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应然与路径

2022-01-01 00:59王玉娥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工匠应用型思政

王玉娥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2016 年3 月5 日,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2017 年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2017 年10 月18 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关注对象,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还缺乏核心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说明新时代人才培育水平的评估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如果没有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三个转变”,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将受到严重影响。在此意义上,工匠精神的培育、弘扬,事关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理应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成才,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推进。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从根本上讲,工匠精神应当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核心职业价值取向以及实际行为的全面体现,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尤其是工匠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断地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1]。

(一)追求完美——价值情怀

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过程中,形成了审美情怀,可以将其看作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本能认知。工匠精神要求所有的制作品都要从审美角度对其欣赏,包括整个社会的改造,这样才能够避免工具理性泛滥等问题,同时将差异性的美全面体现出来。

(二)精益求精——职业态度

先秦典籍《诗经》卫风篇中就有“如切如蹉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的描述[2]。朱熹将此解释为某种事物已经十分美好了,还要求更加美好,意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热切,没有止境。这不仅体现了认真、严肃的工作态度,更是精益求精职业精神的重要体现。这种职业精神因其在学习、工作、修身等方面的重要引领作用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

(三)道技合一——人生目标

“道技合一”是每一个匠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它倡导通过高超的技艺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促使人们从“游于艺”的状态转向“合于道”的境界。这充分体现了“道技合一”工匠精神的和谐创新卓越之美,引领人们在不断领悟技艺的真谛过程中,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3]。

二、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

(一)时代赋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要求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要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产品的国际安全性,都需要高超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技术创新理念提供强大保障,尤其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度。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强度,尤其在工科类型的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输送比率,使传统人才输送结构发生巨大改变,这不仅与中央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同时也将为推动国家内涵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强调满足条件的普通本科院校要不断尝试跨越式发展,尤其关注职业院校的全面转型,在持续扩大规模情况下,寄希望在2022 年之前全面实现教学改革目标,争取在本科院校范围内挑选出大批量成功的应用改革试点对象。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参照社会以及企业发展要求,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道路,从而达到真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从价值观角度来说,工匠精神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其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高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往往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最终实现,现实要求学生不仅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每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全面落实人才培养责任基础上,持续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毕业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也要重点关注职业精神的培养。从实践角度来说,工匠精神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价值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学校只有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体系,充分发挥引导以及示范作用,才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将社会以及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工匠精神和经典事迹作为教学资源,有效引导大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及其对国家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进而将其践行到实际工作中。

三、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时代的要求来看,还是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来看,抑或从增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应用型本科生成才的角度来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都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

(一)融入工匠精神是思政课教学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思政课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在思想上和意识上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人才。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集中体现在“三个一致”。首先,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相关内容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原则。其次,工匠精神实践内容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内容一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富强、民主、文明发展道路,需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国民。再次,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与新时代文化自信、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一致。工匠精神本身就属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工匠精神能够激励民众自主开展文化学习活动,在拥有文化自信的同时,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创造前提条件。综上所述,面对国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强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需要突出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应该主动承担起国家责任与民族使命,为国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自身发展的要求

第一,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特征。在2016 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正确的意识形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要想实现制造强国建设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人才,思政课必须持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第二,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然要求。传统思政课给人留下理论性较强的刻板印象,无法满足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性的需求。因此,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教育,更要注重不断尝试实践创新。工匠精神富含科学、技艺、道德、审美等多方面内容,可以通过引用不同行业的真实鲜活的企业行业案例,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思政课的艺术感,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内涵,从而达到知、情、意、行合一的境界。

四、工匠精神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矛盾的产生正是由于此种联系性的存在,矛盾即对立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因此,只有对事物关系形成全面认知,才能够充分了解不同事物之间的影响,从而做出科学分析,从中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利用主要矛盾推动完成主要任务的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同理,应探索工匠精神与思政课教学之间内在联系,找到其规律性,确定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最佳方式,促进二者真正融合。

(一)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符合教育策略的演变规律

从马克思所提出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原理中能够看出,学校无论培养人才还是设置专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均能够起到决定性影响作用。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正在向制造强国发展,对人才培养已经提出了全新要求。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培养的人才一定要拥有严肃认真、兢兢业业的专业精神,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持之以恒、爱岗敬业的精神,不拘一格、持续创新的精神,乐于奉献、崇尚劳动的精神,服务社会、人民至上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学校在课程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目前,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部分,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其提出明确要求,体现了政府教育政策发展方向,也是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的根本要求。进入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阶段后,国际竞争状态日趋激烈,工匠精神融入教育体系就更显其重要性。因此,在思政课教学环节内融入工匠精神,是一项合理的教育政策制度安排。

(二)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是其中之一。学生课堂上掌握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够达到将理论知识应用和转化的效果。因此,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思政课教学可以设定科学的实践任务,确保大学生在教学中能够提升自身实践水平。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实践也会反作用于主体,从而丰富和提升理论。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升。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参与实践活动,也不能放松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复学习、反复实践,才能够实现理论创新发展的目标。通过总结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从思想政治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升学生的悟性,及时纠正思想方面的错误,并在创新意识影响下,共同为取得创新实践发展成果打下坚实基础。

(三)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教学适应性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事物都是在内因推动下持续发展的,事物无论是发生质变还是量变,内因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内容的调整,工匠精神都会发挥一定影响作用。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能够担当思想政治教学使命,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展现文化育人功能。

五、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的路径

(一)挖掘教学案例,激活教学内容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上融入工匠精神,主要涉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中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章节,讲清楚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内容,利用大国工匠不畏艰难、精益求精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观与道德观。可结合专业课向学生介绍本校学长学姐就业和创业的真实故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用工匠精神创造工作中的奇迹。因为这些案例都来源于身边的人,会让学生感觉到思政课教学内容非常“接地气”,更容易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工匠精神为主题,共同回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让学生能够从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今天”中感受到工匠精神在民族救亡图存中的作用,并充分意识到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拥有强大的工匠精神做支持。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让学生认识到:虽然国家各方面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此种状态下,大学生一定要认清发展趋势,只有不断培育工匠精神,才能为实现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贡献一份力量。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工匠精神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有深入挖掘教学元素,才能使思政课更为鲜活。

(二)创新教学方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了生活必备品,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要素,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互联网。思政课教学需要融合新媒体技术,这样才能够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有趣,才能够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全面整合网络资源,打造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与工匠精神相关的真实教学案例,在平台上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起到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作用。此外,思政课可以通过多元化教学活动方式,如在辩论赛、文艺活动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元素,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丰富教学载体,利用实践教学平台

思政课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以工匠精神为核心,通过不同方式开展实践课堂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观看2018 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视频,要求学生认真写一篇观后感;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演讲比赛或辩论会等专题教学活动,主题包括“工匠精神与职业理想”“工匠精神与中国精神”等;邀请全国劳动模范、一线优秀技术员工等到校园作个人事迹报告,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了解工匠精神。其次,组织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以工匠精神作为活动主题。通过专题调研、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在情感交流基础上,达到情感升华效果;组织学生参观“技术能手”工作室等,使学生体会到工匠精神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

(四)融入顶岗实习,拓展教学空间

顶岗实习作为应用型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全面检验整体教学质量。顶岗实习能够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搭建一座衔接桥梁,确保学生在离开校园后,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环境。顶岗实习时,学生走入企业内,在一线工作岗位跟随师傅学习,从最初不了解每一种工艺,到最终的熟练操作,再到能够自主创新,整个过程虽然艰苦,但自身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也是磨砺工匠精神的最佳机会。

学生开展顶岗实习活动,将课堂上累积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环节,这是一个与行业零距离对接的机会,真正在生产以及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而且有助于帮助高校实现人才培育目标。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进入到企业一线工作岗位,在企业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要实现该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热点社会问题的分析,完成思政课理论知识的传授任务。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言谈举止,尤其在思想道德觉悟方面,应给学生做出表率。每一名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的行业标准以及道德规范,教师都要熟记于心,这样才能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遇到问题后,第一时间给予解决方案,避免思政课教学内容完全脱离实际。在顶岗实习环节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让学生亲身体验工匠精神的强大力量,在工作中自觉自发地把工匠精神作为事业的助推力。

(五)纳入教学评价,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既要在教学环节予以体现,也要在评价环节加以强化,从而更为全面、系统、高效地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是课程评价。可将其分为理论知识评价和道德素养评价。在理论知识评价环节,可借助移动教学平台设置若干题目让学生作答,着重考查学生对工匠精神基本概念、内涵、意义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道德素养评价。主要通过寒暑假企业调研、德育基地专业实践等方式,着重考查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表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将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课程评价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三是行为评价。可将其分为教师行为评价和学生行为评价。其中,教师行为评价关注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明确、语言表达清晰、设定的工匠精神学习情境与环境基本一致,在实现知识教学目标前提下,真正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4]。学生评价关注内容包括:自身是否对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是否拥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行为导向,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将外化以及内化内容结合在一起,逐步实现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等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猜你喜欢
工匠应用型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