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22-01-01 18:54王海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9期
关键词:专业课民办高校课程思政

王海宁

(鲁东大学 山东·烟台 264025)

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育人成效,不仅是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如何创新课程建设、丰富课程内涵,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教育新模式,促进民办高校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1 “课程思政”与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往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3],明确指出了我国民办学校在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的突出问题。次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4]。《纲要》的提出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是新时代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5],更是新时期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必经之路,也是从根本上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问题的重要途径。

2 “课程思政”理念在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伴随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颁布,民办高校越来越重视思政工作,多渠道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得以提升[6]。总体上在思政课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关于民办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路径建设与创新、专业课思政元素开发、课程思政推进中的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部分学者研究表明,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新媒体、新技术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有不少学者的研究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民办高校对课程思政重视不足、教师认识不够、思政元素挖掘不深等问题。另有研究从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对促进民办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进行了探索,明确当前民办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研究手段单一、研究深度不够等等。总之,虽然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3 “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1)管理主体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不够。民办高校办学机制和治理体系相比于公办高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体制机制方面,大多数民办高校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具有较强的市场导向性,致使部分民办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与市场机制联系密切,与国家政治文化运行机制联系不紧密的情况。在办学方向和思政教育方面,大多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于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对于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建设意识相对淡薄。另外,大多数民办高校正处于“重管理轻教育”到“重教育轻管理”的交汇期,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仍处于探索初期。此外,部分管理者对于课程思政工作关注力度不够,忽视了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同程度的阻碍了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

(2)教育主体对“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不深。一方面目前学术界对民办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理论框架研究不够深入,使得民办高校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方面仍处在摸索阶段。二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复杂,不同层次师资在对待课程思政方面差别较大,教育资源的全方位融合力度不够,且“课程思政”团队建设缺乏专业思政教师参与,从而导致对专业课、实践课思政元素发掘不够深入。三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较慢,迫使教学过程中民办高校教师更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思政元素融入,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受阻。四是相比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教师人员流动大、教学任务重等情况,致使部分任课教师政治素养不强、理论素养不深、思政动力不足,制约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

(3)教育对象对“课程思政”建设兴趣不高。民办高校学生入学成绩较差,大部分学生思维相对活跃,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高,在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少数学生价值取向扭曲,功利性、务实性趋向明显,心理素质脆弱,自卑心理、焦虑情绪普遍存在;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不同程度的存在组织纪律性差等问题;总体而言,民办高校学生思政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对思政教育认识不深,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

(1)加强课程思政队伍建设,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一是民办高校党委应进一步强化党的政治领导作用,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宣传,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机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政策。二是不断压实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学校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落实课程思政建设领导体制提出的新要求。三是民办高校应不断强化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增加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中思政课教师比例。各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治敏锐性,不断提高挖掘凝练专业课中思政元素的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融合,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局面。四是民办高校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政策扶持,将课程思政开展实效性融入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任、评奖、选拔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全面提高任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深挖专业课思政元素,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意识。课程思政建设既不能抛弃专业理论,又不能过于思政。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更应自我剖析教育理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力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是对于文史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多维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坚定理论自信。二是对于经管类、法学相关专业课程,要以社会实践为抓手,引导学生剖析现实问题,从专业领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三是对于理工农类专业课程,要将科学伦理教育、工匠精神、三农情怀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四是对于教育学、艺术学相关专业课程,要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师德师风、中华美育等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五是对于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充分利用好战“疫”思政大课,将专业教育与抗疫精神、医德医风、医者仁心教育完美融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定制度自信。

(3)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形式,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水平。一是民办高校应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针对性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产出导向,不断优化学生课程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果,坚决杜绝“贴标签”“两张皮”。二是要不断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形式,在公共课中融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筑牢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专业课中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优势,充分凝练其所蕴涵精神内涵,多角度拓展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促使专业课更广更深度;在实践类课程中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长只会才敢,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三是结合专业特色逐步打造课程思政金课,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性,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等实现民办高校课程思政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4)依托党史学习教育,丰富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大多数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因此民办高校更应以此次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有效路径,深入挖掘党史与本专业发展的历史交汇点,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发展。充分激发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作育人热情,形成“课上教师思政+课下辅导员思政”的教育模式,将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等与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其根本出发点是通过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从根本上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仅为新时期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拓宽了新途径,同时也为破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孤岛效应”提供了新思路、新发展和新方法。民办高校应充分认清形势,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创新课程思政形式,丰富课程思政路径,深挖校内外、线上线下思政元素和教育资源,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用新思路寻求新发展路径,在新发展路径中探索新方法,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探索中促进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全面构建育人合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专业课民办高校课程思政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