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的食辣文化

2022-01-06 15:20王元
文史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川菜火锅辣椒

王元

摘   要:川渝是全国食辣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其之所以形成,除了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因素以外,还有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它是宝贵的地域文化记忆,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

关键词:川菜;辣椒;火锅;记忆

一、食辣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一)“辣”成为川菜的一个特色

中国的八大菜系各有特色,而川菜凭借“辣”的特点在公众视野中频频亮相,热度不减。早在清末民初之时,巴蜀地区喜爱辣椒的饮食文化已为全国知晓,形成了稳定的食辣习俗。而麻辣重油厚味的重庆火锅,更是固化了大众对于巴蜀地区食辣文化的认知。火锅成为川渝饮食的典型代表,“辣”也便成为川菜的一个特色。

(二)巨型城市无辣不欢

在欧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甜味饮食逐渐成为消费结构的主角;但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却是辣味文化不断攀升,高歌猛进。中国的餐饮行业中,火锅是最大、也是最受欢迎的细分品类。据统计在2020年全国城市火锅店拥有数的前十位中,渝、蓉以及北、上、广、深全部入围;北京紧随重庆、成都之后,位列全国第三。根据“淘宝”发布数据,线上购买辣味最多的地区还不是川渝,反而是上海、北京等超大、特大城市。走出川渝,越来越多城市也成为食辣文化的拥趸。

二、食辣文化形成原因

(一)自然环境

四川盆地地理位置独特,山脉和河流将其与周围隔绝。冬季缺少日照,湿润寒冷;夏季多雨多云,湿润炎热。在湿冷湿热的环境中,人体内部积攒了大量的湿气,仅仅靠葱、姜、蒜等温和的调味品难以祛除,所以很早之前花椒和茱萸等重口味调料就被运用在川菜中。

晋代的《华阳国志》曾记载蜀地人民“尚滋味,好辛香”。辣椒这一味强烈的香辛料,在传入后也理所当然地被巴蜀人民广泛使用。同时在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自然环境成为影响农作物成长的关键要素。巴蜀地区特有的温暖湿润环境,为辣椒的生长和栽培提供了绝佳的条件。而且与花椒、茱萸相比,辣椒还富含营养元素,能够有效地缓解日照不足带来的抑郁情绪。

(二)社会环境

1.经济落后

(1)食盐不足的替代 明清时期官府通过盐引制度管控食盐的交易。“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由于探测和开采难度大、运输成本高,西南地区的盐价一直居高不下。落后的经济因素使得大部分人吃不起盐。在辣椒传入之前,人们通过硝酸盐来维持人体内的渗透压与酸碱平衡,常以草木灰滤水代盐或食用腌酸食物。

而辣椒中的辣椒素能够给脑部区域带来和盐一样的刺激,让大脑产生已经食用过盐的错误信息,降低人们对盐的需求。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思州府志》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此后人们开始将辣椒作为食盐的替代品,辣味菜肴在西南各地逐渐流行开来。

(2)主食短缺的补充 人们为了维持生计,就要开垦更多的土地;为了开垦土地,就要生养更多的劳动力,最终形成了农业内卷:激增的人力被投入到有限的農田中,农民不得不以破坏生态和植被为代价,大量种植高产的主食如玉米、番薯等杂粮,但摄入的营养远远不够。在经济落后的社会背景下,巴蜀人民没有多余的钱购买其他有营养的主食,辣椒中富含的维生素就是对膳食营养极有益的补充和平衡。而且辣椒本身含水量较少,不易发霉腐烂;强烈的抑菌杀菌作用还能帮助加工、贮藏食物,延长保存期。因此在主食短缺的压力下,物美价廉的辣椒便成为了补充品。

2.文化包容

辣椒在明代后期最早传入沿海地区,但由于当时沿海地区农业发展更为成熟,食材品种比较固定,所以辣椒一开始只是作为观赏性植物存在。大约在18世纪至19世纪期间,当辣椒传到西南山地后,由于零散杂居的少数民族的族群文化不成系统,稳定性弱,包容强,故而对外来作物更容易接受。贵州、湖南的苗族首先将辣椒搬上餐桌,随后巴蜀地区开始广泛食用。

3.移民浪潮

(1)清前期,由于多次战乱影响,明清易代之际巴蜀人口锐减,出现了“巴蜀中古文化小断层”。为了恢复和发展当地经济,大量的人口从各地迁徙入川,其中大多数来自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地,形成历史上轰轰烈烈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大规模移民入川,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饮食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几乎是在移民潮的同一时段,辣椒传入了四川盆地。由于盆地闭塞,交通不便,移民们难以购买到家乡特有的食材和调味料,于是价格低廉、种植容易、营养丰富的辣椒便成为替代选择,进入平民饮食中。

(2)尽管清末西南地区已经普遍开始食用辣椒,但进入民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对辣味饮食的认可度还比较低,食辣被视作低级、下等、不上档次。为川渝地区辣味饮食文化真正带来大发展的,是全民族抗战前期的第六次大移民。

1937年后,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大批军事工厂、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迁移至西南各省,东部和京、津、沪的学生和居民被疏散入川。在人口激增、文化碰撞的社会环境下,川菜一方面保持了麻辣辛香的味型,一方面学习吸收了各地各国的风味美食的长处来丰富自己,使自己在各个社会阶层中广受欢迎。抗战结束后,移民大部分回到原籍,川菜则随之传到中国的各个地方,从而奠定了其他省市人民对于川渝地区食辣文化的统一认知。

三、食辣文化的现代传播

(一)新媒体推动食辣文化的快速传播

成都是中国最早开始做城市营销的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9家MCN(多频道网络)机构落地成都,占全国总数的七分之一。国内最大的美食垂直类MCN机构“瘾食文化”就位于成都,在互联网拥有巨大的粉丝基础和大量忠实观众。因此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川菜、火锅以及川渝食辣文化的内容随处可见。在新媒体对川渝文化的外向张扬中,川渝人士也乐于强调自己爱吃辣的特点。吃辣遂成为川渝地区的一个身份认同,不断地影响着周边人群的认知。

尽管近些年不断有学者指出,川菜的特点不仅仅是辣(准确的说法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清鲜醇浓,麻辣辛香”),但也不能否认,“辣”在川渝以外,最容易被人们识别。“辣”已经成为川菜的一个标签和符号,并且被不断加深。

(二)劳务输出扩大食辣文化辐射范围

随着现代社会的人口流动以及大众文化的平民化趋向,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也進入快速传播与融会时期。随着川渝成为中国劳务输出的最多地区,川菜馆也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

辣椒作为重口味调料能够覆盖品质不佳的食材的味道,做出下饭的菜品,以较低的消费价格填饱劳动力的肚子;辣味餐馆如火锅、麻辣烫等可以进行批量化生产,无需专业厨师,只要底料一致就能做好品控。因此不仅川渝人爱吃辣味食物,在大城市打工的非川渝人也喜欢吃;不仅川渝人热衷于经营辣味餐厅,其他地区的人也加入到辣味饮食的市场竞争中。

(三)社交需求助力食辣文化成为潮流

人们喜欢的辣并不是一种味觉,相反是一种痛觉。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能够刺激大脑产生内啡肽,即“快感荷尔蒙”,因此吃到辣椒时是“痛并快乐着”。心理学家将其称为“良性自虐”:虽然做了使身体“感到危险”的事,但实际上并不会影响自身的安全,反而十分享受。

吃辣正是人们沉迷的一种“找虐”方式。就像一起坐过山车,一起去鬼屋一样,如果双方一起尝试过辣味食物,那么就会因为同样的经历而产生共情,信任也在热烈的气氛中诞生。

除此之外,火锅相较追求食物本味的粤菜、江浙菜而言,价格更加亲民;相较拉面、饺子等北方菜而言,场景更上档次。独行的愁、城市的挤、奔走的忙,都能在一顿热气升腾的火锅里消解。推杯换盏之间,城市中的男男女女围炉共话人生,其乐融融。

因此,吃火锅已成为当下年轻人最为推崇的社交方式,食辣文化于悄无声息中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四、小结

从一开始作为观赏植物传入,到第一次被用以代盐,再到成长为地方饮食文化的灵魂,辣椒在中国的四百年进阶之路,除了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折射出太多的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变化的投影。文化功能论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部分都以其独特的功能发生着作用。[1]川渝地区的食辣文化既反映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进程,也反映了两次移民浪潮的多元影响;既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快速生活节奏,也反映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它结合且融入了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物质的、精神的因素,是川渝地域宝贵的文化记忆,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其特点鲜明,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会被认出。

注释:

[1]参见张少飞:《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猜你喜欢
川菜火锅辣椒
辣椒也疯狂
火锅
拣辣椒
翠花,上川菜!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五花八门的火锅
火锅飘香
川菜资格人
自制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