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全产业链可持续化升级研究

2022-01-19 07:35石康立徐睿姝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循环小微产业链

□文/石康立 徐睿姝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

[提要] 双循环模式带动产业链升级是时代主题。作为产业链中的“血液”,小微企业在产业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产业链现代化升级的底层支柱。而复工以来,小微企业在经营生产中陷入困难。通过线下走访上海中小微企业、线上问卷调研全国近300 家企业,得到真实的微观经济数据。在分析小微企业生存困境基础上,对政府、金融机构提出建议,以帮助小微企业恢复活力。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2020 年迎来百年一遇的国际大变局,美国带头的逆全球化在西方国家盛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新自由主义更是流行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双循环制度的提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贾根良教授指明,在双循环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贸易平衡或略有逆差的对外贸易新战略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是中国重商主义经济革命的核心。笔者将在贾根良教授提出的经济理论下展开讨论。

(二)双循环与国内产业链

1、双循环制度下的产业链联动。不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大循环亦或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其循环的载体为产业链,产业链是多个存在内在联系的产业集合,一般这种产业集合专门为某项特定需求提供服务。产业链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产品和要素,产业链下游企业为上游企业反馈服务对象的信息,形成企业与企业间的内在循环。最终的产品或服务流向国内外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

国内大循环是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链条都处在国内,产业链上循环的要素与产品都是在国内生产的;相对的,国际外循环是指产业链完全在国外,生产要素和产品完全在国外生产的;而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国际大循环则是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相结合时产生的两个侧重点不同的循环模式。

国际大循环,是指国内某个企业利用国际外循环模式,成为国际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旨在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到国际大循环。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投资”“净出口”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早期国家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经济发展方针,大力开拓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外向型经济下主要是由外国企业获得利润,而在中国的工厂得到的利润少之又少。但不可否认,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这些制造企业为沿海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岗位,为这些城市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指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外循环对接,主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外循环为辅。国内大循环的产业链所生产的要素可以在国内消费使用,也可以出口进入国际大循环产业链;国际外循环产业链上的要素和产品也可以进入国内大循环的产业链。如,我国的国产汽车依靠零部件进口,最后组装为成品车,在国内销售或出口国外。

2、国内大循环的意义。在贸易平衡之下,这些实际的生产性资源留在国内比贸易顺差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连年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的生产性资源流向国外,并且造成持续的通货膨胀,如1993 年巨大的通货膨胀,更可以见到的是,我们低价把低端产品输出国外,但这些低价产品在国内的价格却高于国外。

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虽不能完全改变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但却可以为国内大循环打下基础。发展国内大循环要依托双循环制度,国内大循环产业链的企业或多或少对国外要素有需求;双循环为国内引入新的技术,加速全产业链升级;国内企业产业链升级释放产能后,要依托于国内国际双循环制度,开拓海外市场,以此良性循环。

3、产业链结构。以制造业为例,自建国以来重、轻工业高速发展。“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8%,农业年均增长3.8%。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快于农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的比重由1952 年的43.1%,提高到1957 年的56.7%,上升13.6 个百分点。“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我国的工业进程起伏较大,但总体上工业水平还是有很大的提高,这二十几年的发展,为我国工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人员、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紧随世界的脚步,积极进行全球化,由于中国有较为完备的工业基础和低廉的劳动力,所以就成为建造海外工厂的不二之选,中国也正式加入到国际分工中,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心。再到2001 年中国加入WTO,降低了国际分工的门槛。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红利使得中国的产业链越来越完善,经过70 年的发展,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工厂。

4、疫情背景下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就业、满足国家税收、稳定国民经济。作为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双循环制度的构建以及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2020 年疫情复工以后,部分小微企业丧失活力。大部分企业在复工一年后依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压力,其中,制造业企业融资困难、劳动力流失、产业链及供应链上下游难以协调;服务企业客流流失严重,资金链断裂。

二、理论依据

(一)产业链升级的理论研究。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加入全球产业链并成为制造大国,但由于制造业核心技术久久不能掌握,形成了关键技术“卡脖子”的局面,产业链升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点任务。关于产业链升级,国内学者杨丹辉认为,绿色发展可作为产业链发展长板,帮助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学者戴魁早提出,应补齐现代化产业链短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锻造现代化产业链长板、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策略、改善产业现代化产业链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链。也有学者提出加速全产业链数字化能够有效地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是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关键,是提高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余典范认为,畅通“全球产业链+区域产业链+国内产业链”三位一体的产业循环,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学者程俊杰认为,加速工业互联网布局,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是产业链升级的关键。黄寰认为,调整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给和协同创新发展环境是产业链升级的路径。

(二)疫情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企业开始复工。大型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强,能够快速地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过来,复工不是难事;小微企业却深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在复工以后不能维持正常的经营。

就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区块链+应收账款模式”,依托于区块链信息不可篡改的性质为供应链各级小微企业信用背书提供保障,但国内在相关方面的监管还没有落实到位。学者赵雅筠认为,完善互联网金融体系提高对小微企业授信的准确度,减少融资时间;政府需要与银行携手构建有效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实现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共赢。矫玉洁认为,政府各部门与金融机构联动推广普惠金融制度,减轻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帮助企业稳定资金链。

综上所述,小微企业作为产业链的“血液”,在疫情后的复工复产中不能及时恢复产能,对产业链升级优化以及双循环版图的构建会产生重大影响。而现存产业链升级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主体方向为绿色发展与产业链数字化以及区域产业链结构调整,但在微观层面,尤其是疫情后小微企业的发展研究是欠缺的。笔者认为,小微企业作为产业链最具有活力的那一部分,在疫情过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活力,这样产业链上下游才能协调联动恢复活力,富有活力的产业链在转型、升级优化上会有更强的动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现存理论能够在政策上给予政府一定的帮助,但在现实复杂的环境中实施效率很难估计。

据此,本文从产业链微观层面出发,通过线下企业走访、线上问卷调研,探寻小微企业真实的需求,为政府提供可行性强的政策建议;在双循环制度的整体框架下,提出新的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促进小微企业的升级转型、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三、复工后小微企业的发展

2021 年7 月,笔者跟随中国企业创新创业调查(ESIEC)课题组,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中上海市中小微企业进行了入户调查。2021 年9月,对全国企业复工后的情况进行了线上问卷调研,累计问卷331 份,有效问卷274 份。在所收集的企业样本中,中小微企业163 家,大型企业97 家。163 家中小微企业中,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比例约为13∶7。以下笔者通过这两种分类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着重分析。

(一)流动人口规模与消费习惯。在线下调研的过程中,几乎所有企业家都在反映一个问题:复工以后客流减少。复工后,疫情依旧反复,全国各地的防疫隔离政策不固定,造成很多不确定因素,外出务工的可变成本增加,导致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口减少。流动人口规模减少,一方面导致消费力度减弱,造成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少;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减少,企业招工陷入困境。客流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疫情期间人们对外部服务的可靠性产生了质疑;复工以后面对诸多不确定,原本受消费主义影响、习惯超前消费的人们在疫情中冷静下来,更愿意存钱而不是消费;在人们生活中,外出就餐、聚集消费等一些消费场景将大大减少,这对餐饮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家庭消费和在家吃饭将成为许多人的主要选择。

(二)企业经营。根据调研数据分析,近20%的企业当前现金流支撑不到1 个月,有近50%的企业不能够支撑5 个月的运营,这部分企业主要为零售业、信息技术、商务服务以及建筑行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技术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资成本。零售业和建筑业的特点为借贷较多,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流慢且成本较高。从主营业务收入方面看,与2020 年相比,有22.6%的人预测企业收入将减少10%甚至以上,主要是零售业和制造行业2021 年消费较为低迷,经济数据全面不达预期。疲软的消费将导致企业经营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

(三)企业融资。从调研数据中得出,中小微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商业银行贷款进行融资,共计占比为61.3%,但银行贷款的门槛高,往往对企业的资质、信誉、成长性等方面要求很高、随后占比较大的融资方式为股权融资,占比近30%。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持续推动力。企业能否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及时足额筹集到生产要素组合所需要的资金,对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多数企业的融资方式较为传统。调查得知,约有75%的企业2020 年用于投资运营的借款在500 万元以下,公司对于融资的需求是大量存在的,其中建筑行业、制造行业以及零售业对借款的需求较高。

(四)供应链上下游。163 家企业中,有100 家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有63 家企业位于产业链上游。63.2%的企业的最重要的供应商均在本地,36.9%的企业的供应商在外省或国外。在供应商断供后,较多的企业容易找到替代供应商,少数企业的供应商断供后极难再找到供应商。据调查显示,主要供应商断供原因是供应商的报价过高,其占比达45.6%,不难看出,复工以来供应商生产成本增加,不得不增加价格以覆盖成本。在供应链下游,取消订单的客户中有24.5%的客户来自海外或港澳台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物流受阻;而其他取消订单的客户,主要原因分布在客户对产品的要求提高、客户需求减少、客户倒闭或无法恢复产能。不难看出,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导致部分供应链脆弱。

四、小微企业复工后获得的支持与保障

(一)政府层面

1、防疫政策可持续性演变。在防疫政策落实到位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应该及时调整防疫政策,保持政策弹性。在复工以后,各地防疫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对疫情防控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防疫政策主要针对未来流动人口,其出发点是杜绝输入性疫情,使得流动人口在选择外出务工时不得不思考外出的成本。从成本角度考虑,隔离观察14 天,而流动人口在隔离时没有主要的收入来源,造成返岗人员的经济压力:疫情反复无常,隔离政策多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返岗人员的心理压力,结果导致流动人口减少,企业招工困难。政府应该倾听企业用工需求,及时调整防疫政策,简化流程,为流动人口返岗提供便利。

2、深入了解企业诉求,制定惠企政策。首先,企业在疫情后依然面临着经营压力,来自成本、用工等,虽然国家已经颁布政策积极扶持企业复工,但政策仍存在时滞效应,不能有效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其次,政策需要细化,各地企业帮扶政策需要落实。政府机构应该通过互联网平台如微信、QQ 等建立企业家联系群,与企业家保持积极联系,了解企业家最迫切的需求,制定最适宜当地的惠企政策。

3、推动产业链数字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是保持产业链活力的重要手段,而产业链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核心,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发展。产业链数字化是推动产业链升级的有效途径,能够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及时掌握市场动向,能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转型升级。政府应该与产业链龙头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并于龙头企业携手搭建产业链数字化信息平台,监督数字化平台成果落实到产业链上的每一家企业,推动产业链可持续性优化。

(二)金融机构

1、互联网金融平台。小微企业主要依托于传统的线下银行借贷进行融资,却受限于线下融资的授信困难。互联网金融平台依靠大数据支持,掌握企业运营信息,从而完成对企业的信用评估,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能够降低融资成本。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借助产业链数字化信息平台,对产业链大中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估,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新的融资渠道,降低小微企融资难度。

2、企业、银行、政府三方互惠。传统银行业作为主流的融资渠道,深受小微企业信赖,依托于成熟的长期的专业化技能,能为企业融资节省时间和费用,但受限于传统的信用评估,对企业进行评估往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而对众多的小微企业很难进行信用评估,以至于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传统银行加入产业链数字化信息平台,通过已经搜集、记录的企业经营数据,初步的对企业进行画像,减少信用评估成本,实现对小微企业精准、快速放贷。传统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实现互联网金融平台与传统商业银行信息共享,降低融资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区块链技术+产业链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平台依托于区块链技术。政府与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供应链中各类企业经营数据,运用区块链技术对企业数据进行保存,并及时更新企业数据。数字化信息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整合信息后,将可视化信息公开。在产业链运作时,信息平台关注企业动态,协调企业生产,合理分配资源。整合后的可视化企业综合数据交由互联网平台,便于产业链大中小微企业后期融资,每当有融资业务发生,企业融资数据及时进行更新,便于后期企业信用管理。为方便企业经营,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可以在已有的区块链技术中进一步展开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图1)

图1 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区块链技术+产业链数字化图

笔者基于双循环理论构建了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适用于制造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升级转型。运营模式如图2 所示。(图2)

图2 供应链融资模式图

在进行该模式前期,金融机构需要搭建产业链数字化信息平台签订三方合同。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产业链数字化信息平台对企业进行综合能力评估,最终汇总分类,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进行分类,最后对每种类型的企业进行排名,将整合的白名单交给互联网金融平台。

模式一:国外需求方与本地供应商达成协议,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出口贸易。互联网金融平台与供给商平台联手提供最优惠配置解决方案。

流程:①在签订合同前,互联网金融平台要对国外需求方进行信用考核,再对其订单需求提供白名单。②国外需求方、互联网金融平台、产业链数字化信息平台签订合同。③在国外需求方进行对供给商的选择后,提交白名单至互联网金融平台。④互联网金融平台将国外需求方选择的供应商名单交付于产业链数字化信息平台。⑤产业链数字化信息平台按照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按比例进行订单分配。⑥国外需求方在交付预付货款后合同生效。⑦如果国外需求方有短期资金短缺,互联网金融平台可提供低息预付账款融资。⑧在供给商生产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平台可提供低息应收账款融资。⑨各个供给商将货物派发至供给商平台仓库,再由供给商平台与国外需求方交割。⑩国外需求方理应在收到货物时交付货款,如资金短缺可延期付款。

最终货款的一部分应优先受偿第三方金融机构,再由供给商平台分配至详细供给商。

模式二:①在国外需求方已与国内供给商达成订单协议时,可由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服务。②国外需求方在交付预付货款后合同生效。③如果国外需求方有短期资金短缺,互联网金融平台可提供低息预付账款融资。④在供给商生产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平台可提供低息应收账款融资。⑤供给商将货物派发至互联网金融平台指定的仓库,由互联网金融平台与国外需求商交割。⑥国外需求方理应在收到货物时交付货款,如资金短缺,可以与供给商签订延期付款协议。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国内的中小微企业是第一受益者。企业依据企业规模、企业技术能够通过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得到拆分后的订单。互联网金融平台扩大业务范围,增加融贷规模,提高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小微企业在得到订单、完成订单的基础上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后续还可以扩大生产,升级企业规模和技术。由于订单拆分依据企业综合实力,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创新与转型。

猜你喜欢
双循环小微产业链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小微企业借款人
产业链春之奏鸣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