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1-01 19:57
华东纸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思政

罗 晶 张 轩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等学校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使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全面步入新阶段。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1]

1 确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兼具基础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提高审美品位、鉴赏能力和道德品质修养。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比如在讲授《离骚》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洋溢着的爱国感情,了解屈原等古代文人所具有的精神与风骨,无形中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为:充分挖掘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准确把握思政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2 精选教学内容

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诸多篇目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科学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提升和职业伦理熏陶等思政元素,教师要着力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育人与育才真正融合,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并付诸实践。

2.1 爱国主义情怀教育

高职大学语文课本里很多文章都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主义热情,有的描绘祖国大地的名山大川,有的抒发仁人志士驰骋疆场的报国之情,比如《把栏杆拍遍》再现了宋朝词人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横渠四句》表达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爱国热情;《废墟的召唤》一文,作者通过对圆明园残败景物的描写与对历史的回顾,提醒学生不要忘记民族历史上的耻辱,每个人都要致力于改革“凝固的历史”。教师要以这些爱国题材文本为抓手,激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使其能从中有所感悟,获得启迪。

2.2 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品格素养,它推动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进步兴旺。高职大学语文课本里诸多文本都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比如《汉堡港的变奏》讲述了中国海员以敬业精神、科学态度赢得外国人尊敬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精神带给人的尊严和快乐;《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作者为纪念居里夫人而写的散文,文章讲述了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过程,展示了其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教师在备课及授课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实事求是的理性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从而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2.3 人文素养的提升

人文素养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特质,包含了端正的价值观念、崇高的道德情操、优良的文化品质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而语文课中经典的文学文本恰好提供了这方面的素材,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获得审美鉴赏感悟,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素养。

比如《音乐就在你心中》一文,作者对“音乐是什么”做了全新的解释,引人遐想,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现场播放课文里提到的诸多音乐样式,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魅力,接受艺术熏陶,最终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和自我修养;《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汇聚了中国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诸如绘画、书法、建筑、舞蹈、戏曲等,最终阐述了各种艺术形式虚实相生的特征。但是该文引用诸多文言文,学术名词出现较频繁、所举事例旁征博引,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出现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图片形式播放,并甄选部分戏剧、舞蹈视频片段,做详细鉴赏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与虚灵空间。因此,语文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深刻感悟到,热爱文学,沉浸于艺术,或许不能改善物质生活,但可以充实内心、慰藉灵魂、提升修养。当学生用探询的眼光去寻觅文学、艺术,触摸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东西时,他们会陶醉、会震撼,会从蒙昧走向智慧。[3]

2.4 职业伦理的熏陶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语文课本中选用了许多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文章,例如《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庖丁解牛》、《“大国工匠”彭祥华》等。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课文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精神,提升其职业情感和职业意识。

《“大国工匠”彭祥华》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爆破工人对职业的坚守和对事业的传承,这篇课文是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的一篇解说词,因此教师现场放映该段纪录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彭祥华修建铁路的艰险环境和他“以一身犯险而保大业”的超人胆魄,最后提炼出彭祥华身上蕴含的宝贵精神和品质——“工匠精神”。在这里,教师继续详细讲解“工匠精神”的提出背景,学生分小组分享案列,诠释工匠的选择与追求。有的学生列举身边实例,有的学生以86版《西游记》和87版《红楼梦》的精良制作为例说明敬业、乐业、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通过品味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学生们最终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敬业乐业,什么是无畏的匠者担当,并从中获得启迪。

3 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虽然已推行多年,但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致使教学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应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小组合作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导入法等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打造课堂氛围,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找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自然而然地将思政教育引入到课堂中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引入“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协同思政育人模式。

3.1课前,教师可以开辟课前三分钟思政教育园地

首先,教师需要找准本节课的思政切入点,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渠道积极搜寻相关思政主题素材。例如讲解《我与地坛》前,让学生利用三分钟思政教育环节,以演讲的方式,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温情故事,或者诵读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孝”有关的文章。课前三分钟思政教育不仅可以让每位学生开阔视野,净化心灵,扩充知识储备,更能使他们充分领会每篇课文蕴含的教育意义,同时提升其文学素养和政治素养。

3.2在课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采用头脑风暴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等提升学生兴趣,使思政教育真正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例如在讲解戏剧《雷雨》时,教师可以利用“智慧树知到APP”发布学习任务,上传学习资源,要求学生先观看话剧《雷雨》,然后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脚本制作,分角色表演,最后小组间相互点评,通过亲身演绎的学习方式,主动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加深对剧本的理解,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提升幸福感和自豪感。又比如,在讲解应用文写作“求职信”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就业市场人山人海的图片及应届大学生应聘视频,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分角色模拟面试官和应聘者,使学生明白求职信是就业的敲门砖,培养其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良好的竞争意识。

3.3在课后,举办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巩固思政教育成果。课程思政需要走出教室,通过多姿多彩的课余实践活动使得课前与课中的思政教育得到进一步延续。笔者曾在讲授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课文后,在学生中举办过《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比如举办主题征文大赛、好书分享会、主题播报、红歌会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每年坚持举办经典诵读大赛活动,以赛促学,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家国情怀根植于心,有效巩固思政教育成果。

4 提高语文教师的思政素养

为了发挥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上的独特优势,教师应不断学习,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理论素养,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和途径,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这首先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能够随时正确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教师需创新教育理念,发挥良好的道德示范作用。这就需要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和创造者。

5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大学语文课中引入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围绕立德树人的宗旨,建立合理的动态化评价机制,从而对教学效果予以反馈。因此,考核方式不再是单一的对于知识面的考察,更应该凸显德育的比重,不仅要有结果性评价,更要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同时还要兼顾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实施基于课程思政设计的大学语文课教学改革后,总成绩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以考试为考核方式的卷面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则是考核方式多样的平时成绩,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各项能力。

6 借助互联网和新兴媒体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及网络平台的运用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它们能大大提升知识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从而使课堂变的活泼有趣,使大学语文课堂与思政教育保持一致,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语文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在课堂上积极运用多种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丰富的图片和视频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理论知识背后的温度;通过各种教学平台的使用,使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认知都大幅度提升了,达到了在潜移默化中实施思政教育的目的。

总之,大学语文是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含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无数的经典篇章,有助于学生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只有将大学语文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