31 19:12余倩
南方论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闽西红色思政

余倩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龙岩 364000)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1]。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 闽西是红色圣地,是革命遗址和许多伟大思想和著作的发源地,闽西是红军故乡,在中央红军长征队伍中,闽西儿女是主力军,闽西有着“红旗不倒”荣誉称号,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创建并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3]。大学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时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我们更应发挥好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将红色基因融入学生的血液,提升学生对闽西红色文化的认知,从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教育[4]。

一、新媒体环境下闽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对闽西红色文化的认知度在不断降低

当前,国家经济、网络都在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而且新媒体在很多地方都得到广泛的使用。“90”后和“0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加工者”,其中以“微信”“微博”“抖音”和“QQ”等新媒体平台学生群体使用人数最多。但是,新媒体包含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娱乐、时尚、体育等信息更符合其身心发展需求而备受关注,而对传统的经典文学、红色文化和历史人物传记等认知度较低。当代大学生是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时代,他们无法体验革命时期前辈们的艰苦朴素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在他们身上艰苦奋斗的精神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了。例如学生可以熬夜看韩剧追综艺,宁愿上课迟到旷课、熟知娱乐明星的八卦和花边新闻,花时间模仿网红明星拍摄小视频,却对国家的新闻两耳不闻,不愿意花时间去图书馆学习,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文化知识,如“四大名著”“古田会议”等,这就导致了学生主观上缺乏主动学习闽西红色文化知识的意识,降低了闽西红色文化在学生中的认知度。

(二)学生对传承闽西红色文化的使命感不强

高校教师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学生有理想有追求,国家才能有未来。随着西方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炒作和渗透,部分学生热衷于追捧西方的文化,认为是时尚、是浪漫,而对闽西红色文化了解甚少,在龙岩读书三年甚至不知道“上杭县古田会议旧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和“松毛岭无名烈士墓”等红色革命遗址。他们没有亲身经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困厄,没有亲身经历革命的辉煌,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会较低。“90后”“00后”大学生享受着国家改革开放的福利,生活在物质优越的环境,他们没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因此,他们很难体会红色文化的内涵,对这一年代的产物也常常抱有怀疑和抵触。再加上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西方思想的干扰,在某些意识形态领域,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平台向大学生传播他们的国家文化和价值观念,极力贬低我国的优秀红色文化,且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少、心理还不够成熟等,更容易被社会上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影响,一些大学生功利性强、价值取向迷茫、社会责任感下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欠缺我国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不仅在思想道德方面有所欠缺,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上也不足。也有部分学生甚至认为闽西红色文化属于战争革命年代文化,传承价值不高。

(三)学生获得优秀闽西红色文化的途径匮乏

当前,高校的主要宣传方式还是采用横幅、海报等,较少地采用学生喜爱的新媒体网络进行宣传教育。对于闽西红色文化宣传内容的剖析过于抽象、枯燥,不够深入、吸睛,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关注。近几年,虽然政府对传承红色文化加大支持力度,在闽西的两所高校也加大了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度,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对闽西红色文化的兴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专业课仍旧是学校和教师比较重视的课程,红色文化进校园教育形式难以创新和突破,红色文化在学生中的普及效果仍不令人满意。虽然社会实践是开展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在校生数多且社会实践经费有限,学校只能为部分学生干部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还无法做到普及所有学生。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学生获得闽西红色文化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主动获取优秀的闽西红色文化知识,例如“学习通”“易班”和“慕课”等。但是,新媒体融入到学生教育教学当中依然有限,好的教育资源难以实现共享,线下教育仍然是学生学习闽西红色文化的主要途径。

二、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提出,无数革命先烈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人民在不断前进和创新发展时的动力,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宝贵财富[5]。毛泽东、朱德等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这片红土地上进行伟大的革命实践,长期坚持革命武装斗争。闽西有着“二十年红旗不倒”的美称,有7处国家级保护革命旧址,3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万余件革命文物[6]。在新媒体时代,要实现闽西红色文化更大的发展传播,就一定要顺应潮流,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来实现闽西红色文化的传播[5]。

(一)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及广度得到拓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闽西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资源,既可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也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表现为遗迹、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等革命纪念场所”[7]。闽西的这些优秀红色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且给思政课教师深刻的启示,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不断的扩展。我国传承的教育原则是率先垂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做到以身作则,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体系,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有很好的启示效果。换而言之,闽西红色故事朴实动人,容易引起共鸣,更是新媒体环境下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珍贵宝库。

(二)有利于闽西红色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成立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特别在革命初期,闽西这片红色土地上涌现出数不尽的革命先进人物,留下的许多感人的革命故事。其中,1929年12月28日-29日,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红四军在福建古田召开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为共产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求实精神;1933 年 11 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深入闽西才溪乡调查当地情况,并撰写了《才溪乡调查》,深刻反映了党在任何时候都注重调查研究精神;1929 年,毛泽东带领红四军入闽西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使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当地的手工业和农业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中央苏区的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龙岩人民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高校是我国优秀红色文化的传播主阵地,更应深入挖掘这些闽西红色文化精神,将闽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积极探索闽西红色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共同性和切合点,增强学生对闽西红色文化的内心认同感。革命前辈留下的优秀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闽西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并充分挖掘应用,可使闽西红色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教育不仅仅是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思想上和专业上过硬的人才。闽西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前辈实事求是、艰苦创业、为民服务和敢于牺牲等高贵品质和精神,这些优秀的闽西红色文化饱含着我党的思想精髓,学生在闽西优秀红色文化的熏陶下,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且闽西红色文化资源生动、真实,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闽西红色文化的宣传方式,丰富红色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和实践,可使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对闽西红色文化知识有更深入的学习,闽西学子自觉承担起将优秀的闽西红色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新媒体环境下闽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新媒体环境和“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发挥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的作用,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融入当地宝贵的闽西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教育路径,从而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此外,将新媒体和闽西红色文化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将网络的作用显示出来,还可以彰显出闽西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现代意义。高校可以在官微、官网等渠道定期推送闽西红色文化故事和知识,让学生对闽西红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闽西红色文化的内容。

(一)高校重视人文教育,构建人文校园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与优秀的红色文化的学习相辅相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学习闽西红色文化知识有着潜移默化的软影响,而学好红色文化知识能更好地构建校园人文环境。当前,高校受就业因素的影响下,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闽西红色文化教育不够重视,专门设置的课程几乎没有。注重专业轻文化熏陶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技能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但是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不高。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中应不断地融入闽西红色文化,发挥闽西当地高校的地理优势。一是全员参与,调动各部门的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官微、官网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同时也要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克服开放网络下我国意识形态上的挑战,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二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习闽西红色文化,开展闽西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三是利用宣传栏、横幅、短视频和微电影等方式传播闽西红色文化,不断开拓闽西红色文化在网络的传播平台。四是邀请红色文化传承人、金牌讲解员和宣讲团成员等为学生开设闽西红色故事讲座,汲取二十年红旗不倒的精神营养,增强学生对闽西红色文化的认同,让更多的学生扛起信仰的红旗。

(二)丰富思政课理论体系,增强学生传承闽西红色文化的使命感

传统的思政课停留在课堂单向传播灌输,这一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合在网络中成长起来“90”后、“00”后的学生,且表现形式单一、古板的闽西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掌握更多的教学方式,融合新媒体新技术将思想政治课讲活起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状况,从“红色文化”教育中重点难点问题着手,明细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生活所需,创新闽西红色文化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展现出的价值,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红色文化,并真正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含义,从而坚定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发挥好思政课和闽西红色文化的优势,一是将闽西红色文化融入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师通过自学或现场学习闽西红色文化,将自己熟知或感兴趣的闽西红色文化故事在每堂课课前五分钟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学校也可以增设一些选修课,鼓励教师开设闽西红色文化课程,为大学生获取闽西红色文化知识开通便捷渠道。

(三)发挥新媒体的影响力,拓宽学生获得闽西红色文化的途径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使用新媒体技术,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闽西红色文化真正做到耳熟能详,并以此来推广闽西红色文化,带动形成学习热潮,增添学习效果。创作新内容、新形式,大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闽西红色文化知识,也使得闽西红色文化知识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可。新媒体平台有着传播速度快、形式多元化、快捷、即时等优势,新媒体还具有较强的师生互动性。可以在学校BBS上设置和闽西红色文化相关的栏目,设置视频、有奖竞答等,潜移默化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闽西红色文化的讨论中来;制作形象生动的红色文化短视频吸引大学生眼球,鼓励并支持青年大学生加入红色文化的研发队伍中来;提高名师关于闽西红色文化的视频量,并在“学习通”“慕课”等平台分享给学生,成立闽西文化读书会,线上线下定期分享读书心得,为大学生学习闽西红色文化营造良好的新媒体平台。

猜你喜欢
闽西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