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对策研究
——以上海地区14所“双一流”高校为例

2022-01-03 11:55李欣骁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双一流公众师生

李欣骁 刘 华

(1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上海 200444;2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 200444)

1 引言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因其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的特点,全球人民不仅在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上遭遇危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方面也因防控所需受到了极大限制。高校图书馆作为人员聚集、较为封闭的公共文化场所,存在着极大安全隐患,实体馆不得不暂停开放,线下服务也因此受到了阻碍。闭馆期间,为了实现图书馆服务不断线,高校图书馆积极应对,纷纷转换传统服务模式,将线下服务迁移至线上,在保障师生、馆员生命安全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为教学科研活动的照常开展提供支持。微信公众平台因具备着受众群体广泛、信息实时交互、个性化服务、功能可扩展等特点,成为了许多高校图书馆为师生提供远程服务的首要选择。在这一特殊时期,各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为师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远程服务,以保障各项服务持续开展、读者教育有序进行、教学科研支撑持续续航。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1]高校图书馆既是学校的文献中心,又是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应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职责,顺应特定时代的需要,积极转型,重视线上服务的发展和优化。如何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同时也做好信息资源保障和读者服务工作,如何使得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在此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能在未来继续发扬,如何转变服务模式,将线上线下结合,让远程服务也实现常态化,是当前阶段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2 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现状

本文调研了从2020年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开始为期一年内上海地区1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图书馆官微的发文情况,共计2936条,如表1所示,下文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探究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微信服务现状,并讨论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线上服务与资源保障的一系列举措,以期构建图书馆更加完善的线上服务体系。[3]同时,也为完善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远程服务内容提供建议、为高校图书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有效开展远程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表1 上海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疫情期间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信息

2.1 信息素养培训与各类线上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高校图书馆实体馆原本的报告讲座、培训教育等线下活动难以举行,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纷纷将读者教育改至线上开展,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在线系列讲座,包含数据库使用、论文撰写等主题。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设了“如何检索和利用各类数据库资源”“如何追踪、检索会议论文”等系列培训讲座,并将讲座信息推送在“在线教学新方式 滚动培训新内容”一文中;华东师范大学推出的“授渔小讲堂”系列文章,介绍了“巧用中国知网”“查找小语种文献”“利用期刊导航找文献”等方法。此外,上海体育学院还与超星集团携手举办了“21天讲座打卡,与名师相约春天里!”活动,通过学习通APP,为学生提供21场名师精彩讲座。

经调研,上海地区共有13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都在疫情期间发布了数字资源使用培训的相关信息,共计发文49条,EBSCO、ProQuest、IEEE、Springer Direct、Web of Science、Elsevier等外文数据库是推送的重点。如上海海洋大学推出的“蒋哲:EBSCO资源利用——全球财经在线,聆听哈佛商学院教授专业课程视频”在线培训课程。上海财经大学推出的“Springer Nature&EBSCO在线培训”“Taylor&Francis在线培训”等一系列培训课程,帮助师生更好地利用各大数据库平台提供的资源,高效率地开展科研工作。

从疫情期间高校各馆推送的课程信息来看,有的图书馆仅仅是对数据库商提供的现有课程直接转发和宣传,很容易引发培训课程内容雷同且难以形成体系的现象。而上海地区主要的几所“双一流”高校遵循本校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密切贴合师生的切身需求,自主选题、筹划、开展了一些针对性强的讲座或培训,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告别读研气氛组,教你精准找文献”系列、同济大学图书馆举办的“‘助力双创申请’——图书馆信息素养系列讲座”等文章。

此外,在疫情暴发初期,与疫情相关的信息、报道铺天盖地,难免会有少量的假新闻、假数据、伪科学掺杂在其中。如何帮助师生有效识别虚假信息,获得权威、有效信息,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积极发挥信息素养专业优势,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及时为本校师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意在培养他们信息搜集、鉴别与筛选的能力,帮助他们科学、理性地面对疫情。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布的“疫情信息满天飞,如何辨真假”一文中,就邀请到了本馆馆员从信息来源的视角来探讨分辨消息虚实的方法,结合实践为本校师生上了一节生动的信息素养课,不仅使读者了解了验证数字化信息的基本知识,也让读者在疫情期间得以避免因不实言论带来的恐慌情绪。

2.2 抗疫活动与知识科普

疫情期间,为帮助本校师生更好地宅家抗疫,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抗疫活动,并通过各馆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与推送。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办的“助力战‘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普知识有奖竞答活动”,以及在世界诗歌日3月21日推出的“诗歌壮志、共抗疫情:有一首诗,想献给你们……”诗词作品征集启事;上海大学图书馆举办的“以诗颂情——抗疫诗歌接力赛”作品征集活动等。除了高校自己组织、发起,许多图书馆还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出了形式各异的抗疫活动,比如“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邀您来战‘疫’线上有奖竞答活动”,内容包括超过300道涉及病毒知识、传染病防疫、动物生态保护等科学益智竞答题,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均加入。此外,各馆推送的数据商组织的抗疫活动也有很多,如各类电子书、辩论赛、朗读亭、英语学习等,例如由同济大学图书馆联合超星公司举办的“新济·悦读”经典共读线上辩论赛,得到了在校师生的热情响应。

除了抗疫活动的开展,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起自身的优势资源,依托微信公众平台为师生普及疫情防控常识,推广健康知识,科学助力疫情防控。如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在武汉宣布封城后,第一时间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全国首发!戳这里,免费在线阅读!”一文,为师生提供免费阅读防护科普手册的电子书平台。复旦大学图书馆推送的“听张爸的‘爽言爽语’,继续战斗,‘闷’死病毒!”一文,展示了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为群众科普抗疫知识的公开课以及他带领团队编写的科普书籍,并附上了获取完整视频与全书内容的链接;东华大学图书馆相继为师生推送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抗疫·安心:大疫心里自助救援全民读本》等20余本抗疫知识科普类的电子书籍,每本书籍旁有对应的二维码,师生直接扫描就可以直接阅读,帮助师生提高防护意识、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有效的防护手段。

2.3 数字资源免费提供、整合推荐

疫情期间,为实现知识战“疫”,信息服务不停摆,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纷纷有体系有侧重地对本校数字资源进行推荐与介绍,其中的数字资源类别包括本校图书馆已购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书,高校图书馆联盟已购数据库、免费开放资源、在线精品课程等,并详细介绍其使用方式,确保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图书馆能够继续提供文献保障服务,为本校师生访问本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支持。调研发现:在疫情期间,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中有13家微信公众平台都及时整理推送了数据库商的限时远程服务,并对其服务展开了推广与宣传。如上海大学图书馆在疫情期间联络了部分常用数据库远程开放使用,并对这些电子资源进行整理推送——“抗击疫情——免费在线资源推送(数据库类)”。各校发布的数字资源相关信息中占比最大的是数据库使用教程类文章,比如数据库的校外访问方法,同济大学图书馆就为本校师生推出了“在线学习‘大礼包’持续派送——电子资源校外访问新途径(第3版)”;还有数据库的实际应用指南,如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发布的“国际表演艺术期刊数据库(IIPAFT)使用教程”,为本校师生提供具有专业化特色的数据库使用方法,极大地贴合了本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所需,为本校师生的文献信息诉求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离校师生在疫情期间仍能畅通获取海量数字资源,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中有11所高校图书馆都开通了CARSI服务并对其访问流程进行推送。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于2020年2月15日发布的“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无需VPN!交大开通CARSI服务,助力‘停课不停学’!”一文,上海大学2月17日发布的“上海大学开通无需VPN登录的基于CARSI的电子资源校外访问服务”等文章,在疫情暴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迅速响应并开启了校外访问数据资源的新方式,为师生拓展更加便捷的学习、科研渠道。CARSI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联邦认证与资源共享基础设施,使得高校师生无需校园IP地址确认身份,不用VPN就可以使用校园网账号直接访问学校采购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学术资源,也能随时随地访问特色资源,如正版软件PDF编辑器、高性能计算资源、专利数据等,使得校外师生可以避免使用VPN带来的拥堵、迟缓。[4]疫情暴发之前,上海地区只有上海财经大学一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加入该组织,疫情后有10所图书馆陆续加入CARSI联盟并积极推广,无疑是在疫情期间迅速普及的一项电子资源远程访问新途径。

随着开放数字资源的不断增多,上海地区的一些“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简单推送的基础上,开始汇总、分类、整合资源,把繁多的资源信息集中规整后再发布。因此,在疫情中后期,出现了许多针对性强的、各类型免费资源的汇合。整合推送的方式使得某一时期内独立又有相互联系的推文形成体系,还使公众号整体的推文内容更连贯,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学习战‘疫’——图书馆资源利用集成”一文中就对专题资源进行了整合发布。此外,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还开设了相互关联又独立的专题,设置题名为学习战“疫”、以读攻“毒”、艺同战“疫”、战“疫”书香、“疫期”研学等,全方位为读者推送数字资源、服务应对方案、在线读者活动等内容。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还结合学科性质进行分类推送,整合不同学科数字资源包,以大礼包形式进行个性化推送,如“[宅家学起来]资源巡礼:人文与科技交叉学科资源大礼包”,这种分类推送能避免推送内容趋同,精准投送,提高资源服务时效。

2.4 线上阅读推广

为了满足师生“足不出户”,依旧能“博览群书”的需求,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加大力度开展线上阅读推广服务。抗疫期间,远程阅读推广的开展形式主要包含好书推荐、在线共读活动、各类征集及竞赛活动、在线讲座、文化推广等。如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战‘疫’:战‘疫’归来,你已是新时代的‘修行者’!”活动,具体包括电子书目推荐、征文比赛、朗读大赛、“阅读手账达人”比赛,并为参加活动的同学提供上财图书馆定制的“爱上阅读效率笔记”阅读手账本,方便他们在手账本中记下阅读随感、读书笔记、段落摘抄等。大部分高校的推广活动都以线上阅读打卡的方式举行,例如,上海大学图书馆在“月读战‘疫’:抗击疫情时期的阅读生活”一文中推出的线上读书打卡活动;同济大学图书馆推出的“‘宅家云悦读’线上打卡阅读挑战”,不仅邀请学生参与到阅读打卡比拼中,还在活动的最后通过ZOOM网络平台举办了线上分享会,对坚持参加“宅家云阅读”打卡活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师生们在会上以分享报告的形式交流感悟,思维碰撞。同济大学图书馆还将会议内容推送在“‘宅家云阅读’线上分享会,干货满满收获颇丰”一文中,让未与会的同学也能受到鼓舞,一同体会阅读乐趣、迸发集体灵感。也有一些高校推出了抗疫专题的好书推荐阅读活动,如复旦大学的“‘疫期’读书:一份来自华山医院大后方的春日书单”,东华大学的“静心读书,筑牢内心抗疫‘安防’”。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以固定栏目形式持续开展,如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战疫书香”“以读攻‘毒’”,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战疫书柜”。一些图书馆还尝试性地举办在线共读活动,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推送的“超星读书小程序:动静皆宜,用品质阅读成就品质生活”,复旦大学图书馆举办的“旦旦悦读:与你共读一本书”活动,丰富了读者在宅家抗疫的阅读生活。

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往年各高校图书馆的“世界读书日”活动大都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而2020年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世界读书日”活动均以线上的形式开展,各馆纷纷在4月23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读书月活动,开展线上真人图书馆、各类竞赛评比、系列“云”讲座、在线展览等。如上海大学图书馆第八届读书月以“抗疫情·读经典”为活动主题,举办了“四月文艺”读书活动、“图书馆杯”主题图像创意设计征集活动、“慧源共享·数据悦读”创新研究大赛等一系列活动,记述抗疫期间本校师生的读书生活,展现抗疫岁月里师生的精神风貌。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推送的“世界读书日/读书月系列在线活动重磅来袭!”一文中,举办了“听”经典、“说”经典、“读”经典、“写”经典、“画”经典等一系列线上活动,和全国各地的师生一起品味经典,悦读战“疫”。

3 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来看,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防控疫情期间做到了迅速响应、主动应对、全面部署,及时转变服务方式、开拓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整理本馆馆藏文献资源并整合远程可获取资源,对资源访问方式进行归纳推送,开展信息素养等各类在线培训讲座,组织多元化抗疫活动,保持阅读推广服务不断线,全方位彰显了图书馆人的使命与担当。但经过具体地调研分析,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优化、改进。

3.1 电子教材教参服务建设较为薄弱

疫情期间,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倡导,高校图书馆作为收藏大量文献信息资源的文化服务机构,与出版社、数据库商之间业务往来紧密,熟知文献资源的获取途径,理应承担起教材资源保障的任务,满足师生激增的网课电子教材需求。但从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发文来看,大多数推文都是关于教学平台推介、教学资源概述等,具体为学生网课提供电子教参信息的推文较少。其中,有针对性地从本校教学课程要求出发,对教参资源进行收集并整合推送的仅有复旦大学图书馆推出的“‘疫期’学习:你有网课,我有教材!”等5条。可见高校图书馆在面对突发安全事件引发的资源需求时,未能精准把握电子教参服务的重心。能够主动满足师生需求、及时提供资源保障的,往往是电子教材教参服务平台已建设完善的图书馆,而没有构建自身的电子教参服务平台的图书馆,大都仅停留在信息提供的层面被动响应。比如发布远程资源获取方式、试用教材教参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提供各出版社电子教材链接等其他方式满足师生需求。但各数据库、出版社都有各自的访问界面、使用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加大了师生获取资源的难度,使高校图书馆资源保障效率大打折扣。

3.2 与读者互动较少,智能咨询服务欠缺

微信公众平台之所以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强大的互动性。用户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互动时主要以公众号对话框、留言回复等咨询服务为主。但目前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仍存在着沟通渠道单向化、反馈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例如,用户在通过公众号对话框输入咨询时,图书馆官微回复太慢,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不能保证。此外,用户在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有时会在评论区对自己关注或不解的地方提问,但这些留言大多石沉大海,无法实现双向化的互动交流。这也从侧面导致图书馆官微难以对用户的阅读需求、喜好进行研究和分析,也就缺乏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服务的条件。

在对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的调研中,仅有4所高校的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智能回复功能,内容涵盖馆藏布局、自助借阅、在馆人数、咨询渠道等读者较关心的问题。其他的高校要么没有设置智能回复,要么自动回复的内容是人工回复转接通道。但是一些微信公众平台的人工回复服务并没有专人维护,无法及时解决用户的疑问。虽然一些高校图书馆通过学科服务微信群、QQ群等方式,尽量拓宽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信息互通的渠道,但平台发布信息的互动性和反馈的时效性依然难以保证,读者对同步信息咨询服务的心理预期难以得到满足。

此外,各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底部菜单栏服务也没有得到及时地更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后台的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可以轻松实现菜单栏的个性化设置,但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被调研的上海“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中仅有华东师范大学1家图书馆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设置了专门的菜单栏,名为“战‘疫’书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师生继续提供科普绘本、心理健康读物、多语言防疫必读书籍等的阅读通道,真正做到了“防控疫情不断线”。反之,读者获取疫情相关信息,需在公众号内反复查找历史消息,极为不便。实际上微信公众平台的智能回复功能和菜单栏导航服务可以极大的满足师生的需求。对于用户来说,在进入微信公众平台后就能直观的从底部菜单栏上进行信息查询、通过发送热点问题关键词就能获取整合资源等,都大大简化了获取信息的途径。

3.3 没有充分地体现图情优势的专业化特色

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双重使命,是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其教育职能与情报职能为其开展专业性更强、层次更深更广的服务奠定了基石,例如知识管理、数据挖掘、情报分析等领域。2016年由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因此,助力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全面提高师生信息检索、筛选、鉴别和利用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取权威、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使命。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不仅仅是“肺炎疫情”,与之息息相关的“信息疫情”也随之而来。在引发师生恐慌、焦虑情绪的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一次密切联系实际问题、展现专业技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图书馆对信息疫情的重视仍有待加强,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虽意识到自身在控制信息疫情方面所具备的先天优势,相继发布了信息甄别技巧、防疫知识科普等推文,开展了资源推送服务,但在信息推送的内容方面,基本都停留在二传手式推送或按文献类别简单推送的阶段,而将搜集到的信息经过合理筛选、加工提炼、分类整合后,有针对性地推送资源信息的文章较少。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就推陈出新,对本馆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归类、整理之后再开展馆藏资源与专题图书推荐,如其发布的“[珍契撷英]深堂有珍契:交圕馆藏地方历史文献简介”,通过设立“珍契撷英”微信专栏,立足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明清以来多元类型的民间历史文献来讲述藏品故事。而在热点问题发展动态追踪方面,能结合图情专业知识、学科发展特色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科研定题服务等方面的深度学科服务则少之又少。信息推送的多样化仍有向深度与广度方面加强的空间,高校图书馆深层次学科服务能力也有待提高。

4 上海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优化策略

4.1 与各部门密切协作,注重电子教参平台建设

高校图书馆在与网络中心保持良好沟通,搭建校外访问新方式的同时,应在第一时间将现有的访问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传递给读者,主动出击、快速响应师生的迫切需求。当学生不能到校上课时,电子教材教参的需求随即增大,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搭建电子教参服务系统。疫情期间,虽然真正实现了为本校学生提供电子教参服务的图书馆较少,但仅从文章阅读量来看,有关电子教参的文章点击量远高于其他主题的推文,如复旦大学的“‘疫期’学习:你有网课,我有教材!”点击量达近8000次,可见师生对电子教材服务的需求极高。电子教参服务虽是各高校图书馆首次展开的线上服务类型,但凡是提供了电子教参服务的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几乎都获得了师生的高度认可,这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师生对电子教参服务的迫切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大力度构建电子教参平台的长效发展机制,在资源收集方面,可与教务处或学校相关院系合作,有针对性地完善和丰富教参资源。对于本校特色的教参资源,可以集中进行数字化工作。[6]

4.2 完善智能回复与人工服务功能,重视读者互动

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可加大力度完善微信公众平台的智能回复功能,注重读者反馈。首先,可以对微信公众号的欢迎语多加设置,如将欢迎语设置成常用关键词列举及使用方法等帮助信息,在用户首次关注该微信公众号时推送给用户,使用户通过简单的数字或字母的输入,便可得到一些简单的帮助信息或者调用相应的功能[7],让用户对该馆平台功能一目了然。经调研,目前只有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采取了这一服务形式。其次,也可以设置热点问题关键词自动回复,实现与用户“一对多”“一对一”的对话,一方面提升了师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效率,另一方面也能间接地收集读者关注热点,促进平台自我完善。此外,还可以优化微信公众号的底部菜单栏,比如一级菜单可设置“移动图书馆”“资源导航”“用户指南”等专栏,各个栏目下可继续设置细分功能,如“书目检索”“座位预约”等快捷服务。还可结合本校图书馆实体馆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设置,提高读者的使用效率。

当今是信息变化发展快速的时代,读者多样化需求要求图书馆传递信息的时效要加强,图书馆的服务信息、资源信息等传播速度要加快。一方面,信息的新鲜度是读者都追求的;另一方面,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必须在短时间内得到满足。[8]为了满足读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高校图书馆还应完善人工服务体系,在自动回复不能有效解决用户问题时,通过人工服务来满足用户所需,实现与用户之间及时的双向交流,填补自动回复的不足。疫情期间,一些高校建立起了专门的微信群,与师生保持直接的联系并提供在线服务。有些涉及到数据库、VPN的使用方法及资源下载等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则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馆员来答疑。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继续完善人工服务平台建设,安排专业团队回复用户的提问,并形成规范的专业馆员值守制度,比如可以将学科馆员的回复业绩纳入到绩效考核范围内,全方位地构建咨询体系,保障师生在使用本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时,有疑问能及时答复,有困难能在线解决,提升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服务水平,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4.3 拓展资源推介深度,发挥深层次服务效力

经过调研分析,疫情期间一些图书馆关于资源推介的推文大多都局限于数据库使用方法的简单阐述。而高校图书馆具备着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熟悉资源获取方法的专业馆员,应推陈出新,提高资源推介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可以将目光投向数据库的资源内容,从数据库内的现有资源中,不断探寻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信息。拓宽师生的资源脉络和获取途径,进而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推介服务的内涵与层次,优化图书馆为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所提供的支持。

高校图书馆不仅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保驾护航,还具备着学科服务、情报分析、决策支持等极具专业性的深层次信息服务功能。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构建防控疫情信息服务专栏,收集、整合、实时推送与疫情相关的信息。也可以依据本校学科建设的基础与特色,将医学、药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动态汇总并分析,为本校师生的科研工作提供时效性的保障。此外,还可以就疫情有关的情报和研究数据,深入开展分析研判,出具评估分析报告。例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专利分析报告、课题基金分布及研究趋势分析等。在决策支持方面,高校图书馆可成立专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战略决策咨询组,不仅可以对整个疫情期间形成的大量数据统筹分析,为高校行政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还有助于专项搜集疫情案例、信息、事迹等,发展特色文献,为政府部门未来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参考资料。

4.4 加强危机防范意识,做好疫情防控部署工作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场所,实体馆内较为封闭且人员密集,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仍不能掉以轻心。首先,高校图书馆应继续加强对大型传染病暴发的防范意识与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尤其要对传染病高发的冬春季节提起重视。高校图书馆可携手校医院开展流行性传染病的卫生知识科普活动,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推广与宣传,引导师生具备个人防范的意识与能力。另外,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消杀工作,做好免洗消毒剂等防护物品的日常安排和应急储备工作。同时,高校图书馆要密切关注疫情变化情况,依据本校防疫政策实时更进防控部署工作安排,并将相关的服务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送给师生。高校图书馆可通过优化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定义菜单栏等个性化功能,在固有微信服务的基础上增设疫情相关的整合资源与服务栏目,如“抗疫专栏”等,做到预留突发事件或寒暑假长时间闭馆时的服务整合方案,具备为师生提供全方位保驾护航的硬实力。

如今,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远程服务常态化,已成为现如今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新态势。高校图书馆还可紧密结合当前服务模式的变革,更新馆员岗位职责,提升馆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可组织馆员参加突发事件应急的专项培训课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已从应急服务逐步向常态化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危机意识可以完全放弃。真正有力的、长效的防控措施是将应急管理理念纳入到日常管理中去,助推实现转型升级,构建新形势下的应急服务与管理体系。

5 结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背景下,更应尽快创新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方案、为教学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疫情期间,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不仅是信息发布的官方渠道,还是各馆整合推送馆藏及数字资源、发布校外获取资源方法、开展信息素养等读者教育、举办各类阅读推广等抗疫实践工作的重要平台,极大地推动了疫情期间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模式的革新与优化。疫情过后,防控工作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高校图书馆应从此次疫情中汲取经验,继续利用好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形成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并做好微信公众平台的应急服务预案。确保在今后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或遇到实体馆需暂时关闭的情况时,高校图书馆依然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与保障,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双一流公众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