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普查获阶段性进展 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发布

2022-01-14 02:20
中国畜牧业 2021年22期
关键词:普查种质水产

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启动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8个月来,各地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目前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些濒临灭绝的资源又重获发现。

农业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事关种业振兴全局。没有种质资源作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不能凭空育出新的品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组织过两次全国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征集调查,但距今已过去了30多年和10余年,水产种质资源迄今还没有开展过全国性调查。事实上,农业种质资源无论在种类数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和气候变化加剧了资源消失的风险。新形势下,开展全国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加快摸清资源家底、实施抢救性收集保护、发掘一批优异新资源,已成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一项紧迫任务,对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种业振兴意义重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质资源工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列为重点工作。3月23日,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做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强调要打牢种质资源基础,做好资源普查收集、鉴定评价工作,切实保护好、利用好。中央印发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列为首要行动,把种质资源普查作为种业振兴“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的首要任务。

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启动了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普查,组织规模之大、覆盖范围之广、技术要求之高、参与人员之多,都是历史上没有过的。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统一部署。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从2021年起,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农作物、畜禽和水产资源普查,摸清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性状等家底,抢救性收集保护一批珍稀、濒危、特有资源,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

二是强化上下联动。农业农村部成立了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分别设立农作物、畜禽、水产普查工作办公室和技术专家组。各省份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县级进一步加强力量配备,确保全国一盘棋部署、一体化推进。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这次普查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全国自上而下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超过300万人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通了普查网站,研发了信息系统PC端和手机APP,有效提高普查效率和精准性。

四是强化调度指导。建立了月调度制度,及时通报普查工作进展。部领导带队赴黑龙江、海南、西藏、青海等地开展调研指导。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带领专家组,先后赴吉林、甘肃、云南等10省区市巡回指导。各地也加大督促力度,推动普查落实落地。

截至目前,农作物种质资源方面已全部完成共2323个县的普查与征集,畜禽方面行政村普查覆盖率达到97.6%,水产方面普查覆盖率超过95%,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发现了一大批新资源。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2.08万份,新发现鉴定畜禽遗传资源18个,新收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3万余份。这些资源有的年代久远、有的珍稀濒危、有的承载了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特别是填补了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空白。水产普查也发现了一批地方特色资源。

二是抢救保护了一批珍稀资源。新采集猪、马、牛、羊、鹿、骆驼等6大畜种的遗传材料5万份。中山麻鸭、上海水牛等濒临灭绝品种,在这次普查中重新发现并得到妥善保护,这进一步坚定了做好普查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是这次普查中的重大收获。值得一提的是,从2021年开始,中央财政新增资金1.15亿元,用于保护159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这些资源“国宝”从此也有了稳定的口粮。各地也加大了普查保护投入力度。

三是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已于9月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7月已批准立项,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10月已正式投入运行。

此外,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升级改造有关工作也开始启动。这些都是我国农业种质资源长期战略保存的重要设施,是“国之重器”。

近期,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分别遴选出10大农作物、10大畜禽、10大水产优异种质资源,并予以发布。农作物10大优异种质资源有:庄红贡米、濮阳莛子麦、珍珠玉米、海萝卜、芹菜、维西糯山药、芮枣、大果型野生猕猴桃、达川乌梅、永兴棉花;畜禽10大优异种质资源有:查吾拉牦牛、帕米尔牦牛、凉山黑绵羊、玛格绵羊、岗巴绵羊、霍尔巴绵羊、多玛绵羊、苏格绵羊、泽库羊、阿克鸡;水产10大优异种质资源有:长江刀鱼、鱇浪白鱼、中华鳑鲏、黑斑原鮡、黄唇鱼、黄鳍金枪鱼、锦绣龙虾、中华圆田螺、中华鲎、红毛菜。

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保护时间紧迫、责任重大。普查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相关单位、普查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参与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取得了积极进展,并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日前,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全国农业优异种质资源,通报资源普查进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问:众所周知,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个充满神秘的地方。在第三次全国畜禽资源普查中,青藏高原也有种质资源发现,请问这些资源是怎么发现的,现在都有哪些资源?在开展普查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为什么这次要在青藏高原开展普查工作?

答:青藏高原充满着神秘色彩,气候独特,资源丰富,条件也相对艰苦。受当时条件制约,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开展的两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都没有完全覆盖到这些区域。2021年是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第一年,在全国面上普查的基础上,青藏高原将作为重点,提前开展系统调查鉴定,抢救性收集一批珍稀资源,填补了前两次资源调查的空白。这次在高原区域的普查,面临着气候条件恶劣、工作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足等多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只有付出百倍的努力,下更大力气,才能抓好抓实。4月27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了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重点调查的启动会,进行了专门的安排部署。一是任务到专家。成立了重点调查专家组,按照畜种将任务落实到每一位专家,要求专家与各相关的省区农业农村部门做好一一对接,全程参与,手把手提供支撑服务。二是目标到基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当地基层的人员30多万人次,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实施方式,把普查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县、每一个乡、每一个村、每一个牧户。三是信息到场户。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数据库,将现有的948个品种制作成了图片、视频和文字,方便农牧民通过手机快速查询,对比是否是一个新的资源。

这次普查国家层面派出了200多位专家深入青藏高原区域,东起秦岭山脉,西到帕米尔高原,南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北到昆仑山北缘,克服了高原反应和山高路远等重重困难。他们怀着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事业负责的精神,按照发现的线索开展现场查验,对每个新发现的资源,做到把好两道关:一是现场审核的验收关。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了解文化历史、详细审核系谱、开展体型外貌比对和生产性能的测定,初步判定是否为新的资源。二是实验室比对确认关。对初步判定的新资源再进行DNA的比对分析,从基因上再次进行最后的判定。经过层层把关,10月18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通过了在青藏高原新发现的畜禽遗传资源,从中遴选出了新发现的10大优异畜禽遗传资源,并正式发布。概括起来讲就是“两头牛、七只羊和一只鸡”。

一是独特的牦牛资源。帕米尔牦牛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海拔超过4000米的荒漠草场,对极度干旱适应性强,善爬陡峭山路,是当地塔吉克族人民乳、肉、毛等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帕米尔牦牛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是高海拔地区边境巡逻的重要交通工具。被誉为“爱国戍边的帕米尔雄鹰”的拉齐尼·巴依卡,就是骑着这种牦牛与暴恐势力进行斗争,守卫家园。

二是地域特色突出的绵羊资源。青藏地区的绵羊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适应高海拔、耐粗饲、抗病力强、体格健壮等特点。新发现的多玛绵羊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安多县海拔5000多米的草场,羊毛色泽美丽、毛绒厚密整齐,是藏族群众制作手工毯的优质原料。在大家的印象中,青藏高原是蓝蓝的天空、绿色的草原、洁白的绵羊,这次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新发现了一种珍贵稀缺的黑色绵羊叫凉山黑绵羊。这个羊被彝族牧民称作黑色精灵,全身被毛黑色,尾部披着裙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三是阿克鸡,俗称裸颈鸡。这个品种的鸡脖子上裸露无毛,在我国独一无二,发现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不仅肉质鲜嫩美味,还极具观赏性。当地以裸颈为品种标识,正在推动打造舌尖上的美食“漆油鸡”,产业化开发前景广阔。

问:目前种质资源库的建设,企业参与的程度高吗?能不能介绍一下目前种质资源建设的相关情况?

答: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质库建设”。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作物、畜禽、海洋渔业三大库的建设进行了部署,国家种质资源库是确保我国农业种质资源长期战略保存的重要设施,对于应对各类自然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之重器”。随着有关项目的投入运行,将通过组织开放日、线上活动等方式,逐步向公众开放。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下,新库2019年2月开工建设,2021年9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新库有三个特点。一是容量大。总容量达到150万份,保存能力目前位居世界第一,可以满足今后50年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鉴定挖掘和新品种培育等重大需求。二是保存方式完备。基本实现了种子的低温、超低温保存,还可以保存试管苗和DNA,覆盖了世界上所有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方式。三是技术先进。保存技术达到或者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保存全过程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种子贮藏寿命可以达到50年,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应该说,在目前来讲,我国的种质资源保存寿命在全球是最长的。目前,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涵盖了1个长期库、1个复份库、10个中期库和43个种质圃。长期库就是已经建成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主要负责长期战略保存的任务,是整个保存体系的核心。复份库建在青海省,承担着备份保存任务。中期库分布在北京、黑龙江、河南等8个省市,负责对外分发共享,以及向长期库、复份库输送资源。此外,还有种质圃,布局在全国38个科研院所和高校,主要是解决果树等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问题。

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已经正式批准立项,2022年将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保存容量可突破2500个品种,超低温保存精液、胚胎、细胞等遗传材料可以超过3300万份,届时也将位居世界首位。在国家层面,将着力通过打造三道屏障,健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第一道屏障,要在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的原产地建立活体保种场或者保护区;第二道屏障,是在重点省份建设9个区域性的基因库;第三道屏障,是在国家家畜基因库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实现对畜禽遗传材料的长期战略保存。

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建,2018年3月份开工,2021年10月28日已经正式投入运行,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投资规模最大、种类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保存能力达到35万份,可以基本保存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渔业资源。目前已经保存资源10万份。

需要说明的是,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保护优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要实施国家和省级两级管理,建立国家统筹、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保护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任务。以畜禽为例,除国家承担的长期战略保存任务外,目前159个国家级地方品种资源中,88%以上的都是由企业来承担,也充分彰显了企业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问: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在科技方面应用了哪些具体的手段,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支撑,目前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果?

答:这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而且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手段,确保资源普查结果更高效、更可靠、更精准。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专业人才支撑。集中种质资源、植物分类、生物育种、信息化等多领域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研究制定了普查技术路线和专业技术规范,确保资源普查的科学性。

二是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了资源普查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研发了信息系统PC端和手机APP,能够实现在线逐级填报、逐级审核,让信息多跑路、基层少跑腿,做到普查数据即查即报,实现实时动态监测和监督,大大提高了普查的效率。

三是促进多项技术融合。利用生态环境技术,明确优异种质资源的地理生态分布,比如盐碱地收集的资源,具有抗逆、耐瘠薄等优良特性。利用生理和遗传技术,实现对新收集资源的活力检测和比对查重,保障了资源的有效性和遗传的多样性。科技手段的应用,实实在在地为普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做出了贡献。

问:2021年是第一次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请问在普查中发现的水产种质资源具有哪些优点,潜在的应用价值是什么?

答:我国2021年是首次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几十年来,地方水产品种质资源消失的风险在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江河建设一些水电设施,阻断了河流水生生物的恢复通道,所以品种资源消失的风险在增加。2021年开展的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非常及时,可以加快摸清水产种质资源的家底和发展变化的趋势,开展抢救性地收集保护,发掘一批优异的新资源。截至目前,发现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异水产种质资源。经过专家遴选,从中选出了10个有代表性的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有的具有突出性状和优异基因,主要用于科研和育种,有的可以作为观赏鱼,对下一步产业发展非常有用。

一是特色和名贵鱼类,这方面的品种非常多。比如以前大家都听到过的长江刀鱼,学名叫刀鲚,被誉为“长江三鲜”之一。长江三鲜有河豚、刀鲚、鲥鱼,鲥鱼已经灭绝了,刀鱼由于过度捕捞,近年来资源严重衰退,曾经卖到每千克16000~20000元,说明数量已经十分稀少。从2020年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实行了十年禁捕,为长江刀鱼种群的保护和恢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目前,已经实现了刀鲚的人工繁殖和成鱼的养殖,当然数量还比较少。另一种有特色的鱼类,是在青藏高原发现的黑斑原鮡。黑斑原鮡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一种特有的冷水性鱼类,分布在海拔2800~4200米,在这样的海拔位置上,现在发现主要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区域。黑斑原鮡肉质鲜美,刺少,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藏医药里面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所以大家喜欢吃这个鱼。黑斑原鮡在西藏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鱼类,尤其是将来的价值很高,但生长缓慢,数量少,市场价格曾经一度高达每千克上千元,这么高的价格说明它的数量已经非常少了。近年来,野生黑斑原鮡的种群持续下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斑原鮡人工繁殖十分困难,过去研究了很多年,有的专家研究了一生都没有突破它的人工繁殖,近年来通过集中进行攻关,黑斑原鮡的人工繁殖基本上成功了。但是大规模的苗种繁育还正在研究当中。人工繁殖成功将为下一步养殖和增殖创造非常好的条件,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种质资源。

再举一种比较大型的石首科鱼类,叫黄唇鱼,在我国南方,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一带,是特有的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它和大黄鱼是一类的,体长能长到一米多,体重最高可以达到100千克。黄唇鱼的贵重,主要是体现它的鱼鳔。它的鱼鳔晒干以后叫金钱鳘,也叫鱼胶,价格比黄金还贵,所以具有非常独特的利用价值,自古以来被当作上等的补品。历史上黄唇鱼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近年来资源严重衰退,濒临灭绝,2021年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通过本次普查,为今后相关人工驯养繁殖提供条件。这种鱼已经保存下来,人工繁殖已经成功,为下一步的增殖放流和养殖创造了条件。

二是其他的稀有水生生物资源,这方面也很多。比如虾蟹类,有一种叫锦绣龙虾,是在普查当中发现的极具养殖开发潜力的优质种质资源。锦绣龙虾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和南海区域,锦绣龙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速度快,个头和澳洲龙虾差不多,1.5~2千克一个,最大的有60多厘米,被誉为“虾中之王”。这个虾因为外表非常艳丽漂亮所以叫锦绣龙虾。由于过度捕捞,锦绣龙虾的资源日渐枯竭,已经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开展锦绣龙虾的人工繁育和养殖研究,对于促进野生资源的保护,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海产品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再列举一个特殊的动物,叫中华鲎,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有2亿多年历史,被称为海洋的活化石,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东南沿海区域。鲎生长当中多次蜕皮,性成熟需要十几年,成体可以达到60厘米。它的血液是蓝色的,其中已发现它的血液当中有5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有一种叫变形细胞,能与极微量的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被广泛用于医药、食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细菌快速检测,需求量很大。此外,鲎特有的神经系统构造是仿生学研究的宝贵模型。近年来鲎的野生资源,因为过度捕捞,不合理使用,衰退比较严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广西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已经开展了鲎人工繁殖方面的研究,已经成功,为下一步人工增殖放流、恢复种群和全人工养殖奠定了基础。

问:种质资源普查过程中收集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请问种质资源怎样转化为好品种?

答: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基础,有了好的资源才会有好的品种。从农作物种质资源看,好资源到好品种,有几个步骤。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岛野生稻里发现的一株不育株,经过持续的共同攻关努力,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从种质资源到品种,目前主要有以下步骤。首先是对种质资源进行精准鉴定,明确它的高产优质、抗病性强、抗旱、耐盐碱性好、营养高效、株型优良便于机械化作业等优良特性。根据这些特性,找到这些特性对应的基因,为新品种培育打好基础。其次是基因杂交,发现了优良基因后,通过杂交组配、辅助选择等手段,将优异的性状结合在一起。对于玉米、水稻等作物,可以通过培育优良的父母本,利用杂种优势,形成杂交玉米、杂交稻这样更优良的种子。对于小麦这样的多倍体作物,还可找到它的具有抗病、多花的偃麦草、冰草等野生亲戚,通过远缘杂交的方式,将优良基因导入其中,形成突破性新品种。从优异的性状到优异的品种,这个过程非常艰辛,驯化过程、人工辅助育种过程时间非常长。此外,目前还可利用最新的生物育种技术,利用种质资源所蕴藏的优异基因,开展分子设计育种,快速定向进行种质改良和品种创新,实现新品种培育的目标。通俗地说,就是需要什么样的优异性状,就用什么样的基因来组合。

种质资源的魅力就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展现不同的长处。“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力度,高效发掘优异基因资源,开展新品种培育,为实现种业振兴提供支撑保障。所有的种质资源工作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问:这次发现的优异种质资源下一步如何推广利用?我国其实并不缺乏优异种质资源,但在市场化、产业化上还存在一定不足,下一步如何推进这项工作?

答:目前的普查进展也只是面上的,是打基础的,后面的任务更艰巨,技术要求更高。当前,正在加快开展普查数据的汇总整理分析,接下来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深入推进新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加快开展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的生产性能测定。不同作物、不同物种后续的工作要求不一样,也就是要把资源的特色优异性状摸清楚。二是完成新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编目入库工作,对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实施一品一策的保护策略,要把每份种质资源保护好。三是普查结束后,还将向全社会发布农业种质资源状况报告。

普查收集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第一步,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再利用,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种业振兴行动的有关部署,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要把优异种质资源性状挖掘出来。这次普查对新收集的种质资源,从高产优质、抗虫抗病等特征特性进行了基本农艺性状鉴定,后期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鉴定,把全生长周期的表型性状搞清楚,明确育种可利用的优异基因,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素材。二是要把优异种质资源共享起来。优异的种质资源只有流动起来、共享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正在推进资源登记工作,推动发布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目录,通过构建资源信息系统,实现种质资源共享的数字化、信息化,让科研单位、企业和育种家知道种质资源有哪些、在哪里、怎么用。三是要把优异的种质资源开发出来。组织开展优异资源的展示推介,讲好种质资源故事,鼓励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企业,特别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粮、宜机宜饲、专用特用突破性新品种,为筑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种质根基提供有力的支撑。

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发现了一批新资源,能否讲讲发现新资源的故事?

答: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启动以来,在全国各地新发现收集了一大批资源,这些资源有的具有重大产业发展前景,有的蕴藏优异基因并具有潜在育种价值,有的地域特色明显,而且蕴含传统民族文化。

最近组织专家在普查获得的众多优异种质资源中,遴选出来10大优异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这次主要涉及粮、棉、果、菜等作物类型,对于促进种业创新、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类是丰富米袋子的主粮作物种质资源,有3个。第一个是安徽省颍上县发现的庄红贡米。庄红贡米是在颍上县发现的一个水稻品种,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它颜色非常红润、风味独特、品质上乘,明朝时就作为贡品,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庄红贡米。经检测发现,其营养价值非常高,铁和锌的微量元素含量是普通大米的8~15倍。庄红贡米可用于选育功能性大米新品种,产业化开发前景广阔。第二个是珍珠玉米,在山西省翼城县一个偏远的山村,能够保留下来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据农户讲,这个品种是祖传的,他们知道至少有100年历史,只有1户人家种植,这是一个珍贵的地方品种。它专门用作做爆米花,经过现场鉴定,爆米花率达到99%以上,粒粒都能爆开,爆粒体积大,花瓣洁白,颜色大小一致,品相优于当前主流品种,极具开发价值。

第二类是充实菜篮子、果盘子的经济作物,有6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维西糯山药。这是在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发现的地方品种,种植历史悠久,软糯细腻,香甜可口,具有健脾养胃、补肾益肺等功效。当地傈僳族群众用其制作了多样化的美食产品,与此同时它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再就是大果型的野生猕猴桃,大果型野生猕猴桃发现于陕西秦巴山区,果肉呈绿色,味道酸甜适中,酸中有甜,甜中有酸。自然野生条件下的野生猕猴桃平均单果重150克左右,远远优于市面上的大多数栽培品种,是培育超大个猕猴桃的优异资源,现在许多做猕猴桃的专家都在集中进行性状鉴定。

第三类是对研究作物驯化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的棉花资源。在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省,美丽的西沙群岛三沙市永兴岛发现了一种棉花,多年生,半野生种,是陆地棉,专家暂命名为“永兴168964棉花”。初步研究判定,可追溯到数百年前地理大发现时代,它的基因组、染色体构成与美洲地方种、现代栽培种均有较大的遗传分化,是不相同的,对深入了解陆地棉的驯化历史和拓展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棉花有海岛棉,有陆地棉,在我们国家发现了多年生半野生种,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

这10大资源只是众多新发现优异资源中的极少一部分,只要持续不断努力,一定会发现更多优异种质资源,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更优良的种子。

问:前段时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请介绍一下目前这些资源保护情况如何?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规定,国务院农业农村部门制定并公布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对原产我国的珍贵、稀有、濒危的畜禽遗传资源实行重点保护。农业农村部公布了159个国家级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这些品种个个都是“国宝”,为保护好它们,农业农村部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建设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强化保护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第453号公告,共确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区库205个,其中保种场173个,保护区24个,基因库8个,涵盖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147个,保护率达到了92.4%,剩余12个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也将在三年内完成保种单位的确定工作。

二是积极争取财政经费,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过去主要是通过农业农村部的部门预算资金予以支持,但总量远远不够。从2021年开始,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加大支持,资金总量是原来的7倍,并且按畜种实行最低定额的补助,用于必要的饲草料和生物安全防护支出。

三是签订保种协议书,落实保护责任。农业农村部推动签订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三方协议书”,明确了甲方,也就是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的管理责任,乙方市县政府的属地责任和丙方保护场区库的主体责任。

问: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是首次开展,因为这个资源都在水下,看不见摸不着,如何保障普查的顺利开展?

答: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是第一次普查,并且在水里,看不见摸不着。我国淡水鱼类就有800多种,海洋鱼类有2000多种,还有虾蟹类、藻类,以及鱼虾贝藻以外的其他部分,像海参、海肠等,种类很多。要完成资源普查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为了完成好这项工作,主要有三方面措施。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设立了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成立了技术专家组,办公室由渔业渔政局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还有中国水产科学院三家共同组成,有20人的专家组,还有19个分组,每个组大概10个人,这样组成了200多人的专家队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有明确的分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负责基本情况的普查和调查工作,中国水产科学院重点负责系统调查,包括种质资源的鉴定。另外,各省农业农村部门也都成立了省级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办公室和技术专家组,主要是在各省的推广站,由他们为主组成。定期调度各地普查进度,加强督导,推动普查顺利进行,并已经举行了好几次培训班,编制了线上申报的APP,指导他们开展种质资源普查登记的工作。

第二,加强协调配合。各地在省级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指定相应的技术支撑单位负责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成立了专业的普查队伍,充分发挥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村级防疫员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完成普查工作,按时上报相关数据,配合做好普查相关工作。在县技术推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各个养殖主体,包括养殖场、养殖企业、原良种站、保种场等共同参与,提供相关的数据情况,自下而上,由县级汇总,形成逐级上报的工作体系。

第三,强化专业支撑。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组的作用,根据工作需要,国家和省级技术专家组设立了鱼、虾、贝、藻等专业组,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开展国家技术专家组的普查培训,解读实施方案及普查提纲。各省选派专家,对普查队开展培训、现场指导和咨询工作,确保普查方法统一规范,调查数据全面真实可靠。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加大对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支持力度。水产有六大产业技术体系,包括海水鱼类、海水贝类、海水虾蟹类、大宗淡水鱼类、特色淡水鱼类和藻类。这6大产业技术体系,都有育种方面的岗位专家,由这些专家来共同参与普查和下一步的鉴定等研究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普查种质水产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加油!水产人!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