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人才大汇聚 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2-01-14 08:04李子路
党员干部之友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才

□ 李子路 刘 兵

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

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

2021 年12 月17 日上午,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做好新时代全省人才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努力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奠定坚实人才基础,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支撑。

李干杰指出,2021 年9 月,党中央召开人才工作会议,这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人才战略,着力补短板、固根基、扬优势,不断开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新局面。

李干杰强调,山东自古人杰地灵、精英荟萃,“济济多士、尊贤爱才”在齐鲁大地蔚然成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省人才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不断优化,人才队伍规模素质持续提升,人才培养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制度和服务保障持续优化,人才引领发展成效明显。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省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人才引领发展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牢,人才队伍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人才效能未得到充分释放等。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力举措加以解决。

李干杰指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山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必然选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好全省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着力强“头雁”、集“雁群”,做好协同联动大文章,加速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李干杰强调,要全力推动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全力建设一流人才队伍。要塑造用好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集聚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要对各领域人才一视同仁,只要是人才,都要支持用好。

二是全力打造一流人才载体平台。要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强化经费投入保障,建成一流高教平台;布局一流科研创新平台,在创建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提升省级创新平台能级、激发平台创新效能上实现新突破;培育一流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严格落实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引导国有企业充分发挥优势,实施新一轮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各类平台要进一步增强服务和保障人才能力。

三是全力抓好人才培养引进。要强化自主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实施国际拓展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全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进人才对外开放,扩大国内人才合作,提高人才来鲁便利化。

四是全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在人才管理上有容才雅量,在人才评价上有识才慧眼,在人才使用上有用才胆识,在人才激励上有兴才胸怀,真正为人才松绑减负、护航鼓劲。

五是全力构建最优人才生态。要着力构建有利于人才集聚的产业生态、便捷高效的市场生态、公正透明的法治生态、宜业宜居的人文生态,打造人才向往之地、奔流之地。

李干杰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靠上抓、具体抓。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各部门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高效运行格局。要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增强专家人才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倾力解决人才遇到的各类问题。要加大对人才工作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强化人才发展保障。要营造爱才浓厚氛围,让人才在齐鲁大地备受尊崇。

李干杰向天下英才发出邀请,诚挚欢迎来到“好客山东”,参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在齐鲁大地这片热土上共同发展、互相成就。

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宇燕在主持时说,省委高规格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凝心聚力抓“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兴鲁战略的坚定决心。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主动扛起责任,找准在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中的职责定位,集中力量抓创新求突破,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切实提高工作成效。

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省科技厅、山东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浪潮集团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现将发言予以摘要刊发,以供学习借鉴。

重才聚才 以才兴城 当好全省新时代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排头兵

□ 中共济南市委

近年来,济南市委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人才集聚高地,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42 万、人才吸引力指数在全国100 个城市中居第8 位。

一、坚持高点定位,着力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依托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自贸区济南片区,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体制机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全面破题起势。强化政策集成,出台一揽子人才创新政策,覆盖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海外人才等各类群体,吸引36 万名大学毕业生来济创新创业。强化要素支撑,设立“人才+资本”科创金融服务模式,提升科创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精准性,成功获批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点城市;创新推出“人才有价”评估平台,建立全国首个人力资本产业服务平台。强化模式创新,首创“基金+创新驿站+离岸总部+基地联盟”的“四位一体”海外引才新模式,在美、英、澳等国建立35 个海外创新驿站、人才工作联络站,连续四年举办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双创大赛,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团队等280 多个优秀项目落地。

二、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打造四大支柱产业和12 个重点产业链,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以高端科创资源赋能人才创新创造,锚定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标,全力打造中科院济南科创城、齐鲁科创大走廊等创新平台,“中科系”院所达到15 家、集聚高层次科研人才1000 余人,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13 人,全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达213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985 家;以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人才建功立业,健全完善“揭榜挂帅”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建设黄河技术转移中心,支持山东产研院等58 家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

三、坚持倾情倾力,着力营造人才发展最优生态。打造智能高效的政务环境,建成全域化、一体化、智慧化人才数据中心,构建形成人才“数据池”,实现部门数据共享共通,全市人才信息“一人一码”精准识别、人才服务“无感认证”。打造有竞争力的双创环境,对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团队给予综合资助,对创新创业人才给予生活补贴、创业启动资金。打造舒心便利的生活环境,在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第一个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创新推出“一门进、一窗办、一网通”人才精准服务体系。

突出海洋特色 发挥开放优势 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高地

□ 中共青岛市委

青岛市委突出海洋特色,加快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40 万,在青院士达66 人,国家级人才和省泰山系列人才占全省1/3左右,连续2 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第一,突出海洋人才这个重点,努力打造全球海洋人才高地。努力在培育壮大海洋人才队伍上下功夫,面向全球开展海洋高层次人才引进活动,对海洋青年人才按照提高25%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对海洋领军人才在人才工程中单列20%名额,对海洋领域有望当选院士的“未来之星”2 年内给予100 万元科研资助,吸引海洋人才在青岛不断集聚。目前全市拥有涉海院士24 名、海洋高层次人才2500余名,海洋相关专业在校生突破2万人。

第二,发挥对外开放“桥头堡”优势,努力打造海外人才集聚示范区。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全球人才引进政策,在世界15 个国家建立36 处海外人才联络站,建成10 家市级以上留学人员创业园、9 所国际学校,率先开展外籍人才外汇便利化和外国人管理2 个国家级试点,建立海外人才生活补助制度,开设外籍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让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有了广阔舞台、工作生活更加方便舒心。目前,青岛已集聚外籍高层次人才5550 人,“十三五”以来留学回国人员突破1 万人,连续10 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第三,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作用,源源不断集聚人才。全力推进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高校项目和北航青岛研究院等机构,加快康复大学建设,全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9 家、省重点实验室48 家,高校29 所,以及1200 多个专家工作站、169 个博士后站、680 家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400 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主导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出题目”,高校院所“给答案”,实行重大项目“揭榜挂帅”,让优秀人才尽展其能。

第四,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持续提升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构建落户、普惠、选拔、产才融合四大政策体系,连续四年降低落户门槛,建立起高校毕业生从实习到就业、从求职到安居的普惠性补贴体系,搭建“青岛才赋金融平台”,建成青岛人才赋能中心、青岛人才创新创业学院,“全链条”赋能人才创新创业。聚焦人才关心的“税学医房”等问题开展精细化服务,两年来建设人才住房15.9 万套,为人才安居创业解除后顾之忧。“来了就是青岛人”成为广大人才的共识。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集聚高质量发展动能

□ 中共潍坊市委

近年来,潍坊市人才发展呈现量增质提、活力迸发新局面,人才资源总量达203.98 万人,有国家级重点人才49 人、泰山系列人才194 人。

一、深化产才融合,构筑产业人才高地。一是优化政策供给。出台加强重点产业人才支撑的16 条措施;聚焦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两大主业”,量身定制13项政策。二是精准引才育才。分产业建立人才需求目录,探索“云招才”“大赛引才”“潍才回归”新模式,对顶尖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共遴选鸢都产业领军人才309 人,138 人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引进合作的5名高端人才新当选两院院士。实施首席技师、乡村之星等十类实用人才计划,支持本土人才成长。三是创新校地合作。实施100 名干部任国内重点高校科技人才专员、100 名专家人才任企业科技人才顾问“双百行动”,靶向推动高校人才技术向我市集聚。

二、瞄准世界一流,提升平台载体能级。一是培育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建成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集聚科研人员207 人,获批创建全省唯一的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与中科院半导体所、省产研院共建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研发的光子晶体芯片打破国外垄断。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水动力平台揭牌成立。二是打造特色人才集聚区。建成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等高端平台,全力支撑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东旭光电新材料产业园、中科康成智能机器人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加快建设,集聚院士专家项目140 多个。三是推进“一企一平台”工程。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50 家,80%以上的中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潍柴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0%的商业化柴油机,获批建设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

三、营造最优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首批发布重大科技创新项目45个。每年直接向全市“十大”产业和重点企业、园区分配鸢都产业领军人才配额,让他们拿着政策自主引才。设立“人才潍坊伯乐奖”,重奖引才育才成效突出的企业家56 人。成立市人才发展服务中心、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人才发展集团,构建起“政府+协会+企业”人才服务格局。成立2 亿元华潍人才股权投资基金,已发放无抵押无担保“人才贷”3.1 亿元。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让来潍人才“居住无忧”。

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为实现“三个走在前”提供科技人才保障

□ 山东省科技厅党组

近年来,省科技厅党组深入落实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和用好科技人才,努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人才保障。

一、健全体系,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升。一是聚焦战略需求,着力引育战略科学家等顶尖科技人才。出台集聚院士智力资源10 条措施,建立院士团队稳定支持机制。优化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流程,开辟引才专门通道,支持用人单位围绕重点产业引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诺奖级专家。二是聚焦四个面向,着力引育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2021 年“火炬计划”入选数量进入全国前3 位;实施“外专双百计划”,引进117 名外国专家和98 个创新团队。三是聚焦未来发展,着力引育青年科技人才。2021 年,我省有8 人入选国家杰青,创历史最好成绩。省自然科学基金60%用于支持青年人才,近三年共支持近4500 名40 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创新研究。对651 名世界排名前200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来鲁创新创业的博士青年科技人才,直接给予青年基金项目支持。

二、一体推进,科技人才产出走在前列。一是实行重点项目“揭榜挂帅”,鼓励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每年凝练100 个左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科技攻关“揭榜制”和首席专家“组阁制”,13 个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全部采用“技术总师负责制”。在重大科技项目带动下,我省科技领军人才连续三年牵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数量位居全国第四位。二是创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筑巢引凤打造人才强磁场。着力打造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1313”体系,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已凝聚了一支30 余名两院院士、2200 多名专业人才组成的人才队伍,涌现出深海Argo 浮标、“海燕-X”万米滑翔机等一大批重大原创性海洋科技成果。

三、改革创新,科技人才生态全面优化。一是向用人主体充分放权。目前,省属科研院所在机构设置权、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内部薪酬分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等方面的政策基本达到全国最优。二是赋予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权。95%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包干制”,项目负责人自主决定经费使用。三是创新人才生态环境建设。抢抓我省被科技部列为全国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唯一试点省、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三个试点省之一、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四个试点省之一的难得机遇,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和人才评价机制。

打造杰出人才发展体系 助推山东人才高地建设

□ 山东大学党委

“十三五”以来,山东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跨越式提升,培养和引进全职高层次人才1169 人,其中两院院士(含双聘)14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等国家领军人才162 人,“国家四青”人才116 人,整体实力及主要办学指标进入或接近世界200 强。

提高站位,前瞻谋划,创新人事人才制度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并完善“学校统领、校区组织、学院落实”三级责任体系,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考核、资源配置和业绩分配的重要指标。出台“1+N”人事人才改革方案,在人才体系建设、多元考核评价和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精准施策,建立起与国际接轨、具有山大特色的人事人才制度体系。实施人文社科人才荟萃计划,着力引育一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山大学派”引领优势的高水平人文社科人才队伍。选留海内外一流博士生入站培养,博士后优秀流动站数量居国内高校第7。

创新引领,多措并举,建设一流人才队伍。聚焦重点学科,广聚海内外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成立校院两级战略咨询委员会,设立12 个海外人才工作站,发挥“大师引大师”磁场作用;强化平台引人,近5 年新建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攻关大平台、电动汽车电网接入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5 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实施“强院兴校”行动,推动管理重心下移,让学院成为拥有办学自主权的责任实体,切实以强院带动兴校。

突出重点,服务需求,着力打造顶尖人才团队。面向国家战略关键领域及山东省“十强”产业,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岩土工程团队”在地下工程突涌水定量预报技术实现原始突破,成果广泛应用于成兰铁路、新成昆铁路、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等全国300 余个重大工程,助力“交通强国”。“生殖医学团队”攻克辅助生殖技术重大临床难题,奠定我国在生殖领域国际领先地位。“晶体材料团队”突破碳化硅、氧化镓等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制备“卡脖子”难题,为无线通信、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提供急需材料;耐高温氧化铝纤维打破美国技术封锁,应用于飞行器、导弹等重大国防工程;自主研发的高质量、大尺寸KDP/DKDP 晶体成为“神光”工程唯一非线性光学材料。

聚焦关键领域协同攻关 加快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凝练战略任务、勇担创新使命,构建梯次有序的人才“雁阵”,探索打造国家战略人才队伍。

第一,坚持全球视野、突出一流标准,全力做好战略科学家引进。实验室通过建设澳大利亚、美国境外协同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遴选战略科学家,吸引汇聚了一批海外优秀人才。大力实施“鳌山人才”引进计划,围绕海洋观测与探测、深远海战略能源资源勘探与开发、深海极地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海洋基础研究与前沿交叉等战略任务,汇聚了朱日祥、郭华东、张建民等31 位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战略科技人才。

第二,营造良好生态、打造高端平台,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实验室注重厚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沃土,建立了由战略科学家亲自指导,首席科学家带头引领的青年人才培育机制,不断加强青年人才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优秀苗子打破论资排辈,做到大胆使用、信任支持。此外,建成了全球领先的超级计算机、37 艘科考船组成的全球最大规模综合科考平台、冷冻电镜中心、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等大科学装置集群。近年来,实验室青年人才实现了跃升式发展,联合实验室的王延辉、任翀团队打造的全海深水下无人探测装备,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在下一代超算升级项目中,平均年龄32 岁的超算平台研发团队自主创新,在系统峰值性能、运行效率和能效等7 个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第三,遵循科研活动和人才成长规律,倾力营造一流人才成长环境。自主设立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问海计划等科研项目,探索“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科研项目组织方式,赋予科研人员技术路线决策权和经费使用自主权。依托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青岛五家常务理事单位建立博士后联合培养机制,推动博士后基地成为吸引、培养和筛选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平台。构建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和“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减、人员能进能出”的用才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

第四,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锻造一支有理想有情怀的科技创新主力军。实验室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政治引领,成立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引导人才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创新活动中。通过组织开展“鳌山论坛”、科技专题报告会、读书班等学习交流活动,多渠道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锻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科技会创新、讲情怀勇担当的科技创新主力军。

全力打造好信息产业人才高地

□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

浪潮集团党委围绕突破相关“卡脖子”核心技术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积极实施人才引领企业发展战略。

第一,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通过健全三类人才培养体系,支撑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出台了覆盖17 个职位类别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级评定办法;围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等,制定浪潮科学家培养计划;联合高校,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管理人才,理顺管理人才职务、职称评价标准,通过干部进阶培训、浪潮大讲堂、轮岗锻炼等方式,加快人才培养。对技能人才,出台技能人员管理和职级评定办法;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推行技能人才“学徒制”培养模式。

第二,搭建好培养引进平台,形成人才雁阵梯队。目前,集团拥有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省级创新平台。另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了12 个联合实验室。依托这些平台,形成了企业的人才雁阵梯队。培养出战略科学家王恩东院士;引进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姜东升等5 名高层次人才;培养了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王兴山等21 名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了国产数据库领域技术带头人张晖等457 名集团高精尖缺人才。

第三,加大激励力度,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对优秀人才,根据对应的职级,从高确定薪酬待遇。以股权、期权、员工持股、超额利润提成等七种方式,对骨干人才实施好中长期激励。今年出台规定,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奖励300 万元;获得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的,奖励100 万元。二级单位产生国家杰出人才、国家领军人才、山东省领军人才,分别对单位、本人进行200 万元、100 万元、60 万元的奖励。

第四,坚持多措并举,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一是成立了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对一些有创意、有抱负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资金、场地等资源支持,单个项目最高给予300 万元的研发费用支持。二是出台鼓励员工创新创业办法。对员工围绕主业创业的,给予资金支持并授权使用浪潮品牌。三是加大评先树优力度。通过举办评选活动,在集团形成人人都想成才的氛围。四是建立正确评价机制。突出业绩导向,既看做出的突出贡献等硬业绩,又看政治素质、品行操守优劣等“软业绩”。

构筑人才高地澎湃创新动能——新时代山东人才工作综述

□ 鲁祖轩

在中国的创新版图上,镌刻着闪耀的“山东印记”: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首位,海洋领域获国家科技奖数量占全国四成,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4 件,“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跻身全国第一梯队,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6 万家,到2021 年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超过47%……

“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殷切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构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齐鲁大地澎湃创新动能。

站上新起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部署要求,山东树牢人才引领发展理念,构筑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坚持党管人才 凝聚人才发展合力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省委部署实施“人才兴鲁”战略,升格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单位由16 家增至28 家,进一步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以职责清单全面厘清党管人才工作职责。

“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是党管人才的关键,山东创新实施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聚焦重大人才政策制定、重点人才工程实施、重要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生态打造,推行“书记领题,重点攻坚”,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在此格局之下,山东各级领导干部既挂帅又出征。从省级党员领导干部定期走访住鲁专家人才,到济南市主要领导向20 万大学生发出邀约,各地“一把手”纷纷站到了人才工作的第一线。

志同则心同,心同则力同。山东把党管人才具体落实到党爱人才、党聚人才、党兴人才上,先后出台人才改革22 条、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 条,人才兴鲁32 条,颁布实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创新创业支持体系逐渐成熟,本硕博毕业生补贴政策实现16 市全覆盖,具有山东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不断巩固。

棋局布定,落子有声。全省人才队伍规模素质持续提升,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109位,是“十二五”末的2.4 倍;高技能人才达330 万人;近四年来,来鲁留鲁高校毕业生227 万,年均增幅达8.83%,其中省外来鲁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均增幅23.53%;2020年“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人数实现倍增,人才净流入态势持续增强。

服务重大战略 搭建高端平台

“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在黄三角农高区,10 余名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正领衔挂帅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重大科技项目。盐碱地上,农业科技会战正酣。

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山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海洋强省、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山东不断引导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山东以超常规举措构建全域创新体系,整合设立132亿元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全力攻关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卡脖子”难题。全面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和首席专家“组阁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磨砺领军人才。“蓝鲸2 号”半潜式钻井平台、潍柴热效率突破50%商业化柴油机、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等一批关键技术成果,闪耀世界舞台。

建设高能级人才吸引集聚平台,山东重点打造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313”实验室体系。举全省之力推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汇聚了31 位院士、共2200 余人的科研人才队伍,围绕海洋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等一批国家战略创新力量相继落户,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新三大院”高标建成,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双高”建设成效明显,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增至191 个、1012 个……如果说大院大所等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教平台,为全球人才来鲁创新创业搭建了广阔舞台,那么,全面实施泰山、齐鲁人才等重大品牌工程,则显示了山东大规模、大力度推进人才引领发展的决心和魄力。

——在泰山人才工程中实施蓝色人才专项,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参与海洋强省建设,全国三分之一海洋领域院士和众多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集聚我省。

——出台关于加强儒学人才高地建设的意见,统筹实施“大师引进”工程、齐鲁文化人才工程,集聚一批儒学研究高端人才和青年学者。

重大人才工程创新实行配额制、自主遴选认定制,把省级人才认定权下放给用人单位;对顶尖人才给予“顶级支持”,2020 年给予11 位院士1亿元资助……各类人才奋力作为,激发起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

强力破除藩篱 打造人才汇聚“强磁场”

2018 年、2020 年两度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高雯感受大不相同。以前项目经费“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现在,得益于山东实施省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高雯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主业上。

人才有活力,创新才有动力。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山东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破除藩篱,打造人才汇聚“强磁场”。

乡村人才振兴,突破口在哪?山东做好基层职称制度改革文章:率先建立基层卫生和中小学教师“专属”职称制度,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3.5 万人获得基层高级职称。全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4700多名“田秀才”“土专家”获得专业技术职称。

人才制度改革攻坚,核心主线是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山东推行“五权下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职称自主评聘。调整优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政策,人才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不仅如此,山东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人才分配政策,激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在省农科院,升正高不唯论文、“成果转化同样是主责主业”。2021 年10月,省农科院举办第二届农业科技成果秋季拍卖会,拍卖会共成交37 项,成交额达1.12 亿元,其中,转化收益分配比例70%用于人才团队奖励。

没有高学历和头衔,但企业愿意给他年薪百万,算不算人才?青岛围绕“谁是人才,让市场和企业说了算”的评价标准,探索“以赛选才”“按薪定才”等人才评价方式。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青岛区域总经理官祥臻评上了青岛市C 类高层次人才,可以享受和山东省级人才工程人选同等待遇。

人才制度改革攻坚密集施工,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

不断创优环境 营造人才最优“生态圈”

人才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生态的竞争。山东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理念,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关键小事”贴心办,人才服务更“懂你”。山东建立全省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体系,为7200 多名人才发出“山东惠才卡”,推行全过程“一对一”高层次人才专员服务模式,让高层次人才可便捷地享受到户籍、住房、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29 项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高标准建设覆盖16 市136 县(市、区)228处“青年驿站”,为求职大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大学生就业“扶上马,送一程”。

人才创新创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是什么?融资难。聚焦人才所思所盼,山东探索推出“人才投”“人才贷”“人才板”“人才险”等一揽子人才金融产品,有效发挥金融资本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和保障功能。目前累计已为500多家人才企业发放无抵押贷款23.8 亿元,170 家人才企业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

积极探索市场化机制推动人才工作,山东成立全国首家省级人才集团。山东人才发展集团2021 年4 月正式揭牌运营以来,积极推进人才招引、服务、创投等业务开展。发起成立高层次人才促进会,组建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人才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

服务好不好,关键在落实。山东出台推动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落实见效的10条措施,探索“政策找人”“无形认证”落实机制,2021 年以来,各市通过无感化形式向3.5 万名青年人才兑现补贴约5.2 亿元,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选择山东创新创业。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新时代的山东,正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构建人才“雁阵格局”——基层干部谈人才的聚集效应
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咸阳市激发人才创新力
优化人才“生态圈”——延安增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
一共几个人
伊川: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