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AD(对分模式)的EFL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2-01-03 03:31宋卓雅
现代英语 2021年14期
关键词:分组环节评价

宋卓雅

(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一、对分课堂的理念及操作模式

对分课堂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格雷泽说过:有意义学习并不一定是逐渐地从单个任务的练习发展至完成复杂、完整的任务,而往往是在有效的学习环境中,在大任务背景下训练子任务所需的技能,这样学生终将独立地完成任务,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大胆表达,与其他教学资源产生和谐互动,把学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结构,更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兴趣差异、学习适应性和生活经验的差异,最终形成课堂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对分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和讨论环节。课堂讲授环节,即Presentation,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框架、学习方法和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化吸收环节,即Assimilation,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材料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学习经验,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再尝试运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自学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讨论环节,即Discussion,带着课后的自学和思考的结果,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亮考帮环节)。最后由教师进行答疑、总结、提升。对分课堂把教师教授和学生讨论错开,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吸收和解读,然后以讨论和作业的形式来强化学习的成果。

二、对分课堂在EFL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EFL课程为教师所在学院针对双学位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公共课程,虽然从性质上来讲,EFL不属于专业课程,是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大学英语课程,但是由于开课学生需要在两年的EFL课程学习里通过美方语言关,从而顺利开通美方课,最终获取美方学位,因此,EFL课程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更强的学习需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EFL课堂上,对分模式可以得到更充分地发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

其次,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每班基本50~60人,教师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主的师讲生听的模式,即便采用分组教学,也常常因班级人数过多、课堂时间有限而无法做到对所有小组的表现情况给予评价,看似学生参与度高,实则没有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EFL课程实行小班教学(每班25~30人),分组任务实行五人一组,每班5~6组,可以最大限度地通过对分课堂来完成参与式教学。

三、对分模式在EFL教学中的实践

根据EFL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师采用隔堂对分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实践。以Pathways第五单元The Travel Business B部分课文讲解为例:

(一)教师讲授环节

教师讲解前言+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向学生示范阅读和学习方法。阅读教学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性阅读能力,从篇章层面来讲,要教会学生识别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段落层面来讲,要教会学生识别出主旨句、扩展句、连接词和支撑性论点论据等;从句子层面来讲,要教会学生识别和分析句子结构和关键成分,如主语、谓语、复合句的构成、理清句子关系以及找句子主干等。

(二)学生内化+独学环节

教师讲解过后,学生课下内化吸收教师所讲解的阅读理解方法,之后独立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模仿教师讲解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并对经过查找依然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注。

(三)讨论环节

经过几天的内化和独学,学生在下次课上带着自学的成果向小组成员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组员(组内分享或组间分享)分享交流(交流可以是分析主旨大意,篇章结构,支撑性论点,对关键句子的理解等)和互相考问(组内或组间),最后,再针对自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地方向同伴寻求帮助(即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环节)。

(四)教师答疑+作业环节

讨论环节过后教师针对疑难较多的地方给予统一答疑,之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课后每个同学会收到一份基于课文的阅读理解,分别从主观和客观方面来考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同时,每一位学生需要提交自我反思报告,将“亮考帮”环节的收获、疑问以及解决措施等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用于今后学习的对比和进步。

四、基于PAD的EFL教学实践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对分课堂在改善课堂教学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动力以及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第一次引入到学期临近尾声,教师也在一直不断探索如何能让对分模式发挥出更好的效果,这里浅谈几点对分实践后的反思,希望能为EFL教学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一)合理安排课堂分组

分组讨论和分组任务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里很重要的一环,是“参与式学习”的关键,但是对于“如何分”,却大有学问。(1)自由结合。优点是学生彼此之间很熟悉,很容易开展小组合作。缺点是由于过于熟悉,学生在小组任务进行中尤其在组内互评环节,容易缺乏原则性和客观性,如果对学习行为的评价不再客观和精确,它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2)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程度相似的同学分为同组。这种分组模式下程度比较好的学生会通过交流、讨论收获颇丰,但是程度差的小组很可能进展缓慢,甚至出现消极应对的现象,在实行此分组策略时教师要注意布置不同难度等级的任务,否则会出现有些同学认为任务太难望而却步,有些同学则因任务简单而不认真对待。(3)通过发布心理测试,答案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分为一组。这种分组适用于学生程度普遍相差不多,课堂氛围较好的班级,为了追求课堂效果最优化而进行的策略性分组。(4)依然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但是在分组时保证每组的学生构成有程度较好、中等和较差的三类学生。

针对以上分组策略,教师在以往的分组教学过程中均有过实践经验,具体的优缺点这里不再赘述。在EFL课堂中,结合了上述类别中的第三种与第四种来完成对班级的固定分组,目前施行效果良好。在分组之前,教师要通过平日的课堂观察、交流和测试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性格特点,同时要结合所授课程和所带班级的特点,完成一个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精心安排的课堂分组。成功的分组一定会为后续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精选教学资源,优化学习任务

对分模式顺利完成的关键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对分模式完成所发布的学习任务,根据韦伯斯特研究表明,只有在目标能得到立即反馈,并且所接受的挑战与个人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才会开始凝聚,反之,如果所布置的任务与学生能力不匹配,学生很难理解,也就不会参与。因此,教师在进行对分模式之前要对教学资源进行甄选,包括教材、书本等纸质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要尽量选取难度适当,且内容与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实际相符合的教学资源,不能一刀切地将所有内容都用于对分。此外,还要注意数量不宜太多或者太少,要能够吸引学生一直沉浸其中,不断通过查找、思考和研讨获取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资源带来的英语学习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建立合理、明确的评价体系

学生每完成一个对分学习任务,教师都要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明确指出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只注重整体评价,比如“大家刚才都完成得很棒”,这种评价就不够具体,没有指出学生表现的具体优缺点,并不能促进和改善学生接下来的学习行为。

对分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设计能力导向的学习评价,遵循“主体多元,标准科学,反馈及时”原则。在对分环节结束后,学生获得的最终评价由“教师评价+组内互评+学生自我反思”三部分构成。教师评价侧重于“亮考帮”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组内互评侧重于学生在小组协作过程中的表现,教师会给出非常具体的互评参考指标(如表1),供学生给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自我反思报告(如表2)是学生在“亮考帮”环节后将自己的收获与反思梳理成文,作为课后作业上交。明确、合理、及时的学习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改善今后在分组学习中的学习行为,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表1 组内互评参考指标

表2 自我反思报告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EFL教学中的实践,探讨了对分课堂在EFL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其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反思。研究表明,对分课堂是一种优于传统EFL授课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保留了教师讲授这一传统教学的精华,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同时又引入“内化独学”“隔堂对分”和“亮考帮环节”,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互助协作能力,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充当知识的讲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者,学生也不单单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发现者、提问者、交流者和协作者。同其他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并不用改变教材、教学工具和授课地点,但是学生更主动,师生互动、生生协作更多,教学效果更好。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更多的推广,希望能将其应用于更多类型的学校和学科。

猜你喜欢
分组环节评价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分组
谚语趣画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