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2022-01-17 09:42翟清华孔培培郭梦雅李鑫静张振香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22期
关键词:维度量表生活

翟清华 葛 爽 孔培培 郭梦雅 李鑫静 张振香

1)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2)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3)郑州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脑卒中因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且经济负担重的特点,成为国内外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1]。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PSF)指脑卒中后患者的虚弱或疲惫感,是一种病理性的、异常的、慢性的、持续的身体劳累和缺乏精力的主观感受[2],是普遍存在于脑卒中患者且难以应对的症状之一[3-4],常在精神紧张或体力活动后出现倦怠乏力,且休息后不能缓解,可发生于脑卒中早期或慢性脑卒中阶段[5-7]。卒中后疲劳虽普遍存在于脑卒中患者中,但很容易被忽略[8],卒中后疲劳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其回归社会和家庭[9]。研究报道,卒中后疲劳能直接影响功能缺损程度、病程进展和病死率,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0];另有研究报道,卒中后疲劳使患者产生抑郁情绪的概率明显增加[11],卒中后自杀的患者中疲劳发病率也明显增加[12]。

社会支持是一种外部资源,既可以为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也能够维持积极的情绪体验[13]。研究发现,卒中后疲劳作为一个多领域实体,可能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发病机制相关联[14]。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三者情况,分析其相关性,明确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为制定符合我国脑卒中患者特点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选取2020-01—2020-12 郑州市脑卒中患者248例,选取对象全部来自郑州市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5],入院后经CT 或MRI 检查确诊脑卒中[16];(2)年龄≥18 岁;(3)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4)签署调查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视力、听力或言语障碍;(2)存在中度以上认知障碍或有精神、心理疾病;(3)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或恶性肿瘤等躯体疾病。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为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婚姻、职业、现居住情况、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疾病情况等,疾病情况包括脑卒中类型、患病时间、病变部位、睡眠障碍、合并疾病等。

1.2.2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采用吴春薇等译制的量表,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928。该量表共9 个条目,采用Liker 7 级评分法,由1~7 分表示,每个条目得分的平均值为该调查对象的疲劳严重程度得分,≥4 分为卒中后疲劳,得分越高,代表该研究对象卒中后疲劳越严重。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scale,PSSS):采用姜乾金汉化后的量表,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899。该量表内容涉及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其他支持共12个条目,总分84分,最低得分12分,≤36分为低支持,37~60分为中度支持,≥61分为高支持。得分越低代表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反之则相反。

1.2.4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该量表包含36 个条目,涉及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2 个部分,共8 个维度(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和社会功能),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常用的生命质量标准化测量工具。每个维度均为100分,各维度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健康状况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1.3 调查方法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3 名在读全日制研究生发放,发放前先取得患者同意,并采用统一指导语向患者讲明研究目的及意义。问卷由患者本人填写或由调查员询问患者后代填,对于漏填或填写不清的问卷调查员当场核实后确保填写完整。本调查一共发放258 份问卷,回收248 份,回收问卷全部有效,有效回收率96.12%。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卒中后疲劳、社会支持、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 (n=248)Table 1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stroke patients (n=248)

2.2 卒中后患者疲劳严重程度部分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严重程度总体得分为(4.38±1.35)分,最高分7分,最低分1分,其中FSS平均分≥4分126例,FSS 得分(5.24±0.81)分;FSS 评分<4 分122例,FSS 得分(3.52±1.89)分,卒中后疲劳发生率50.81%。

2.3 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脑卒中后患者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得分(59.57±11.42)分,其中家庭支持(24.31±8.27)分,朋友支持(17.12±4.67)分,其他支持(18.14±3.97)分,属中度支持状态。

2.4 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本次调查中健康调查量表总得分(55.84±23.91)分,其中生理健康(51.63±24.04)分,心理健康(59.96±23.78)分。健康调查量表各维度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越高。各维度得分与国内常模得分比较,见表2。

表2 脑卒中患者健康调查量表得分与国内常模得分比较 (n=248)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Health Survey and domestic standard of stroke patients (n=248)

2.5 卒中后疲劳、社会支持、生活质量三者之间相关性

2.5.1 卒中后疲劳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卒中后疲劳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见表3。

表3 卒中后疲劳、社会支持二者的相关性分析 (n=248)Table 3 The correlation of poststroke fatigue and social support (n=248)

2.5.2 卒中后疲乏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卒中后疲劳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见表4。

2.5.3 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进行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为正相关,见表5。

3 讨论

3.1 脑卒中患者卒中后疲劳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中卒中后疲劳严重程度得分(4.38±1.35)分,纳入的248 例患者中126 例患者出现卒中后疲劳症状,发生卒中后疲劳占比50.81%。对比CUMMING等[17]的研究,本研究的卒中后疲劳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研究对象年龄、患病时间、睡眠障碍等方面有关。本研究纳入>60 岁的研究对象155 例,占比62.50%,老年人由于年龄原因,机体各系统结构和功能逐渐衰退,身体功能下降,体力减弱,相对更容易出现疲劳[18]。本研究中病程超过6 个月的研究对象119 例,占47.98%。研究表明患者患病时间越长,身体承受疾病影响时间越长,则更易发生疲劳症状[19]。另外,本研究中172 例(69.35%)存在睡眠障碍。研究报道卒中患者多存在睡眠障碍,而卒中后疲劳易受睡眠状况的影响,睡眠障碍则会加重患者的疲劳[20-21]。

3.2 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减轻卒中后疲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中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卒中后患者的领悟社会支持各维度与卒中后疲劳呈负相关,与生活质量为正相关,表明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度越高,越有利于减轻其卒中后疲劳;反之,则会加重卒中后疲劳。另外,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度越高,其生活质量水平越高;反之,其生活质量水平越低。因此,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减少卒中后疲劳的发生,促进疾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然而,脑卒中患者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社交逐渐变得孤立,社会支持水平较低[22],这也是导致卒中后患者疲劳的重要原因。因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内心,关心、疏导患者。相关研究表明,良好的医患沟通能缓解卒中后患者心理压力,消除其对疾病不确定感的恐惧,从而增强意志力,提高生活质量[23]。另外,医护人员还应与患者的亲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加强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家属、陪护、朋友、同事共同关爱脑卒中患者,满足患者爱与归属的需要,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以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24],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多更有利的社会支持。医护人员除要建立良好的沟通,还应通过鼓励患者与同病友之间加强沟通和联系、相互学习及交流等,来提高患者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和利用度[25-28]。

3.3 卒中后疲劳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本文健康状况量表结果显示,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等各维度的得分均低于我国常模水平,说明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整体处于偏低水平[29]。本研究中卒中后疲劳与生活质量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卒中后疲劳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表明脑卒中患者疲劳程度越重,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整体生活质量越低;反之,卒中后疲劳程度越轻,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整体生活质量水平越高。卒中后疲劳相对于疾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而言不是直接影响,但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均会造成负面影响,降低患者参与治疗与康复的积极性与配合度,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脑卒中患者因部分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活动易受限制,自理能力下降,也易出现卒中后疲劳,从而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30],提示医护人员要及时给予患者适当的干预,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同时鼓励患者家属及其他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管理方案的实施,减轻其疲劳程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1]。

卒中后疲劳在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减轻卒中后疲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了解卒中后疲乏、生活质量、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主动关爱患者,倾听其内心,鼓励患者亲属与患者亲情交流,给予情感支持,减少其负性情绪。通过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缓解卒中后疲劳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样本量相对较小,未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卒中后疲劳程度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建议进一步开展纵向研究,探索卒中后疲劳及社会支持的的变化过程,以利精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维度量表生活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生活感悟
光的维度
无厘头生活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