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氏隔姜脐灸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的效果观察

2022-01-13 06:16许宝才陈伟邱根祥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主要症状亚群外周血

许宝才 陈伟* 邱根祥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的、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1],病因尚不明确,治疗缺乏特异性药物,临床总体疗效欠佳,复发率高,治愈难度大,被世卫组织列为难治病,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2]。中医药治疗UC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但相关的理论及临床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笔者应用雷氏隔姜脐灸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证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UC患者70例。(1)纳入标准:①符合2018年《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3]中UC的诊断标准,病情严重程度为轻、中度,分期为活动期,临床类型为初发型或慢性复发型。②符合2017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4]中脾虚湿蕴证的诊断标准。主症:a.黏液脓血便,或白冻,或白多赤少;b.腹泻,伴有不消化食物;c.脘腹胀满。次症:a.腹部隐痛;b.肢体困倦乏力;c.纳差;d.神疲懒言。舌脉: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弱细或滑细。以上主症2项+次症2项,并参考舌脉确定证型。③年龄18~65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⑤常居住在本地,能够保证治疗和随访,并且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2)排除标准:①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或合并严重的肠道并发症;②合并较重的重大器官疾病和精神病、血液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对试验药物过敏或正参加其他试验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19~62岁,平均(37.32±4.35)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4.65±3.65)年。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0~65岁,平均(36.12±3.68)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3.87±2.41)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9980148)口服,1 g/次,4次/d,疗程4周。(2)观察组:在口服美沙拉嗪的基础上结合雷氏隔姜脐灸疗法。①雷氏银盏:直径约1.5 cm,高度约1.5 cm,四围银片稍厚,底部薄并穿有数孔,下有四足高0.3 cm。②面圈制作:以温水调面粉成圆圈状(周长约12 cm,粗约2 cm),面圈的中间孔直径需与患者脐孔大小一致,约1.5~2 cm。③灸脐药粉制备:黄芪、党参、炒白术、苍术、藿香、神曲、砂仁、厚朴、大腹皮、陈皮、荷叶、炙甘草各等份,将上述药物纳入超微粉碎机中粉碎成细粉,搅匀装瓶备用。冰片适量另备。④操作步骤:施灸穴位为神阙穴,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脐部,使用75%酒精棉签在脐局部消毒后,将面圈绕脐一周,将冰片0.5 g置于脐孔中央,取灸脐药粉约6 g,用适量老陈醋调和成糊状,填满脐孔,然后将特制的面圈孔对准脐孔置于脐腹之上,再将一片厚约0.5 cm的生姜置于药粉上,用针戳数孔与银盏底部数孔一一对应,然后将银盏四足钉在生姜片上,再将艾绒捏作一团,置于盏内,将艾绒点燃,如觉热甚则将银盏稍微提起片刻,然后再放下,燃尽更换药料。治疗结束后,去除银盏、姜片及面圈,灸后用麝香镇痛膏固封脐中药末,24 h后自行揭下,并用温开水清洗脐部。每次灸10壮,每壮灸10 min,每周二、五各灸1次,疗程共4周。⑤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要保证体位的正确性,防止银盏脱落;若局部皮肤起水疱,较小者可外涂烫伤膏,使其自然吸收;水疱较大者,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挑破,放出液体,再涂聚维酮碘,无菌纱布加压敷盖,避免感染。(3)治疗后复查肠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不得合并使用其他治疗UC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1)中医症状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的症状分级量化标准拟定。主症/次症依据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和0、1、2、3分。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各评价1次,各症状评分相加为总分。(2)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天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约4~6 mL,低温离心10 min,抽提血清,置于-80 ℃低温冻存。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hs-CRP、TNF-α及IL-6水平。(3)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天采集患者肘静脉血4~6 mL,溶血仪溶血,流式细胞仪计数,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CD8+)进行测定。(3)临床疗效:参考2017年《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3]。①完全缓解:黏液脓血便、腹痛、腹胀、腹泻等主要症状消失,肠镜显示黏膜病变基本消失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95%;②显效:黏液脓血便、腹痛、腹胀、腹泻等主要症状明显缓解,肠镜显示黏膜病变明显减轻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70%~<95%;③有效:黏液脓血便、腹痛、腹胀、腹泻等主要症状有所缓解,肠镜示黏膜病变有所减轻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30%~<70%;④无效:黏液脓血便、腹痛、腹胀、腹泻等主要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或加重,或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总分值降低<30%。(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方差齐者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校正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脱落5例。观察组3例,因不良反应自行退出1例,因拒绝肠镜复查导致资料不全者2例;对照组2例,均因拒绝肠镜复查致资料不全而剔除。最终纳入研究患者共65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33例。2.2 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s)]

?

2.3 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血清ESR、hs-CRP、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4 治疗前后两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CD8+)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D3+、CD4+与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比较(±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5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2.6 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腹部不适1例、头晕头痛1例、皮疹1例、白细胞下降1例、一过性转氨酶升高1例;观察组出现恶心欲吐1例、失眠1例。

3 讨论

UC作为一种慢性、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学认为,UC的发病与环境、遗传、感染、免疫、精神和菌群失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6]。UC的诊断体系复杂,容易导致漏诊、误诊,临床以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为主[7]。随着研究的深入,粪菌移植、选择性白细胞吸附、干细胞移植等新型治疗技术和药物制剂不断开发并应用于临床,但治疗仍缺乏特异性,且存在不良反应多、治愈难度大、病程迁延反复等问题,总体疗效仍不满意。近年来,关于UC的中医药研究成为热点。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等特点,疗效肯定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激素依赖性小[8]。因此,以深入挖掘古医籍有关UC的经验理论为切入点,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将其切实应用于临床,是目前研究UC的有效途径方法[9]。

银盏隔姜灸,由雷丰首次发明创造并记录于《灸法秘传》,是灸法史上的一大创新[10],不同于之前的隔物灸、麦粒灸,它涵盖了隔物灸并加入了药料,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现代临床的需求[11]。笔者对雷氏银盏隔姜灸进行改良,并融入脐灸疗法。改良后的雷氏隔姜脐灸疗法仍然是以生姜片作间隔灸,但已将药料纳入脐中,借助艾灸、生姜片、灸脐药粉的作用对神阙穴进行持续刺激,灸、药、间隔物、穴等四者协同[12],起到扶正祛邪、温中通络、升提中气、调和气血等多种作用,而且操作相对简单、禁忌较少、疗效确切,能够有效弥补单独使用针或药的不足。灸脐药粉是由调中、畅气、温化湿邪类药物组成,以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为君,藿香、苍术、木香、砂仁、大腹皮、陈皮燥湿健脾行气为臣,更佐神曲、厚朴消食和胃化湿,荷叶助脾胃而升阳气,冰片外用促透引药由表达里,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灸脐药粉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促进黏膜修复、调节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等作用[14-19]。现代医学认为,UC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细胞密切相关,调节免疫细胞是保证免疫内环境稳定的关键所在[20],免疫细胞调节失衡会导致炎性介质、炎症细胞的异常释放和表达,从而导致肠道黏膜组织的损伤。细胞免疫以T细胞为代表,T细胞可导致肠道菌群增殖,刺激IL-1、IL-6、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作为免疫反应中重要信号的传递者,炎症细胞因子的失衡是UC发生炎性反应的核心环节,与肠道炎症的发生发展相关,进而损害肠黏膜的屏障作用[21],最终导致肠道溃疡病变。目前,多将hs-CRP、TNF-α、IL-6等作为UC病情判断及防治的评估指标,当病情得到控制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会显著下降[22]。同时,细胞因子通过介导细胞免疫影响炎症的预后转归,UC活动期可见肠黏膜固有层T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进一步介导巨噬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从而可抑制或促进炎症发展[23]。

本研究两组UC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在口服美沙拉嗪的基础上结合雷氏隔姜脐灸疗法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优于对照组;两组的血清hs-CRP、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减轻炎症的作用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CD8+)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D3+、CD4+与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调节免疫的作用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雷氏隔姜脐灸疗法治疗UC的疗效可靠,且副作用少,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

猜你喜欢
主要症状亚群外周血
肺腺癌中成纤维细胞亚群临床及免疫特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①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入侵云南草地贪夜蛾的分子鉴定
走进“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