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县域粮食生产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1-01 16:26重庆财经学院孙敖
区域治理 2021年17期
关键词:重庆市粮食空间

重庆财经学院 孙敖

粮安天下,粮食生产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基础性生产工作,粮食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费水平的提快速提升,对于粮食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的时候能够产得出、供得上。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实现了“十二连增”和“十六连丰”[1],但受到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人口进城务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分布不断变化,粮食生产重心北移[2],在此背景下研究重庆市粮食生产格局演变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区域粮食产销平衡,减轻粮食调运压力,维护区域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一、研究区概况

重庆市位于28°10′~32°13′N,105°11′~110°11′E,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土地总面积8.24万km2,山地、丘陵占98%,河谷平坝仅占2%,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年日照时数1000-1400小时。2018年,重庆市GDP为20363.19亿元,常住人口3101.79万人,城镇化率为65.50%。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运用的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粮食产量等社会经济数据均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01-2019),以重庆市38个县域为研究单元进行数据整理。

三、研究方法

(一)粮食生产集中指数

构建粮食生产集中指数分析模型[3-4],以揭示研究区粮食产量空间分布集中或分散的程度及变动趋势。粮食生产集中指数值越大,粮食生产分布越集中,反之,粮食生产分布越均衡。

(二)粮食生产重心模型

重心模型是研究发展过程中要素空间变动的重要分析工具[5],定量体现要素集聚与扩散的空间过程。空间重心描述了研究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中心,重心移动反映了研究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变化,而几何中心则是区域空间的均衡点[6]。

(三)地理探测器

地理探测器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劲峰团队开发的一种探测空间分异性并揭示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学方法,具备无线性假设,具有优雅的形式和明确的物理含义等优点,使用q统计量度量空间分异性并探测解释因子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了属性的空间分异[7]。

四、结果与分析

(一)粮食生产时序变化特征

2000-2018年,重庆市粮食产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由1256.18万吨降至1079.34万吨,近20年间粮食产量减少了176.84万吨,减少幅度达14.08%,年均减少9.82万吨。这主要是因为重庆市自直辖后,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耕地数量减少直接影响粮食产量。从全国范围来看,2000年重庆市粮食生产占全国比重为2.72%,2018年仅占1.64%,下降了1.08%,表明重庆市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中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2000-2018年,重庆市粮食生产占全国比重曲线有2个波谷。2000-2003年为第一个“V”字形,在2001年下降至2.49%后,缓慢回升至2003年的2.62%。2004-2007年为第二个“V”字形,在2006年下降至1.95%后,回升至2007年的2.30%。主要是因为2006年,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粮食减产严重,粮食产量仅为972.55万吨,远低于研究时间段内平均产量,仅为研究时间段内平均产量的84.99%。

(二)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1.粮食生产集中指数分析

2000-2018年,重庆市粮食生产集中指数稳定在0.2000左右,表明重庆市粮食生产集中程度较为稳定,波动幅度不大。但研究时间段内,重庆市粮食生产集中指数降低了3.16%,由0.2305降至0.2232,减少了0.0073,说明重庆市粮食生产的空间集中程度呈下降趋势,粮食生产趋向空间均衡分布。

2.粮食生产重心分析

2000-2018年,重庆市粮食重心均位于重庆市几何重心(107°52′27.85″E,30°03′26.00″N)西南方向,集中分布于长寿和涪陵境内,其中,2000-2005年主要位于长寿境内,2006-2018年主要位于涪陵境内。粮食生产重心呈现出向几何重心靠近的态势,表明重庆市粮食生产趋向于空间均衡分布,与粮食生产集中指数分析结果一致。

2000-2018年,重庆市粮食生产重心整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的趋势,表明重庆市粮食主产区不断向重庆市东北方向集中和转移,与全国的粮食生产重心迁移方向基本一致,均向东北方向迁移[8],重庆市西南部区县粮食产量呈下降态势。

2000-2018年,重庆市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了11.07km,年均移动0.62km。其中,2000-2010年向东北方向移动了8.61km,年均移动0.86km,移动距离和年均移动距离均高于研究时间段内平均水平,表明2000-2010年各区县粮食产量波动较大。

(三)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相关文献[9-10]构建由乡村从业人员、农业总产值等12个指标构成的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地理探测器分别对2000和2018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q统计量。分析表明,重庆市粮食生产影响因素主要受乡村从业人员、农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和公路里程等因素影响,说明劳动力资源、农业收入、基础设施等对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公路里程、地区生产总值、总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业总产值的q统计量分别上升了 0.1954、0.1125、0.1022、0.0664、0.0543和0.0237,表明基础设施、农业投入和农业经济收入等因素对粮食生产影响越来越大。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粮食集中指数、重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对2000-2018年重庆市粮食生产格局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重庆市粮食产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减少9.82万吨,重庆市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中所占比重总体也呈下降趋势。

(2)重庆市粮食生产集中程度较为稳定,波动幅度不大,但空间集中程度呈下降趋势,粮食生产趋向空间均衡分布。

(3)重庆市粮食生产重心呈现出向几何重心靠近的态势,表明重庆市粮食生产趋向于空间均衡分布。

(4)重庆市粮食生产重心整体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的趋势,表明重庆市粮食主产区不断向重庆市东北方向集中和转移,西南部区县粮食产量呈下降态势。

(5)劳动力资源、农业收入、基础设施等对重庆市粮食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今后重庆市应重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耕地面积保护、合理增加化肥施用量、稳步提升农业收入等途径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对实现区域粮食供需平衡、缓解粮食跨区域运输交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作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淀粉等。

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豆类、粗粮类和稻谷类等。

2020年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

2021年4月8日,国新办举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猜你喜欢
重庆市粮食空间
珍惜粮食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空间是什么?
奋进中的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
创享空间
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