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2022-01-09 16:40刘腾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36期
关键词:尿道口尿管尿路感染

刘腾飞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术后留置导尿管是临床上的一种有创操作。针对术后排尿困难的患者,留置导尿管属于有效的解决方法。留置导尿管还可观察患者术后尿量,是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比较高的操作。但是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很容易引发尿路感染[1]。导尿管会刺激膀胱,减轻对细菌的冲刷作用,会导致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大幅度增加。所以针对这一类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来实施干预,以方便实现减少出现尿路感染的概率。综合护理模式是一种优质的护理,可以通过科学全面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干预,这能使得护理工作更加的严谨,在临床各个科室的护理中均发挥了良好的护理作用。本文基于此研究将综合性护理应用在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同时采用常规的护理进行对照,具体详见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到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手术之后留置导尿管的84例患者,以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42例。观察组分别有男女病例各22例和20例,年龄25~58岁,平均(46.28±8.45)岁;病程由1~21个月,平均(15.45±6.15)个月;发病到住院时间间隔1~4 d,平均(2.34±0.72)d。对照组分别有男女病例各20和22例,年龄28~62岁,平均(45.82±8.79)岁;病程由1~20个月,平均(16.34±6.45)个月;发病到住院时间间隔1~5 d,平均(2.38±0.82)d。所有研究对象资料符合伦理标准,经过《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验证,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统计学软件检验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留置导尿管期间,对照组患者展开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应时刻注意观察导尿管的情况,预防导尿管堵塞、扭曲,以便尿液能够顺利排出。护理人员每日帮助患者清洗会阴部,维持会阴部与尿道口清洁干燥,并每日帮助患者更换引流袋。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强化无菌观念。护理人员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人员,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才能够减少患者感染率[2]。在临床操作中应尽可能减少细菌上行感染。用碘伏消毒尿道口与尿管近端,用护阴罩降低尿路感染率。②全程护理干预。在护理操作期间,医护工作者需尽可能减少插管的次数,同时应选择质量达标的导尿管对患者进行插管。插管时护理人员应采用娴熟的技术,预防反复插管,并选择乳胶导尿管导尿,1次/2周,3 d更换1次集尿袋。在更换尿袋的时候,医护工作者要注意保护导尿管,密切的留意整个引流的过程,并观察患者尿管和引流管的具体状况,尽可能防止引流管弯曲和受压迫而导致引流不畅。在导尿期间要注意维持及尿带与引流管的位置,促使其低于膀胱位,尽可能防止和便器出现直接性的接触,这能有效防止感染等情况出现。③膀胱护理。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护理人员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3]。如病情许可,鼓励患者饮水,确保每日的饮水量2.50~3.00 L,以此稀释尿液,同时还能够冲洗膀胱内的沉淀物,这可以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导尿管堵塞。如果患者需要长时间留置导尿管,则需要维持患者具有正常的饮食,并鼓励患者每日饮水,将饮水量控制在3 L左右。医护工作者需要强化对患者各项体征和多种感染征象的观察,确定插管部位是否出现红肿和渗出。留置导尿管以后应严格的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菌尿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对患者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4]。④预防腔内腔外感染。护理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减少导尿管更换的时间,针对女性患者要应用特殊的接尿器,男性患者可以通过包绕阴茎的收集器来开展干预。还要根据患者个体化,膀胱充盈的状况和尿意来确定患者的换尿时间。护士在护理的时候还要强化对患者的训练,以便于使患者能够实现自主排尿,并尽可能的缩短导尿管的留置时间,恢复患者膀胱的收缩功能。在插管时要注意动作尽量轻柔,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并遵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尽可能防止患者的尿道黏膜出现损伤。护理中要注意防止细菌等微生物侵入患者尿道口而引发感染,而且医护工作者应注意,每日都通过碘伏对患者会阴部和尿道口进行消毒处理,利用清洁的水对尿道口进行擦拭等。在护理中还要注意防止患者出现不适,插管时需要在尿管之外涂抹氯霉素,这样能够有效的发挥润滑剂作用。同时也能避免患者形成细菌滋生的状况,可充分的减少细菌的感染,对尿道上皮进行保护,这降低了尿路感染发生的概率。护理中还要尽可能减少化学性刺激,尽可能减少感染的风险,防止过度对膀胱进行冲洗而产生的严重后果。⑤健康教育。在治疗患者的同时,也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属都能认识到患者相关病症的发病原因和关于病症的各种知识。护理中还可为患者及家属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手册应涉及饮食与并发症预防等内容,提醒患者阅读,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防范力[6]。指导患者加强锻炼,训练患者自主排尿功能,帮助患者尽可能缩短留置尿管时间。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后的满意度。②统计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之后的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③统计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经护理之后的整体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经护理以后,尿管留置时间和整体住院时间都普遍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者在护理以后的尿路感染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3 讨论

留置导尿管是解决患者术后排尿困难的重要方法。但长时间留置导尿管是引发尿路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7]。尿道完整黏膜屏障对预防细菌侵入具有明显的效果,可维持机体在正常情况下无菌环境,但是将导尿管植入后会破坏尿道黏膜的天然屏障。留置导尿管会刺激泌尿系黏膜,且对机体而言属于异物,对尿道和膀胱的防御能力产生明显的削弱作用,易引发尿路感染[8]。在引起患者尿路感染的过程中,留置导尿管外途径主要是尿道口,与肛门非常靠近,很容易受到分泌物与粪便的污染,且尿道口内1~2 cm处有少量细菌,会引发尿管与尿道口尿路感染。基于临床的各项侵入性操作,患者术后机体抵抗力本就比较脆弱,细菌更容易侵入。一旦引发尿路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压力,还会加大患者的痛苦。尿路感染会影响整个手术操作的有效性,也会减弱患者临床配合度,对患者围手术期产生不良作用[9]。因此,为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还需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加强护理干预,预防尿道感染。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的整体护理满意度、尿管留置时间、整体住院时间、尿路感染发生概率明显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临床常规护理模式,综合护理干预在减少术后留置导尿管尿流感染发生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以患者的临床治疗的具体表现为依据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能够在护理中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等对各种护理操作的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这样就提高了护理的针对性和防治性效果。同时护理人员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减少对患者的插管频率,可强化护理效果[10]。护理干预措施相对常规护理方法效果更明显,有助于促进患者恢复,改善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为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提供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还能降低尿路感染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尿道口尿管尿路感染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老年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合理应用
什么是处女膜病
介绍1种预防留置尿管堵塞的方法
不同方法清洁尿道口对脊髓损伤反射性膀胱功能障碍留置尿管患者的影响
剖宫产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机的探讨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患者留置尿管期间两种护理措施比较
壳聚糖对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