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研究

2022-01-12 08:36张雅光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政

张雅光

新时代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研究

张雅光

(天津农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92)

对天津市4所高校大学生信仰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部分学生存在信仰危机;多数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础不够牢固;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充满信心,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强烈,但入党动机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思政课是高校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教育效果不理想。针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实际状况,高校加强政治信仰教育,要抓好思政课课堂教学,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注重实践养成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在社团活动中融入信仰教育;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推进新媒体与信仰教育有机结合,增强信仰教育辐射力。

新时代;大学生;信仰;思政课;信仰教育

信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了坚定信仰,就能团结一心、凝心聚力,就能无往而不胜。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中西文化交流不断增多,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大学生的信仰受到严峻挑战。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课题组围绕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认知程度、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程度、高校信仰教育及影响信仰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等四个层面,设计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选取天津农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4所本科高校,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高校一至二年级本科生和少数民族预科生,涉及理科、工科、文科、艺术类等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1 700份,收回问卷共1 690份,剔除漏答或表面效率低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63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4%。课题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召开学生专题座谈会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1 新时代大学生对信仰的认知程度

1.1 大学生对信仰内涵的认识

关于信仰,古今中外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一直在不断思考和探索,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信仰内涵进行界定,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一般而言,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的极度相信和敬仰,并以之作为行动指南或榜样[1]。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具有精神升华性、高度稳定性、极度信服性等特点。对当代大学生是否有信仰进行调查发现,有46.1%的学生选择有信仰,有24.1%的学生选择不清楚是否有信仰,值得注意的是,有29.8%的学生选择没有信仰(表1)。关于对信仰的认识和理解,课题组以“你能解释信仰吗”为题进行问卷,统计结果表明,选择能够清楚地解释信仰的学生占12.3%,对信仰有一些概念或想法的学生占77.3% ,对信仰有些模糊的学生占10.4%(表1)。在座谈中有些学生表示不知道何为“信仰”。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内涵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不够准确清晰。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对信仰认识和理解不够准确清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读书较少,知识面窄,对信仰问题缺乏深入思考。调查发现,只有15.4%的学生认真思考过信仰问题,71.8%的学生或多或少思考过信仰问题,甚至有12.8%的学生从未思考过信仰问题(表1)。

表1 大学生对信仰内涵的认知情况

1.2 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和确立

信仰是人类最基本、最集中、最深刻、最高境界的精神现象,是基于理性又超越理性的一种精神诉求。信仰的产生是先天路径和后天路径的辩证统一,“人性信”是信仰产生的先天路径,“人事实”的缺乏是信仰产生的后天路径[2]。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大学生信仰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调查发现,在大学生信仰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身经历和积极寻求探索产生信仰的大学生占42.5%,受学校教育影响产生的学生占23.4%,受家庭影响的学生占15.1% (图1)。

1.3 信仰的稳定性和重要性

1.3.1 大学生信仰的稳定性

信仰是坚定不移的行动意志,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精神活动和心理状态。信仰一经确立,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就信仰发自内心而言,它是人们内心对信仰对象主动采取的一种积极态度和价值取向;就其稳定性而言,信仰针对明确信仰对象表现出极度忠诚,充分体现出信仰的稳定性[3]。那么,大学生信仰的稳定性如何?课题组以“你经常更换自己的信仰吗”为题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61.4%的学生选择从不更换自己信仰,有28.0%的学生选择偶尔更换自己的信仰,经常更换信仰的学生占10.6%。表明多数大学生的信仰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仍有38.6%的学生偶尔更换和经常更换自己的信仰(图2)。因此,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坚定的信仰,是非常必要的。

1.3.2 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重要性

信仰是人生的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信仰决定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在根本方向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因此,树立正确的信仰非常重要。调查发现,有67.5%的学生认为树立正确信仰对自身成长非常重要,有8.1%的学生表示树立正确信仰对自身成长不是非常重要,还有24.4%表示没想过或者不清楚(图3)。

1.4 信仰选择倾向及影响因素

关于信仰的选择,课题组以“如果可以选择,你的信仰倾向?”为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41.8%的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排在第1位;19.4%的学生没有明确信仰;选择信仰宗教的学生占4.5%;选择个人主义、金钱万能的分别占11.8%和7.6%(表2)。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呈现多元并存的格局,有19.4%的大学生信奉个人主义、金钱万能等不良的价值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需要通过高校信仰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配合,加以正面引导。关于影响学生信仰的最大因素,调查发现,家庭和社会环境熏陶排在第1位,占56.2%;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思想认识、学校信仰教育分别占17.6%和13.7%,排在第2位和第3位;选择各种宣传和引导的学生占9.5%(表2)。

表2 大学生信仰选择倾向和影响因素

1.5 大学生对信仰危机的认识

信仰危机,是指由于怀疑机制驱散力的作用,导致人们对原有信仰从信仰走向困惑,进而从困惑走向忧患,最后从忧患走向幻灭,即原有信仰全面失落和崩溃[4]。由此可见,信仰危机是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个人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原有信仰的动摇和削弱。信仰危机的实质是价值危机,是伴随信仰的生存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如果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较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人们对自身的“三观”产生困惑甚至迷失,同时会失去思想根基和精神追求,使社会行为失范,使信仰本身和信仰事业遇到危险,可能会造成信仰体系及其所支撑的社会事业一蹶不振,甚至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的严重后果[5]。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严重信仰危机的学生占45.6%,选择不存在严重信仰危机的学生占24.2%,选择不清楚的学生占30.2%(表3)。当大学生的个人信仰与大众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有59.8%的学生选择坚持自己的信仰,有37.9%的学生选择根据大众流行价值观做一定的更改,有2.3%的学生认为应放弃自己的信仰 (表3)。调查数据表明了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

表3 大学生对信仰危机认识情况

2 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状况分析

2.1 大多数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对人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所以人们才相信和信奉这种思想理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我国青少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而大学生都比较清晰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调查发现,有27.9%的学生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有46.5%的学生比较信仰马克思主义(图4),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

2.2 大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首创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6]。调查发现,有77.6%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体系,我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还有19.3%的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只是众多理论中的一种,没有必要作为指导思想(图5)。

2.3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充满信心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体系,具有跨越国度和时代的影响力[7]。马克思主义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在这17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各种主义、各种思想理论纷纷登场,又纷纷退场,直至销声匿迹,但马克思主义始终在场。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示出深邃的理论说服力,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过时。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有81.2%的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仍具有说服力,没有过时,绝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途充满信心或比较有信心(表4)。

表4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前途和态度

2.4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理解不够深入

习近平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8]当代大学生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刻的认知理解,才能进一步上升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比较清晰,了解马克思主义由三大组成部分构成。但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入,而且感性认识多,理性认识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调查结果显示,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生仅有11.7%;有39.2%的学生选择学习过马克思主义,比较了解马克思主义;有46.4%的学生选择学习过马克思主义,但没有什么深刻印象(表5)。从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途径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电视媒体、报纸杂志排在前3位,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87.4%、43.5%、29.3%(表5)。由此可见,多数大学生是通过思政课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渠道,新媒体、广播电视非常符合大学生的需求,成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途径,这为加强信仰教育提供了参考。

表5 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途径和认知程度

3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程度分析

3.1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9]中国共产党执政70多年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调查发现,与其他社会制度相比,大学生更喜欢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占比达到86.9%(表6),这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表6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态度

3.2 大学生坚定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必须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为基础。调查发现,有63.1%的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但也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永远不可能实现(表7)。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崇高的科学信仰追求或者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信仰或理想;共产主义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一种需要人民积极参与的现实的社会运动,即共产主义运动[11]。作为一种美好的理想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在我国乃至全人类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多数大学生认为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既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表7),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实现自身价值[12]。

表7 共产主义能否实现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情况

3.3 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充满信心

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中华民族能够实现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13],使中国社会主义焕发出生机活力,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调查发现,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表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充满信心(表8)。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注国家安全、民生、社会公平等社会热点问题(表8),在是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在思想上、政治上、行为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表8 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及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任情况

3.4 大学生入党的愿望和动机分析

调查发现,大学生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考虑,希望早日加入党组织(表9)。针对大学生入党的动机,课题组设计了“你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因”(最多选3项)选项,调查发现,增强就业竞争力、追求理想信念、谋求仕途发展位居前3位(表9),可见大学生入党动机具有功利色彩。

表9 大学生入党愿望和动机

4 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与影响因素

4.1 思政课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高校开设思政课,不仅是体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思政课具有政治导向性、意识形态性和德育教化性的特点。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来看,有53.9%的学生选择思政课教学,有24.8%的学生选择提高自身修养(图6)。因此,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何利用好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4.2 影响大学生信仰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

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信仰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师是立教之本,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以深厚的理论功底、高尚的师德师风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受大学生的欢迎,能够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14]。如果思政课教师不注重理论学习,教学方法单一,习惯于灌输,就会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变成理论教条,使教学缺乏说服力,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下降(图7)。

第二,高校信仰教育和管理水平。高校信仰教育是否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仰教育的效果。统计数据显示,有59.9%的学生认为学校信仰教育到位,63.3%的学生认为学校信仰教育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非常满意;17.6%的学生认为学校信仰教育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表10)。

表10 大学生信仰教育效果及影响因素

第三,学习思政课的目的。学习目的决定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效果。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对信仰教育有一定效果(图8)。与大学生的座谈结果来看,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是为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树立科学的“三观”;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主要原因在于它是高校公共必修课,学习思政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必修学分。因此,思政课目的性已经被扭曲,呈现出一种功利化的特点。

第四,学习思政课的动力。由于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力更多来源于外力,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学习,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从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态度看,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占42.2%,但有31.8%的学生选择被动学习(图9)。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学生难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既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也不能外化于行,更不能将学习的理论成果上升为政治认同。

5 调查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调查结论

第一,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从大学生对信仰的认知程度看,多数学生对信仰内涵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树立正确信仰的重要性,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的第一选择。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信仰不够坚定,存在信仰危机。

第二,多数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础不够牢固。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而言,多数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充满信心,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仍具有说服力,没有过时,对马克思主义充满信心。但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基础不够牢固。

第三,多数大学生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充满信心。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来看,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出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大学生表示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充满信心,在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强烈,但入党动机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第四,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信仰教育效果不理想。从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来看,思政课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目前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效果不理想,影响因素既包括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较低、教学方法单一,也包括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和学习动力不足。

5.2 对策选择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高校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建议中,发挥思政课教育作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排在前4位(图10)。因此,结合大学生信仰现状及存在问题,高校应采取有效对策,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培养政治信仰坚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抓好思政课堂教学。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要渠道,“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5],思政课堂教学要着力解决“信仰什么”和“怎样让人信仰”这两个问题。“信仰什么”主要是明确信仰对象。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6]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对象,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当下,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怎样让人信仰”主要解决大学生内心极度认可和信服信仰对象,将信仰对象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自觉地指导大学生的行动。

第二,提高思政课教师水平。教师是传道者,传道者要传道,首先要明道、信道。明道以增强育人的本领,信道以增强育人的动力。党和国家赋予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教育学生成为有信仰的时代新人。有信仰的教育必须要有信仰的教师,“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7]。因此,教育学生有信仰,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信仰。提高大学生信仰教育效果,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师水平,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细读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准确把握其中的精髓和真谛,提升理论水平,真正做到“说得清”“问不住”“难不倒”;必须筑牢政治信仰根基,提高政治素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明辨是非,保持政治清醒,自觉抵制各种谎言谬论,与其划清界限,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把忠诚与信仰相结合,自觉把信仰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育人水平,用精湛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感染学生、说服学生、赢得学生,引导学生坚定信仰。

第三,注重实践养成教育。信仰的培育和确立,既是精神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实践是以活动方式达成信仰教育目标,成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一方面,构建实践教育运行机制。将实践教学纳入学校信仰教育整体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与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实践教学制度,确保实践教育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挖掘实践资源。高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和街道社区等部门合作,充分挖掘社会实践资源,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依托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以信仰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对接,把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价值认同,上升为坚定的政治信仰,达成信仰教育目标。

第四,强化校园文化育人。校园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信仰养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高校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高校各种宣传形式,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报等各种载体进行政治宣传和信仰教育,着力营造“人人有信仰”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依托高校社团组织,举办读书分享会、人文讲座等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糅合信仰构建理论,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其多样文化的需求,而且可以融入信仰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五,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大学生作为最主要的受众群体,网络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依托新媒体技术,打造校园微信公众号、网上思政微课堂、红色网站等校园全媒体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文化,推进新媒体与信仰教育有机结合,增强信仰教育辐射力,提高信仰教育效果。

[1] 罗忠荣,杨永志. 信仰的内涵与发展——兼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超越性[J]. 广西社会科学,2014(6):138-142.

[2] 吴保传. “信仰理性化”:中国古代宗教诠释的新进 路[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3):173-174.

[3] 黄意武. 对信仰的内涵、特征和实现路径的思考[J]. 探索,2014(2):171-174.

[4] 荆学民. 试论信仰危机[J]. 求是学刊,1995(4):25-30.

[5] 刘建军. 如何看待“信仰危机”[N]. 中国教育报,2012-11-30(5).

[6]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5(2).

[7] 陈曙光.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J]. 理论导报,2019(6):25-27.

[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7-02(2).

[9] 习近平.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5):15-19.

[10] 曲青山. 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J]. 中共党史研究,2019(3):5-19.

[11] 柴艳萍. 共产主义的全面解读——兼论共产主义与当今现实的关系[J]. 科学社会主义,2015(3):49-53.

[12] 任东景.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与实践研 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12):25-27.

[13]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12-19(2).

[14] 张长虹,马福运.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4(4):94-100.

[1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7]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1).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in the new era

Zhang Yaguang

(College of Marxism,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92,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students in four universities in Tianjin, the mainstream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belief is positive while someone has belief crisis. Most students believe in Marxism, bu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theory is not deep enough,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arxism is not firm enough. College students highly identify with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y are full of confidence in the ruling abili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y have a strong desire to join the Party, but their motivation is utilitari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the main way of belief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ut the educational effect is not ideal enough.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belief,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political belief, do a good job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 class which is a main channel of teach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be improved so that people with belief can speak their belief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cultivation in social practice should be fully played. The cultivation through campus culture and integrating the belief education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hould be improved to promot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new mass media and belief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radiation of belief education.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elief education

1008-5394(2021)04-0093-08

10.19640/j.cnki.jtau.2021.04.019

G641

B

2020-07-09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课题(TJSZZX17-025)

张雅光(1964—),男,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E-mail:mxzhyg@163.com。

责任编辑:宗淑萍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信仰的旗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