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韧性理论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优化研究*

2022-01-01 19:12天津工业大学朱文嘉
区域治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利用效率韧性城市群

天津工业大学 朱文嘉

一、引言

土地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冲击连绵不断,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发生重大转型的现实背景下,不少土地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城市群的土地利用不仅应建立在人类活动对周边环境施加压力并影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还应该是一种韧性的土地利用,实现土地协同优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城市群作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决定着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是中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因而在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1]。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和国家核心增长极,京津冀城市群在快速推动城镇化、区域协同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诸多土地问题。基于此,文章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从韧性理论出发,结合京津冀城市群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实现城市群人与土地协同发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实践参考。

二、研究区概况

京津冀城市群位于我国北方、华北平原北部,它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核心经济区,覆盖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8个地级市(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张家口、承德),国土总面积约21.6万平方千米,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2.35%。京津冀城市群地处渤海西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

三、研究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

(一)韧性城市理论分析

“韧性”源自拉丁文resi-lire,被译为“回弹”。随着时代不断发展,2005年Resilient Cities Alliance对于“韧性城市”的认识逐步发展为城市系统在不改变自身基本状况的前提下,对冲击、干扰等不确定影响因素的吸收、抵抗与自我适应,同时不断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总的来说,“韧性城市”主要强调三个维度:城市系统的多样性、城市系统的冗余性、高度的适应性。

(二)土地利用效率研究分析

目前来说,国内学者们对于土地利用效率的分析和研究大致可从两个角度叙说:从时间维度上,学者们多采用的是5年、10年甚至更长时期数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从地域尺度上,学者们大多是从国家、城市群、省级、市(乡)级共四个层次对区域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学者们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模糊层次分析法、空间回归分析法等。如李崇明、胡俊杰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了吉林省9个地级市在2007-2016年期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2];又如张志会、李松等人运用CCR模型、SBM超效率模型对河北省2008-2017年期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同时结合Malmquist指数对河北省生产率全要素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3]。而上诉研究成果中,大多从经济功能实现的角度出发进行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优化,而缺乏从韧性角度对区域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进行深入研究。

四、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一)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近十年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北京市城镇化水平最高,2020年城镇化率高达87.50%;其次是天津,到2020年底人口城镇化率为84.70%;河北省城镇化水平最低,但总体呈逐年加速增长趋势。北京、天津作为直辖市,尤其首都北京近十年的城镇化率呈缓慢增长态势,这主要是由于北京和天津早在2010年前就已迈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阶段,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规模已基本稳定,但这也使得北京长期累积形成“大城市病”。自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逐步缩小三地差距,北京逐步向津冀疏解非首都功能。

(二)韧性视角下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分析

韧性城市是总结并反思灾害问题处理情况、在灾害和外部环境冲击时,能够通过基本特性、自我修复等方式,使城市保持原有运行环境[4]。

基于韧性视角,从三个维度对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其中,多样性是指土地能充分为人类服务的基本功能;冗余性是指土地能够抵抗外界干扰,同时不断恢复和提高能力;适应性是指土地生态系统自身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能力。总的来看,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的分析是一种空间上的韧性,既包括了城市群自身多功能性,又包括了其对外界环境干扰的冗余度。

2020年北京市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0.4∶16.5∶83.1变为0.4:15.8:83.8,天津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3:35.2:63.5调整为1.5:34.1:64.4,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1:38.3:51.6调整为10.7:37.6:51.7。就单个研究单元而言,京津冀三地中第一产业占比最小的是北京市,且地均GDP最为突出,说明北京市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城市整体韧性程度较强;其次是天津,其在2016-2020年期间GDP增长呈现乏力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小幅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天津市是中国传统老工业基地,相对北京、河北省而言转型较为困难,对此应注意充分发挥区域现有优势,注重提升经济活力,提升城市各方面韧性。比较京津冀城市群各研究单元的第三产业占比可以发现,河北省第三产业占比最低,地均GDP在城市群中处于劣势地位,加之河北省将设用地总面积逐年增多,但城市开发强度一般,整体韧性程度较弱。总体来看,京津冀城市群第二产业基本趋于稳定;各地第三产业占比均最大,且呈逐年增长趋势。说明京津冀城市群逐渐从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型。

(三)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现状分析

依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1-2020年北京市建设用地总量减少约1984公顷,虽然总量有所减少,但经测算,北京市土地经济效率增长量和人口承载力增长量在十年间仍处于正增长。天津市在近十年间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减少约294799公顷,而土地经济效率增长量和人口承载力增长量同样呈小幅增长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京在2010年迈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阶段后,为治理“大城市病”而转变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同时天津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重要任务,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坚持走土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

相比之下,十年间,河北省常住人口及建设用地总量虽呈正增长,但是建设用地人口密度较低,土地经济效率和人口承载力处于负增长。说明河北省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远高于人口集聚对于土地的需求,建设用地总量的扩张并未能带来所期望的社会经济效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为低下。

五、结论

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中,一个最显露的特征就是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之际,京津冀今后一个时期将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要求提质增速,低效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已然不能适应经济转型发展,因此必然要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用面积来衡量,京津冀城市群应紧紧围绕韧性城市理论,不断增强城市群系统的多样性、冗余性及适应性,提高京津冀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率。

相关链接

土地利用率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已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率。由于土地对人类的用途很多,故土地利用的门类相当复杂,概括起来,可将人类利用土地的主要目的分成两类:(1) 生活资源的获得,即由土地获得各种维持生活的资源,广义而言,农、林、牧、副、渔、工、矿及动力等生产资源,均取之于土地;(2) 生产与生活基地的提供,包括各种生产事业所需的场所,与人们生活上所需居住、交通、娱乐及其他一切活动的基地。土地利用率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土地利用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①土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势的高低,土壤的肥瘠,降水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以及动物、植物、矿产的分布情况等。②经济条件与利用技术水平。土地利用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大,这又和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土地的利用程度可因技术条件改变。技术进步可以使土地利用率提高。有许多土地人类尚不能利用,例如高山、沙漠、峭壁、陡坡、未经风化的岩石、积雪深厚的冰川等。③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经营制度,地租制等。

猜你喜欢
利用效率韧性城市群
土壤水氮调控对盐碱地棉花生长发育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中国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无线网络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