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25-(OH)D3、NT-proBNP、IL-6在川崎病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

2022-01-08 09:20朱俊俊彭红霞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川崎细胞因子标志物

朱俊俊,彭红霞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8)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唇红、杨梅舌及手足硬肿等。由于该病呈自限性病程,使得多数患儿发病后预后良好,但少部分患儿可能存有冠状动脉病变等后遗症,其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川崎病由于并无特异性实验诊断手段,因此多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为诊断依据。

维生素D 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有研究表示,维生素D 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反比[2]。25 羟维生素D3[25-(OH)D3]是维生素D 在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其能够有效反映机体维生素D 水平[3]。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目前临床最重要的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由于其半衰期较长、体外稳定性佳,因此常用作心力衰竭及预后的客观标志物[4]。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由活化T 细胞与纤维细胞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5]。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25-(OH)D3、NT-proBNP、IL-6 在川崎病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3 月至2021 年2 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2 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儿42 例,女性患儿30 例;年龄7 个月~6 岁,平均(3.37±1.21)岁;发热病程4~11 d,平均(5.01±0.72)d。观察组依据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再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37 例和冠状动脉未损伤组35 例,并择取同期发热就诊患儿72 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儿41 例,女性患儿31 例;年龄6 个月~5 岁,平均(3.47±1.58)岁;发热病程3~10 d,平均(5.24±0.71)d。诊断标准:参照《美国心脏病学会川崎病诊断指南》[6]中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入院前未接受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③川崎病急性发作。排除标准:①3 个月内接受过激素类药物治疗;②重要器官缺陷或功能障碍;③免疫系统缺陷等。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各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各组患儿空腹静脉血5 mL,以25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血清25-(OH)D3、NT-proBNP使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血清IL-6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各组血清25-(OH)D3、NT-proBNP、IL-6水平情况。②比较冠状动脉损伤组与冠状动脉未损伤组血清25-(OH)D3、NT-proBNP、IL-6 水平情况。③分析血清25-(OH)D3、NT-proBNP、IL-6 水平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 相关系数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清25-(OH)D3、NT-proBNP、IL-6 水平比较

观察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而血清NT-proBNP、IL-6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清25-(OH)D3、NT-proBNP、IL-6水平比较(n=72,±s)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清25-(OH)D3、NT-proBNP、IL-6水平比较(n=72,±s)

2.2 冠状动脉损伤组与冠状动脉未损伤组血清25-(OH)D3、NT-proBNP、IL-6 水平比较

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冠状动脉未损伤组,而血清NT-proBNP、IL-6 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未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冠状动脉损伤组与冠状动脉未损伤组血清25-(OH)D3、NT-proBNP、IL-6 水平比较(±s)

表2 冠状动脉损伤组与冠状动脉未损伤组血清25-(OH)D3、NT-proBNP、IL-6 水平比较(±s)

2.3 血清25-(OH)D3、NT-proBNP、IL-6 水平相关性分析

血清25-(OH)D3、NT-proBNP、IL-6 水平相关性经Pearson 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3水平与血清NT-proBNP、IL-6 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r=-0.465 和-0.424,P=0.033 和0.039),而血清NT-proBNP 水平与血清IL-6 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19,P=0.021)。

3 讨论

川崎病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好发于6 个月~5 岁的男性儿童,>39℃高热为病程初期表现,数日后患儿临床表现包括掌跖面红肿且痛、斑丘疹及两侧眼结膜充血。由于该病容易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且未经治疗患儿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达20%~25%,其对患儿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维生素D 作为环戊烷多氢菲类化合物,其结构上与固醇有关,目前已知维生素D 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人体钙离子代谢平衡,但同样有研究表明,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可能与机体维生素D 缺乏有关[7]。25-(OH)D3是维生素D 在人体的活性表现形式,且活动程度更高,其属于固醇类激素,该水平过低表明患儿体内缺乏维生素D,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川崎病的发生、发展,增加冠状动脉损伤概率。NT-proBNP 作为心肌细胞受到牵拉刺激下释放产物,其水平能够有效反应心肌功能与心脏损害程度,且其水平高低与机体心衰程度相关。虽然NT-proBNP 并无生物学活性,但其半衰期长达1~2 h,并在血清与血浆内稳定性良好、药物干扰程度较低,是临床较为理想的心力衰竭标志物。IL-6 能够调节多种细胞的生长与分化,是一种功能广泛的多效性细胞因子,具有调节免疫应答、急性期反应及造血功能,但其作为上游炎症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水平过高同样可对机体造成一定损伤[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而血清NT-proBNP、IL-6 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冠状动脉未损伤组,而血清NT-proBNP、IL-6 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未损伤组,比较亦有差异,表明血清25-(OH)D3、NT-proBNP、IL-6 水平检测能够作为川崎病患儿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样也能够作为预测及评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是否受损的生物学标志物,与汪燕等[9]研究结果一致。邵东等[10]研究表明,维生素D 能够调节抗菌肽水平,并抑制炎症反应程度;但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可加重心脏负荷,促使心室肌细胞分泌NT-proBNP。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血清25-(OH)D3水平与血清NT-proBNP、IL-6 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血清NT-proBNP 水平与血清IL-6 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随着冠状动脉受损程度的加重,川崎病患儿血清25-(OH)D3水平可逐渐降低,而血清NT-proBNP、IL-6 水平则逐渐升高。血清25-(OH)D3与NT-proBNP、IL-6 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而血清NT-proBNP 与IL-6 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猜你喜欢
川崎细胞因子标志物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成人HPS临床特征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并验证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