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视角下《唐才子传》整理研究述论

2022-01-01 03:17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房才子整理

孙 佳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一、 辛文房及其作品

辛文房,字良史,西域人。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下:“辛文房良史,西域人。”[1]生卒年不详,大概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到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之间。[2]迁入中原之后,家族居住豫章(今江西南昌)。早年就学于江南,未中科举,授国史院编修官,曾出任省郎。久居大都,诗才横溢,名声赫赫,与王执谦、杨载、庐亘并称能诗,[3]亦是元代西域文士的代表人物之一。清代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元代文章极盛,色目人著名者尤多,如祖常及赵世延、孛术、鲁翀、康里巙巙、贯云石、辛文房、萨都剌辈皆是也。”[4]盛名如此,当入文学史。然通览中国古代文学通史及辽金元断代文学史类著作,罕有提及辛文房者,主要原因在于其诗集或文集未见流传。元人马祖常《石田文集》卷二载《辛良史〈披沙集〉诗》一首,[5]据此推测辛文房曾有诗集《披沙集》,可惜未见有本传世。仅有《苏小小歌》(又名《苏小小墓》)《清明日游太傅林亭》二首诗,散存于各种诗文集或地方志书当中,如苏天爵《元文类》卷四《乐府歌行》、卷八《七言绝句》、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二七九《元诗四十九》、宋绪《元诗体要》卷五《歌体》、陈焯《宋元诗会》卷九八《辛文房》、夏基《西湖览胜诗志》卷一《钱塘门·苏小墓》《(成化)杭州府志》卷五九《纪遗·苏小小墓》等。

《唐才子传》原本十卷,是辛文房唯一传世的著作。是研究唐诗的重要文献,也是反映元人唐诗观的主要著作。为398位唐代诗人立传,正传278人,附见120人。以“有诗名当时”为立传标准,遵循史书中传记体例,基本按年代、及第时间先后排列。内容方面,所载多传主平生经历的逸闻趣事、传世著作及其流传情况。末附“论曰”,发表作者评论。

二、目录著录内容分析

(一)古代目录著录

《补元史艺文志》卷二《传记类》:“辛文房《唐才子传》,十卷。字良史,西域人。”[6]杨士奇编《文渊阁书目》卷六《宙字号第二厨书目》:“《唐才子传》,一部三册。”[7]叶盛编《箓竹堂书目》:“《唐才子传》,一册。”[8]《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八《史部·传记类》:“《唐才子传》八卷,元辛文房撰。《永乐大典》本。”[9]《清史稿艺文志·史部·传记类》、[10]《续通志》卷一五九《列传》、《续文献通考》卷一六五《元》著录同《四库全书总目》。丁日昌撰《持静斋书目》卷二《史部·传记类》:“《唐才子传》八卷,元辛文房撰。嘉庆癸亥日本印入《佚存丛书》本,十卷,犹是元人旧帙。”[11]

(二)现代古籍目录著录

《中国藏和刻本汉籍书目·史部·传记类》著录有三种:“《唐才子传》十卷,辛文房撰。日本正保四年(1647)上村二郎右卫门刻本。”“日本活字印本”“日本钞本”。[12]分别存藏于上海图书馆、大连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广东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大连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第五卷《传记门》著录有两种:“《唐才子传》十卷,辛文房撰。清嘉庆十年(1805)萧山陆芝荣三间草堂。1册,存5卷:卷1—5。”又“《唐才子传》十卷,辛文房撰、孙鸿云补正。清光绪十二年(1886)东冶冯立基味根斋刻本。1册,存1卷:卷1,书名页题《唐代诗人传略》。”[13]《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著录有三种:“《唐才子传》八卷,辛文房撰。清乾隆间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三册。”又“《唐才子传》十卷,元辛文房撰。日本五山版刊本,二册;日本元和宽永初年古活字版刊本,一册。”[14]《中国古籍总目·史部·传记类》著录:“《唐才子传》八卷,辛文房撰。《济宁李氏·墨亭丛书》本。《唐才子传》十卷,《佚存丛书》本、指海本、《粤雅堂丛书》本、《江氏聚珍版丛书》本、《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本。《唐才子传》十卷《考异》一卷,辛文房撰、陆芝荣考异,清嘉庆十年陆氏三间草堂刻本(陈鳣校并跋)。”[15]

综上,《唐才子传》原本十卷,据《唐才子传》卷一《引》:“传成凡二百七十八篇,因而附录不泯者又一百二十家,釐为十卷,名以《唐才子传》云。有元大德甲辰春引。”[16]可知写成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亦有著录,说明《唐才子传》在元代已刊行。明、清两代的多种公私目录均有著录,说明《唐才子传》自刊行后流传不断。今人所编各类古籍目录仍有著录,且所见传本丰富,说明《唐才子传》保存至今且被广泛利用。但在流传过程中,发生过流出、散佚、回流,导致分化出三个版本系统,即十卷足本、八卷辑本、十卷校本。

杨士奇《东里文集》卷十《书〈唐才子传〉后》:“《唐才子传》,西域辛文房著,十卷。”[17]可见,杨士奇经眼十卷足本。《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八《史部·传记类二·唐才子传》提要:“《永乐大典》目录于‘传’字韵内载其全书。”[18]可以推断,十卷足本明初尚在国内流传。到了晚明时期,此书单行本已湮没无存。[19]何时东传日本,不可确考。国内所传十卷足本,何时散佚,也不得而知。最早由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裒辑散存资料,按照“因诗系人”的体例,进行编次,形成八卷辑本,亦即《永乐大典》本、四库辑本、《四库全书》辑本。孙映逵先生在《怎样读〈唐才子传〉》一文中论证,清代嘉庆年间,日本《佚存丛书》本回流中国。《佚存丛书》本所据底本即日本汲古书院影印内阁文库藏本。十卷足本的回国,很快引起学人们的关注,他们将十卷足本与八卷辑本对校,产生校注本十卷,并刊刻流传。

三、研究与整理现状分析

就《唐才子传》的研究而言,由于元刊本《唐才子传》很早就东传日本,所以日本学者起步更早,在1972年就出版了研究专著《〈唐才子传〉之研究》。[20]但因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全面汇集日本的研究成果,这里仅就我国整理研究现状来谈。国内对《唐才子传》的研究,早在清代就开始了。清人陆芝荣做过考异,今传《考异》一卷;清人陈鳣做过校勘,今传《校勘记》一卷;清人孙鸿云做过补正。大范围整理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其成果出版、发表则到了80年代以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单篇论文38篇、硕士论文6篇,出版整理成果9部,涌现出孙映逵、傅璇琮、吴在庆、周绍良、王松涛等颇具灼见的研究者。从内容上看,研究形成了自身特色。

(一)期刊论文分析

单篇论文特色鲜明:实践出真知。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可以发现论文撰写与《唐才子传》整理关系密切,表现在三点:1.论文作者,同时也是《唐才子传》的整理者。2.注重《唐才子传》几种整理本的研究。3.以专传为中心的个案研究,多补充、纠正已有笺证、校注内容。

孙映逵《〈唐才子传〉摘误》(《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以南京图书馆藏珂罗版印本为读本,对读书过程中见闻所及失误作出订正。订误46处,征引文献达20多种,旁涉史、子、集三部文献,包括《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唐诗纪事》《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元和郡县志》《太平广记》《大唐新语》《唐摭言》《历代名画记》《唐语林》《金石萃编》《云溪友议》《唐音癸签》《容斋五笔》《二酉堂丛书》《宾退录》《诗人玉屑》《登科记考》《古今姓氏书辨证》《玉芝堂谈荟》《北梦琐言》《诗话总龟》《韦苏州集》《极玄集》《白氏长庆集》《全唐文》《全唐诗》《唐才子传校勘记》等。熟练运用古文献校勘中的“他校”之法,搜集校勘资料之功可见,已露校注全书之锋芒。次年,发表《〈唐才子传〉叙录》(《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多角度客观评述《唐才子传》之得失利弊。优长在于:作为唐代诗人传记专书的开创性,资料来源的广泛性,一手资料的可信性。不足在于:运用史料的失误,导致荒唐之说、陈腐之论时时可见。最后,梳理版本系统,图文并茂,脉络清晰。这篇文章评述翔实,得益于作者校注《唐才子传》,该注本虽1991年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但1987年已完稿。1987—1995年,孙映逵参与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的整理工作,直至1995年五册由中华书局出齐。大功告成之后,发表《怎样读〈唐才子传〉》(《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3期)一文,向研读者推荐《唐才子传校笺》和《唐才子传校注》,并基于丰富的校勘经验,重新审视《唐才子传》的价值,指出三方面价值:文献的搜罗、编集和考订方面,史料价值方面及文学研究的学术价值方面。同时,提醒研读者要充分了解其不足,发现史料运用上的失误,还要留心选择好的版本。

再如,傅璇琮发表论文《〈唐才子传校注〉序》(《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又是《唐才子传校笺》的主编;吴在庆发表论文5篇,又承担《唐才子传》卷六《张祜传》、卷九的笺证工作;周绍良发表论文2篇,又是《唐才子传笺证》的整理者;梁超然发表论文,又承担《唐才子传》卷八的笺证工作。

整理本研究,以《唐才子传》的几种整理本为研究对象,评述其价值,考究其方法,匡正其讹误。此类论文有:黄震云《唐代文史研究的重要贡献——周本淳教授新著〈唐才子传校正〉评价》(《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通过对周本淳《唐才子传校正》的评价,论证它对唐代文史研究的重要贡献。周本淳《唐才子传校正》由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发行,同年舒宝璋校注本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傅璇琮校笺本(第一册)由中华书局出版,孙映逵校注本完稿付梓。黄震云在比对四家注本之后,认为周本淳校正本删繁就简,仅注出处,少引原文。体例上,附录十三门,末编人名索引,为研读者提供登堂之梯。以书中校记实例论证该本在“甄补事实”“考其源流”方面的过人之处。房锐《〈唐才子传校笺〉匡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开门见山,直指笺误。理出《唐才子传》卷八《司空图》、卷九《许棠》、卷九《郑谷》、卷一〇《唐求》中校笺之误4条,加按语辨误。辨误有据,文风锐直。唐萌《论〈唐才子传校笺〉的校笺方法及方法论意义》(《文学与文化》2015年第1期)首先肯定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开示门径的意义。归纳出校、考、笺三种方法,具体来说,校文字错讹;考仕履行迹、籍贯、郡望、居地等;笺中补漏,包括考述史实与补充事迹。方法论意义在于:“校、考、笺”三位一体模式的示范意义,“传证体”体例的开创意义,“探源溯流”考据思想的重要意义。

个案研究,专就某个诗人或某一类诗人的传文进行研究,作笺证、疏证、补正、辨误、补笺等。可分为四类:一是《唐才子传》整理者或部分整理工作的担任者,直接截取书中笺证、校注内容,以单篇论文形式发表。二是专研《唐才子传校笺》中的校笺内容,发其缺漏,指其疑点,进行补笺、辨正,以就正于读者。三是以散论为主,对随读散见的问题进行考证或评述。四是以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诗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在唐代各个时期的诗歌成就。

第一类论文:吴在庆《〈唐才子传·齐己传〉笺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同《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卷九《齐己》,《〈唐才子传·杜荀鹤传〉笺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同《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卷九《杜荀鹤》,《唐才子传·罗隐传笺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同《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卷九《罗隐》,《〈唐才子传·韩偓传〉笺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同《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卷九《韩偓》。梁超然《〈唐才子传·马戴传〉笺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同《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卷七《马戴》。

第二类论文:陶敏《〈唐才子传校笺〉李约等传补笺》(《娄底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就《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卷六中李约、李廓、章孝标、施肩吾、韩湘传,卷七中伍乔传做补笺;《〈唐才子传校笺〉包佶等传补笺》(《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就《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卷三中包佶、李嘉祐、鲍防、郎士元、灵一传做补充和订正,进一步考订了包佶生年、李嘉祐生平、鲍防在浙东的文学活动、郎士元贬郢州刺史的时间以及传中附及的谢良辅生平、广宣俗姓、赵睦为何许人、卿云里贯等问题,澄清了若干史实的疑点,补充了一些很少被人引用的文学史料,对中唐诗歌和诗人生平的研究有较大参考意义;《〈唐才子传校笺〉沈期等传补笺》(《咸宁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就《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卷一中沈佺期、宋之问、吴筠、崔颢、储光羲传,卷二中包融、崔国辅、卢象、王昌龄、陶翰、王维、刘长卿、李季兰、孟浩然传做补笺。林颖悠《〈唐才子传·杜甫传〉笺证》(《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2期)认为《唐才子传校笺》对《杜甫传》用力最少,没有做多少笺证工作,只附录了元稹《杜君墓系铭》与两《唐书》本传。所以,对《杜甫传》重新加以笺证,从探讨材料出处,纠正史实错误,补考原书未备的重要事迹三方面着手进行。这三点是傅璇琮先生总结出来的,已写入《唐才子传校笺·前言》。文中原封挪用,是遵循原书体例的表现。王松涛《〈唐才子传校笺·道人灵一传〉补正一则》(《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1期)对《唐才子传·道人灵一传》“两浙名山,暨衡、庐诸甲刹,悉所经行。”笺云:“然集中无涉及衡、庐之作。”一条笺证内容作补正,认为原文无误,而笺语出错。陶敏补笺未做纠正。补正一则,虽篇幅短小,但字字珠玑,无虚妄之言。严正道《〈唐才子传校笺·李远传〉辨正》(《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指出《唐才子传·李远》“早历下邑”条下梁笺的错误,即由于误引《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记载,认为“云阳”为“当涂”,从而得出李远曾任职当涂的结论。陶敏补笺亦沿此误。作者依据《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结合“云阳”一词在唐代诗歌中的使用情况分析,认定许浑诗中的“云阳”为古代旧称,即唐时丹阳县,而非当涂。

第三类论文:王增文《〈唐才子传·王涣传〉辨误——兼谈〈睢阳五老图〉的由来》(《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对《唐才子传·王涣传》:“后以礼部侍郎致仕,年九十,见《睢阳五老图》。”的记载,提出质疑。通过考证,证明王涣的事迹“见《睢阳五老图》”,明显与史实有误。此王涣非彼王涣也。罗时进《〈唐才子传·许浑传〉仕历辨误》(《铁道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就《唐才子传》卷七《许浑传》中关于许浑出入御史台经历仅大中年间一次的记载,提出质疑。通过考证,证明许浑曾三入御史台。吴在庆《〈唐摭言〉、〈唐才子传〉所记李洞事迹考》(《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对比《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和《唐才子传》卷九《李洞传》中关于一事的两种记载,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李洞在昭宗时是否三上不第?第二,裴公是否屈李洞?如何理解李洞的“屈”?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对《李洞传》校笺内容的具体阐述,《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卷九《李洞》已有答案。第二个问题,是作者的进一步发现与思考。通过论证,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裴公屈洞”之说,为不实之词。子房《李季兰及辛文房对她的评述》(《文史杂志》2012年第4期)探究《唐才子传·李季兰传》中所记女诗人李季兰为“失行妇人”的背后故事。

第四类论文:郭莉《浅谈唐代巴蜀才子——记〈唐才子传〉中的巴蜀才子》(《天府新论》2006年第12期)从《唐才子传》所载398位诗人当中,抽出陈子昂、李颀、雍裕之、李远、雍陶、薛涛、唐求7人,因为他们都源出巴蜀。选定研究对象之后,将其置于时代、地理的大背景下,探讨每个人的诗歌成就及文学地位。

(二)硕士学位论文分析

硕士论文带有集成的色彩,各篇首先梳理此前的整理研究成果。内容重复不可避免,但值得关注的是:第一,由于梳理文献的思路不同,各篇论文的绪论或引言部分各具特点。第二,每一次梳理,在材料上都有所增补,表现出渐进过程。第三,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现状,找出自身研究的生发点,是需要我们好好坚持的研究传统。每篇论文各有侧重,或整体综论,或散点分论,或专题研究,或比较研究。

蒋郭晶《辛文房〈唐才子传〉研究》梳理整理研究成果,偏于简略。先按成果形式分出整理著作和研究文章两类,研究文章之下再按论文大概内容,分出三小类。然后,以类统文,只列作者名、书名及文题,不梳理时间线索,亦无内容分析。基于已有成果的分析,发现自己的研究侧重点:全面考论,论及辛文房的生平事迹、学术背景、创作动机,辨明《唐才子传》的版本流传,阐述其文学价值及史学价值。

张悦《〈唐才子传〉散论》梳理整理研究成果,轻时间重类别,先整理后论文。就各种整理本而言,对所见四种整理本做比较并简要评价。2013年以前,九种整理本都已出版。所以,整理成果的梳理存在缺漏。就研究论文而言,对所搜集的约30篇论文,分类简述。但从分类情况来看,分类标准不一,专题标准、方法标准杂糅,导致不同类别的论文在内容上出现诸多交叉、重叠的地方。基于已有成果的分析,确定研究侧重点:解决一直受到研究者忽视的几个问题,包括辛文房举“六帝”的原因及其意义,辛文房偏爱有隐逸经历的诗人与其内心活动的关联,考论《唐才子传》未收张九龄之原因等。几个问题之间,不存在明显联系,形不成体系,故曰“散论”。

王会丹《〈唐才子传〉编纂学研究》梳理整理研究成果,亮点颇多。第一,对几种整理本的分析,有详有略,详析傅璇琮本,略说其他。第二,增补日本学者的研究情况。第三,理出了一条完整的时间线索。但问题在于:1.傅璇琮本与孙映逵本的关系非常密切,分析时忽略了这一点。2.所述日本学者的研究情况,无出傅璇琮先生之右,因而学术价值不大。3.时间线索下,分类粗疏,罗列明显,内在条理不清楚。基于已有成果的分析,确定研究侧重点:从古籍编纂入手,角度新颖,解决征引文献、取材原则、写作方法等问题。

王廷鹏《〈唐才子传〉诗论思想研究——以“才子”标准为核心》梳理整理研究成果,不求面面俱到,但取涉及诗论思想研究的相关成果。指出《唐才子传》诗论思想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与它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不相符。基于已有成果的分析,确定研究侧重点:深入剖析以“才子”标准为核心的诗论思想,上探思想渊源,中发“才子论”,下定诗学地位。在宋金元诗论思背景下,纵向考虑时代交替的影响,横向观察理学、教育、学术与文学的互动。把“才子”标准作为时代产物,进行深度探究。

潘云《“唐才子”观念的塑造及其变迁——以〈唐才子传〉为中心的探讨》梳理整理研究成果,时间线条清晰,但罗列成果明显,见不出内在的演进过程。另外,名为“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实则只有国内部分。日本学者对于《唐才子传》的研究,起步更早。如果没有相关资料,那自然是“文不对题”。基于已有成果的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不足,确定研究侧重点:研究唐才子观念与唐代社会的互动影响。关于“唐才子”问题,前人及潘云自己都曾发文探讨,多为静态分析。而这里作者看到了“唐才子”观念的变迁,从唐代到元代,变迁的主要动因在于地域文化和社会观念。

张璐《〈唐才子传〉与新旧〈唐书〉中相同诗人传记比较研究》梳理整理研究成果,简单分类,以类统目,只列论文题目,而且不求全面。但在搜集整理本方面,却是6篇硕士论文中最全面的。比如张萍、陆三强《唐才子传选译》,徐明霞《唐才子传引证》,此前论文都没有涉及。重视整理本,与论文选题有关。《唐才子传》与两《唐书》的密切关联,是在整理过程中确立的。校勘之资料,首推两《唐书》,次及其他资料。全面汇集整理本,就等于全面掌握《唐才子传》与两《唐书》的校对情况,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成果。基于已有成果的分析,确定研究侧重点: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得出二者在表现人物形象、创作目的、内容偏重、评价诗人及运用史料等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三)整理成果分析

整理成果,以文献校勘为主,具体方法包括校订、校注、校正、校笺、译注、笺证等。校,即校对,广求异本,仔细比对,发现异文。订正、注释、笺证、解译等方法,都建立在校对的基础之上。各本因整理目的、校勘方法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侧重点。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以遵义黎氏珂罗版影元刊本《唐才子传》为底本,校以五山本、正保本、佚存本、四库本、三间本、指海本。成果分五册,八年(1987—1995)出齐。汇集了国内有关专家对唐代诗人的研究成果,探索《唐才子传》的材料出处,纠正史实错误,补考原书未备的重要事迹,广搜博采,资料丰富,虽有可议之处,仍是研究《唐才子传》学者必读的范本。其他各整理本围绕这一中心,或撰写校记、简单补充,如周本淳《唐才子传校正》;或文后笺证、补正细化,如周绍良《唐才子传笺证》;或借助笺证、阐释文意,如李立朴《唐才子传全译》;或另立标准、甄选再译,如张萍、陆三强《唐才子传选译》。

各整理本中,孙映逵《唐才子传校注》脱胎于《唐才子传校笺》。从时间上看,《唐才子传校注》虽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发行,但1987年已经完稿。卷前孙映逵作《前言》,内容同《〈唐才子传〉叙录》,落款时间为1987年。傅璇琮作《序》,交代“在全稿完成,交付出版之际,他要求我写一篇序言。”落款时间“1987年9月24日”。都可以证明孙映逵《唐才子传校注》在1987年完稿。此时,孙映逵正参与《唐才子传校笺》的整理,承担了全书的校勘工作,并撰写校勘说明。从资料上看,对校所用底本、校本,二书相同;他校所用资料,均为唐、宋史料,如新、旧《唐书》、诗文集、笔记小说、目录著录。从内容上看,虽然《唐才子传校注》增加了名词注释的内容,但校勘、补录以及辑评的内容,与《唐才子传校笺》如出一辙,征引资料无出其范围。

四、 结语

总之,在《唐才子传》的整理研究方面,整理成就非常突出,为思想内涵、理论价值的深度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唐才子传》的研究正在由单一走向多元,研究视野逐渐扩大,如此趋势可喜可观。综合分析、评价整理研究现状之后,笔者认为《唐才子传》未来研究的思路,可以倾向于古文献学方面,主要有:其一,从古典目录学的角度,探讨《唐才子传》归于史部传记类是否妥当的问题。其二,从古书版本学的角度,考察版本形态,探究版本价值。其三,从古籍辑佚学的角度,思考四库辑本所用辑佚方法及所含辑佚思想。

猜你喜欢
文房才子整理
文房四宝
《文房之物》
说才子气
文房雅趣话砚滴
才子的朋友圈更有料
体界才子,文坛清风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宋代西蜀才子苏舜元传
文房清韵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