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2021-12-31 21:42赵菊梅王曙东瞿才新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盐城市盐城纺织

赵菊梅,赵 磊,王曙东,2,瞿才新

(1.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2.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 盐城 224005)

在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的盐城市(下称我市)纺织产业规模仅次于南通市,为苏北地区第二大纺织经济体。2020 年盐城市统计年鉴表明,2019 年我市仅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年平均从业人数达6.95 万人,当年工业总产值达333.09 亿元[1]。纺织业作为我市重要的民生产业,同时也是本地区传统优势产业,数十年来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健康做出了较大贡献。然而,随着工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纺织产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发展凸显的矛盾亟需解决。

1 盐城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1.1 区域协同发展格局的形成

盐城地区纺织产业的发展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特点,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东台“发绣”[2]、1944 年成立的淮南纺织工业社[3](后更名为:淮南纱厂)、1964 年创办立校的盐城市纺织工业学校(现更名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在盐城地区的纺织工业成长和发展上有着较大的贡献。

1978 年起,盐城市政府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将纺织业列为全市四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逐渐打破传统发展限制,促进区域内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进一步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内纺织企业共同繁荣的整体效应[4],逐渐架构形成完整的纺织产业链,跨越纺织原料、纺纱、织造、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纺织辅料、家纺和服装等多个重要领域。

各行政区开发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并逐渐形成区域优势,凝练出宝贵的发展经验。响水县以色纺纱及棉纺织产业为主导,建设有小尖、经开区等色纺产业园;滨海县以棉纺织和针织产业为主导,在界牌、东坎等多个乡镇建设有产业集群地;阜宁县则以滤料和环保无纺布等产业闻名,阜城街道曾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纺织产业特色名镇”;射阳县曾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为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县”,其纺织染整产业园被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认定为“江苏纺织服装跨江发展产业基地”;建湖县以制绳和针织毛绒产业为主,被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认定为“江苏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单位”;东台和大丰纺织企业数量约占盐城地区总量的50%,以坯布和床上用品生产销售为主打,东台市安丰镇曾被授予江苏省第8 批纺织特色产业集群试点单位;市区则以投资数十亿元的悦达纺织产业园为代表,主要涉及棉纺织和家纺领域。

1.2 产业规模和区域格局现状

盐城地区下设大丰、东台、射阳、阜宁、滨海、建湖和响水等7 个设区,截止2020 年10 月,本市现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约2800 余家。

从数量上看,各区域形成一定特色,如大丰地区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东台地区次之,也以中小企业居多;其次是射阳和阜宁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其中仅“纺织染整产业园”就拥有55 家纺织染整领域的企业,阜宁以无纺布、滤料等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中小企业居多;而响水、建湖和滨海3 县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产业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如响水县小尖镇拥有色纺、棉纺企业39 家,曾被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色纺纱特色产品之乡”称号。

从产业链结构看,传统纺织业生态链结构较为完整,囊括了原料制备、纺纱、织造和染整等上游产业,又发展了家用纺织品、特种纺织品和服装等下游产业,各链条已形成健全的多边发展,如原料制备行业发展有皮棉、蚕丝、麻、羊毛和化纤等多个领域;纺纱行业发展有纺机、色纺、棉纺、毛纺、麻纺、花式纱线和特种纱线等多个领域;织造行业形成了色织、白坯、化纤、棉织、织带、无纺布和过滤用布等多个领域。从产业设置的功能性角度,各产业领域又发展有制造、检测、贸易和服务等环节。

1.3 发展态势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向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纺织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困境,并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省纺织产业工业总产值不容乐观,特别是近5 年来,形势持续走低,作为苏北地区第二大纺织产业基地,2019 年,盐城市纺织产业拥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525 个,工业总产值333.09 亿元[1],产值仅达2015 年的26.51%[5],行业从业人数锐减,从2010 年的17.11 万人[6]跌至2019 年的6.95 万人[1]。

2 存在问题的研判

2.1 棉花产量对棉纺织行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产生较大冲击

数据显示,盐城市2010 年棉花年产量为1.36×105t[6],2019 年降至0.03×105t[1]。原料短缺成为业内常态,继而形成配额制,原料成本不断攀升,至2021 年2 月,3128B 细绒棉已涨至1.7 万元/t,原棉的替代品涤纶、粘胶等也随之“涨声”四起,而全市纺织产业资本多集中分布于棉纺织行业,企业产品转型和技术升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2.2 人力成本攀升显著降低了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对产品售价产生重要影响,2010 年,盐城市纺织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04 万元[6],2019 年达到6.41 万元[1],增长率为214.73%,盐城市纺织产品逐渐失去价格优势。

2.3 产业结构缺乏灵活性导致产业链延伸和拓展滞后于市场需求

纺织产业主要资本都注入了棉纺织行业,以纺纱行业为例,每万锭产能就须投资数千万元,投入巨大,难以灵活转型。棉纺织行业主营产品利润微薄,国际国内竞争力较低,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常常入不敷出。纺织产业发展现状难以吸引高端人才和尖端技术资源的汇入,产业链向环保、医疗、美容和时尚等新兴行业拓展和延伸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2.4 行业领军企业难以形成区域品牌优势

盐城市纺织产业资本投入较大,如悦达纺织集团、华宝纺织和双山集团等能够进入全国百强的企业为数不多。大丰和东台两市为区域内产业集聚最密集的行政区,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约占总企业数的18.72%,注册资本在10000~100000 万元和5000~5999 万元的分别为20 家和43 家,两者占总数的2.24%,而注册资本在999 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总数的83.68%,比重偏高。产品也以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创立和经营自主品牌的意识薄弱。在医疗纺织、产业用纺织和智能时尚纺织等高附加值行业发展缺少“领头羊”,难以快速占领市场制高点,形成区域品牌优势,带领地方产业经济的共同繁荣。

2.5 主导产品缺少创新内核引发低技术壁垒价格竞争

尽管江苏省整体趋势下行,但苏州市纺织产业工业总产值总体趋于平稳,下行速率相对较慢,数据显示,苏州市科创综合实力连续11 年在江苏省居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效支撑。但盐城地区纺织产业总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少,梯队涨势低迷,主导产品为中低档棉纺织品,技术壁垒低,可替代性强,导致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引发恶性循环。

2.6 区域协同发展缺乏有效的主动机制

盐城地区各行政区形成了多个产业集聚区,并各自发展特色,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协同发展效应。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电子商务不断壮大,区域协同效应的地理优势被一定程度地削弱,人才交流和技术资源配置不再局限于地方,而是迅速向全国乃至国外扩散,依赖市场自发调节来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共同繁荣已失去先天条件。

企业发展面临困境需要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升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难以独立维系;高校拥有高端的技术人才和研发平台,但丰富的科技成果却难以转化。而地方行业协会受限于行政能力,不管是在加强企业技术交流、打通政企桥梁,还是在促进校企多边合作等方面,起到的作用都十分微弱。企业间人才和技术交流较为有限,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行业优质资源未能得到优化配置。只有以政府为引导、产业和市场“双主导”的主动调节机制才能促进区域纺织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3 盐城市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建议

3.1 新旧产业联动助力升级

各市县行政区应以区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高端、智能、时尚为主线,以和谐稳定、环保节能为原则,优化统筹园区建设,将产业链核心从“生产制造”向“终端消费”转移,强化终端消费品的设计开发,强化产品“服务”属性,将政策引导与重点扶持相结合,鼓励优势企业向医美、文创、休闲和运动等新兴高端产业转移。

3.2 产学研协同加大技术创新

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当前历史背景下最具产出效益的合作方式。目前产学研合作的广度、深度和长效机制仍未得到保障,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不确定性,新产品新技术给企业带来技术和生产管理的挑战,合作双方的价值导向和评估不一致等因素,导致合作关系无法深入持久,产学研协同创新必须构建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推进产学研项目过程中,更加强调成熟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承担的风险,以此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此外,在扶持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工作中,更加强调校企双方的技术资质和项目合作的持久度和忠诚度,通过持续的奖励性政策,促使校企双方“沉下心、埋头干”。

3.3 培育优势品牌促进重点企业规模化发展

品牌的构建和维护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障和基石,也是企业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在产品接近同质的情况下,企业品牌美誉度越高,带来的持续性效益增长就越显著。长期以来,盐城地区纺织产业更加注重传统的生产制造,而忽略了品牌的培育,现有品牌的维护也缺少专业化的管理和持续的投入。盐城市纺织产业总体发展基础良好,具有鲜明的地方集群特色和文化底蕴,自有品牌的培育和建设或可成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之一,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4 加强平台建设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产业协同发展离不开行业内的高频交流沟通,以及优质资源的有效配置。行业协会是联系企业的桥梁,纺织行业协会受限于行政能力及微薄的协会基金,多年来,在行业市场分析、趋势研判、促进行业技术交流、催化产学研技术合作等关键工作中表现并不突出。政府应鼓励和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帮助协会成立专业的全职型技术团队,推动协会行业情报调查分析、技术交流、产学研融合发展等系列工作的常态有序开展。

4 结语

纺织服装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核心民生产业,同时也是我国国际竞争优势最为显著的产业之一,在繁荣经济、吸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盐城市纺织服装产业初期成本投入耗资庞大,转型升级自带难题。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经济贸易环境下,纺织品进出口受到多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探索新形势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策略和路径迫在眉睫。立足盐城地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态势,要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为基础,定位时尚新纺织业态,从产业链全面升级、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优势企业培育、新兴产业人才引进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多维度推进盐城地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多边融合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盐城市盐城纺织
盐城市开展重点钢铁企业全面体检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被“忽视”的角平分线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盐城市中级法院和盐城市侨联共同举办涉侨纠纷调解中心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