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群众体育中“另类”健身的成因、消极影响与治理路径

2022-01-15 07:07李绍凯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另类民众科学

李绍凯

引言

群众体育的健康良好发展与全民健身事业繁荣和创建体育强国目标息息相关,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相吻合。群众体育中涌现出众多的健身方式,这些健身方式在吸引人们的眼球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值得商榷。2019年2月,北京地坛公园中发生的老人单杠“大回环”撞伤女童事件,老人将脚绑在单杠上绕单杠“大回环”,一名10来岁的女童经过,正好撞到一起,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另外,根据青岛新闻网报道,青岛即墨一位常年坚持“悬吊”健身的大妈成为网红,对此围观群众纷纷表示有很大风险,不敢轻易尝试。在几年前,“爬行”“倒走”“撞树”“吼叫”“甩鞭”等活动也见诸报端,这类健身方式都曾经风靡一时。除此之外,健身房从一线城市逐渐发展到三四线城市,在县级城市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减肥保健机构,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大众对身体保健的意识趋于增强,这些不同类型的健身方式在短期内对健康促进有部分效果,不过从长期看,并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一旦不合理更容易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我国民众长期体育意识薄弱,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匮乏,很难辨明什么是科学的健身方式,“花样减肥”“花样养生”等畸形发展也突显了体育在群众体育健身方式中的缺失。

1 “另类”健身的释义

辞海中对“另类”的解释为“主流、传统之外的类别”,传统的健身运动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组成部分,如太极拳、五禽戏、传统导引术、健身气功、易筋经等。“另类”健身活动为“非主流”“非传统”的健身活动,如“倒走”“撞树”“吼叫”“甩鞭”等活动,这类健身活动多为民间的“健身达人”所创,或在某一时间段突发兴起出现,其外在表现形式与传统的健身活动有明显区别,显得“格格不入”,非社会大众所能接受。除此之外,此类健身活动其科学性、合理性也难以明确界定。

2 群众体育中另类健身方式的成因

2.1 身体健康需求与体育健身知识匮乏的矛盾

身体的健康是生活幸福的基础,进而成为人类永恒的重要追求,在当前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态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对身体健康的追求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社会大众所具有基本健康素养和公共健康知识却不容乐观。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意识、健康能力和健康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2016年,“居民健康素养”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13个重要指标之一。同时提出,到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达到20%,到2030年达到30%的目标。根据原卫生部2017年对15到69周岁常住人口的监测调查(如图1),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4.18%,城市高于农村,从年龄分布情况来看,25到34岁的人健康素养水平最高为19.5%,随之伴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素养水平逐步降低,55岁到64岁年龄段的人健康素养水平为7.80%;65岁到69岁的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最低,为6.30%。老年人身体机能水平逐渐下降,必然想延缓衰老,成为当前体育公园中健身的主要人群,然而这些人确实基本的健康素养,对健康的需求以及体育健身知识的匮乏,成为“另类”健身出现、发展、蹿红的重要原因。

图1 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5-69周岁)[3]

2.2 现代体育在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中指导不足

长期以“夺金”为目的的“奥运争光”战略,现代体育在“强国保种”“振奋民族精神”的政治功能之下,在民众的日常活动中缺少必要的指导。政府部门对竞技体育投资比重较大,运动员选材、培养在举国体制之下,夺金之后获得巨大的国家荣誉,奖金动辄以数百万之巨,政府的相关政策、财力、物力对竞技体育具有明显的偏向。群众体育工作也归属于体育部门领导,在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号召“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相关活动,但是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显得远远不够,也忽视对基层民众体育科学文化和基本建设知识的宣传。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和政府角度对体育事业发展中全民健身进行历史定位。在此过程中,竞技体育必将发生战略转型,将充分发挥指导全民健身运动的作用,然而目前人民参与健身运动中的项目多是从竞技体育中直接选择,这种选择的错误往往使得民众在参与体育活动追求健康的时候陷入尴尬的处境,不恰当的体育锻炼非但没有增进健康,反而增加了运动损伤的风险,在当前马拉松运动中经常出现的猝死事件便是如此。现代体育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指导不足,随之出现了民众自发性的“另类”体育锻炼活动。

2.3 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以养生、娱乐为主要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正如颜绍沪所说:“在东方大多数民族的体育中,卫生保健术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大河流域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息在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已习惯了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因此,素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文化中有太极拳、五禽戏等具有健身性的活动,然而受限于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传统的体育养生中也有诸多糟粕,古代医术中虽然有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此类良方,但是古代医术文献浩如烟海,各种药方的科学性也有待于考证,普通民众更是难以分清真假。传统文化中注重对“内在”的修养,竞技体育中体操、跳水等难美类项群的优势恰恰是注重内在修养传统文化的体现,群众性健身方式中出现体操中的动作,直接“嫁接”竞技体育中的运动项目,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群众体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类似于“杂技”的健身动作,相比于竞技体育,其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单杠“脚回环”此类动作是用弹力带将脚固定在单杠上,一旦弹力带发生断裂,运动者将很难自救,群众体育中的“另类”健身也是传统文化影响的体现。

2.4 学校体育发展不力造成的弊端

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为国家社会发展服务,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过受限于长期的历史因素,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仍旧存在很大不足。从目前体育学类八个主要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情况来看,仍旧是以技术学科为主要导向,只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及“具备健身运动指导”的能力;现实情况来看,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技术的传授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健康的关注;从理论角度来看,也缺少相应的健身活动指导的教材和课程,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也难以开展。从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开设情况来看,虽然“体育课”早已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不过当前仍旧以技术为主要课程内容,对于“健康”的相关教学工作所占比重太少,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脱节,体育与健康教育质量不理想。学校体育工作的不力,导致相关体育人才出现缺口,在指导基层民众体育活动方面显得力量薄弱,这与群众体育中出现的“另类”健身有重要关系。

表1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3 群众体育中另类健身的影响

3.1 对身体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群众体育活动中的各种“另类”健身未必对身体健康有利,这些健身方式的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的商榷,不得不承认的是,某些“另类”健身方式反而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消极影响,如果行为不当容易造成身体受伤,青岛大妈“悬吊”健身方式可能会导致相关关节的过度牵拉,而据相关媒体报道,在世界各地采取“悬吊”健身的人不在少数。公园中“甩鞭”的流行可能与中国民间武术的影响有关,“鞭”是中国武术系统中的重要武器,在体育公园中的“鞭”其分量不轻,如果活动不当容易造成关节脱臼,而活动范围达四五米的“甩鞭”活动,一旦抽击到其他体育锻炼者,后果难以设想。在前几年风靡一时的体育运动中,倒走活动据说可以更大程度地锻炼人体后背肌肉,在倒走练习时场地应该选择平坦空旷之地,否则反而增加运动跌倒的风险;而如“拍打”“撞树”等行为,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据锻炼者自己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反而容易造成皮肤受损;单杠“大回环”危险性较高,在“暴走”活动中导致膝关节受伤的人不在少数,长此以往,借助体育增进健康的目的未曾达到,反而对身体健康造成消极影响,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3.2 异化体育的核心价值功能

群众健身活动中Sport更多程度上是具有“休闲”“娱乐”的色彩,然而“另类”健身方式却有不同,以单杠“脚回环”为例,在网络上爆红的视频中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动作的“难度”,惊讶于此类动作的“技术”,对这些另类健身是“好奇”的态度;从健身效果来看,另类健身的动作风险度较高,民众参与程度较低,并不是适合大众的体育运动项目;从动作而言,很难有符合身体规律的动作出现,“爬行”等活动很难说具有美感,这对于增加体育人口,提升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方面影响偏小。各类花样减肥保健机构加之以“按摩”“中医”“针灸”名称,不控制饮食,也没有基本的身体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流汗、无体力活动,不禁试问此类减肥效果从何而来,成为彻底的“伪养生”“伪减肥”机构,这类机构很难有健康促进、增强体质的积极作用。体育不仅塑造人健康的体魄,而且更培养人健全的精神,并通过对人的全面塑造,对社会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这些另类健身的行为其中有很大部分与体育精神相左,异化了体育的核心价值功能。

4 健康中国背景下群众体育活动中另类健身的治理路径

2016年10月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从“大健康”的视角对体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文件中提及“广泛的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对群众体育活动做出了相关部署,《“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群众体育中“另类”健身的治理提供了路径。

4.1 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增加民众体育素养

公民体育科学素养的提升是科学健身内在根本,需要在基层群众中继续做好普及体育科学工作,提升民众的体育科学文化水准,认识到不同健身方式对身体的健身效果,提高基层民众的体育素养。群众体育活动中参与的主体是基层的民众,这需要让体育知识进基层、进社区、进农村,重点关注老、少、边、穷地区民众的体育、卫生和健康素养情况,推动体育科学深入人心,积极推动整个社会力量参与到普及体育科学知识中来,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社区、每一户家庭都能认识到体育科学的必要性和学习体育科学带来的益处,形成认识体育科学、相信体育科学、宣传体育科学、追求体育科学和实践体育科学的社会氛围。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将提升民众体育科学素养定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在相关的绩效考核中,继续完善群众体育工作的考核办法,形成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制度,对提升民众体育素养的工作进行计划、监督和评估,采取不同手段对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工作进行检查,以提高群众体育制度的实施效果。

4.2 加强社会风气引导,培育健康生活方式

群众体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社会风气的引导,增加宣传,通过体育公园锻炼手册,编制简单易行的科学健身操并及时加以推广,如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共同发布的“科学健身18法”,这套方法通俗易懂、简单易学、功效明显,不会受到场地条件和环境的限制,覆盖全人群,适合全体国民参与,无论是专业体育队伍的运动员,还是早九晚五的上班族,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进而达到科学健身、活动身体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效果。此外,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发挥体育智库的作用,着力研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地域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让体育运动惠及全领域、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在“治未病”过程中的“非医疗干预”功能;通过印发宣传手册、标语,通过当前新媒体途径,倡导科学健身,让基层民众切实认识到不当健身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身心损伤,摒弃不当的健身方法;倡导居民形成良好的运动健康行为习惯,戒烟戒酒,减少熬夜,适量运动,继续实行在公共场合戒烟的制度规定,促进国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4.3 挖掘传统中医中药文化,充实学校体育课程

中华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瑰宝,在长期发展中具有众多体育养生方式,创造了绿色、健康、安全、有效的保健手段,目前需要对这些传统养生文化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科学的现代健身文化。马王堆汉墓中出图的“导引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通过身体活动来治疗或者预防疾病,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在经历千年历史的演变仍旧能发挥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这些中医养生导引术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主流,通过积极的身体锻炼和调节心态,是健康促进和治未病的良好途径。通过设立国家课题资助,在政策及资金方面进行支持,建立中医、体育、文化、教育、史学等不同专业学术共同体,发掘中华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遗产,形成科学、健康、易行、显著的体育健身手段。在学校体育中及时补充此类内容,发挥学校体育引导群众健身的基础性作用,教育部门要及时调整体育类相关专业,让体育学专业学生增加必要知识与技能。除此之外,传统中医学也形成了众多“良方”,当前“炼丹”具有迷信色彩的行为已经不为所信,需要对中华传统医学中药方进行甄辨检验,克服传统医学中的弊端,利用我国优秀传统体育中的精髓,提高传统体育在养生中的地位,发挥中医中药在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4.4 定期检查体育设施,保障体育活动安全

第六次场地普查工作的现实情况表明,当前有大量体育场地设备老旧、跑道坑洼不平、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场地面层老化或起砂等问题,容易引发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群众性体育活动仍需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没有安全的体育场地设施,居民体育锻炼的安全性便无从谈起。因此,需要对体育公园中的健身器械,居民健身广场中的体育设施进行检查,及时维修或者更新体育设备,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检查维修的机制,保证体育运动场地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要求,改善群众体育运动的环境,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体育活动安全。同时,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与群众体育活动中的体育组织相互契合,利用当前“互联网+”手段,及时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场地设施,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切实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完善体育场地和设施物质文明建设,突显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4.5 实施体育攻坚扶贫计划,发挥体育指导员的积极作用

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体育普及、参与体育、科学健身、志愿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群众体育中出现“另类”健身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缺乏科学的体育常识,没有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手段。因此,需要对广大的居民社区和乡村开展“体育文化下乡”和“体育帮扶”活动,对群众体育活动做到精准识别、精细管理、精确定位、增强帮扶的针对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对基层体育活动开展更为广泛的调研,开设体育活动的专题讲座报告,在社区和乡村建设“体育书屋”,提高民众的体育文化修养和体育科学素养。利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务能力,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鼓励高等学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到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中,在实习、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注重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宣传,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结构,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推动居民科学健身的作用,促进群众体育事业的科学、健康、有序、均衡发展。

5 结语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群众体育中“另类”健身是全民健身运动中“非科学”健身行为,可能会对民众体质、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育核心价值等方面造成消极影响。我国群众体育活动中存在“另类”健身的原因是多元化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困境,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提出群众体育中“另类”健身治理策略,通过提升民众体育科学素养,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体育扶贫计划等举措,对群众体育活动中的“另类”健身进行有效的引导,也对当前管理部门制定相关体育政策和社会体育工作者的普及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另类民众科学
韩美联合军演遭民众抗议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另类四不像”登场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圣诞礼物
另类演奏家
另类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