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证指南医案》探究叶天士治肝特色*

2022-01-01 14:42高尚轸李平平李耀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叶天士叶氏厥阴

高尚轸 李平平 李耀辉

1.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针炙科 (山东 日照, 276800)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医院 3.陕西省中医医院

肝脏五行属阴,为刚脏、将军之官,其病理常表现为肝气郁滞、肝郁化火以及肝火、肝阳偏旺等,故又言“肝体阴而用阳”。临床上治肝与其他四脏不同,《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肝之法可概括为:治肝体、治肝用、体用两治、治肝不应当取阳明[1],值得借鉴。

1 治肝体

肝五行属木,治肝体,就是补肝阴、敛肝阴、柔肝阴。叶天士强调“酸以治体”,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厚味填补 叶氏对肝肾不足之证,均用厚味填补,强调“下焦精损,质重味厚,填补空隙,可冀其效”“至于补法,多以子母相生为治,此病全以肝肾下焦主法为正”。选用的药物如熟地、五味子、芡实、猪脊髓、白芍等。如在“虚劳”门,有一病例“胡厥阳上冲,心痛振摇,消渴齿血,都是下焦精损,质重味厚,填补空隙,可冀其效。熟地(四两)、五味(二两)、 茯神(二两)、建莲(二两)、芡实(二两)、山药(二两)、人乳粉(二两)、秋石(二两)、生精羊肉胶丸,早服四钱”。

1.2 咸味入肝 咸味是指咸凉之品,叶天士说“大凡肾宜温,肝宜凉”“用咸味入阴,水生木体,是虚症治法”“盖肝为刚脏必柔以济之”。用龟板、鳖甲、阿胶等咸凉之品可以起到柔肝、敛肝的效果。如“虚劳”门“蒋(三五) 肝厥,用咸味入阴,水生木体,是虚症治法,夏令大气主泄,因烦劳病发,势虽减于昔日,而脉症仍然,必静养经年,阴阳自交,病可全去,议介类潜阳,佐酸味以敛之。熟地、柏子霜、萸肉、五味、锁阳、淡菜胶、海参胶、真阿胶、龟板胶、茯苓、湖莲、芡实、青盐”。

1.3 酸味柔肝 酸味入肝,叶氏常用的柔肝之品如白芍、乌梅、木瓜、五味子、山萸肉等,“味咸入阴”,酸味与咸味常联合应用,即“咸酸之味”。如“眩晕”门“田(二七) 烦劳,阳气大动,变化内风,直冒清空,遂为眩晕,能食肤充,病不在乎中上,以介类沉潜真阳,咸酸之味为宜。淡菜胶、龟板胶、阿胶、熟地、萸肉、茯苓、川斛、建莲、山药浆丸”。

2 治肝用

肝体阴而用阳,肝不调易出现肝郁化火、肝阳上亢,叶天士说“肝为刚脏”,指的就是肝虽为阴脏,但其功用以阳为主。治肝用要理气机、潜肝阳。叶氏强调“辛以理用”。喜用当归、枸杞子、柏子仁、新绛(茜草)、旋复花、小茴香、沙苑子、杜仲、鹿角等辛润之品。其中当归、枸杞子是叶氏喜用的一组对药[2],认为当归“补厥阴”“补带脉”,枸杞子“通肝络”,叶天士认为“凡肾虚忌燥,以辛润温药”“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就是说,肾虚宜用温润药,肝病宜用柔和药,“大凡肝肾宜润宜凉,龙相宁,则水源生矣”。

3 体用两治

肝体、肝用都发生病理改变时就需要体用两治法,这一般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的眩晕、中风之病。叶氏常有如下几种方法。

3.1 辛酸两和厥阴体用 叶天士说“内经肝病,不越三法,辛散以理肝,酸泄以体肝”,所以辛酸之品就可以对肝体、用两治。在“胃脘痛”门“董(氏) 脉细弦,右涩,舌白稍渴,脘中响动,下行痛缓,病属厥阴顺乘阳明,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法当辛酸两和厥阴体用,仍参通补阳明之阳,俾浊少上僭,痛有缓期。人参(同煎一钱)、开口吴萸(滚水泡洗十次一钱)、生白芍(三钱)、良姜(七分)、熟半夏(醋炒焦二钱)、云茯苓(切块三钱)”,其中白芍、吴茱萸为酸辛之品。

3.2 介类潜肝阳,佐酸味以敛肝体 用介类平潜肝阳以治肝用,用酸物柔敛以治肝体,这是叶天士治肝的一大特色,多选用阿胶、龟板、磁石配合熟地、山萸肉、五味子等。如“虚劳”门“金(二二) 虚症五年,真阴既损不复,长夏阴不生成,阳扰升越巅顶而为痛胀,目患不痊,病根亦在肝肾,与潜阳以益乙癸。磁石、六味加龟甲”,其中介类指的就是磁石,酸味药为六味地黄丸中的山萸肉。之后吴鞠通创制的三甲复脉汤和大定风珠继承了该思路。

3.3 养肝之体、清肝之用,忌苦寒伐肝 对于肝火、肝阳偏旺的病变,叶天士强调“养肝之体,清肝之用”,常用生地、玄参、阿胶、鸡子黄、桑叶等养肝体,用石决明、羚羊角、牡蛎、菊花、白蒺藜等清肝用。叶天士治肝很少见苦寒伐肝的诊疗病例,他认为“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进而说明“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如“肝风”门“梁木火体质,复加郁勃,肝阴愈耗,厥阳升腾,头晕目眩心悸,养肝熄风,一定至理……又,左脉弦,气撑至咽,心中愦愦,不知何由,乃阴耗阳亢之象,议养肝之体,清肝之用。九孔石决明(一具)、钩藤(一两)、橘红(一钱)、抱木茯神(三钱)、鲜生地(三钱)、羚羊角(八分)、桑叶(一钱半)、黄甘菊(一钱)”。

4 治肝不应,当取阳明

治肝不应,当取阳明,是叶氏治肝体、治肝用的又一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治法。

4.1 甘以缓急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叶天士继承《黄帝内经》观点,用甘味之药肝风内动证,同时也在甘味药物基础上加上养肝体之药。如在“痉厥”门“马,面青白,入夜颧颊渐赤,耳聋,舌心干板而缩,并不渴饮,间有寒战后热,此厥阴肝脏液涸风旋,势成痉厥危症,勉从经旨之训”,用甘麦大枣汤加阿胶,这种思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3]。

该案例用甘温的甘麦大枣汤缓肝急、制肝用,另有用甘凉之品缓肝急、制肝用的病例,如“吐血”门沈味进辛辣,助热之用,致肺伤嗽甚,其血震动不息,阳少潜伏,而夜分为甚,清气热而不妨胃口,甘寒是投,与内经辛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恰符。生甘草、玉竹、麦冬、川贝、沙参、桑叶”。这种甘味缓肝急的治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酸甘化阴的芍药甘草汤也有缓肝急之效。

4.2 养胃阴益肝阴 与滋水涵木法不同,叶天士提出了养胃阴可以益肝阴的治肝法,他认为生理上,肝胃性喜凉润,“胃属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肝、胃的功用宜泄宜通,“肝用宜泄,胃腑宜通”。病理上会出现 “阳明脉中空乏,而厥阴之阳挟内风以纠扰”及“胃汁竭,肝风动”。临床上养胃阴可制肝阳,益胃汁能制肝风。如“惊厥”门“陈嗔怒微厥,肝阳升举,宜益胃阴以制伏。(怒)人参(冷冲)、麦冬、茯神、鲜莲子、竹叶心、生甘草、微温服”。通过补胃阴来养肝阴、制肝阳,这种治肝之法与平常之补肾阴制肝阳的方法不同,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4.3 取阳明以制其侮 五行上,肝木可以乘克胃土,反过来,胃土也可以反侮肝木,这也是“治肝不应,当取阳明”的另一层含义。

4.3.1 胃土强可反侮肝逆 叶氏认为,“阳明虚则失阖,厥气上犯莫遏”,胃土通降正常可以反侮肝气横逆,所以补阳明可以反制肝逆。如在“惊厥”门某(氏) 厥属肝病,几番病发,都因经水适来,夫血海贮聚既下,斯冲脉空乏,而风阳交动,厥之暴至之因由也,咸寒濡润,亦和阳泄内风之义,治之未应,下焦独冷,喉呛胸痹,思冲脉乃阳明所属,阳明虚则失阖,厥气上犯莫遏,内经治肝不应,当取阳明,制其侮也,暂用通补入腑,取乎腑以通为补。小半夏汤加白糯米。

4.3.2 中有砥柱,风阳不得上越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气充沛,则不易出现肝风内动。所以叶天士提出了“中有砥柱,风阳不得上越”的强中州胃土以预防疾病观。如在 “惊厥”门“汪肝风鸱张,胃气必虚,酒客不喜柔腻,肌柔色嫩,质体气弱,清明春木大旺,理必犯土,急宜培养中宫,中有砥柱,风阳不得上越,而血可止矣。人参炒黄、炒山药、茯苓、炒白芍、炙草。

4.3.3 补阳明泄厥阴 这属于肝胃同治法[3,4],也是治肝不应取之阳明的具体运用,可强中土、泄肝逆。如在“便血”门“程(四六)少阳络病,必犯太阴,脾阳衰微,中焦痞结,色痿如瘁,便后有血,论脾乃柔脏,非刚不能苏阳,然郁勃致病,温燥难投,议补土泄木方法。人参当归枳实汁、炒半夏、桑叶、丹皮、参归养脾之营,枳半通阳明之滞,桑丹泄少阳之郁”。一般而言,补阳明常用复脉汤、麦门冬汤益胃阴,大半夏汤补胃气;泄肝多以酸苦咸为主,加入介类潜阳。

综上,叶天士治肝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肝体、肝用分治,肝体、肝用同治,强中土以补肝阴、制肝逆,这也是“治肝体治肝用,治肝不应当取阳明”的具体含义。

猜你喜欢
叶天士叶氏厥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伤寒论》“灸厥阴”探析
从“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论治经前期综合征探析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马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叶天士棋子治病
叶天士巧借蚊叮治天花
商水县邓城中和堂研究
叶天士拜师谦学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