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山区油菜“一菜两用”种植效益初探

2022-01-08 11:43李文品肖能武张永毅龚元成吴耀卿王元进明廷平朱建中兰田银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菜子鄂西北狮山

李文品,肖能武,张永毅,龚元成,吴耀卿,王元进,明廷平,朱建中,兰田银

(1.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2.竹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 十堰 442000;3.竹山县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站,湖北 十堰 442000;4.溢水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 十堰 442000;5.十堰市郧阳区农业农村局,湖北 十堰 442000)

油菜(Brassica napusL.)是中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占国产食用植物油总量的55%以上,是中国第一大食用植物油来源[1]。由于受机械化生产落后、种植成本高、效益低等因素影响,导致中国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下降。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利用油菜再生生物学特性,通过在油菜生长的薹期摘取主茎薹作蔬菜、成熟时收获菜子供榨油用,菜子不减产,而且增收菜薹,实现“一菜两用”,从而提高了油菜生产的经济效益[2]。尽管长江流域是中国优质油菜主产区,但不同优质油菜品种的菜薹、菜子产量差异较大[3]。近年来,随着双低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和大面积推广,研究者们在“油蔬两用”油菜新品种选育、引种、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10]。马朝芝等[4]选育的早熟菜用型油菜品种狮山菜薹是中国第一个油菜薹专用品种,具有早熟、分枝性强、口感好、产量高、抗冻害的特性,适应湖北、陕西、甘肃等地。梁晓梅等[5]通过对不同播期和定植方式下狮山菜薹产薹特性及菜用品质分析发现,狮山菜薹成熟周期较短,播期弹性较大,菜薹和叶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矿物质营养元素等,能较好地满足人体需求,尽管受强降温影响,产量仍达1 867.49~1 917.51 kg/667 m2,市场空间较大。

鄂西北山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集中,优良的气候条件为油菜的种植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油菜除油用之外,还兼有菜用、花用、蜜用、饲用和肥用等多种功能,充分开发油菜的多功能利用途径,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油菜种植效益,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同时对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为了解狮山菜薹在鄂西北山区种植效益情况,在竹山县溢水镇溢水街村开展“一菜两用”种植效益比较试验,以期为狮山菜薹在鄂西北山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试验参试品种由华中农业大学提供,分别为狮山菜薹、狮山2017、青杂10 号3 个品种。

试验安排在竹山县溢水镇溢水街村1 组,土壤类型为沙壤土,海拔高度375 m,交通便利,地面平整、地力一致、排灌方便,前茬作物芝麻。

1.2 试验设计

试验品种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小区长4 m、宽4 m,面积16 m2,共9 个小区,田块周边设保护行。2019 年9 月24 日机械旋耕、开沟、起垄、全层施肥,9 月25 日人工播种,用种量300 g/667 m2,密度控制在0.56 万株/667 m2左右。

1.3 栽培管理

2019 年9 月上中旬清理田间杂草和前茬作物秸秆,开好三沟。9 月25 日采用人工播种,每667 m2用种量300 g。每667 m2施“宜施壮”油菜专用缓释肥40 kg 作底肥。2019 年10 月5 日出苗(由于播后持续干旱至10 月3 日晚降雨),10 月28 日间苗,11 月上旬定苗。油菜越冬前中耕一次;12 月中下旬主薹达15~20 cm 时采摘2 次。2020 年1 月中下旬蕾薹期,每667 m2施尿素5 kg。2020 年3 月下旬开展“一促四防”飞防一次,喷施磷酸二氢钾、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硼肥等混配液预防“花而不实、防早衰,防菌核病和高温逼熟。2020 年5 月14—18 日采用人工两段收获,分小区实打计产。

1.4 观察记载

苗情调查:在冬至日各处理确定3 个1 m×1 m的样方调查苗数,随机选取10 株苗测定株高、绿叶数和根茎粗。

产量构成因子调查:收获时各处理按照1 m×1 m的样方取植株,测定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

收获测产:各处理全部收获测定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及冬至苗情调查

3 个品种全生育期从出苗至成熟在221~222 d(表1)。冬至苗情调查结果(表2)表明,参试品种株高适中,狮山菜薹46.7 cm,青杂10 号39.0 cm,狮山2017 46.0 cm,均在50 cm 以下。单株绿叶10 片左右,根茎粗2.0 cm 左右。

表1 生育期调查结果

表2 冬至苗情调查结果

2.2 品种抗逆性比较

从表3 可以看出,3 个菜薹品种菌核病总体发生较轻,抗倒性较强。狮山菜薹、狮山2017 2 个品种菌核病病株率在20%以下,青杂10 号的菌核病病株率为40%,发病率偏高,病情指数较低,分别在4.9~10.0。狮山菜薹的抗到性要优于狮山2017 和青杂10 号。

表3 抗逆性调查结果

2.3 产量及经济效益比较

成熟后每个重复定点连续取100 株正常植株考种,测算油菜子理论单产,收获晾晒后称重,计算实打产量。从表4 可以看出,狮山菜薹、狮山2017 产量较高,每667 m2产量分别为196.8 kg 和182.2 kg,青杂10 号每667 m2产量为151.7 kg,产量偏低。狮山菜薹品质优、口感好,狮山2017 次之,青杂10 号产薹率高,但品质较差,商品率低。按照菜薹市价5.00元/kg、油菜子市价5.40 元/kg,狮山菜薹每667 m2经济效益为1 869.22 元,狮山2017、青杂10 号每667 m2经济效益分别为1 752.88 元和1 728.18 元(表4)。

表4 3 个油菜品种产量及经济效益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油菜“一菜两用”种植效益比较试验,从产量、品质、经济效益上综合考虑,狮山菜薹适宜在鄂西北地区大力推广种植。

马梦雅等[6]通过对甘蓝型油菜、白菜薹、红菜薹种植密度与肥力的研究表明,密度为0.72万株/667 m2,抽薹前增施1 次复混肥,施用量约40 kg/667 m2最好。并且种植密度与油菜品种菜薹产量呈正相关,而肥力对菜薹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李海渤等[7]通过对3 个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不同株高条件下摘薹长度对“一菜两用”油菜主要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油菜株高50~55 cm 时摘薹15 cm,为油菜“一菜两用”最佳时期。李孟良[8]对不同摘薹高度对优质油菜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摘薹长度对菜薹、菜子产量与经济具有较大影响,菜薹产量随着摘薹长度的增加而增加,菜子产量随着摘薹长度的增加而降低,当薹高30 cm 时摘薹较好,摘薹10 cm 最佳。汪新国等[9]在摘薹次数对菜薹产量影响的研究中表明,多次摘薹比1 次摘薹菜薹产量明显增加,但比2 次摘薹产量增加不多,多次摘薹人工成本增加明显。郑培土等[10]在对摘薹次数对油蔬两用油菜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摘1 次薹、2 次薹、3 次薹的经济效益比不摘薹分别增收76.8%、95.6%、104.5%,随着摘薹次数增多,油菜生育期延长,千粒重明显降低,菜子产量降低,综合经济效益越好,但是考虑到生产季节安排等因素,摘薹2 次最理想。

品种抗逆性强、分枝再生能力强、菜薹产量高、菜子不减产、菜薹品质优良、经济效益好等条件是筛选“一菜两用”适宜品种的主要依据,摘薹长度应该根据品种抗逆性及分枝再生能力、菜薹和菜子的市场行情来确定,同时还要配套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措施,才能实现菜薹产量、菜子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本研究仅对适宜鄂西北山区种植的品种进行了初步筛选,当主薹达15~20 cm 时采摘2 次,每667 m2可实现800 元的增收,为实现狮山菜薹在鄂西北山区种植效益的最大化,该品种适宜的播期、种植密度、摘薹时期、摘薹长度、摘薹次数及施肥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菜子鄂西北狮山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
菜子湖纪事(外一首)
鄂西北传统民居多样性探讨
桃园,狮山春天的构想
指点江山 还看狮山
狮山这十年
明清鄂西北地区书院生源跨府现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