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研究

2022-01-07 06:06张显刘毅文粟立敏谢小菲印东
乡村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武陵山民族特色村镇

张显 刘毅文 粟立敏 谢小菲 印东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系统的规划和说明,明确了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方面,促进乡村生态宜居方面,促进乡村乡风文明方面,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方面以及促进乡村生活富裕方面的阶段性重点任务。

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国家乡村振兴中的重点任务[1-3]。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国家民委、财政部联合实施了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4-5]。国家民委印发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纲要指出五项基本原则,即立足发展、保护利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主体、自力更生。①立足发展、保护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既是保护对象也是发展资源,要通过挖掘并利用少数民族村寨特有的文化生态资源,促进群众增收,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一条有特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子。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把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规律,结合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研究探索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地域特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不同模式,做到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③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从自身优势出发,与扶贫开发、生态旅游、文化保护区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的各专项规划相衔接,统筹兼顾,做到科学合理,依法办事,量力而行。要发挥好专家在规划制订中的专业作用,建立健全规划项目的专家论证、社会公示以及社会各界意见征集制度。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把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政府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同时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⑤村民主体、自力更生。项目建设要坚持以民生为本,使村民直接受益。引导村民参与项目的决策、规划、实施等过程,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充分调动和发挥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纲要还提出五大主要任务,即改善村寨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推进民居保护与建设,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6-8]。

基于上述背景,以武陵山片区为例,对其开展的“互联网+”民族特色村镇建设项目进行研究。

1 武陵山片区概况

武陵山片区是指武陵山及其余脉所在的区域(包括山脉,也包括其中的小型盆地和丘陵)。武陵山片区位于华中腹地,是我国现有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武陵山片区是一个多民族文化村,长期以来,侗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等50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片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2.5%,少数民族村镇繁多且民族特色浓厚,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形式均有所不同[9-10]。

湖南省少数民族人口700多万人,有8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辖域西部的武陵山片区。目前,湖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约有2 000个极具保护开发价值的特色村镇。这些村镇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特色民族文化原生态,风土人情浓郁淳朴,是发展乡村振兴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

2 民族村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策略

2.1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助推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的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助推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的策略主要包括基于“互联网+”的特色村镇的数字化保护、传承策略,基于“互联网+”的民族特色村镇资源挖掘与建设策略,基于“互联网+”的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项目化和市场化导向策略,基于“互联网+”的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产业化统筹策略,基于“互联网+”的特色村镇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各主体相协同策略等。“互联网+”背景下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助推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策略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助推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的整体框架

2.1.1 基于“互联网+”的特色村镇的数字化保护、传承策略。以武陵山片区的特色文化、特色资源、特色山水及特色建筑等为原始材料,通过结合“互联网+”的新技术、新理念对特色文化进行数字化的保护、传承与挖掘。如特色建筑、特色服饰服装(尤其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服饰多彩多样)等,保护与传承手段不只是文字描述,可以以图片、视频、声音、虚拟现实等图文并茂的多种方式来进行。当前对这个地域性特色文化保护较为零散,尤其是以这种整体的、较完整的、成模式的通过“互联网+”的数字化特色文化保护还在探索的初始阶段,因此基于“互联网+”的特色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策略对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1.2 基于“互联网+”的民族特色村镇资源挖掘与建设策略。根据各村镇的具体资源进行其功能定位研究。例如,文化特色浓厚的少数民族村镇可发展建设成文化特色小镇、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村镇可发展建设成旅游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良好的少数民族村镇可发展为产业特色小镇,服务功能明显的少数民族村镇可发展定位为特色社区服务小镇等。如特色产业村镇——靖州杨梅小镇、特色文化村镇——洪江古商城文化特色镇、旅游特色村镇——山背花瑶梯田特色村等,从而明确特色村镇建设的定位。

2.1.3 基于“互联网+”的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项目化和市场化导向策略。建成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要有详细的方案和指导原则。因此,有必要将各个示范特色小镇建设进行项目化,以项目的运作方式进行特色村镇建设。同时,建设特色村镇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完全不够,因此,必须通过市场化的路径,引入资本市场加快特色村镇建设。

2.1.4 基于“互联网+”的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产业化统筹策略。基于“互联网+”的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产业化统筹是针对每个特色村镇的建设定位,通过增强产业链发展思维,把特色村镇建设的一个个项目以产业链发展思维串联起来,协同促进特色村镇的建设。

2.1.5 基于“互联网+”的特色村镇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各主体相协同策略。“互联网+”背景下,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助推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需充分发挥特色村镇建设中各主体的能动作用,联合各主体驱动民族特色村镇的建设和开发进程,通过特色村镇的发展促进乡村地区振兴。特色村镇建设和发展的各主体协同驱动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各主体协同驱动关系图

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与发展需联合传承者、当地民众、政府、学者、公众、技术人员、市场及投资者等各主体,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能动作用,促进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建设与发展推广。特色村镇文化保护需继承者的真实、合法阐述;需当地民众的合理补充、积极参与;需政府的政策支持、管理和监督;需学者的学理研究阐述和深化;需数字化技术人员的转化与实现;需市场的进一步运营和开发推广;需公众的正确消费、解读和传播;需投资者的积极参与、共同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

基于“互联网+”的特色村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和基于“互联网+”的民族特色村镇资源挖掘与定位建设策略是从理论等软实力层面上来实现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要想真正实现整体的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项目化和市场化导向策略,基于“互联网+”的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产业链化统筹策略和基于“互联网+”的特色村镇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各主体相协同策略。通过以上策略的协同来有效推进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2.2 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运营模式

民族特色村镇建设需要有效的运营模式来助推乡村振兴,基于“互联网+”的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助推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的运营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特色村镇建设的运营模式

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3个部分,即市场化导向、项目化开发和产业链化整合。市场化导向需要政府部门严格把好项目招标关和项目质量验收关;需要发挥好企业参与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企业资金来进行市场化开发;需要调动村民的积极参与作用来进一步进行市场化开发。项目化开发主要是指把特色村镇建设涉及的产业、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等进行项目化,方便市场化的导入和在项目建设中对开发进度的管理与监控。产业链化整合是将一个个分散的特色村镇建设中涉及的内容进行产业化串联开发,从而形成品牌,方便推广,产生效益。因此在具体的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中必须通过市场化、项目化、产业链化等才可能真正实现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落地生根。

3 结语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背景下,以武陵山片区为例,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助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乡村振兴建设。主要从基于“互联网+”的特色村镇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基于“互联网+”的民族特色村镇资源挖掘与建设;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项目化和市场化导向;特色村镇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协同;联合各主体驱动民族特色村镇的建设和开发等策略来促进乡村建设,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武陵山民族特色村镇
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乡镇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类型划分
村镇污水治理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全国村镇银行综合业务发展排行榜揭晓
全国村镇银行综合业务发展榜单
诗二首
过武陵山区
保山学院民族特色操舞开展现状研究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发起行高管兼任村镇银行高管的“利”与“弊”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