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背景下竹塘乡居民地方依恋研究

2022-01-07 02:48施成超宋钰红
绿色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问卷景观居民

刘 滢,周 英,施成超,宋钰红

(西南林业大学 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1 引言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热议话题。在乡村旅游的规划中人们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促进经济发展,对一些传统村落进行了景观整改。乡村景观变得精致化、标准化、绅士化,而传统村落本身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多样性却逐渐消失[1]。对于一个村落而言,与之长期相处的是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在这片土地上,当地居民传承着民族文化、保护着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当地的生产。他们在推动文明的同时,对脚下的土地却有着旅游者不及的热爱。本文以地方依恋为基础理论,探讨澜沧县竹塘乡的人地关系。

2 地方依恋及逻辑框架

2.1 地方依恋

地方依恋的概念源于“地方感”。近年来,地方感的相关研究已逐渐成熟,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关注到了“思乡情怀”。通过这种情感的认知,来表达人们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于是便有了地方依恋的形成。这是一种由“固定特性的地方产生的依恋”引申出的人地关系。

有关“地方依恋”的研究,国内外学着有不同深度的探讨。1989 年,外国学者Williams 和 Roggenbuck 正式提出地方依恋的概念,他们的观点为:地方依恋是人与地方的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建立在感情、认知和实践的基础上,而且感情因素排在第一位[2]。2003 年,Moore学者指出,地方依恋就是人对地方产生功能和情感上的依恋[3]。后来,关于地方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影响上。而在国内,黄向等人于 2006 年,首次引入地方依恋的概念,并在西方研究的内容基础上,指出环境影响人地间的依赖关系[4]。在 2007 年,唐文跃梳理相关成果后,总结出“对象—领域—主题—目标”的理论框架,同时强调旅游地的规划离不开地方感理论的指导[5]。此后,国内学者对相关概念研究愈加深入,提出多种理论框架模型,研究成果也更加显著。

2.2 逻辑框架

景观场所空间的营造主要兼顾主客两大主体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6]。因此可将地方依恋景观划分为现实和理想层面。在现实中,人们所观察和触碰到的环境便是景观的要素,在当地居民的需求中,可重点划分为基础设施、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而在理想的层面,便是人对环境的直接感受。从认同到依恋再到依赖的情感递进关系,便形成了一个抽象的情感过程。将这种情感过程分成 “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五种不同的层次[7],让不同居民表达在精神上对居住环境的感知程度。探究不同人口特征的居民与地方依恋间的关系,得出影响居民地方依恋的主要因素,调查地方依恋程度更高的景观,为实现乡村振兴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8]。

3 案例研究设计

3.1 案例地概况

竹塘乡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西北部,东接南岭乡,南与勐朗镇等地接壤,西与西盟县毗邻,地理交通优势明显。辖区面积636 km2,178个自然村(寨),农业人口32453人,其拉祜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地属山区和半山区,有林地59.94万亩。乡内“喀斯特”地貌明显,矿、石资源十分丰富,自然风光秀美,于2019年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然而该地贫困发生率达 90%,属于深度贫困地区。2016年以来,中国工程院将多年研发的三七林下有机种植进行示范种植,农户成功实现脱贫。现又开展冬季马铃薯等扶贫产业示范[9]。

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也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载[10]。现在的竹塘乡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宜人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众多旅游者的好选择。这里交通便捷、当地民族风情浓厚,居民热情好客,为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经过之前的经营管理,已有良好的客源基础。然而也存在很多问题。部分景观游赏形式较为单一,分布混乱,没有亲近感,对游览造成影响。居民对生活质量和景观环境有自己的需求,不想因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家园的破坏。同时更精深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存在难度,当地年轻人对本土文化认识不全面。基于此,本文从居民地方依恋的视角切入,探索提高村民的地方依恋策略建议,实现传统村落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

3.2 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地方感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当地居民的年龄、性别、月收入、文化程度、本地居住时间和主要经济来源。第二部分:通过9个题项测试当地居民地方感。通过实地研共收到128份问卷,其中包括与当地居民面对面交流问卷和网络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的结果运用统计分析软件 SPSS 26.0进行定量分析。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人口学特征的调查对象中,有51.56%为女性,48.44%为男性,其中男女比例为1.06。年龄在18岁以下的占10.16%,65岁以上的占3.91%,其中大多数为中青年,占比85.93%。他们的月收入一般在 1500 元以下,其文化水平多为初中及以下,本地居住时间20年以上的居多,部分为其他村庄的居民,因个人原因搬迁到竹塘乡。大多数居民以农业种植业为生,少数参与当地的旅游业,且大多数居民对本次调查问卷的参与持支持态度,并热情回复,帮助完成本次调研(表1)。

表1 人口统计学特征(N=128)

在表2中列出了9项测试题目,测试当地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地方感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其样本量为128,将表中的均值数据进行排序,以全部测试的均值(M= 3.757)为分界点,将数据分成两个部分,其中“我为自己是这里的居民感到骄傲”“我很愿意向别人介绍我的家乡”“我觉得我属于这片土地”和“在这里有我很多的回忆”等几项测试题分为第一部分,它们的均值小于整体测试均值,其中选择“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人数相对较多。第二部分包括“在这里居住让我感到舒适和安全”“出门在外我经常想起家乡”“如果重新选择我依然会选择在这里居住”“离开这里我会非常难过”和“我对这里的喜爱超过其他任何地方”5个题项,其均值小于整体测试均值,其中选择在“同意”和“非常同意”占比78.3%。也有11.4%的受访者选择了中性评价“一般”,10.3%的人选择了反对评价“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表2 调研对象地方感均值统计

4.2 主要成分因子分析

本研究采用克隆巴赫系数检验调查问卷可靠程度。调查结果显示,问卷的整体α系数值为0.751,说明问卷的总体信度良好,具有内部一致性,测量结果可靠。同时进行效度检验。运用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发现:检验对应的概率Sig值为0.000,小于0.05,即相关系数与单位矩阵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所有调查数据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所以本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维度使用的方法为主成分分析,从3个指标变量中抽出共同因素1个。因子确定的过程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共有1 个,3个维度解释变量分别是74.929%,67.495%,65.174%。

地方依赖是由目的地体验的预期质量和感知质量以及备选目的地体验的质量共同构成的,强调目的地满足个人需求的潜力。地方认同反映了自我定义的个人价值观、目标、信念等与目的地的关系,即地方意象与个人自我概念的一致性[11]。从表3中可知,在3个层次中,有3项的载荷较高,表明当地居民对生活区的肯定和自我认知,这里将它们共同划分为“地方认同”。其中“在这里有我很多的回忆” “在这里居住让我感到舒适和安全”和“出门在外我经常想起家乡”三项表达了对环境的依赖性,则划分为第二层“地方依赖”。最后,将因子载荷的变量为1.955的几项划分,表现当地居民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程度,将这一部分命名为“地方依恋”。由此可见,地方依恋是人地关系的一种最深层最亲密的部分,以上数据可统计出居民地方感的因子分布。

表3 地方感主要成分因子分析

4.3 基于地方感的人口特征分析

地方感在本质上反了映个体和地方之间的情感连接,因此它强调了人的因素的重要性[12]。这个人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当地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中。从通过上述人口统计数据的描述,探索人口特征与地方感的关系(表4)。

总结可知: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月收入样本对于地方感均不会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居住时间和经济来源样本部分表现出显著差异。利用方差分析去研究居住时间对于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依恋3项的差异性,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居住时间样本对于地方依赖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而居住时间对地方认同,地方依恋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具体分析可知:居住时间对地方认同呈现0.01水平显著性(F=5.579,p=0.001),对地方依恋呈现0.01水平显著性(F=7.124,p=0.000),对比此差异可知,具有明显差异的组别平均值对比结果为“5~15年>5年以下;16~20年>5年以下;20年以上>5年以下”。同时主要经济来源对于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依恋的差异性,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经济来源样本对于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和地方依恋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p<0.05)。具体分析可知:主要经济来源对于地方认同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F=17.278,p=0.000),对于地方依赖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F=9.860,p=0.000)。主要经济来源对地方依恋呈0.01水平显著性(F=4.852,p=0.003),对比具体差异可知,具有明显差异的组别平均值对比结果为“农业种植业>外出打工;其他>外出打工”。

表4 基于地方感的人口学特征变量

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居住时间会和经济来源会与依恋程度成正相关,也就是生活的时间越长,人对场地的情感交流越多,对场所就越依恋。而在当地以农业种植业为生活来源的人也会比其他职业的人依恋程度高。而其他关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月收入等方面,人们由于会受到不同经历和机遇的影响,虽然会改变人需求,但对地方依恋的程度不够显著。

4.4 深度访谈居民需求总结

关于地方依恋景观的构成,除了理想的情感层面外,还需要实际的景观要素。对于澜沧县竹塘乡景观要素的优缺点和景观设施的需求要从对当地的调研走访中得到。在与当地居民深度访谈中总结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分为文化、生产和生活三个方面。人们渴望吸取生产方面的知识的同时也愿意发扬科普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也有很多人对更高质量的生活有所向往。通过分析澜沧县竹塘乡的现状特征,结合需求进行改造,可以为当地居民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同时,也为帮助他们宣传当地文化,营造当地居民的地方依恋景观。

5 结论建议与展望

5.1 结论

在当今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地方依恋成为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调查访谈,了解到影响当地居民地方依恋的因素和当地人的生活需求及发展需要。在竹塘乡未来的发展策略中要扬长避短,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重视当地居民看法的同时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5.2 建议

(1)保护传承当地传统文化。拉祜族文化内容丰富具有独特性。在竹塘乡景观规划中,要保证居民生产,完善居民生活的同时注重当地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保留住当地的记忆,才能让当地人依恋,也能让一个民族走得更长远。

(2)扩大地方依恋人群。居住时间和经济来源影响当地居民的地方依恋,然而一些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经大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弘扬民族特色、发展地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留住当地年轻人,吸引更多人才,乡村才能迅速蓬勃发展。

(3)注重不同群体的需求。现如今的旅游地服务的对象不再只是游客,与场地互动最强烈的是当地生活的居民。在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时,要考虑到群体的差异性,这样的景观能够服务更多的人,让每一类人都有归属感。

(4)全力推动当地产业发展。要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乡村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自我造血,才能帮助竹塘乡居民实现长久脱贫,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5.3 展望

在当今国情背景下,澜沧县竹塘乡的长久发展还需要更全面更深度的思考。每一个细小的规划都牵动着当地居民未来的生产生活。只有让居民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将拉祜族特色文化传播得更远。本文由于场地原因,调查问卷样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条件允许下应采用更多样本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同时由于知识储备不足,经验不够丰富,对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关于当地的地方依恋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未来也会在该方向深入研究,为其他乡村背景下的地方依恋研究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问卷景观居民
景观别墅
石器时代的居民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景观平面图》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