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炬》记者走进北京通州漷县 运河村庄关爱工作中的真情与思考

2022-01-14 12:47赵杨子唐子韬摄影
中国火炬 2022年1期

本刊记者 赵杨子 文 唐子韬 摄影

通州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雅岚向记者介绍与运河文化相关的工作思路

2021年12月21日,冬至,《中国火炬》记者团队一行三人,跟随通州区关工委几位老同志来到北京市通州区漷县,对沈庄村、榆林庄村进行走访。

漷,读huǒ,汉语词典记录为:村镇名,漷县,北京市通州区境内;也读huò,形容水势相激的样子。

从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漷县,是一个与“水”紧密相连,历史悠久且极具独特性的地方。

那么,这里的关心下一代工作会是什么样的呢?记者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踏上了这次走访之旅。

第一站:沈庄村走进作义务辅导20 多年的老两口的家

进了沈庄村,第一个路口左拐,右手第一户,就是程淑琴、董跃东老两口的家。老两口都是退休老教师。以往,哪天去他们家,家里都有在这儿做作业、看书补习的孩子。受疫情影响,为了孩子们和老人的健康,这个往日极热闹的小院,今天只有老两口在家。

听到我们到来,七十多岁的程老师迎了出来,她一头白发,脸色红润,满面慈祥的笑容,让人在冬至寒冷的清晨感受到热气腾腾的暖意。“董老师,我们来看您了。”随着王雅岚主任笑意盈盈的一声招呼,一位老爷子从客厅四平八稳地迎了出来。80 多岁的董老师,竟然一头茂密黑发!记者留心瞧了,不是染的,是真没有几根白头发。

记者采访董跃东、程淑琴夫妇

记者支三脚架、搭补光灯的时候,王雅岚给老两口分别戴上了新的温暖柔软的羊绒围巾,老两口很是开心。董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起他们的故事。

董老爷子老家是市区有名的南锣鼓巷。大学他学的是钢铁冶炼,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当上了一名中学理科教师,1971年,董跃东遇到了同是中学教师的程淑琴,两人结婚成家。1999年,当俩人退休回到北京时,城里的老家早已回不去了。二人便来到通州区沈庄村定居落户。“那时候,我俩退休金一共才600 块。周围邻居和远近老乡知道我们是教中学数理化的教师,时常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家请教,尽管我们退休金不高,但来家里学习的孩子我们管吃管住管辅导,分文不取。”董老师说。

“董老,您经历了那么多坎坷磨难,为啥还能保持一颗善心,对下一代如此尽心?”

“我小时候私塾里就学礼义廉耻。人啊,啥时候都不能只想着自己,多想着别人,多为别人,自己才能好。”

“程老师,那您呢?您是怎么想的?”

“他愿意为孩子们奉献,我当然要和他一起做。”程老师看着丈夫,满脸笑意地说。

“2003年非典的时候,好多孩子去不了学校,就住在我家里。我这几个屋里最多的时候来过30 多个孩子。我们带着他们学习,管他们吃饭。有的孩子在这一住就是半年。家长说要给学费啥的,我们都没要。最早的一批孩子,如今都三四十岁了,有的都生老二了。” 程老师温柔地回忆着。

老两口的客厅里,有一套红木仿古八仙桌、两把椅子一个小茶几,屋里处处节俭,这一套桌椅格外惹眼。这是老两口曾经的学生送的。

这学生,原来是个学校老师都头疼的“小霸王”。有一回,他骑着自行车撞了程老师的三轮车,却还蛮不讲理地让程老师赔他摔坏的手电筒,就这么跟两位老师认识了。他放了学就来老两口家做作业。程老师一直给他补习数学,平常只能考二三十分的他期末考出了80 多分。老师问他是不是抄的,他自信地说,您换个试卷再考我。老师在办公室重新考了一次,他仍然考出了80 多分。他自豪地回到老两口这里显摆。在董老师的建议下,他去学了建筑,果然在这上面立了业、赚了钱,就买了这套红木桌椅给老两口送来了。

“我们10年前认识二老时,看见屋子院子都破旧了,孩子们都趴在旧桌板上学习。我们区关工委认真商议了一下,不能让二老光做好事不管他们生活呀,怎么着也得把这房子修一修,给孩子们配上桌椅板凳,建个室内的洗手间,大冷天的别让老人还得去外面上厕所。”王雅岚说。“区关工委给我们出了两万块修房子,村书记派人来给我们干活儿,很快就把卫生间建好了。镇里关工委李福和主任也常来看我们,我们有什么困难,他们都帮忙解决。”程老师拉着王雅岚的手对记者说。

记者离开的时候,两位老人说,最近总有孩子打电话问,啥时候能到他家来学习。也不知道这疫情啥时候结束。一切都会好的,疫情会被打败,两位老人也会平安康健,越来越好。

第二站:榆林庄走进区关工委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

“榆林庄村距离天安门直线距离38 公里,是北运河、凉水河、港沟河,三水交汇之处,也是京杭大运河起点的第一个堤内亲水村庄。”榆林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关工小组组长郝洪恩变身讲解员,在区关工委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榆林庄村史馆中,向记者讲述这个村庄与京杭大运河相互交融的历史。

“一到寒暑假,我就在这里给各地来参观的孩子们讲,一场一场讲下来,孩子们还都挺愿意听。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家乡原来有这么悠久的文化,他们自己就会很有认同感。”

“一开始我们做运河文化的挖掘工作,其实主要是为了把文化产业做起来,带领大家振兴乡村。”郝书记思路清晰。“王雅岚主任就曾提示我们,在做村里运河文化的时候,心中一定要时刻想着村里的青少年。我们在组织村里有书法、摄影、绘画、写作特长的五老挖掘历史文化的同时,建立了书院、村史馆,以场馆为基地,组织青少年活动,把运河历史、文学作品、家乡杰出人物、英烈红色故事介绍给青少年。我们发现,做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同时,整个村的文化氛围和风气面貌都有了提升,大手拉小手嘛,大家在教育引导下一代的时候,也会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

榆林庄关工小组组长、村党支部书记郝洪恩向走访团队介绍村史

“我每次来到榆林庄,总会看到他们在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有新想法、新尝试。他们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融入村里整体发展,将爱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运河文化传承活动之中,效果很好。”王雅岚从榆林庄的实践与尝试谈起了将弘扬运河文化作为通州区关工委工作一条重要线索和亮点品牌的思路:“大运河,是通州人心中‘故乡’的代名词。是通州人对家乡的认同和骄傲。近几年通州区处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中,运河两岸,故事很多。关工委挖掘这些故事可以为爱家乡、爱北京、爱祖国教育融入亲切的内涵。比如榆林庄‘运河文化书院’被区关工委授牌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使更多的孩子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故事,参与实践活动,也扩大了运河文化的影响力。这些活动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从孩子们的精神状态就能看出来。村容村貌整齐干净,村风纯朴,孩子们懂规矩、知礼仪,这就是效果的体现。”

走访团队参观了由村五老整理、举办的“刘绍棠文学作品展”,展出了运河边走出去的作家——刘绍棠第一次发表文章的报纸和之后出版的所有作品,让青少年了解家乡的杰出人物。基地的另一个房间里,正在展出反映榆林庄运河风光的五老摄影作品。“这是村里孩子们都能接触到的景物、鸟类,五老们起早贪黑把它们拍摄下来,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家乡原来这么美。”郝洪恩介绍说。下一步,村里还计划做“榆钱美食节”。让孩子们与父母共同忆苦思甜、参与劳动,亲手摘榆钱,制作、品尝榆钱饭,在体验运河文化的同时,体会勤俭和礼仪。

通州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雅岚向记者介绍与运河文化相关的工作思路

在榆林庄,记者感受到强烈的“文化自信”:对运河文化充满自信的讲解,对家乡风物充满自信的展示,以及对家乡发展前景充满自信的展望。

走访感悟 这里的关爱工作充满人情味与创造力

在沈庄村老两口那里,记者感受到的,是相伴50年的夫妻深情、义务辅导20年的师生恩情以及关工委对他们10年不曾间断的友谊关爱之情。

而在榆林庄村,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村带头人的活跃思维、远大目标;是村中五老乡贤对本村文化尽心尽力地挖掘、整理和传承;是把“关心下一代”创造性地贯穿于活动设计中的灵活和重视;是区关工委服务中心工作、立足本地特色,把运河文化设定为关心下一代工作一条缀珠之线的站位和用心。

漷县,这个大运河东端的临河之地。也许,正因为大运河的滋养,这里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才会如此充满着真情、充盈着自信、充溢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