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 助力全国碳市场行稳致远

2022-01-01 07:29青岛华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于凯
区域治理 2021年31期
关键词:能效陆地二氧化碳

青岛华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于凯

如今,全球变暖已成为了全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亦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均不可在这件事上置身事外。然而,由于各国利益错综复杂,难以有效平衡,关于碳减排问题的讨论无法达成共识,所以就应积极分析碳排放时的困境,致力于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碳排放问题以及促进我国碳市场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我国碳排放现状及优势选择

(一)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变缓

如今,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如下所示:总量大;增长速度快;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偏高。正是这种状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潜力,但同时也需要承担一定负担。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碳排放强度逐步下降,整体下降速率超出了国际上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相应模型开展定量分析活动,以此明确终端能源应用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的成因。能源排放强度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然而随着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产生变化,对于碳排放强度造成了反向抑制作用,可见三大产业终端正朝着碳密集型方向进行发展。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同时能效提升速率并未得到增加,碳排放强度也因此得到减缓。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如果对此并未给出明确、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的碳排放强度下降速度便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未来碳排放增长趋势难以避免

正视全面小康社会能源需求,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因素、人口因素、城市化率因素和技术进步因素。通过二氧化碳排放系统预测未来碳排放趋势,在具体预测时,需要全方位考虑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包含节能技术水平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因此,我国未来碳排放形势比较严峻,如果强制限排,则要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等为代价。

(三)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潜力

因能源利用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通常会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专业人士研究显示,我国陆地及近海生态系统在固定大气二氧化碳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今,全国森林年固碳量持续上涨,因人口生存压力大,加上不科学生产方式的影响,导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量位于低水平状态。此外,相比美国、东南亚和南美国家等,我国人力矛盾较为突出,应用造林的土地面积非常受限,环境条件极其恶劣。通过人工造林,可促进碳吸收,但整体效益偏低,而且需要耗费大量成本,在CDM项目竞争时并不占优势。因此,各地区政府应深刻意识到生态系统碳汇在固定大气温室气体时发挥的价值,全面支持应用及抵消碳排放配额,并全面考虑我国在这一领域内是否存在竞争价值,注重优化其他领域CDM项目方案。

二、碳减排措施及碳减排潜力分析

与其他污染物相提并论,二氧化碳的减排在技术方面有一定难度。现如今,可以选择的技术方向,主要有下面这几种:①通过化石能源替代技术,如新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替代技术等。②加强整体能效,通过控制能耗促进二氧化碳减排。③应用生物炭灰技术及碳埋存技术。

(一)调整能源结构

从短期阶段上来看,可以运用能源替代技术对能源结构做出改变,然而实际作用并不理想。所以应重点研究能源互相替代的可能性,并分析其效果,在全面考虑宏观经济系统互相作用的情况下,构建以减排政策为核心基础的模型,通过应用这种模型,来调整能源结构,模拟分析经济结构调整效果及征收碳税效果等。值得注意的一点,在调整能源结构后,二氧化碳排量会明显下降,GDP增长速度有所滞缓,势必会影响居民福利待遇。在小康社会进程里,应保障经济维持持续增长的速度。为此,如果能源供给条件充足,则不应过快的调节能源结构。

(二)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及提高能源应用效率

通过上述分析,尽管采用了比较正面且积极的能源政策,也调节了油气及可再生能源比例,但我国煤炭消费仍未曾下降。关于碳埋存以及碳汇技术,常常受成本问题制约,影响推广进程。为此,最高效的技术减排措施,非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莫属。通过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可切实提升能效,尤其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发挥了重大作用。能效技术既可减少能源利用量,又能强化排放效果,增强成本效益,通过转移技术释放更大潜力。

(三)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

为了有效增加森林固态量以及减少整体的碳排放,可以通过丰产林、管理林地、恢复造林等方法加以推进。在初步估计后,如今正在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中固碳潜力不断上升,持续时间延长。科学管理农业,合理种植,少耕免耕以及均衡施肥等,均可避免土壤侵蚀能力的增加,切实提升农业土壤固碳量。由此可见,关于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潜力,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此外,加强草地固碳量的关键措施,主要包含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和合理放牧等几种方式。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国部分区域存在巨大碳库,例如青藏高原湿地、东北湿地等,如果在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框架中将这些碳库引入,则能够发挥巨大的价值和功能。可见,推进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及碳管理,对于缓解温室气体减排负担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我国工业化取得更好发展,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争取更多时机。

(四)消费行为对消费及减排的作用突出

如今,针对生产活动能效和节能加以分析,其分析比例远远超出关于居民生活用能的研究。实质上,我国大多的能源消费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均因居民生活行为引起。居民生活用能具有超强的节约空间,在不降低生活水准情况下,从照明、家用电器、采暖、制冷、汽车等方面均可节约能源[1]。

三、政策建议分析

(一)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

需要相关部门着重研究气候变化及温室气体排放关系,进一步剖析机理内容,并研究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吸收及管理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关注资源、经济发展及环境间的协调关系,创建生态环境能源的综合集成数据库,完善中国生态系统碳汇,优化减排与气候政策模拟平台,创新与评估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以便为评价碳排放环境以及控制碳排放量做出一份贡献。

(二)制定新时期保护国家战略行动框架

首先,应将减缓气候变化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等措施列为国家中长期规划方案之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能效利用率,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及替代能源技术,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其次,建立健全清洁发展机制,加强与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和组织的交流协作,确保实际所运用的资金和技术能够满足需求,以此不断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让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长速度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放缓。最后,要重视并充分发挥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要辅助以科学高效的保护机制,并对相关技术举措等做出合理优化。

(三)充分考虑二氧化碳减排指标

在考虑减排指标时,我国需主动提出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核心基础的减排指标机制,以此替代原有的绝对量化减排指标。为此,就需要综合评估各项减排指标减排成本和综合效益,明确实际减排承诺方案。与此同时,还应大力争取CDM项目,以便为我国众多新型工业的发展吸收更多资金和技术。

(四)制定长期稳健致远发展战略

在未来落实能源发展战略时,应坚持以最小环境代价为基础。因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降低能源消费增长及提升能效。所以,日后我国新能源政策需全面鼓励提升能效以及节约能源,大力发展天然气和洁净煤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全新的能源技术,关注风能、生物能和太阳能的开发及利用,尤其是针对一些农村地区分散用户和一些耗能较小的项目来说,更要重点使用新型能源[2]。除此之外,有关燃料电池以及煤炭计划多种联产技术,也可以成为日后开发新能源系统的关键内容,应不断完善路线图和具体策略,整合自主能源开发以及能源消耗等,开辟出全新的中国特色清洁能源应用之路[3]。

(五)大力推广生物碳汇技术

对于生物碳汇技术可以秉承大力推广的态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引入国际CDM项目。可以结合CDM机制对于碳管理框架中的清洁能源发展机制做出合理调整及优化,为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协作提供支持,持续拉近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与生态发展环境之间的联系,以便能实现在树立优良国际形象、保护生态以及加强生物碳汇等方面的“共赢”。

(六)加大气候变化成效宣传工作

增加国内宣传教育力度,调动各企业积极性,正确引导民众的健康消费行为。发挥“环境氛围”的重要价值和功能,让全国范围内均能够切实感受倒提升能源应用效率、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可以将我国在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国际上进行分享,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让我国能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树立起大国形象,为未来我国生态系统碳汇指标的核算做好前期铺垫。相信只要应用正确的战略以及得力的措施,我国极有可能长期在持续发展框架下走上低碳之路,成为全球范围内负责任的国家典范,真正树立令人钦佩的绿色发展国家形象[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碳排放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关键环境问题,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们在这一方面需要承担巨大的负担与挑战。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减缓气候变暖的谈判问题,直接关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会直接影响各国家现代化和持续发展进程。所以,应针对碳排放形势、现状和潜力加大分析力度,以便能在此基础上制定若干对策,保障我国碳市场稳定发展,在维持经济增长速度时,抑制碳排放量。

猜你喜欢
能效陆地二氧化碳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
浅论执法中队如何在洪灾中发挥能效
“抓捕”二氧化碳
高效电动机能效检测关键问题分析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能效之星”产品目录(2018)
课例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提升汽车CAN总线能效以增强燃油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