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颈交界区畸形后路固定术后呼吸骤停1例

2022-01-10 08:18王乐凯匡永勤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交界鼻咽后路

郭 恒 孙 兵 李 敏 王乐凯 马 原 匡永勤

1 病例资料

52岁女性,因头晕、饮水呛咳3个月,加重伴双下肢无力1 个月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声音低微,咽反射减弱,耸肩无力,双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双侧跟膝胫试验阳性,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术前CT示颅底凹陷(齿状突尖高于Chamberlain线10 mm),寰枢椎脱位(寰齿间距3.9 mm),寰枕融合,C2~3 分节不全,O-C2 角为-20°(图1A、1B)。术前MRI 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伴脊髓空洞形成,延颈髓交界腹侧受压(图1C)。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因轻微呼吸困难,且肺功能检查不能配合,请麻醉科会诊评估后,在全麻下经后路行寰枢椎侧方关节间松解并撑开复位、植骨融合术+寰枢椎内固定术+颅后窝减压术,手术顺利。术后1 d,自主呼吸较弱,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2 d,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停呼吸机,复查颈椎CT示O-C2角为-11°,鼻咽后壁水肿,鼻咽腔狭窄,枢椎侧方关节面前移(图1D、1E)。病人夜间难以耐受气管插管,予以拔除。术后3 d,自主呼吸尚可,未诉特殊不适,内环境稳定,咽反射仍较弱,双下肢肌力均恢复至4级,无明显呼吸费力等表现,呼吸道分泌物少;当天22 时18 分,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立即予以心肺复苏,经抢救心跳恢复,但自主呼吸消失,意识呈深昏迷,与家属沟通病情,家属终放弃治疗出院。

2 讨论

颅颈交界区畸形后路固定术后呼吸骤停较为少见。本文病人术后呼吸功能及全身情况似在逐渐改善,病情何以恶化?仔细分析术后颈椎CT,发现齿状突过于向前下移位(图1D),以至于双侧枢椎侧方关节面相对寰椎均向前移位(图1E),枢椎带动下颈椎整体前倾,压迫咽后壁,导致咽部气道腔隙狭窄。其次,鼻咽后壁明显水肿,鼻咽腔狭窄(图1D),而病人行颈椎CT复查时,气管插管尚未拔除,口咽后壁水肿无法确认,但拔除气管插管后不排除口咽后壁同样存在水肿,加重了气道狭窄。另外,病人术前咽反射弱,饮水呛咳,后组颅神经症状明显,虽然术后咽反射部分恢复,并拔除了气管插管,但咽反射仍弱,在气道狭窄情况下气道分泌物一旦未能及时排出,必然导致呼吸道梗阻。所以,我们认为病人是因上述原因共同导致呼吸骤停,继而发生心跳骤停。

图1 颅颈交界区畸形后路固定术前后影像

本文病例因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行颅后窝减压时,咬掉了部分枕骨大孔后缘。按照改良McGregor 线,本文病例O-C2角由术前-20°变为术后-11°,手术前后相差9°,提示上颈椎后凸减小;而C2-7角由术前1°变为术后2°,提示下颈椎曲度变化不大。一般认为,手术前后O-C2 差值出现负值,容易导致呼吸困难,但本文病例却是例外。

本文病例颅底凹陷并不严重,可能不应该采用撑开复位,而应该利用悬臂技术直接复位,就能满足延颈髓交界腹侧的减压,这或许是本文病例失败的真正原因。对于颅底凹陷,达到减压所需要的合适的撑开距离仍不清楚,但过度撑开可能使脑干向尾侧移位,并使后组颅神经受到牵拉性损伤。同时,本文病例的教训还有:在复查CT发现问题后未及时而坚决地进行翻修手术,也未考虑延长气管插管的时间,错过了获得良好预后的机会;此外,拔除气管插管后,因存在气道狭窄,则需要更勤于观察呼吸道情况并加强护理。

猜你喜欢
交界鼻咽后路
局部冷热敷序贯治疗在颈椎后路术后加速康复中的应用
哀伤
蚕宝宝流浪记
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鼻咽通气道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Ⅲ期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手术策略
“猎狐”断掉贪官外逃后路
交界性卵巢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进展
益气解毒方对癌前病变鼻咽黏膜超微病理组织的逆转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