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致富,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2022-01-19 11:25冯群星周锟
环球人物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谈话邓小平

冯群星 周锟

1992年1月,鄧小平参观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在从景区回宾馆的路上,他阐述了关于共同富裕的思考。

1992年1月17日,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出,向着南方飞驰而去。这是一趟没有编排车次的专列,车上乘坐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从1月18日至2月21日,在35个日日夜夜里,年近88岁的邓小平一路风尘仆仆,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作了后来被称为南方谈话的重要谈话。其间,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被确立下来,“一个春天的故事”由此传遍神州大地。

“你不让他说,他也非要说”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诞生74年后轰然解体,举世震惊。在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后,社会上出现不少质疑改革开放的声音,甚至有“经济特区是和平演变的温床”等说法。

1992年,改革开放走到了重要的历史关头,这一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将召开。国际国内对这次党代会都十分关注,人们期待得到关于中国道路和发展问题的清晰解答。此时的邓小平虽已不再担任领导职务,但仍心系改革开放事业,没有停止思考、探索社会主义。

据专列的列车长齐文明回忆,邓小平“精神面貌上还是很好,不像他那个年岁的老人”,但走起路来明显不如从前快,上下车需要人搀扶。路上大多数时间,邓小平都静静坐着专注思考,“什么话也没有”。但从专列抵达武昌站开始,他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状态。“他每次一到了站台,马上就感觉好像不用人扶了,而且到了地方也是这样的,精神状态马上就不一样。”列车员李坤说。

由邓小平亲自拍板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在质疑的声浪中面临巨大考验。此前,邓小平只在1984年到过深圳。“为了得到小平同志的教诲,也为了表达我们的敬意,我们每年都请小平同志来深圳,但一直没能如愿。1992年我们还没来得及邀请,小平同志自己主动提出要到深圳看看,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当年全程陪同邓小平的深圳市原市委书记李灏说。

在深圳,邓小平一共停留了近5天。女儿邓楠后来回忆,1984年去深圳时,邓小平基本上“只听不说”;这次去深圳却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他一定要说”,“你不让他说,他也非要说”。其间,邓小平不仅发表了“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的胆子要大一些”“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著名论断,还阐述了他一直以来关于共同富裕的深刻思考,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个定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概括和高度凝练,也是对共同富裕实现方法和路径的科学论断。

“最后讲这些话是把命都拼上了”

南方谈话的产生,与邓小平的个人特质有密切联系。在各个历史时期,他的思考有侧重点,但始终不变的是对社会主义的忠诚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1924年,邓小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里,他不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教育,探索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也深刻体会到人民疾苦,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思想在心中逐渐扎根——早在1930年初,由邓小平政委(当时名为邓斌)、张云逸军长签署的《中国红军第七军司令部、政治部布告》就提出一个理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改良工人生活、消除贫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诸多新挑战,邓小平的思想进一步发展。1978年9月,在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回国后,邓小平没有直接回北京,而是在北方地区进行了为期8天的视察。这是一次刻意安排的极其重要的调查研究活动,他自己称之为“到处点火”。

1978年9月,邓小平在黑龙江视察大庆油田,与油田职工亲切交谈。

从辽宁到黑龙江、吉林,再到河北、天津,邓小平走一路讲一路,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史称“北方谈话”。他振聋发聩地指出:“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先后召开。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在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当然,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理念,初步规划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在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对先富带动后富的观点再次做了阐述。

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共同富裕”及其概念,是在1984年11月9日。他在会见意大利外宾时指出:“我们党已经决定国家和先进地区共同帮助落后地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此后,共同富裕成为邓小平讲话、谈话的核心关键词之一,共同富裕思想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直到1992年,南方谈话将“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标志着共同富裕思想的正式形成,也预示着新一轮探索的开始。

在我国此后3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共同富裕思想得到了有力繼承与不断发展,并进行了深刻实践。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南方谈话后,邓小平的身体状况逐渐不佳。长子邓朴方觉得,邓小平“最后讲这些话是把命都拼上了”。“最后你看他讲话多激动、多频繁、多恳切、多用心啊,付出了自己的感情,甚至把自己那点精气神都要用完了。”

尽管如此,邓小平还是耗费极大心力,逐篇审定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全部文稿。1993年夏天,他没有按惯例去北戴河休假,而是在住所专心致志地主持第三卷的编辑审读工作——一小时读8000字,一次读一个半小时。

第三卷以南方谈话为终卷篇。据参与整理南方谈话、编辑第三卷的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必坚回忆,邓小平将第三卷视为“政治交代”。1993年8月24日,邓小平在审阅部分文稿整理稿时提出,要把文选清样发给一二十位同志看看,请他们提意见:“我的文选第三卷为什么要严肃地多找点人看看,就是因为其中讲到的事都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不能动摇。就是要坚持,不能改变这条路线,特别是不能使之不知不觉地动摇,变为事实。”“9月3日审完最后一批整理稿,小平同志很高兴,说了四个字:‘大功告成!”郑必坚说。

“邓小平从来没有离开‘共富单纯谈‘先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思想及“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人们把平均主义误认为是社会主义,片面追求所谓公平,形成了吃“大锅饭”、效率低、经济停滞等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后,先富问题又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引起关注和争论,有些人认为经济特区不是社会主义,先富起来的人是“新生的资产阶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邓小平从来没有离开过共富这个根本目标而单纯强调先富。”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主任姜淑萍对《环球人物》记者说,“邓小平经常说一句话,就是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的思路,完全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实际问题,即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的全社会的贫穷落后问题。很清楚,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搞平均主义没有希望。这是他在深入分析了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实际情况后得出的结论、作出的抉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邓小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找到的一条捷径。”

事实上,邓小平一直非常关注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就在结束了南方之行后的1992年6月和10月,他两次让工作人员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为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公益基金捐款。工作人员没有留下邓小平的名字,只分别写了“一位老党员”“一位老共产党员”。青基会后经多方了解,才得知这位老党员就是邓小平。

1992年6月和10月,邓小平两次向“ 希望工程”公益基金捐款,图为当时的收据。

2001年6月,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全线开工。

姜淑萍告诉记者,后来,也就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后,他对共同富裕又有新的思考。1992年12月,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中国将成为最大的经济国》和《马克思主义新挑战更加令人生畏》两篇文章后指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考虑分配问题:“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到本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

1993年9月16日,刚过89周岁生日不久的邓小平在家里与胞弟邓垦进行了一次不谈亲情、专谈国事的谈话。这时的他已经敏锐地观察到,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分配方式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他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他说,他毕竟年龄大了,退休后就“观察社会问题,出点主意”。要创造一种风气,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国家逐步兴旺起来。中国人能干,但是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人类历史上从未解决过的大难题

中国发展起来后要解决的新问题,可概括为逐步消除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两方面。在消除区域差距方面,邓小平说:“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他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依据邓小平这一关于“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消除群体差距方面,邓小平仔细考虑了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和引导的途径,他指出:“要调节分配,调节税要管这个。”“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当然,决不能搞摊派,现在也不宜过多宣传这样的例子,但是应该鼓励。”这种通过所得税、调节税等现代财税制度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开创性思想,已进入实践领域。比如1994年我国进行分税制改革,负责该项工作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专门说明:“如果中央不收一点钱的话,那样会富的更富、贫的更贫。邓小平同志有一个思想就是共同富裕。说实话,这是实行分税制的最主要的理由。”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在党的全会文件中是第一次。”姜淑萍对记者说,文件突出强调“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实现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人民富裕幸福的历史自觉、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

从邓小平1978年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1992年提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总目标,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如今,怎样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新课题。共同富裕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解决过的大难题,但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已从美好愿景发展为逐渐清晰的“施工图”,正在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地实践着。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谈话邓小平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防止“一谈了之”,《干部监督室谈话工作规程》出炉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