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材对峙”谈日本公共艺术的创新表现

2022-01-15 11:58赵昆伦
艺术设计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美术馆雕塑思想

赵昆伦

据统计分析,国内有关日本公共艺术的文献数量自2009年起逐年增多,内容大多涉及日本公共艺术的创新理念和社会作用,主要可归纳为五类问题的观察与思考:艺术振兴乡村空间的途径、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方法、社区再造中的艺术介入、日本公共艺术的制度保障和理念输出①。从对立传统中获得创新的日本公共艺术现象成为高度关注的学术话题,在《矛盾与共生——安藤忠雄作品中折射出的日本文化》的文章中②,作者就民族文化性格对“矛盾共生”设计思想的形成背景进行了分析,诸如此类具有民族文化视域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去探索和发现国外公共艺术的独特经验。本文以文化认知为基础,结合对“素材对峙”的理解和众多有影响力的案例研究,用对峙思想梳理日本公共艺术的表现特征、社会作用和发展趋势,以实践为导向探讨可供借鉴的公共艺术设计管理思想。

在汉语词典中,“素材”指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始材料,是未曾提炼加工的实际生活现象,经选择与改造后素材即成为作品的“题材”;公共艺术的素材既指实体材料,也指主题思想、意向、氛围等设计要求。“对峙”是顺从、妥协、合作的反义词,有在僵持中坚持对抗的含义。在本文的语境中,对峙并非单指对立,它是从对抗中获得突破并进行创造的整体过程,是艺术创新的精神、手段和方法。对峙是突破惯性思维去探索创新价值的过程,而创造力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驱动因素。“创造力”指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探索、实践并获得价值的能力;在艺术领域,创造力的指标主要体现在观念、形式和价值创造三个方面,它是驱使艺术变革的主要条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在二战后的日本长驱直入,艺术的社会能量获得释放,公共艺术在对峙、困惑与合作的矛盾状态中不断实践和发展,通过教育、商业、城市等渠道发挥出巨大的艺术创造力。而“素材对峙”则是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推崇的雕塑教学理念,原意为“在与素材搏斗、较量和失败性实验中了解材料特性”③,指用对立思想对传统材料进行破坏性实验,以发现和挖掘未知的素材价值;“素材对峙”是艺术求知创新的精神与方法,也是艺术驱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对峙”的文化基因

自民治维新后,最具社会性的书法艺术首先摒弃了传统的教条思想,转为膜拜西方自由创造的精神,从单一模仿过渡至“品高学富”的艺术追求;品高即不落尘俗,学富则“包罗万象”,日本社会开始反思传统艺术的局限性问题,开始从刻板慕古递进至自由创造的艺术时期(图1)。日本政府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在战后仅一个月的1945年9月,文部省就提出了“建设日本首先从振兴文化艺术开始”的设想。在渴望和平生活的氛围中,公共艺术主动承担起重建社会的历史责任,以“对峙”精神不断探索事物的未知领域和公共价值,日本社会因此逐渐形成了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氛围。

图1:日本现代书法,摄影:赵昆伦,2019年

公共艺术的理论源自西方社会,它以社会学为基础,以雕塑、壁画、设施艺术和文化衍生品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具有社会属性和公共价值的艺术类型。自后现代思潮起,反思传统、创新样式和分享价值,公共艺术利用多元化的手段践行着艺术的社会思想,在没有传统禁锢的实践中,它的行为表现具有“素材对峙”的典型特征。在20世纪中叶,战后的日本处于对西方向往、困惑和对立的矛盾状态中,急需寻找重塑自信的力量和方式;在动荡不安的氛围中,艺术家敏锐捕捉到了艺术介入社会的机遇,开始以高度的实验意识探索艺术与日本社会的关联方式,连带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公共艺术成为对峙精神的社会实践渠道,在振兴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强社会凝聚力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素材对峙”思想并非公共艺术独有,它与民族文化的基因有关。礼和武是大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既有严谨含蓄的礼仪姿态,也有崇尚好勇擅斗的精神。“花数樱花,人数武士”④,在樱花盛开之际,微风拂过,花朵漫天飘下既是最浪漫的画卷,也是武士决然赴死的情境,这是矛盾对立性格的真实写照。《菊与刀》是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民族性格的名著,作者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日本文化的本质特征。“菊”是日本的皇室家纹,有福寿、纯洁、吉祥、不屈之意;“刀”则象征武士道精神,包含了忠诚、勇敢、献身的思想。好斗而儒雅谦让,尚武而不失对美的追求,既墨守陈规又向往新的事物和生活方式,菊与刀是日本民族性格中对比强烈的矛盾性符号。在本尼迪克特的观念中,矛盾对峙即大和民族的性格,它依附于等级观念与负恩思想。二战后的日本显露出两种对立的性格倾向,即对天皇的绝对服从和对美国的彻底顺从。在矛盾性格中,以律己克制为行为准则,也以放纵宽容为补偿方式,日本民族在对峙精神下绝地反击,不断挖掘基于发展的各种社会能量。“素材对峙”是民族性格影响下的艺术精神和文化态度,它以不破不立的思想激发出无穷的艺术创造力。

二、武藏野美术大学的“素材对峙”思想

武藏野美术大学创建于1929年,是全日本学科门类最多、办学规模最大、专业影响最强的艺术学府,该校拥有黑川弘毅、伊藤诚、三泽厚彦、富井大裕等一批极具有当代性的雕塑名师。为启发创新和探索未知,雕塑教学摒弃了固化的教条思想,以“素材对峙”探索专业的创造力,在艺术实践和人才培养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素材对峙”思想的影响下,武藏野美术大学在雕塑教学中不断追问当代艺术应该是什么?在与传统对峙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的途径、方法与价值。与其它艺术相比,雕塑应是让未知展现在现实世界的艺术活动,这是笔者在武藏野美术大学访问期间了解到的专业思想。在教学实践中,雕塑创作以“素材对峙”为主旨思想,通过“失败性”思想对原始素材进行“对抗式”训练,从而“发现”素材的未知特性,使学生在超越现有的本能意识下获得艺术创造力。此处“失败性”指探索未知事物的失败过程,是用非常规手段挖掘价值的实验性思想,也是艺术创新的探索性方法。

在“素材对峙”的实践层面,武藏野美术大学雕塑教学与传统造型观念形成了对峙格局,他们的雕塑教学在媒介技术和价值探索中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木雕《离》(图2)是该校中国留学生生威,根据旅行感受创作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木雕通常借助天然的纹理质感表现自然平顺的形态,但《离》是用对峙思想和失败性过程所形成的作品,创作者用燃烧过的纹理刻画出矛盾且惊奇的视觉效果。整体的锥形具有稳定的状态,但中空与“缝合线”给人以难以维系和正在分离之感,作品的创意建立在对峙素材的理念中,形成了分与合的对峙语境。在主题思想上,作品表达了无论怎样努力,留下的伤痕也是无法修复的思想,是现在与回不到的过去的对峙。作品从材料选择到主题凝练,皆运用了“素材对峙”的艺术表达方式,是经历木与火、静与动、破与合失败性实验过程所形成的艺术形态。前田春日美的《遥远的身体》装置艺术(图3)同样以对峙思想表达她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该作品由映像和体验空间组成,可以触及和拥有自己的身体是常识,但在充满隐喻氛围的场景中,我们感受到了极其有限的拥有,不仅无法抚摸自己的全身,更无法触碰到自己的内心。作者用对立思想进行创作,表达想象与现实的差异和距离,作者通过对峙思想获得了感人肺腑的创作主题和演绎形式。

图2:雕塑《离》,作者:生威,摄影:赵昆伦,2019年

图3:装置《遥远的身体》,作者:前田春日美,摄影:赵昆伦,2019年

在拥有创新的环境氛围中,对峙思想可以延展至所有专业领域,这是武藏野美术大学专业教学的基本立场。雕塑与景观、建筑、造型类学科皆有密切而有趣的对峙关系,以探索专业在不同领域的创造途径,教学实践呈现出实验性、交叉性、跨学科的表现特征。在不脱离造型的基础上,以“素材对峙”为链接方式,雕塑通过学科对峙的方式融入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逐渐达到艺术公共的社会目的。

对峙创新思想以实践为目标,注重思维形成的合理性与独立性问题。通过理念灌输和方法引导,在激发求知欲的同时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雕塑教学原本以造型为根本,但武藏野美术大学更注重启发、思考、推导和介入能力的整体塑造。在艺术社会化的趋势中,素材对峙思想对于创造艺术价值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

三、以美术馆为载体的创造力

随着战后的大规模重建,艺术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它们不再强调单一的本体意识,而是更多地将艺术与生活品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问题联系在一起,以极富创造力的方式介入至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艺术传播需要载体,美术馆是艺术的孵化平台,通过社会协作可以成为创造力的输送渠道。以大英博物馆为蓝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为起点,发展至今,日本全境已有六千余座不同类型的美术展馆,密度之大傲立于世;上世纪50年代初期,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掀起了背书“现代”概念的美术馆建设热潮,以神奈川县立近代美术馆为标志。发展至80年代,日本甚至已经不存在没有公共性美术馆的地方自治体了。

注重形象塑造、空间融合与社会贡献,美术馆成为现代城市的灵魂因素,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艺术创造力的集结地。十和田现代美术馆建于2008年,是青森县十和田市为推行“艺术之城,创造感动都市”而设定的城市发展策略。通过公共思维的介入和实施,该馆已成为实现城市创新的核心要素和地标性的景观空间,在场所再造与价值创造中表现出极强的创造力。1、突破空间的界限:十和田现代美术馆建于二战前的军管区“驹街道”,原址是封闭的荒芜冷落之地,急需通过空间改造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和生活乐趣。为实现艺术作用社会的美好愿望,美术馆采用了开放的思想和布局方案。除室内场馆建设外,长达十余公里的临近街区被统一规划为美术馆的展示空间,结合互动性的艺术作品,实现了艺术对人群、环境和生活的整体影响,达到了提升活力促进发展的社会目的。与传统围合观念相比,现代美术馆突破了思想的维度和空间的界限,展馆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毫无障碍的场所氛围与艺术能量。开放边界使艺术变为社会福利,现代美术馆成为市民聚集的城市客厅和生活空间。2、创新艺术的姿态: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公共艺术与美术馆是互为作用且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从空间形态着手,十和田现代美术馆在对峙传统样式的思考中构建了开放与平等的社会姿态,结合互动性的展陈作品获得了创新社会价值的途径和方法;美术馆不仅在室内固定陈列来自12个国家的22件装置艺术,还在室外区域放置了韩国雕塑家崔正化,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奈良美智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美术馆随处可见公共思想的创造力,展厅入口没有传统意义的奢华空间,门户设计尽显朴素之美和平等姿态。英国艺术家吉姆·兰比(Jim Lambie)的作品被镶入地面,刻意形成了地铺的视觉效果,观众往往在毫无察觉的状态下以踩踏方式开始与作品的公共形式进行对话。草间弥生的作品因色彩斑斓、妙趣横生而惹人喜爱,她的南瓜、动物、蘑菇和人物雕塑(图4)被置于美术馆旁的街道,同现场毫无围合,形成了与生活对等的艺术姿态;在对峙思想的指导下,艺术成为创意十足的城市家具,原本不易接近的大师作品变成了可随意攀爬的游乐设施。为实现艺术融入社会,十和田现代美术馆突破了传统的殿堂思想,以谦让开放的姿态展现了艺术的公共价值。

图4:十和田的公共雕塑,作者:草间弥生,摄影:赵昆伦,2019年

受后现代思想和公共艺术的影响,现代美术馆的建设得到了艺术家的重视和参与,成为释放情怀和创意的艺术圣地。形态各异的美术馆已是日本现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材料、功能和意境等设计尽显公共艺术的创造力。十和田现代美术馆由著名建筑师西泽立卫设计,他的场馆创意具有对峙思想,十六个大小不一的体块散落于地面,组成一个整体的建筑形态,通过透明的通道和墙面实现了“随处可见”的空间理念;建筑外墙统一为白色,造型简洁而没有冗余的装饰,以含蓄的姿态表达对社会的尊重。置身美术馆,会有穿行于集装箱群(图5)的感觉且毫无刻意加工的痕迹,此外通过素材拼凑的方式还形成了轻松的装置氛围。建筑与艺术合为一体,十和田现代美术馆成为艺术介入空间的经典案例。

图5:十和田美术馆外观,摄影:熊妍,2019年

具有“日本窗口性建筑”美誉的“21/21”美术馆也运用了对峙思想设计展示空间。它位于东京国立新美术馆旁的城市花园内,是建筑师安藤忠雄、服装大师三宅一生、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共同企划的艺术空间。美术馆的名称源自英美国家对视力的俗称,“20/20Vison”代表100%正常的视力,“21/21”则象征更为敏锐的眼光和前瞻性的思想。展馆创意与对峙思想保持一致,安藤忠雄根据三宅一生“一块布”的理念设计美术馆,建筑顶部由巨型钢板折叠而成,远观似两只捕捉微风的纸飞机,建筑形态犹如隐藏在喧哗都市中的公共雕塑。美术馆注重生态与场所精神的问题,姿态同样低调平和,除入口玄关外,80%的建筑空间被置于地面以下。以造型为基础,媒材为手段是公共艺术的基本手段,“21/21”美术馆遵循了这样的原则。除拥有雕塑似的外观形态、大尺度的玻璃、折叠的钢板和素色的水泥饰面,美术馆也将建筑媒材运用到了极致,结合沉浸式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极富艺术表现力的场所语境;在艺术的作用下,原本仅注重空间功能的美术馆建筑变成了巨大的公共雕塑,它们因极富感染力的形象而成为社会的关注对象。混凝土是冷漠静谧的材料,强烈的光线透过大面积的玻璃,不同材质间形成了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巨型钢板与外界决然隔离,自然与建筑形成对峙,无论质感、氛围与空间形态,“21/21”美术馆的设计都蕴含着矛盾对立的融合思想。

公共艺术在美术馆不仅以作品为介入形式,还以塑造公共精神为诉求目标。国立新美术馆(图6)是日本建筑三杰之一黑川纪章的封笔之作,是完全用公共思想构建的艺术场所,它以共享、现代和公益思想表达开放平等的社会立场。新美术馆被强调为全日本地板面积最大的美术馆,以不收藏作品和向公众募集资源的方式开展艺术活动,“地板”和“募集”是美术馆公共精神的标签形式,也是公共思维下的运行理念。为表达开放思想,新美术馆还采用大面积的玻璃打造外墙立面,并把外观设计成灵动而富于想象力的曲面造型。通过公共思想的植入和塑造,新美术馆成为分享权利的开放性场所和体验艺术创造的精神空间。

图6:东京国立新美术馆,摄影:赵昆伦,2019年

在传统的等级观念中,美术馆是有禁忌的殿堂,无论形式与内容,只有符合相应标准才可与其并肩。在众多有影响力的当代美术馆案例中,可以发现对峙思想的具体表现大多突破了空间的固有界限,重构了开放的展示和文化输出方式;使艺术融入大众,并注重探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崇尚经典到服务大众,从聚焦艺术到关注社会,从封闭禁锢到跨越边界,现代美术馆的形式与内涵充满对峙传统的创新表现,这是对峙思想对展馆理念的变革要求。

四、“FARET立川”中的创新表现

自20世纪60年代起,以创造社会价值为核心诉求的公共艺术是西方当代艺术的主流派别,通过实践发展,现已成为创造城市文化福利及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追溯至美国的城市美化和费城百分比计划,公共艺术实为由对峙传统而引发的、具有法制特征的城市复兴运动,其创新精神深刻影响着日本城市艺术的发展状态。

对峙是从试验中探寻方向和价值的方法,公共艺术的创造性态度源自对峙精神的影响,它以不破不立的态度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价值。在对峙革新的氛围中,日本社会积极实践艺术的公共理想,不断定义着艺术与社会的融合方式,涌现出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实践理论和艺术标准。仙台市在1977年成立了公共艺术委员会,以专业化的评议方式和监督机制支持社区艺术的发展;1978年神奈川县拟定了“1%”的文化事业条例,明确了艺术在公共建筑中的占比要求;《日本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在2001年颁布,政府开始从立法层面支持公共艺术的发展。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出了“艺术街道”的观点,阐述了艺术对“城市再造”的重要意义;北川富朗呼吁在沟通出资方和艺术家的同时要坚持面对更广阔的公众群体,提出“融入公众”才是检验公共艺术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准,他的“FARET立川”、越后妻有、濑户内海等公共艺术项目都成为复兴城市和地域经济的经典案例。规范标准是实现规模化的必备条件,因拥有完善的机制和丰富的实践理论,日本的公共艺术在不失专业性的同时表现出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它们具有个性与共性相融的智慧与创造形式,在法制化的环境中完全达到了“融入公众”的实践标准。

脱离视觉表层渗透至精神领域的塑造,公共艺术也是城市凝聚力的形成因素,在对峙传统中拓展着艺术的社会功能。立川是东京的卫星城市,“FARET立川”公共艺术项目(图7)由二战后的美军基地改建而成。为重塑城市形象和改变人们对禁区基地的印象,立川政府以文化艺术为城市再造手段,采用日本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整个城市都是美术馆”的思想,以“世界多样性、艺术机能化、处处是惊喜”为项目标准,于1994年在立川的11栋大楼中规划建设了來自36个国家92位艺术家的109件公共艺术作品。“FARET立川”由七个艺术街区组成,内有办公楼、大型百货公司、电影院、图书馆等各类建筑设施,公众可以在全日本艺术密度最高的环境中体验“处处是惊喜”的城市生活。在没有围合的空间中自由享受艺术的福利,立川市民和大楼业主会自发参与城市的公共艺术活动。“FARET俱乐部”承担了作品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年的3月与9月会定期举办全民参与的维护活动,仰赖市民的爱护与支持,众多作品历经20年依旧亮丽如新。在“FARET立川”成立20周年之际,政府启动了历时两年的作品大修工程,其中25%的修复费用来自个人与企业的热心赞助,并预留了今后十年的维护费用。“FARET立川”常举办市民能参与的工作坊,让艺术家带领市民创造出属于这个城市的艺术作品。通过公众参与和艺术的功能创造,“FARET立川”成为全日本互动性最强的文化空间,昔日的军事要塞因艺术介入而变为东京人最向往和最温暖的生活社区。

图7:立川公共艺术街区,摄影:赵昆伦,2019年

在立川艺术街区,公共艺术并非单一的空间美化手段,而是链接人心和沟通城市的纽带;它不仅是新的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更是提升自豪感的渠道和方法。公众因艺术重新发现了城市生活的意义和无穷魅力,城市也因艺术的植入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公共艺术在对峙传统的思考中获得了驱动城市创新的新动能。

为融入环境“FARET立川”非常注重艺术的功能设计,公共艺术成为具有设施属性的城市家具,除观赏外公众甚至可以用身体感知艺术的温度。与不可触碰的殿堂艺术不同,通过反思传统和放低姿态,艺术的创造力被无限释放,它们与栏杆、标牌、座椅、井盖、路灯、通风口等设施结为伴侣,以公共的思想和功能服务于立川的城市生活。如法国艺术家妮基·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的雕塑具有椅子的形态和香根莺尾花般的色彩(图8),躺入其中犹如在浪漫之都的巴黎仰望立川的星空,雕塑即成为冥想美好事物的工具;又如“最后的购物”是一件由新加坡人唐大伍创作的不锈钢藤编拎包雕塑,它比例夸张且制作精美,似乎被随意地靠在墙角,很难想象它是建筑的通风口;再如瑞士艺术家费利切·瓦里尼(Felice Varini)的立川作品“循环的圆”(Circles Back To Back)低调至不易察觉,它由贯串于天桥表面的线条组成,是需要有意探索才能发现的艺术作品,观众可在线的轨迹中不断探索艺术的乐趣。立川的公共艺术可坐、可玩、可参与,它们虽来自于不同的国度,但皆具公共的思想和城市功能。“FARET立川”公共艺术是城市伴侣,它使原本严肃的空间充满温暖和乐趣,让城市具有了精神慰籍的功能。

图8:立川公共雕塑,作者:妮基·桑法勒,摄影:赵昆伦,2019年

五、结语

由于文化土壤的作用,“对峙”成为日本公共艺术的创新理念和社会介入的独特方法。从传统至现代、艺术到生活、材料至工艺、形式到功能、理论至实践,由于对峙思想的影响,日本公共艺术的社会介入获得了广阔的实践途径,公共艺术成为了现代城市的标志性元素和获得竞争力的文化条件。本文回顾了历史,研究了前沿性的媒介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对话现代文明,在理解差异的同时思考本土文化崛起的途径。文化有地域特性的特征和功能指向,传统文化会一定程度固化艺术的实践思想,照搬固然会水土不服,但合理吸收方可提高效率和增长智慧。古人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方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从洋为中用的思想出发,日本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定义的态度及创新表现可以成为发展公共艺术的参照对象。

注释:

① 管怀宾:《公共艺术与地缘文化重构——以日本越后妻有三年展和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为案例》,《新美术》, 2015年第10期,第125-131页。李伟:《日本战后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变迁》,《美术观察》, 2017年第12期,第142-147页。

② 李旭佳:《矛盾与共生——安藤忠雄作品中折射出的日本文化》,《华中建筑》,2010年第1期,第17-18页。

③ 2019年作者在访问武藏野美术大学雕塑专业时获得的专业思想。

④ 日本民间谚语,意思为:花的极致是樱花,人的极致是武士。

猜你喜欢
美术馆雕塑思想
巨型雕塑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我的破烂雕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去美术馆游荡
写实雕塑
美术馆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