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后早期肿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2-01-08 09:20任明明许少刚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肿痛夹板桡骨

任明明,许少刚

(郑州市骨科医院 急诊科,河南 郑州 450015)

桡骨远端骨折早期往往伴发患侧肿痛等不适现象,致使患者手腕功能无法正常使用[1-2]。其中,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已成为中医疗法的经典术式,其具有固定稳定、风险低、创伤小、恢复快、经济适宜等优点[3]。本文观察探究用于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后早期肿痛的临床成效,以期发现该术式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早期肿痛的应用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6 月至2020 年12 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70 例桡骨远端骨折病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一般治疗组与探究组,每组35例。一般治疗组男性18 例,女性17 例;年龄56~79 岁,平均(63.2±3.5)岁。探究组男性18 例,女性17 例;年龄58~78 岁,平均(63.3±2.6)岁。纳入标准:①据相关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属于跌倒引发的单侧闭合性骨折[4];②均于受伤后3 h 内就诊,8 h 内进行整复[5];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开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陈旧性骨折;②伴发有其他严重系统性疾病;③精神障碍;④依从性较低,不愿配合研究。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疗组 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法。①手术治疗:患者仰卧,麻醉、铺无菌巾,前臂后旋,从桡骨远端掌侧入路,暴露患侧骨折部位,对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进行手法复位,尽可能做到解剖复位;必要时以克氏针固定,可植入自体或异体骨来达到满意复位。以骨折粉碎度、骨折线走向采用适宜钢板;通过透视检查患侧复位状况,若复位满意,确认腕关节骨折块未出现移位,即可进行伤口清理与缝合包扎[6]。②术后处理:常规抗生素防感染,行补液支持,手术创口按时换药。术后行腕关节正侧位片复查,注意关节自主活动[7]。

1.2.2 探究组 患者予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进行治疗。①手法复位:患者或坐或卧,肩呈直角外展,前臂置于中立位。通过拔伸牵引手法轻缓发力,以前臂长轴方向为基准,牵拉病患的手掌、拇指,复位重叠移位;保持腕部向尺侧偏转,前臂向前旋转,对腕关节进行端提、屈曲,复位掌背侧移、掌倾角,以尺侧方向推压桡骨远折段,复位尺偏角;尽可能使得腕部解剖复位。②小夹板固定:以背侧小夹板固定患处,14 d 后采用功能位进行固定,以影像学检查结果测评患侧骨痂状况,予以外固定拆除。③术后处理:术后注意患侧指端血液循环、手指活动度、肿胀状况、小夹板固定情况。注意关节自主活动,加强血液流通,促进消肿。

所有研究对象均按期复查,注意患侧功能锻炼。

1.3 疗效标准与观察指标

1.3.1 肿胀状况测评 患侧肿胀测量[8]:取肿胀最严重处,以测具环绕此处1 圈,测量2 次后取测量平均值。分别测量治疗前患侧肿胀周长、正常侧同部位周长、患侧第3 天、第1 周及第2 周的周长。统计记录不同组别患者术后第2 周的肿胀改善率,肿胀改善率=(治疗前患侧肿胀周长-术后第n天患侧肿胀周长)/(治疗前患侧肿胀周长-正常侧同部位周长)×100%。

1.3.2 疼痛状况测评 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9]对患侧疼痛状况进行测评,测评记录病患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 天、第1 周及第2 周的疼痛评分。统计记录不同组别患者术后第2 周疼痛改善率,疼痛改善率=(治疗前疼痛评分-术后第n天疼痛评分)/治疗前疼痛评分×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正常侧、患侧肿胀状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正常侧、患侧肿胀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患侧肿胀状况第3 天和第1 周、第2 周周长均出现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组治疗后患侧肿胀状况第3 天和第1 周、第2周周长优于一般治疗组,且肿胀改善率高于一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正常侧、患侧肿胀状况比较(n=35,±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正常侧、患侧肿胀状况比较(n=35,±s)

2.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疼痛状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 天患侧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患侧第1 周、第2 周患侧疼痛状况出现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组治疗后第1 周和第2 周患侧疼痛评分优于一般治疗组,且疼痛改善率高于一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疼痛状况比较(n=35,±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疼痛状况比较(n=35,±s)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为临床多见病症,多由于跌倒等间接暴力事件所引发的腕关节桡骨下端骨折[9]。相关研究显示,骨质疏松也为该类病症的高风险因素,骨质疏松是一种以低骨量、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及骨强度降低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主要常见在中老年人群中[6]。国家老龄化现象使得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增加,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独居老人越来越多,骨折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9]。且随着人类生存期的不断延长,骨质疏松的问题也日益加剧。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下段伸直型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腕部骨折类型之一,约占总骨折数6%~7%,常由外力所致,临床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2]。

桡骨远端骨折初期由于患者肿痛明显,对患者手腕的正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临床多以患侧解剖结构恢复、手腕功能正常及无肿痛等不良状况为治疗目标,且治疗的主要目地为恢复骨折解剖结构、祛除肿痛及恢复桡骨正常运动功能,此为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现今临床多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克氏针固定、镜下指引复位等术式进行治疗[2]。现今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使骨折周围的组织得到有效保护,保障了骨折愈合所需的组织条件,且复位效果可靠,临床较为常用。临床对于该类骨折大多通过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术式予以治疗,但骨折往往伴发有患侧红肿、疼痛、关节活动不便等不良状况。

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9]对患侧疼痛状况进行测评,观察记录其疼痛状况。测评患者第2 周后患侧肿胀、疼痛状况的改善率,结果显示相较于治疗前,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患者患侧周径及疼痛状况均出现缓解;第2 周后患处肿胀、疼痛状况改善率测评结果分别为(92.26±2.33)%、(82.76±4.35)%,相较于一般治疗组,患者予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进行治疗其早期肿痛状况显著改善,比较有差异。

综上所述,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术式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早期肿痛两次应用优势显著,患者患侧肿胀、疼痛状况改善疗效好,应用价值较高,可积极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肿痛夹板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牙周病患者牙周夹板修复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疗效探讨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治疥疮
补阳还五汤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肿痛的疗效观察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