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夸大苦难其实是一条底线

2022-01-12 07:08张林华
杂文选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成功人士仇恨汪曾祺

张林华

九十五岁的黄宗英没能熬过难熬的甲子年,倒在新年到来的门口,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黄宗英女士的一生,经历了我们这个时代太多的风风雨雨,有太多亲历的苦难故事来不及述说,可是,据她的儿子赵左说,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外人面前,“我母亲几乎从不会讲起仇恨与痛苦”。(余雅琴《女性是如何在艰难的时代自我实现的》)

读到“从不会讲起仇恨与痛苦”这句,让我怦然心动,因为我们见惯了太多人,尤其是名人,在日常生活中、在其作品中,对人生苦难的夸张地描绘与渲染。

黄宗英为什么从不说仇恨与痛苦呢?不堪回首所以不忍说,还是说了无益所以不屑说?本来,她可是最有资格、最有底气说的,作为一名作家,她也是有能力、有影响力,来详尽生动地述说这些曾经的苦难故事的。

黄宗英的回答是:“我总要面向光明的。”说得真好!

这自然是黄宗英的一种生活态度,或者说是她认定的价值观。身为名人,她的价值观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但这不妨碍她有权力保有自己的价值观,尤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然,依我的理解,在我看来,面向光明,不是绝对不能提过去的苦难,更不意味着需要忘却过去!回忆并控诉苦难,属人之常情,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度尽劫波身未死,回忆一番曾经的苦难生活,传达一种真切的苦难感受。因此或可以警惕可能会有的忘本,更加珍惜当下。

问题只在于,是以什么样的动机与心态,来述说自己的苦难?

我由此想到曾经读过的铁凝的文章《相信生活相信爱》,里面说到另一位名家汪曾祺先生的故事。

汪先生总让人想到“相信生活,相信爱”这句话。因为,这就是他的信念,特别当他在苦难和看客境遇中。他曾被迫离别家人,下放到坝上草原的一个小县劳动。在那里画马铃薯,种马铃薯,吃马铃薯,度过每一个艰苦的日子,但他在境遇大改以后,从未控诉过那里的生活,也从不放大自己的苦难。他只是自嘲地写过,他如何从对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达到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还自豪地告诉读者,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那么多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有些感慨。汪曾祺专注于马铃薯,绝不是说已被苦难所麻木(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相反,他深知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艰深。他的不凡在于,和所有这些相比,他更相信并尊重生命那健康的韧性,他更相信爱的力量对世界的意义,所以,他的心对世界是整个开放的,因此在这些岁月生活的零碎故事的小格局里,他照样有能力呈现心灵的大气象。

作为成功人士,如何面对曾经的苦难,汪曾祺以及黄宗英,堪为一面镜子。

超越了苦难的人才有足够的底气和资本谈论曾经的苦难。对于普通人而言,能够熬过苦难,已属幸运,除了扪心自宽外,基本上就没什么好对苦难多说的了,更不必说显摆自己曾经的苦难。所以,但凡渲染苦难,甚至夸大苦难的,大抵是一些非同寻常的成功人士,苦难,通常是、不过是所谓成功人士的消费品!

为什么要夸大自己的苦难故事?是否有刻意放大自己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影响力的私心作怪呢?夸大了所受的苦难,也就放大了苦难与成功之间的距离层级,也等于放大了成功的难度与价值,显然,距离越大,越显得艰难,层级越多,越显得不易。沉浸在对既往苦难的回忆,甚至享受中,是一种多少有些病态的心理,其逻辑只能是,我多么不易,我多么厉害,所以你们得重视我、仰视我。而这,是不是近乎于乞讨了?只不过,所乞非食物等物质性东西,而是精神层面的同情与怜悯而已,多少有些令人不齿。

说到底,害怕苦难,躲避苦难是人的本能。因此,回避苦难,甚至回避有关苦难的话题,都是天性如此,可以理解。因此,我虽然并不赞成“赞美苦难就是一种受虐狂”这样的激愤观点,也更反对在社会舆论和世俗情趣下,对劫后辉煌的过往生活开始怀旧,以隐隐的快感转而欣赏曾经的苦难,滋生一种以青春无悔类为基调的缅怀之情和寻梦之旅。也因此,恰如我们要倡导公众“避免消费他人痛苦是一种伦理与操守”,是同一个道理,有关“苦难可以转化为精神财富”的言论,虽然不能绝对地说是一个伪话题,但如无感同身受的人文情怀,无客观甄别的理性分析,而轻言之,则多少是有失公允,有失人道的,当然,说服力也是有限的!

德國政治家、巴伐利亚州前州长斯特劳斯先生曾在回忆录中称:自己个性的形成,领导能力的增长和承担风险的勇气,都要归功于在“二战”中的六年戎马生涯。但是,“如果事先有人问我,是否愿意为塑造和求得自己的个性接受(‘二战’)这样一个学徒期,我的回答将是否定的。事实上没有人征求过我的意见。”这段话是耐人寻味的!我以为,成功人士阶层,即使是作为个体,在日后回顾、反思自己曾经的苦难生涯时,应该有这样的立意和逻辑,来理性地对待这段历史。

再回到那篇纪念黄宗英的文章,里面有提到一段其丈夫赵丹的轶事。动乱结束后,坐了五年牢的赵丹虽被释放回家,内心却极度苦闷,窝在湖南路的老房子里,每天会无聊地在向下张望。有一次他看见巴金行色匆匆去上班,便寻机匆匆跑下去打招呼,回来后,他心情明显好转,还很释然地告诉子女:“巴老说,这是中国人的劫难,我们个人的遭遇不算什么。”

岂止是不夸大呢?巴老的话,又是一种见地,其实还含着一句潜台词:不夸大,不过是一条底线而已!

【选自微信公众号“人文大地”】

猜你喜欢
成功人士仇恨汪曾祺
Chapter 15 Avenger 第15章 复仇者
历史与仇恨
Fire and Ice
成功人士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新旧100元
别让“仇恨袋”挡住你
爱逃课的汪曾祺
成功人士所做的9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