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杀菌剂和菌肥对番茄青枯病的应用效果评价

2022-01-18 12:18谭海文邓飞鹏吴永琼潘玲华
蔬菜 2022年1期
关键词:青枯病砧木发病率

谭海文,管 欢,李 刚,邓飞鹏,吴永琼,潘玲华*

(1.广西农业科学院桂林分院/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6;2.桂林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广西 桂林 541000)

番茄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而我国是番茄生产大国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信息显示,2017年我国番茄种植面积103万hm,产量近6 000万t,占全球番茄总产量的24.6%。近年来,由于土地长期连作、过量施用化肥等,土壤理化性质变得偏酸,病原菌大量增殖。多年来,番茄青枯病在我国南方产区普遍发生,而随着设施番茄的发展,该病已由南向北扩展蔓延,成为制约我国番茄产业可持续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番茄青枯病是由青枯雷尔氏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土传病害,造成植株枯萎死亡和产量的严重下降,一般病田减产10%~30%,重病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绝收。尽管国内外有关番茄青枯病的防治已有很多研究报道,如抗病品种选育、土壤消毒、嫁接防治、生防菌应用、化学防治等,但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如缺乏抗病品种、处理方式繁琐、防治时间短、防效不理想、防治成本高等;为此,本试验选取茄砧11号、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2.0亿/g复合微生物肥,分别采用嫁接、药剂灌根、菌肥灌根3种方式评价其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筛选出对番茄青枯病经济、有效的处理方式,以期为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选择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竹园村上一年番茄青枯病发生严重的大棚作为试验区。试验地为壤土地块,土壤肥力中等,偏酸。

1.2 试验材料

供试砧木品种:茄砧11号,由广西现代立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供试番茄品种:多美瑞,由广州亚蔬园艺种苗有限公司生产。

供试药剂:4 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WG),由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

供试肥料:复合微生物肥(主要菌种是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效复合活菌数≥2.0亿/g,黄腐酸≥50%,粗蛋白≥20%,N+PO+KO≥15%,氨基酸≥8%),由河南恒信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即T:多美瑞嫁接苗;T:多美瑞自生苗+46%氢氧化铜WG灌根;T:多美瑞自生苗+复合微生物肥;CK(空白对照)。各处理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3 m,每小区种植番茄30株,每处理3次重复,采用垄作,膜下滴灌,单行种植。

T处理于2019年7月25日在大棚内以茄砧11号为砧木、多美瑞为接穗进行育苗,当接穗幼苗和砧木达到4~5片叶子时进行套管嫁接;9月15日定植,每株用500 mL清水灌蔸;T处理于9月15日定植番茄多美瑞自生苗,每株用46%氢氧化铜600倍液对水500 mL灌蔸,以后每隔7 d施药1次,共3次;T处理于9月15日定植番茄多美瑞自生苗,每株用复合微生物肥600倍液对水500 mL灌蔸,以后每隔7 d施肥1次,共3次;CK(空白对照)于9月15日定植番茄多美瑞自生苗,每株用500 mL清水灌蔸。

试验期间不进行其他细菌性病害防治,其他田间管理按照常规要求进行。

1.4 调查统计

最后1次施药(肥)后15 d(即10月14日,定植后29 d)和60 d(即11月28日,定植后74 d)各调查1次发病情况,调查时以株为单位,逐株统计发病株数,计算发病率和相对防效(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相对防效=(对照区发病率-处理区发病率)/对照区发病率×100%),每次调查结束后拔除病株。收获时分小区测产,并折合成667 m产量。

1.5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7计算发病率、防效及产量;采用DPS 2006统计软件中的Duncan's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青枯病的防效比较

由表1可知:在2次调查中,各处理下青枯病发病率均表现为逐步升高的趋势,CK和T的发病率升高趋势快于T和T。在10月14日和11月28日的2次调查中,CK发病率均最高,分别为55.30%和75.50%,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T处理,发病率分别为22.11%和44.79%,显著高于T和T处理;T的发病率均最低,分别为1.39%和4.26%,且在10月14日的调查中,T和T处理的发病率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在11月28日的调查中,T处理的发病率显著低于T处理。

表1 不同处理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

由表1可知:在2个调查时间段中,T、T和T这3个处理对番茄青枯病的相对防效均表现为逐步减弱的趋势,但T的相对防效减弱的趋势较T和T处理更明显。在2次调查中,T的相对防效最高(均在94%以上),其次是T,两者的差异在第1次调查中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在第2次调查中T的相对防效显著高于T;T的相对防效最低,均显著低于T和T处理。

综合以上,说明嫁接苗处理的发病率较低,病程发病较慢,防效较高,且持效性较好。

2.2 不同处理下番茄产量及经济效益比较

由表2可知:T、T和T处理折合平均667 m产量分别为6 701.25、2 760.39、5 517.88 kg,分别比CK增产811.95%、275.65%、650.91%,T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在田间其他管理一致的情况下,T、T和T处理667 m成本合计较CK分别增加375、1 575、225元,667 m产值分别比CK增值1 298.32%、350.78%、1 051.39%,667 m效益分别较CK增加28 246.28、6 157.91、22 952.79元。综合以上,说明嫁接处理的效益最高,其次是复合微生物肥处理。

表2 不同处理番茄667 m2产量及经济效益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评价了3种处理方式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并比较了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茄砧11号嫁接、46%氢氧化铜WG、2.0亿cfu/g复合微生物肥处理后番茄青枯病田间发病率显著降低,产量较CK增加275.65%~811.95%;定植74 d后(11月28日),茄砧11号嫁接、46%氢氧化铜WG、2.0亿cfu/g复合微生物肥处理的平均防效分别为94.32%、40.78%、79.85%,表明嫁接和复合微生物肥对青枯病有良好的防效。经济效益方面,在防治青枯病过程中,茄砧11号嫁接、46%氢氧化铜WG、2.0亿cfu/g复合微生物肥处理的每667 m产值分别为30 825.75、9 937.40、25 382.29元,667 m效益分别比CK增加28 246.28、6 157.91、22 952.79元,表明嫁接防治青枯病的方式是最经济、最高效的,其次为复合微生物肥。

近年来,番茄青枯病的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番茄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生产上,急需有效、安全、经济的防控措施来控制和减轻青枯病的危害,降低种植户生产风险,提高番茄生产效益。目前,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药剂进行防控,主要包括铜制剂类如氢氧化铜、春雷·王铜、络氨铜等,抗生素类如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等,然而长期大量用药,增加了青枯病病原菌的抗性,不仅降低了防效,增加了用药成本,且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商品品质也受到影响。施用生石灰、棉隆、威百亩等可以消毒土壤,但操作繁琐、周期长,且成本较高。调整播种期、轮作倒茬等农业防治措施在发病前可以起到预防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且防治效果差。种植抗病品种或利用抗病砧木品种进行嫁接是防治病害有效、安全、经济的措施,但品种抗病性受病原菌致病性等因素的限制,能广泛应用于生产上的优质、高产抗病品种(砧木品种)较少;因此,加强育种技术、挖掘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材料、培育优良品种(砧木品种)是未来防控病害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微生物活菌制剂通过位点竞争和产生广谱抗菌物质,能有效控制和杀灭病原菌,且对于保护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在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优势,是近年来防控青枯病的研究热点,但生防菌的应用受自身生存条件限制、土壤微生物及性质等因素的影响,防病效果不稳定,生产应用仍不广泛;因此,加强研究生防菌的作用机制及其与植物、病原菌的互作机制,将是发挥生防菌防病作用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青枯病砧木发病率
老桃园更新再植不怕重茬病 砧木新品种“中桃抗砧1号”对重茬病有免疫力
我国主要烟草青枯病病圃青枯菌系统发育分析
新型生防菌组合防治烟草青枯病田间药效评价
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技术
烟台地区番茄嫁接育苗技术要点
重庆每小时10人确诊癌症 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
蔬菜嫁接育苗技术
年轻人直肠癌和结肠癌发病率升高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枣树实用嫁接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