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2022-01-01 08:38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孙丽
区域治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共同体主体群众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孙丽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与拓展,进一步丰富了社会治理体系的内涵,为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一、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历史演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了社会治理的初步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对社会治理的探索逐渐丰富,不断深化。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社会管理这个概念。社会管理成为党和国家重要文件中的高频词,是在党的十六大以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个格局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在党委政府的领导负责下,推动社会力量和广大公众积极参与。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原来社会管理格局的基础上增加了法治保障的新要求,并将“格局”改为“体制”,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增加了法治保障,社会管理的内涵更加丰富。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管理到治理,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党的十九大对社会治理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新要求,这是对社会治理认识的深化与拓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使得社会治理的体系更加完善,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战略方向。

二、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含义和特征

(一)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含义

关于共同体的含义有很多种,但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认为,共同体就是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习惯等,以及基于血缘、地缘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在个别场合、平均状况下或者在纯粹模式里,只要社会行为取向的基础是参与者主观感受到的情感或者传统的共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感觉,这时的社会关系,就应当称作为共同体。英国社会学家鲍曼认为,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有形的共同体,也有无形的共同体。我国社会学学者吴文藻先生直接把“共同体”解释为“自然社会”,而把“社会”解释为“人为社会”。自然社会以感情、血缘等为纽带,而人为社会则以利益和契约关系为纽带。虽然不同学者对共同体概念的表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总的说来,其所描述的共同体的内涵与实质是相同的,共同体是一种关系的结合,具有一致的意向和共同的行动。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认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个主体平等参与社会事务,主体之间通过协商协调、良性互动达成共识,实现共同价值、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有机体。

(二)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特征

一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每个主体都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义务,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其他社会主体的作用。比如,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以其独特的民间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和自治性,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社会服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化,这就需要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政府提供服务的优势是集中资源办大事,但是政府的服务也有局限性,不善于提供个性化的、差异化的、多层次的微观服务,社会组织恰恰有这个优势。第二,社会组织是公民表达诉求,维护权利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利益格局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深刻变化,如果存在利益冲突的不同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社会组织,那么双方通过组织进行沟通协调,在理性层面推动利益协商,从而提高利益诉求和利益权利实现的概率。第三,社会组织可以提高居民自治的能力。社会治理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政府的事情,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事情,每一个公民都要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提高居民的自治能力,需要组织作载体,这个组织不仅包括村委会、居委会这样的自治组织,村委会居委会一个社区一个,代表社区所有居民的利益,那么其他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就需要依靠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实现邻里守望的粘合剂,是使社区成为大家共同家园的一个载体。因此,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事务,可以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民生领域,还有法律援助、教育培训、社区建设等社会服务领域,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推进政社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共建共治共享拓展广阔的空间。二是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提升效能。在社会治理中,每个治理主体都要充分履行责任,积极参与到治理活动中来,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协商互动,在不同意见中求同,在不同利益诉求中权衡,从而找到社会意愿和利益诉求得最大公约数,凝聚社会治理的最大共识,形成社会治理的最大合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关键是要明确多元主体的角色、职责及其相互关系。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并不意味着各个治理主体地位相等、作用相同、功能一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社会治理日趋复杂,既有涉及社会治理关键的方向性问题,也有很多具体的事务性问题。在方向性问题上,党委发挥的是领导核心作用,要把好方向、掌好舵,政府在制度建设、公共政策、社会治安、生态治理等公共事务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而在具体的事务性问题上,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等主体的智慧,通过多个主体的参与、协商、合作、互动,共同管理公共事务、解决治理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三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治理成果。共享有三个方面:一是共享的主体。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是社会成员的普遍共享,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专享。二是共享的对象。共享的对象是社会治理的成果,这既包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也包括化解矛盾冲突、照顾各方利益,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群体之间、家庭之间更加和谐。三是共享的要求。共享的要求是均衡共享,需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路径

(一)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根本政治原则,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社会治理的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有机融合。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组织对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团结带领其他主体如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党员等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要把信念坚定、宗旨意识强、有干劲、会干事的干部选拔为基层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同时,加强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和支部班子的培训工作,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长业务知识,培养综合能力。三是构建基层社区“大党委”制度。实施区域化党建联盟机制,把驻社区的机关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吸收为成员,逐步构建起以社区“大党委”为代表的新型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立场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大显著优势。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追求,也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要创新机制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社会组织为依托,最大限度把群众组织起来,增强群众的公共责任,形成“大事”“小事”和“私事”的合理边界,政府为群众办好大事,群众为自己的私事负责,而那些介于二者之间的,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经济的小事,则由群众通过自我组织的方式合作办理。二要创新机制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保障社会良好秩序的健康运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人民幸福安康。三要提高群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人民群众的公共精神。通过新闻媒体、报刊、广告标语、互联网等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和引导,让人民群众充分意识到公共事务与自己息息相关,逐渐培育起公共精神。另一方面,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人民群众参与的能力。

(三)体制机制建设是重要保障

强化各级政府抓好社会治理的责任机制,以推进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完善政府治理体制机制。一是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的机制。破除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优化跨部门议事协调机制,实现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二是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实现关口前移、源头预防;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以多元的方式方法化解不同的矛盾纠纷;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通过心理服务、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手段,调节社会心态,构筑社会心理防线,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三是健全安全发展体制机制,确保社会安全有序发展。一方面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立足整体防控、协同防控、精准防控,有效整合资源力量,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推动应急管理从静态、职能管理向动态、综合管理转变,从灾害应对向风险管理转变,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救灾减灾能力。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主体群众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多让群众咧嘴笑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何谓“主体间性”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