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1-12-31 06:56李德新
科学咨询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教学活动意识

李德新

(江苏省无锡市羊尖中学 江苏无锡 214107)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良好历史知识体系以及创新能力形成的有效方法,问题意识指的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当他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产生的疑问和探究的心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2]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能力的提升,在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学下,充分调动学生对老师科目学习的积极性,在有效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

历史作为初中阶段的重点教学科目,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文化意识、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提升,落后的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过分看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考试的分数,忽视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对于促进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开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缺少提出问题的机会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是由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讲解,灌输式地让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师生缺乏良好的互动,对于历史这类科目的教学来说,将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很难有提出问题的机会。基于这样的教育大环境,初中历史课堂的高效开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生缺少提出问题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根据老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进行历史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也不利于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在学生所接触到的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他们很难有提出问题的机会,习惯在课堂上由老师单一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在固有思维的禁锢下,大多数学生不愿意甚至不敢提出问题,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学生缺乏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也很难实时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进度,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问题意识的缺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大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不仅不能满足新课改对初中阶段历史课程教学的任务要求,也不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正确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任务做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正确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助力。[3]以《三国鼎立》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简要介绍三国鼎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主要人物后,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针对教材内所提到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进行历史事件的总结,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背景以及重点人物,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针对自己有疑问的部分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以及教师的指导教学实现对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线以及这一局面形成对我国文化形成的具体影响,通过日常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加强师生互动的同时,促进学生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意识、创新能力等在内的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立足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材内容的支撑,教师应充分了解教材的重点内容以及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历史教学活动的安排,立足于教材内容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有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这三大要素,教师应提前做好教学规划,引导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开展。[4]教材中历史事件的记录对于学生来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通过历史科目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积累的优秀文化习俗,以课本内容作为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来促进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历史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的形成。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包含了“民族团结”“香港和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对重点的知识进行简要介绍,比如“一国两制”思想以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并提出问题,了解“一国两制”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以及具体原因,为了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而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通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重点知识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历史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历史成绩的有效提升。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建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科目学习中包含了很多的文化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创建教学情景,以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在有效实现教学突破的同时,促进学生良好问题意识的形成。在进行“‘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对盛唐时期的景象进行展示,让学生针对看到的内容对提出与“贞观之治”以及“开元盛世”相关的问题,了解事件的时间背景、主要人物以及盛世经济的繁荣发展下对我国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历史相关文化素养的产生以及良好问题意识的形成。

(四)开展历史相关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问题意识以及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历史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在实践中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围绕历史主题相关的知识竞赛为例,以《人类文明的开端》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知识竞赛,针对人类的形成、大河流域、西方文明之源的知识内容来进行问题的制定,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根据自己的不足来合理的制订后续的学习规划,针对竞赛中出现的题目结合自己的疑问进行自主探究,有效促进学生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意识等多方面在内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在实现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有效加深学生对教材内重点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三、结束语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教学理念进行不断的创新,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历史课堂的高效开展,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历史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形成,在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教学活动意识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