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2022-01-01 21:36孙倩倩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8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思政

孙倩倩 李 倩 张 情

(伊犁师范大学 新疆·伊宁 835000)

0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1]”。中央31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2]”。目前,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且拒绝知识革新,以至于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毫无兴趣[3];大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4];新时期高校应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的结合力度,使其同向而行[5]。而大学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内容如:古代诗词,古代散文,现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等,通过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爱国情怀,包容谦虚的品质。那么如何上好具有“思政味道”的大学语文?本文从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具体操作,以期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1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1 教材方面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繁多,但并非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可以进行思政方面的拓展,如果教师挖空心思去搜集内容,反而不伦不类,因而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教材资源整合,合理归类,根据各地的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如把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大国工匠精神、医者仁心的内容归为一类;把具有高洁品格、洁身自好的人物传记,以及超然物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品有意识的整合到一起;把描写自然景物亲和自然的散文、诗词以及游历性的作品归一类;把具有表演性如中华礼仪方面的内容归为一类;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感到有层次性,从而在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教师方面

大学语文作为通识课程,学生众多,教师短缺,师生比例不协调,尤其是边疆地区教师资源严重匮乏,存在一名教师带多门课程的情况,特别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备课不充分,只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毫无拓展,甚至有些教师照本宣科,只停留在书本表面,学生对所讲内容不感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差。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师少且教师不能充分备课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把教学内容分割,3-4名教师讲授这门课程。(2)每位教师课表不连续排课,这样教师就可以充分备课,学生也可以领略不同教师的授课风采,避免视觉疲劳。(3)授课教师要在一起经常研课,有意识的搜集思政类的内容,并对思政元素“如何加、什么时候加”到课程中进行讨论,从而打造具有思政味道的大学语文课程。

1.3 教学设计方面

教师不要只做文字类的教案,结合教学内容做成精美的PPT,比如在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之宫殿建筑》、古代诗词《滕王阁》时,可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讲到房屋结构、建筑造型、建筑尺寸时,教师应该选择能够反映建筑全貌的图片;讲到建筑细部构造时,比如斗拱,梁枋,柱础,门钉等,教师选择建筑各构件图片,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讲到诗词朗诵时,教师可以截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片段给学生放映,让学生知道诗词也是可以通过音乐演唱的方式,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讲到中华礼仪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加入到课堂中,去扮演相关的角色,让礼出现在课堂中和生活中,让学生懂得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1.4 学生方面

大学生人格健全关系着他们自身的未来,关乎着国家的未来,随着信息大爆炸的到来,有的大学生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追求一些明星歌星,而对国家的历史名人,优秀典籍,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医学家,大国工匠等知之甚少,因此,大学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去,最终让学生喜欢学、主动去了解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教师制定灵活的平时成绩考核标准,积极鼓励学生提前搜集感兴趣的内容,准备展示与分享环节,教师每节课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融合,最后展现在课堂上,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之姓名字号》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说文解字》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将自己名字或者感兴趣的名家的名字来历分享给大家,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加深学生间彼此的了解;对于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相关内容,学生去讲述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古城、能工巧匠,建造背景,主动了解自己家乡的城市文化底蕴,以期达到热爱自己的家乡;线下学生也可以通过中国大学MOOC,学习强国,超星慕课等平台自主学习,从“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2 教学案例

古代散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课文讲述了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周厉王失去民心,最后导致国人造反,周厉王被放逐。在讲解这篇文章时拓展到《增广贤文》中有句话:“道吾好者是贼,道吾恶者是吾师。”这句话并不是说某人经常赞美他人,这个人就不好,而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只听好话,好话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犹如锦上添花,但也要听劝诫之言,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最后逐渐完善自己。根据这篇文章进一步拓展到吴王夫差不听相国伍子胥谏言,宠信奸臣太宰伯嚭,终日沉溺于美色,不思进取,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发动战争,兴兵讨伐越国,最后身死国灭;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最后众叛亲离,被困垓下,乌江自刎;蔡桓公不听扁鹊之言,讳疾忌医,最后病死;赵王不听劝告,执意让赵括接替大将军廉颇,导致长平之战溃败,赵国从此一蹶不振。通过讲解这篇文章延伸到不同时代不同历史人物的悲惨结局,引导学生认识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道路上,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要理智清楚地认识到忠言逆耳却有利于自身发展,直言不讳的朋友才值得深交。

《中华传统文化常识之宫殿建筑》的讲授过程中除了书本中的基本内容,要注重拓展延伸,例如以故宫为例,故宫是我国古建筑的瑰宝,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屋顶采用重檐庑殿顶形式,这种屋顶等级最高,以示尊贵,其他国家建筑体系的屋顶都是向外凸出的,只有我国古建筑的屋顶是向内凹曲的;从外观上看,这种屋面的造型飘逸舒展,犹如大鹏展翅,具有飞动之美。此外太和殿屋顶上面有十个脊兽,从左起第一为骑凤仙人,其次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代表着十全十美,每个脊兽有着不同的寓意:骑凤仙人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兵败被追至江边,走投无路之时,忽然天空飞霞一只大鸟,齐国国君骑上大鸟,横跨大江,化险为夷,喻指逢凶化吉,腾空飞翔。龙凤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尊贵,龙是皇权的象征,凤是百鸟之王,祥瑞的象征;狮子寓意勇猛威严;天马、海马代表威德通天入海;狎鱼代表呼风唤雨,灭火防灾;獬豸代表公正廉洁明辨是非;斗牛有镇邪的寓意;行什代表防雷电击。这些琉璃小兽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有屋顶防止雨水冲刷和瓦片散落的功效,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相结合。在对古代诗词部分《滕王阁》的讲授时,通过此诗的教学改变学生传统的看法,建筑不是冰冷冷的物体,而是处处充满诗情画意。阁楼采用歇山式绿色琉璃瓦屋顶,整个屋檐由斗拱托起,飞檐的翘角,给人轻灵、柔美、俊逸的感觉,阁楼的色彩:绚烂而华丽,运用宋式彩画室内梁枋各明间用“碾玉装”为主调,各次间用五彩遍装,正如《诗经》中描写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屋檐造型如大鸟振翅翱翔,色彩斑斓远看如锦鸡飞腾。通过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楼阁的教学,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以及所蕴藏的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会通过了解建筑物的文化内涵去解读建筑,告诉学生不要崇洋媚外,建筑不是以高以大为美,而是通过所蕴含的文化去评价,故宫和滕王阁单体建筑并不高,但是却看起来气势磅礴,充满艺术气息,是因为中国古建筑讲究与自然和谐共生,讲究群体建筑之间的遥相呼应,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巧妙地融入自然当中去。两座建筑足以彰显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示大国工匠精神,从而树立学生中华民族自豪感。

《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此诗开篇直接描写了激烈的战争场面,通过描绘战争场面体现楚国士兵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在讲授此诗时,首先将思政内容融入到此诗的讲解环节,通过对此诗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感受到楚国士兵同仇敌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从而引导学生在人生之路上要不畏艰难,国家有难,要勇于担当,保家卫国;其次在此诗的研读环节,结合诗人屈原的人生经历和此诗的中心思想,鼓励学生要如屈原一样热爱祖国,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最后在此诗的总结环节,拓展延伸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因为中国人命能够共赴国难,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也告诉学生,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结合当前疫情,同学们除做好自身防疫外,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投身到抗疫救援工作中去,争做有担当勇奉献的新时代大学生。

现当代名作部分以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为例,这篇文章是王小波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小说以第一视角讲述了“我”眼中这只猪的“与众不同”之处,课程思政内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讲授这篇文章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当时那个年代为了追求自由,一只敢于且善于同命运斗争的“猪”是如此“特立独行”“与众不同”,那只猪被高度拟人化,拟指不安于命运崇尚自由的人,这不过是正常行为在“不正常”的背景和环境下,思政教育可立足于今天的我们生活在自由与平等的法治国家下,向往自由已不再是奢望,敢于同命运斗争的人类也并不再是特立独行;另一方面则可延伸拓展王小波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例: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教学总结环节中可简单介绍这些作品的内容,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大部分人道德败坏和令人发指的恶劣行为,使学生庆幸自己生于今日之中国,人民幸福安康,国家日益强大,在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感。

3 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课程,作为教师应通过认真研读教材,积极拓展内容,灵活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同环节中,在传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思政元素,逐步达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最后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