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扬鲁艺传统崇尚精进琴艺纯美

2022-01-19 13:13王安潮
乐器 2022年1期
关键词:鲁艺音乐会技艺

王安潮

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冯子祥教授在2021年10月22日举行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上,以三部颇具技术难度的钢琴协奏曲和宏阔深广的音响美感氛围营造,尤其是红色主题音乐文化的感染力而吸引了多方关注。而从沈阳及周边冒着疫情危险前来观看的大量钢琴乐迷,和院校中的知名教授和相关的文化名人的受众情况来看,冯子祥的社会影响力可见一斑。音乐会中的红色文化弘扬和精湛琴技绽放,更是成为音乐会前后热议的话题。作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这场音乐会既注重人才的技艺推广与宣扬,更注意文化主旨的红色基因和鲁艺传统,而演奏家冯子祥朝气、锐气、大气的舞台形象和志高、品高、纯美的音乐情境,不仅使观众对其琴技而喝彩,也为其在高雅文化的推广和发展上所引领的审美风尚而点赞。

一、以题材而发扬新时代的鲁艺

冯子祥教授是东北地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翘楚者,他以旺盛的艺术活力和精湛的表演才华而出现在各种音乐舞台上,尤其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活跃于现场演奏之中,更是引人赞扬。笔者能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他演出的信息,“鲁艺”钢琴协奏三部曲音乐会就早早地吸引了笔者的兴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正是他的这种职业态度,才使其琴技不断精进。

冯子祥乐于琴技展现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点:一是源自于其家学的渊深,二是来自于鲁艺的传统。前者是因其父亲所为,作为沈阳音乐学院的教师,其父在冯子祥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其音乐技艺的展演意识,鼓励他上臺展现才艺,琴技在不断增长,艺高更促其胆量渐大,他的舞台演出数量及质量也就越来越多了;后者是因为他工作单位的沈阳音乐学院所为,作为“鲁艺”的薪火传承者,沈音一直注重鲁艺学术传统的发扬,也就是培养善于并敢于艺术实践的实用性人才,冯子祥作为附中校长更应带头垂范,就像原院长刘辉教授,在其临近花甲之年还主动承接歌剧《星星之火》的全本演出。继承发扬“鲁艺”传统,垂范引领青年音乐家,使得冯子祥这次音乐会既显现出艺术实践的魅力,也显现出沈音的审美风尚,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艺术实践,将学术传统与自己的技艺观念协同发展。

“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只有精通技艺,才能具备舞台展演的基础。冯子祥对钢琴技艺的精致细腻追求,是他长于舞台演出的基础,也是音乐会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如今崇尚“技艺炫”的时代,精致的技艺总会吸引观者趋之若鹜。据著名二胡演奏家魏国教授介绍,冯子祥舞台表演是同龄人中的翘楚者,这是源于他在演奏上的精益求精,并引发其乐于阐释音乐精妙,这样的学术传统与技艺兼备的冯子祥,在舞台的亮相中也自然会获得很好的社会影响。

冯子祥的此次音乐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综合场内外的因素分析来看,一是演奏家的技艺高超,三部大型的协奏曲在同一场音乐会中次第演出,其技艺的高超是显而易见;二是因其音乐会创办的主旨,在继承发扬鲁艺的学术传统语境中,音乐会的主旨还注意展现地方院校学派发展的特色理念,展现出同一题材音乐会的学术性追求,音乐会所选的三部协奏曲都是“鲁艺”的题材,《黄河》是以冼星海创作的经典合唱而改编而成,《明天》是“鲁艺”校友张宏光为冯子祥量身定做之曲,《春天的故事》是鲁艺校友李延忠根据同名的王佑贵所创主旋律经典歌曲而改编而成,尤为值得强调的是,三部作品都具有红色文化主题经典之作,而且分属于三个不同的时期而创作,反映出每个时代的“鲁艺”学思;三是因为音乐的审美趣味,三部高难度协奏曲兼具大众易懂的审美特点,《黄河》是耳熟能详,《春天的故事》是通俗易懂,《明天》则是雅俗共赏,将这些乐曲集中展演,集合诸美于一身。再加上参与表演的也是名家、名团,如担纲指挥的是著名指挥家范焘,他是享誉世界声誉的指挥家,早年在“鲁艺”学艺,他的舞台指挥经验丰富,又对沈阳城市音乐文化的建设尽心倾力;担任协奏的是辽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这也是享誉全国的中国优秀交响乐团之一,整体素质与演奏水平已得到了众多音乐家如傅庚辰、卞祖善等人的高度评价。

“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集合经典,汇聚美韵,冯子祥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学术传统与创演理念上可谓是先声夺人,占尽芳华。

二、以高超的琴技而诠释钢琴之术

三部协奏曲所需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而冯子祥又是一个人从头至尾的、一气呵成地演奏,其间无一人为其垫场或缓力,这样的演奏技艺水平自然是令人惊叹。演奏中,除了注意钢琴演奏技艺中的速度、力度及钢琴弹奏的颗粒性、清晰度、准确性等技术特色之外,冯子祥还在演奏中注意技术之外的文化情境、社会风尚等综合性的技艺。笔者以为冯子祥的高超琴技及其诠释之道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

首先是演奏能给人以简洁明快、错落有致的布局之感。作为高超琴技的表现形式之一,冯子祥能够比同行有更快速度而完成《黄河》,并将其结构呈现做得更为紧凑,则是技术中难能可贵之处。其《黄河》以贯通之气而将其四个乐章逐一呈现。分析这一版本,会发现子祥的演奏速度略微偏快,这就使音乐的推进更为有活力,整体上给人以更为结构紧凑之感。各乐章在力度的对比上,子祥的演奏更为注重布局的层次感,如《黄河船夫曲》比之《黄河颂》要更为有力量,更能展现大钢琴的色彩明亮之处,尤其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而使得《黄河船夫曲》更具音乐的弹性之力,而《黄河颂》更具咏颂的线条感,《黄河愤》在低音区清晰而快速的流动,使得这一段的结构更为清晰,而《保卫黄河》加入更多的“臂力”,使得演奏中的力量感更明显些,这也凸显了冯教授的演奏优势所在,尤其是在当晚并非是音乐厅的现场,加强这样的力度对比,更易于有吸引观者的动听之处。

其次是演奏能给人以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之力。三部作品虽然很多人较为熟悉,尤其是《黄河》和《春天的故事》,但作为名作的《黄河》其实并不好弹,民族性音阶及和弦,尤其大量八度的外在旋律线条的构建,稍有不慎就会错乱,也会让人一眼而辨识。子祥当晚的演奏紧抓外显旋律轮廓与线条的构建,在抒情与激情的不同乐段采用不同的触键手法,注意细腻处的手腕力量缓冲,从而塑造了或抒情或悲愤的音乐情境;而在快速乐段,他又能注意触键的抓力,增加触键的灵敏度,从而完成“保卫黄河”的艺术情境和“黄河船夫”的矫健形象。在钢琴协奏曲《明天》之中,他紧抓昂扬向上音乐线条所潜在的“明天”形象,再辅以音乐紧张中的非线性音乐的形象对比,从而完成“明天”的形象的烘托。在《春天的故事》中,他的演奏紧盯着歌曲旋律的线条,再加入新材料或钢琴化的织体之中,加强原曲的声腔形象与钢琴音乐语言之间的对比,从而塑造了更具音乐张力、更加丰富变化的钢琴化的“春天的故事”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艺术工作者,“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冯子祥谨记于心,在音乐会中展现的高超琴技是经过他潜心持久的修炼才形成的技艺,他在学业修成之后,又远赴海外留学,这为其技艺水平的淬炼奠定了基础。而他在沈音的工作中,还能潜心修炼,此次音乐会的举办就是他不断挑战自我的技艺修炼之举。

三、以经典诠释而发扬鲁艺传统

辨析冯子祥独奏音乐会的价值,还不能仅限于音乐会的现场,还要追溯其对“鲁艺”传统的发扬理念。“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言外之意,更为令人反思。

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以创新精神而跃然出现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可谓是当时中国最为吸引人的文学艺术高地,就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都要去讲话、座谈、视察,由此可见这一高地的重要。音乐作为其中创新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音乐形式探索上可谓层出不穷,秧歌剧、民族歌剧、民族交響合唱、新民歌……在民族民间音乐搜集整理上,也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局面,其深入于艺术实践的发展观念,更是她屹立于中国音乐史中的核心价值观所在。“鲁艺”之火在后来以燎原之式而散开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东北的热土上生根开花,发扬壮大。作为“鲁艺”火炬传递及学术精神发扬的重镇之一,沈阳音乐学院始终将“鲁艺”的办学方略及其精神作为发展的方向。但如何既能基于艺术实践又能在学术上开拓创新,则是几代“新鲁艺人”思考所在。从理论上确立“鲁艺”历史为主体的研究框架,是较为常规的做法,而艺术实践则是“鲁艺”传统发扬的核心所在。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尤其在建党百年纪念的氛围中,冯子祥的音乐会就是意在以创新的艺术实践而承继鲁艺的传统。

冯子祥在鲁艺传统的发扬中,借助了当前的文化形势与学术趋势,他认为鲁艺传统之美的创新发展应包含以下几点:一是要紧抓有形的物化形态的鲁艺题材作品,才能将鲁艺传统中注重艺术实践的特色加以发扬;二是要以学术观念为引导而将鲁艺音乐做深广度层次推进,以学术的精深性探索而引导大众的审美需求;三是积极地聚合“新鲁艺人”再做新作品创演,将“黄河”的创演路线发扬光大。沈阳音乐学院所做的系列探索可知其发展创新的观念所在,如:由刘辉教授主持的歌剧《星星之火》的复排及鲁艺历史研究的相关课题,由季惠斌教授主持的“延安鲁艺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而冯子祥此次策划创演的鲁艺钢琴协奏三部曲音乐会尤为值得点赞,作为青年一代的“新鲁艺人”,在创新上所做的发扬传统的探索,是更为难得。

首先是选题上抓住了钢琴协奏曲《黄河》这一有形的历史作品,并在新时代的演绎中予以了传承发展。音乐会既有协奏曲原本形式的全本呈现,也有对作品的历史及技法做了相关的调研,并将其在其它场合做了各种形式的展现,展现了鲁艺在实践中注重专题性、多层次性的传统。冯子祥当晚的演绎始终能抓住有形的“黄河”艺术形象而将记忆中的物化形态“鲁艺”予以显现,又以“春天”“明天”等意象,而将鲁艺传统以现代观众可认知的题材特色加以新发展。其次是形式上将新创作的两部协奏曲聚合于一体而做同一题材的集中显现,尤其是聚合了范焘、张宏光、李延忠等鲁艺人,从而能集中地攻坚新探,其中,宏光作曲的《明天》以鲜明的昂扬向上音调而将追求超越的鲁艺精神予以外化,李延忠改编王佑贵同名歌曲旋律的《春天的故事》基于钢琴音乐织体的特点而做了相应的探索,将时代主题进行了多侧面发展,这些新品是延续“鲁艺”学术路线而做的新推进。再次是观念上的深广度推进,音乐会邀约了红色文化学者赵怀力、指挥家范焘、小提琴家李秋、舞蹈家李九妹等,尤其是冯子祥父辈的鲁艺人的大量参与,他们与冯子祥的学生们深入地感同身受鲁艺传统,从而使发扬学术传统之举有更宽视域的扩展,使得鲁艺传统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园囿,进而有了引领大众审美情趣的新进。这些探索又是基于艺术实践的直观音乐技法表达,从而展现在冯子祥等新一代技术全面型的钢琴家的身上,同时,也易于将鲁艺注重实践的学统而落到实处,亮化在新时代的多元语境下。

著述是否高明,为人之修为是否近于仁、近于道,是中国学术传统发扬的基础所在。鲁艺作为经典传统,需要在新时代中更加创新发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冯子祥这样的鲁艺年轻传承者,在学术上有更为高明之作,在人为、修为上还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发挥年轻人锐气,将鲁艺传统进行仁与道多层次发扬。演奏艺术要基于实践,但不能仅为实践,要在实践的功夫之外做学术深度与观念革新乃至精神升华的发展,这样才能将鲁艺传统之美再做创新突破。

猜你喜欢
鲁艺音乐会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失败的音乐会
传授技艺
延安鲁艺与文化强国
旧报纸的童梦
森林里的音乐会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