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

2022-01-01 08:38贵州理工学院吴艳
区域治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师资队伍职业

贵州理工学院 吴艳

目前,高校普遍开设有关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教学课程,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主要课程。虽然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已经有一定成效,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降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成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出基于人本理念,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评价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教师科学引导,充分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进一步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提升和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段,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第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大学生确立职业方向和确定职业规划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提前了解专业就业前景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方向,完成职业目标的辅助教育和引导作用。第二,帮助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更为全面的认知,实现职业梦想。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对职业发展规律和就业市场提前熟悉,帮助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市场需求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对大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状态有个更为直观的指导作用。让大学生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对自我具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建立正确人生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个体得到全面发展,最终逐步实现理想中的人职匹配。第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帮组青年学生更为清晰地认清自我、熟悉社会,建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规律和需求充分结合,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2]。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有一定时间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认识,但是大学生普遍对该课程重视不够,一些学生甚至将其视为兴趣课程,没有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这也与一些大学生初始就缺少职业规划意识有关,自然不会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将就业的热门程度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忽略自身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个性特征的认识,缺乏明确的人生职业发展规划,对自我认识、就业环境缺乏客观深层次的分析,导致职业目标设置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跟从性,无法建立适合自我的人生职业规划。

(二)教学管理不足,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起步较晚,所以一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不足,比如有些高校缺少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机构;全由高校下属院系自行组织,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缺乏统一的师资队伍和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对于教学形式,高校常常采用大班教学的教学形式,且以理论学习为主,缺少实践内容,即使教师有意开展多样化教学,受制于场地和学生规模,难以组织规模化课堂实践活动,教学效果尚未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同时一些高校缺少统一的教学教材,教学内容未形成规范化和统一化,这也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专业化师资队伍配备不足

相当一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由非专业教师兼任,例如辅导员、就业服务中心教师,教师专业程度不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且由于师资队伍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又非科班出生,教学水平有限,教学方法单一。同时,由于教师本身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兼任,教学任务较为繁重,难以集中精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也难保证教学效果。

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建议

(一)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普适性较强,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差异性、针对性指导,高校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应通过职业生涯测评、就业调查等形式的调查研究,切实把握学生需求,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拓展原有的教学内容。同时,重视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基于学生性格特征、专业、个体需求等个性化教学,将个体和团体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咨询环节结合到日常课程教学中,针对性提升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切实保证教学效果。此外,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人物访谈、企业实践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以模拟面试、模拟创业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大学生通过课外实践环节自主学习,深入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充分融入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中,在实践中认识自我,提升个人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阶段性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最终达到人职匹配的优良效果。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不要仅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要增加体验式教学法、网络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切合学生实际需求,教师针对性指导,通过教师讲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讲授式等多样的课堂环节,启发学生思考,将理论学习真正地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知识传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有条件地改变以往大班教学模式,开展小班教学,实现小组分组讨论,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实现每个学生个性化培养,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在大一阶段,大学生刚从高中学习生活中结束,进入大学生活,相对来说处于较为迷茫的时间段,学生经历高中阶段学习,仍习惯老师安排学习的方式,缺少自主规划的意识,包括对人生未来的职业规划。这时应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和培养学习兴趣,到了大二学期,学生已经开始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晓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调整自身的学习状态,有目的、针对性的学习。在后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继续带领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结合实践教学,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除此之外,高校通过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家讲座、邀请相关知名企业的管理人员开设讨论会等方式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专业、特色的辅导,提高学生整体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职业规划目标。

(四)完善教学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的建立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规范化的重要标志,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动力。课程教学评价也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高校应该打破传统笔试考核模式,提倡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效,增加小班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多种形式组成课程教学评价,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能力。此外,高校可以与相关实践企业建立多方联动评价机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中的课程考核,也包括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强化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方面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五)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

专业可靠的师资团队是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要重视并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从教师团队中选拔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参加进一步的进修培训,逐步建立起技能水平过硬、理论知识丰富的高水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准。此外,高校平时可以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对在职教师进行系统化辅导,进一步提高教师团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水平。高校应该加强与已毕业的毕业生沟通联系,对毕业生定期跟踪反馈,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库[3]。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帮助大学生高效就业,对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昌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对就业认知、市场认识不足,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更为重要。高校基于人本理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建立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设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在后期学习阶段制定合理计划,不断调整并实现职业目标,将理论知识学习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大学生的辅助教育和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在人生最重要的大学学习阶段全面发展,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材[4]。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师资队伍职业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食品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实践研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