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2022-01-01 07:58辽宁省抚顺市第三医院辽宁抚顺113004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髋部患肢血栓

吴 卓(辽宁省抚顺市第三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4)

老年人活动不便,骨密度及骨单位体积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病率高,稍有不慎易发生骨折,其中以髋部骨折多见,包括股骨颈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活动受限,长期卧床,常伴发多种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压疮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老年患者存在血管弹性差、新陈代谢缓慢、机体恢复功能差等特点,导致在老年群体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更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不能自行融化,可随血流进入静脉主干,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肺栓塞,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2]。因此需要通过有效护理手段来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本研究以探讨并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为目的,设计对照实验,具体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1 8年6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9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共45例,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为62-89岁,平均年龄(76.34±8.39)岁,股骨颈骨折2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观察组共45例,男性1 8例,女性27例,年龄为61-91岁,平均年龄(77.04±8.81)岁,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4例。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60周岁;(2)经影像学检查确诊髋部骨折;(3)患者知情并同意此次研究,在知情同意书签字。排除标准:(1)因骨肿瘤导致骨折者;(2)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高危出血疾病者;(3)精神异常或不能配合者;(4)存在意识障碍者。

2 方法:2组患者均于骨折后2-4天进行手术治疗,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或单侧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手术前予患者手术知识指导及术后并发症讲解,手术后采取基本的预防措施,给予药物以及物理预防。观察组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流程如下。(1)积极宣教:护理人员利用晨晚间护理时间对患者进行宣教,说明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患者年龄较大,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需要护理人员耐心指导,让病人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帮助病患改变以往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注意膳食结构多样化,多进食优质蛋白和蔬菜水果,每天摄入足够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2)心理护理:时时与患者的沟通,加强交流频次和交流深度,评估病人心态,进行针对性护理,当患者存在不良心理状态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在生活上主动关心,沟通语言温和、亲切,时时安慰患者,对病人的疑问给予及时回答,耐心倾听,以同理心对待病人,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3)患肢护理:保持病房温度恒定,在25℃左右,有助于静脉回流。围手术期病人患肢保持外展30°中立位,予下肢抬高25°,使膝关节屈曲15°,在腘窝和小腿下放置软枕,抬高患者床尾,保持反牵引作用,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护理人员需每日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光泽、温度、感觉和肢端动脉搏动情况,进行患肢周径测量,每天2次,记录在册,若患肢周径与健侧相比差异>50mm,观察患肢有无静脉怒张、肌肉是否压痛、腓肠肌按摩试验是否阳性,胀痛明显则需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4)功能锻炼:指导并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如踝关节屈伸、内外翻及关节旋转活动,每两小时进行20次。同时进行下肢肌肉向心性被动按摩,配合股四头肌和小腿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肌肉紧绷5秒,放松5秒),每小时进行5-10次。在术后当天便可以按摩肌肉及踝关节,并且进行被动训练。在术后第1天开始主动训练,术后第2天开始借助CPM机锻炼,机器初始应用角度为30°,每次应用1小时,每2天用1次,随后每次机器角度增高50-10°。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或上肢扩胸运动,增加胸腔负压和肺部扩张,有利于静脉回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鼓励患者尽早离床活动。(5)药物护理:及时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对于D-D高于500mg/L者,术后予低分子肝素钠2500-50001U,皮下注射,1天1次。用药后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出血征象,尤其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倾向[3]。

3 观察指标:本研究观察并对比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例数和比例。

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统计学分析方法使用SPSS22.0,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x2分析数据,当P<0.05时,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5 结果:通过2组术后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0例,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3例,发生率为6.67%,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髋部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多见,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常年服药,加之新陈代谢减慢,本身血栓风险较高,而机体在骨折和手术等应激状态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一步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4]。在骨折发生后的局部异常损伤血管以及长时间被动体位、活动减少,血流减慢,都能促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生,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实施预防性的护理措施意义重大。

本研究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证实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减少患者住院时长,预后较好。这种预防性的护理手段与常规护理相比,更加重视护理细节,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发病的风险规避到最低。有研究证实,应用预防性措施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护理,能缓解血液高凝状态,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好,保证了病人的生活质量[5]。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避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一步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确切。

猜你喜欢
髋部患肢血栓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逍遥散加味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谵妄效果观察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