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土化探究

2022-01-01 22:29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周祥
区域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社工本土化专业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彭周祥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诞生于欧美国家。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社会工作实践和社工教育,但到了五十年代初期,社会学学科被废除,社会工作专业活动和教育也被叫停,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社会工作专业活动和教育方才重新得以恢复和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而今的社会工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总体而言,社会工作对我国来说仍然是“舶来品”。

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广泛存在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化发展较之于发达国家缓慢。因此,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在进入我国时不能原封不动保持原样,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针对当地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在坚持社会工作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为当地社会提供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才是解决我国现实社会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本土化

“本土”这一术语属于外来词汇,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地理学的含义上来说,本土指人和物原本的生长、居住地;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也指存在于本地的文化和社会制度。而本土化是指外来事物进入一定的社会文化领域,与原有社会制度相配合,共同支持人们共同生活的过程。它是一种变革的过程,即外来事物从起源地进入引入地,并适应后者的过程。本土化不仅强调外来者对所进入的社会文化领域的适应性,而且强调后者的主体性,即从本土的立场出发,针对本土的具体问题进行调整与改造。本土化,也可以说是适应性,这意味着专业社工的角色必须适应不同国家的需要,社工教育必须在实践中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由于社会工作起源于欧美,本土化也意味着社会工作模式和社工教育从欧美发达国家进入发展中国家应该符合当地实际,是多元化与专业化对立的。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指发展中国家为适应本国国情和当地的社会环境、资源条件和人文传统,对在欧美国家产生、发展、壮大的社会工作进行适当的改造的过程,使之也能在本国发挥提供科学的帮助服务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第五届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首次提出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定义。社会工作本土化被定义为“社会工作职能和教育与某一国家的文化、经济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过程”。这一概念是怀疑欧美社会工作理论在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适用性,探讨其理论在第三世界的应用。按照这一理念,社会工作专业在进入非原生社会后,必须完成转型,这是由社会工作所具有的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伦理决定的。生活在每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甚至禁忌,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排斥任何不属于这个社会系统的东西。这种排斥是相互的,需要在联合、调整期间完成本土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是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这是一套经济的、政治的、社会文化的制度体系),同其相互影响进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实现本土化

(一)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

社会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别人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强、内容广、类型多的特点,所以要求社工们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根据社会问题的种类和工作对象的特征,很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欧美社会的工作理论固然有其先进性,但由于中西国情的不同,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势在必行。本土化理论更适合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者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在本土化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将把解决基本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问题。

(二)推进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了一大批社会工作的优秀人才,社会工作专业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工作理论起步晚、发展慢,受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桎梏,本土化的缺失极大地制约了社会工作教育和专业化的实现。然而,在我国做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后,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许多学者致力于本土化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的稳定、持续发展。

(三)中西方存在异质性

首先,文化的异质性方面,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取向,特别强调人际间的竞争和适应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伦理关系,强调服从和依赖。其次,社会问题的异质性方面,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西方社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的发展等高层次的需求,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人的生存问题以及能够公平享受、参与社会发展成果和机遇的问题,而且社会工具往往被视作实现社会控制的一种工具。最后,在政治经济条件的差异方面,西方国家的民主体制和市场经济为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我国实行的是民主集中体制,民间力量难以发挥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已然成为阻碍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总体性社会开始消解的过程,各种社会问题开始显现,这是矛盾和冲突的高发期。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开展社会工作,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成了必然。

三、当前本土化面临的困境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与本国文化的融合中势必会出现一些不适用、不和谐的现象。这些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怎么去解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广大民众的认识、接受、认可度低的问题

民众的认可、接受度是决定一种文化在另一国度扎根的关键,在这种文化扎根之前,本土化又是必经之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西方文化,在引进阶段经历了许多波折。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新文化在我国已渐渐风行,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

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的工作人员,人们一提到它,头脑中闪现的无非是社区老大妈、老大爷和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等,人们对它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王思斌教授给了社会工作者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即“社会工作者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助人服务活动的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者给出一个让大众认可的定义,提高大众的认可度、接受度,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之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制度背景问题

社会工作虽有普遍价值的根源,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制度不同。要想在世界各地开展社会工作,就要结合世界各地的社会制度。换句话说,它必须根植于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制度中,并最终融入制度之中,成为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制度是目前我国的制度背景,这与欧美国家——社会工作的诞生地的资本主义制度正好相反。要实现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成功移植、扎根、开花结果,必须研究和思考我国的现实制度。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还不发达,存在许多问题,这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价值观问题

社会工作作为起源于西方慈善事业的专业和职业,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价值色彩。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动力和灵魂,是社会工作的生命线,要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展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确立是其前提,这是由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它对中国人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儒家主张的“忠”“孝”“和”等与西方个人主义和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如何找到一个适合中国人思维习惯并为中国人所接受的价值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社会工作高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协调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25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本科专业,但培养规模都不大,高校培养的人数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社工在被大众认可、接受后推向社会各个角落。广大高校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主要的培育机构,产出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开展。

此外,许多高校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大问题。社会工作按学科性质划分应属于应用性的专业,高校教育应从培养专业化人才方向着手。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课程设置大而空,真正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育很少。而高校的师资队伍大多从事的是理论研究,俗称“学院派”,但真正具有从事过社工实践经验的老师却相对较少。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注意,就是社会工作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高校教育培养的是专业人才,但如果这些人才在真正走上岗位之前没有专业实习的经历,空有一身理论,没有很好地同实践结合起来,他们也就不会明白理论同现实实际情况的差距,这对这些培养对象来说是很不利的。

高校作为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之地,也是社会工作学术研究、学术理论的形成之地。前文中也已提到,高校学术味浓,但主要精力也只是放在对西方理论的研究方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尚未完成。社会工作本土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社会工作专业领域许多方向存在大量空白急待学者们去研究、分析、总结。随着中国式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阶段也将完成,从而进入扎根阶段。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系统的社会工作理论指导下,这个西方的产物将对我国服务型社会的建设大有裨益。

(五)政府部门、NGO组织、专业社工机构之间的配合失衡问题

放眼中国,比之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在我国虽已有几十年历史,高校也设置了相应的专业,但与之配套的民间、专业社会机构还有待完善。目前,中国的主要社工力量可以分为半专业化的政府、各相关行政机构的工作人员与高校培养的专业化社工两种人才。此外,众多的民间社工协会、NGO组织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服务型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职业,亟待建设。近年来,尽管高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化人才,但囿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才供给的需要,加之大量专业人才自身对专业前景的认识等原因,真正活跃在社会工作领域的人,大多是政府的行政人员。政府在社会工作领域一直占主导地位,这是不正常的。此外,非政府组织(NGO)作为社会工作组织的另一个成员,也不发达。NGO也是一个进口词汇,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属于政府部门的非政府组织,如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性公司或其他法人,它们不受政府操控,以开展各种慈善救济活动为主要事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国外,NGO组织遍地开花,近年来,国内也涌现出许多的国产NGO组织,如南京博爱庇护服务中心、阳光下之家等等,但规模发展还远远不够。中国的NGO组织以慈善救济为主,并没有有意识地与社会工作这种职业进行联系,此类组织大多没有配备相关的具有专业助人技能的社工人才,没有很好地从根本上帮人解决问题,没有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最后一个充当社工机构主体成员的就是专业的社工机构,但基本上只局限于港澳台地区,相对来说,这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福利体系发展较为完善,服务意识较强。而大陆社工发展相对较晚,专业化的机构及人才配备程度还很低,全国专业社工队伍在东、中、西区域分布上呈不均衡状态。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社会工作适应本土后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其功能,这就需要这些专业与非专业的社会机构的密切配合来共同完成。当前,我国整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体系存在上述问题是有目共睹的。除了要不断完善组织自身建设以外,还要加强各组织间的交流合作,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系,缩小社工人才配备地域分布差异,把社工队伍武装到全国。

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策略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策略是复杂多样的,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巨大差异,其本土化策略也是不尽相同。

(一)挖掘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西方文化相融合

作为发端于西方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其价值观理念和职业道德并不能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社会工作的价值和伦理在很多地方都能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有利于跨文化的学术交流和社会工作本土化。首先,社会工作的本质上就是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活动,因此,慈善、怜悯意识是社会工作的本质价值理念。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积德行善”的理念在社会广为流传。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价值理念与西方社会工作的本质上与人为善的理念是一致的。其次,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转型期,社会的快速变化使政府和国民意识到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表明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第三,个人利他与互助方面。中国文化强调社区互助,以及个人对国家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因此,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强调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的判断,也符合中国文化中个人对集体和国家的责任。第四,在社会需要方面,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人的需要的问题上与中国必然存在分歧,但就人类生存而言,基本的社会需要还是一致的。结合我国国情,融合发展中西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

(二)完善制度保障,保障社工权利

首先,完善组织保障制度。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其次,完善资金保障制度。从福彩公益金、人才经费等中切出一部分资金,设立政府见习服务专项资金,吸引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第三,完善政策保障制度,对社会工作师提供补助。最后,完善服务保障制度。出台一些持证社工登记服务制度、人才使用培养制度等。

(三)培育壮大非政府组织、民间社会工作机构

首先,持续推进社区体制改革,建立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社工机构方面实现社区“一委一站一居一中心”的组织架构。其次,机构设置上实行民办非企,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园,培育孵化专业团队,提高其管理能力。第三,机构管理上实行项目化管理,以项目化运营为手段,组织社工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提高其项目策划、申报能力。第四,实施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提高社工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最后,跟踪督导、评估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规范资金使用,提高其服务效能。

(四)发展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社工人才

首先,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方法。走出去,选派具有社会工作教学和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与海外发达国家、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学术活动;引进来,邀请海外发达国家、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培训社工技巧,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与学术水平。此外,从当地社区发掘一批具有社会工作教学和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人才,补充进入师资队伍。通过与社区和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让教师走下讲台,走进社区等相关工作单位培训锻炼,在实践中促进教师能力水平的提高。

其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机构应当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拓宽社会工作的实践基础,以期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促进社会工作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加强社会工作的宣传,提高社会工作的知名度和公众认同度

首先,加强社会工作宣传,通过举办一些座谈会、系列讲座等方式,加深政府及雇主对社会工作的认识。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和其他媒体等宣传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以及方法论,提高社会工作的普及率。其次,在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宣传一些成功案例和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新闻事件,有利于市民对社会工作有所了解,充分肯定社会工作的成就。最后,还可以组织开展社工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让社会工作助人为乐的理念更好地深入到群众中去,更加深入人心,加深群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更好地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五、结语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实践,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构建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发展体系的过程中,既要博采众长,借鉴国外社工工作的优秀理念,也要保持自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促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中国的繁荣与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社工本土化专业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