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工业革命未发生于近代中国之原因

2022-01-01 19:12广西大学商学院霍嘉铭
区域治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李约瑟科学发展

广西大学商学院 霍嘉铭

一、引言

为什么现代科学与工业革命产生于近代西方,却没有发生于同时期的中国,这是一个无数学者都关注的问题。因为问题的提出者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故又被学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一百多年以来,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提出了“文化约束说”“地理环境说”“产权限制说”“高水平均衡陷阱论”等等答案。李约瑟之问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并不存在标准答案。正因为李约瑟难题直接指向不同领域学者都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社会发展问题,且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治理及世界科学进步都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因此它的学术价值并不会随时代变迁而褪色,放在今日依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商榷的话题。

二、李约瑟难题的产生

李约瑟之问,又被称为李约瑟之谜、李约瑟难题,是在李约瑟多次来华访问调研、对中国史料进行大量研究、与中国友人进行跨文化交流之后,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的问题。李约瑟难题并非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由一系列问题共同构成的。该问题大体可以视作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问题的第一段是:为何在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远比同时期的欧洲大陆发达?政教分离局面、官员选用体制、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争鸣现象为何只在中国得见,而没有发生于同时期的欧洲?问题的第二段是:既然古代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当时的经济大国,为何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这一国度,而是产生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对此,李约瑟本人的回答是:古代中国的封建官僚体制过分强调中央集权,社会秩序由官僚权威和科举制度主导,阻碍和抑制了民间商业和科学的发展;中国地大物博、农耕资源丰富,外向索取需求较弱,使得中国社会整体思想趋向稳定保守,不利于创新;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重农抑商,商人、工匠的社会地位低下,私有财产权利保护程度远不如欧洲,无法营造有利于科学和产业革命发展的条件。李约瑟本人的回答虽然系统性、严谨性不足,且缺乏实证证据支撑,但对于后来学者依旧是十分有益的启发与参考。

有资料显示,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但在19世纪继续下降至只占0.4%。事实上即便李约瑟不提出李约瑟之问,中西方在科学发展中如此巨大的落差也是客观存在的,必然会引发学界的疑问和进一步的探讨。李约瑟之问成了国际学者在中国学领域关注的核心课题之一。后来对李约瑟之问本身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学术问题,都引发了若干讨论。

三、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试解李约瑟难题

(一)政治角度

政策制定和施行方面,“重农抑商”、限制工业发展这一基调使得中国古代商人和匠人地位长期低下,商业活动和产权得不到基本的法律保护,商人群体经常面临人身安全缺乏保障、承受不公正的道德风评、私有财产和劳动所得灭失的风险,不利于其可持续运营和改良生产方式、精进生产技术,间接阻碍了技术创新对于产业革命的潜在引致功能的发挥;违背君王意志和地方性政令的行为注定受到严厉制裁,轻则罚金牢狱,重则株连九族,近代科学本就需要大量试验性试错才能产生,由此一来迫于政治高压,民间在商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造活动受到极大的伤害,人们趋利避害,将沿用旧法视为最安全的生存模式,由此经历时间迭代之后,经验科学几乎完全排挤了代表着现代科学发展方向的实验科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现代科学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濒临丧失。人才选拔和考核方面,从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到汉代荐举制,再到唐宋盛行的科举制,并不鼓励脱离政治统治的经济、商贸、文学、艺术等的自由研究,人才和官员质量好坏始终围绕着是否有效巩固专制统治这一个历史核心进行判定,历代考试制度改革大多是新瓶装旧酒,一大批原本可以致力于现代科学发展乃至推动产业革命的民间人才仍然被排斥在统治阶级和社会意识凝聚之外。

反观十六世纪以来的欧洲,对外贸易重心在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国等西欧沿海各国之间转移,商人、资本家和工人三大阶层演化日趋成熟,航海业、手工业和商业三大非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形成与之匹配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氛围、文化标准。当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展追求遭到教会阻碍时,他们就会发动变革,以激进革命或温和改良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强调保护私产、抑制垄断和集权。一个民主、包容,趋向于法治和开放互鉴的政治环境,才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二)经济角度

小农经济是数千年来中国经济模式的底色和基调,也是李约瑟难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之下的财政制度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掠夺性,往往以牺牲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的利益换取皇室成员的高消费水平和奢靡腐朽的生活。沉重的徭役、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地方和中央均存在的贪腐和不作为问题,都导致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小农特征、自给自足特征异常显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只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考虑其交换价值,长此以往难以建立较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国内商品流通多在区域性小范围市场之内进行,供需关系和政府指令对于价格形成机制的决定力量的抗衡长期存在,且往往最终以官方利益诉求为准,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等,意义不大。

而在十六世纪之后的欧洲,近洋运输和远洋贸易的迅猛发展营造了等价交易、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等市场经济意识,发达的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商人的逐利本质激励他们不断改良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单件产品的利润空间。商人们扩大生产规模以追求规模效应,随后相当一部分资本流入了以往不受重视的知识产权和智慧劳动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机器开始出现,批量生产取代了逐件制造,大型工厂取代了小型手工作坊。第二次工业革命继续提升了生产力,借贷活动不断发展,银行、保险、信用信托业务持续升级,为财产保护、财产收益、资金流通和收益再投资提供了良好条件;分工不断细化,跨国公司的雏形产生,经济法人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当中去,由此带来大量逆向技术溢出和知识在发达国家中间的跨国流动。

(三)文化角度

自秦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了专制社会,历代统治者独尊儒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思想强调“内圣外王”,认为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提升是立身之本,中国传统思想还强调“君子不器”、重义轻利,即认为品德高尚的人应当通过不断读书自省,向内心世界寻求答案,而不应投身“末业”从外在世界中谋取私利,这就直接把追求商业利润和从事商业活动放在了修身养性、人生价值追求的对立面,认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等理想化的士人道路与工商业活动相冲突,带有一定的非黑即白意味。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思想本质上是有关道德的“务虚”的哲学,而非研究自然科学和增长理论的“务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思想沿袭千年,强调对现世的顺从、对权威的服从和人类个体对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适应,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思潮那样主张改造世界和近代理性精神,甚至掩盖和庇护了阻碍社会发展的非理性文明如封建礼教的存在。

我们不否定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需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后期从上至下孕育了一个等级森严、被礼教束缚、缺乏增长活力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古代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集中于内陆,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和小农经济同样塑造了中国人追求安稳、保守、逆来顺受、忍耐、集体至上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出于农业实用目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循环观念,从古代到近代,中国民众往往只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改进,并不会使用复杂研究工具和构建模型去探寻技术改进背后的潜在影响、提出新的科学理论,缺乏体制和文化依托,局部微调的技术发展不可能演变为大规模的产业革命。

四、结语

“李约瑟之问”可以被看成一个多因一果的近代社会现象,它从工业革命前后中西方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中,试图抽离出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关键原因。“李约瑟之问”引发了中外学者对于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讨论,启示人们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应当追求真理、追求创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经济发展、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相比起近代以来已经实现了全方位跃升。中国现在需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期,把握数字经济全球化规律,高度关注智慧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协调好军用科技、商用科技和民用科技之间的关系。抢滩AI、5G、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型数字技术窗口期,推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建立起完整的国内基础科学研究体系。现代科学、基础科学是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明水平标志,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现代科学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往往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把握其规律,创造更多科学成果产出,实现质的飞跃。在国家日益富强的同时,重提李约瑟之问依旧具有时代价值。只有认识到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前途的重要性、必要性,才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营造自由、开放、共享的科学研究环境,形成更明确的研究方法和对于科学的整体的世界观,破解改革开放和发展难题,用更多的原始性创新、颠覆性创新为国家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猜你喜欢
李约瑟科学发展
近十年国内“李约瑟难题”研究综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李约瑟与浙江大学的渊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也谈“李约瑟问题”
科学拔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