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凹凸花”到“水墨晕章”
————南宗山水画学渊源考

2022-01-22 06:18梁少膺
中华书画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吴道子凹凸名画

□梁少膺

一、骨法用笔:中国早期人物画“线性”的确立

班固《汉书》卷九六《西域传》:“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西域存广狭两义:狭义即上所指;广义则包括中原西部边疆以西的所有地区,甚至还及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部分地区①。汉时自中原至西域之交通由张骞开通。明帝永平十年(67),佛教传入中国,事详《汉法本内传》②;路线由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之陆路经敦煌,并穿过河西走廊进入关中地区。当时中原佛教首先必须依赖那些原本携有佛教信仰的外国人(天竺等)维持其存在,他们当中包括商人、居士、僧团、使节等③。到东西晋南北朝,西域之佛教文化已浸透于中原并蔓延全国。譬如,文学上之志怪小说,音韵学之“四声”,著述体裁之“小字夹注”法。其它又如天文历算之“盖天”说,数法之十进、百进、倍进、百百千进等诸法④。天竺古代文学、天文学与算学,以及农学、医术等皆在此一时期传到了中国。

[东晋]顾恺之 洛神赋图(宋摹本,局部) 绢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然则西域之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影响最著无疑是美术——雕塑(犍陀罗艺术)与绘画。因题目所限,本篇专叙绘画。东汉明帝崇仰佛教,推动了佛教在汉土的广泛传播。此际印度学者摩腾、竺法兰以白马负经书,在洛阳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至献帝,造寺之风大倡,佛像铸造也由此兴起,寺庙壁画、佛像后壁衬画以及独立的佛像画也由此出现。由于时代久远,汉代佛教绘画仅存于史书中约略记述,无实物传下,可此际凡佛教之倡导者,都能作画,却是事实⑤。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四《叙历代能画人名》辑“梁十二人”,来自外国者有“僧吉底俱、僧摩罗菩提、僧迦佛陀”;并在卷七中评曰:“僧吉底俱,外国人。中品。僧摩罗菩提,亦外国人。中品。僧迦佛陀。中品。禅师。天竺人。学行精悫,灵感极多。初在魏,魏帝重之。至隋,隋帝于嵩山起少林寺。至今房门上有画神,即是迦佛陀之迹。姚最云:‘已上三僧,既华夷殊体,亡以知其优劣。’”

[隋]展子虔 游春图 43×80.5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佛教寺庙的营造与译经场所的设立,天竺画家赴中原者甚众。然由于文献的缺记与散佚,留名者鲜罕,如上之《历代名画记》仅列几人而已。而在中国,这一时期在佛教绘画中享有盛名者即有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按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记》,其中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张善果,以及隋展子虔等所作寺庙壁画共有四十七处之多,这些壁画中的佛教人物之蓝本即出自西域。

曹不兴是三国时期从事佛画的画家之一。据传,他是按中亚僧人康僧会携来的“西国佛画而仪范写之”,名盛一时,在历史上有中国“佛画之祖”的称誉⑥。卫协是西晋时期的画家,师法曹不兴,所作道释画亦冠于当时。谢赫评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迨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颇得壮气。凌跨群雄,旷代绝笔。”⑦亦即说,佛教绘画到了西晋,逐渐摆脱了前期之粗略作风,趋于精密,呈现出新的时代面目。顾恺之是卫协的弟子,诗书画三者都登峰造极。他画技超人,最擅长的是佛像。他还最早提出人物画中的“传神写照”理论。纵观三国至东晋以绘制佛教人物名世的以上三家,他们在继承汉代画风的同时,融进了天竺画法。曹不兴受康僧会设像行道所带来的印度佛画艺术之影响,立其“风骨”,传之卫协,得之“六法”,协再传之顾恺之,“迁想妙得”“传神写照”。南朝陆探微擅长人物、肖像及佛画。用线(“骨法”)犀利,骨秀神清,使人如对神明。传说这种线条是受东晋王献之“一笔书”的启示,成为了后来吴道子所创“吴带当风”之先踪。陆探微人物线条繁稠,形象瘦削,后人尊为“密体”。这种独特的人物造型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典范,甚至后来在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画,以及麦积山、云冈、龙门等北朝雕塑中,都可以见到这种流风余韵⑧。又北朝曹仲达,本曹国(今撤弥罕一带)人。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画法新颖,创意出奇,取势圆转,衣纹飘举,时称“曹衣出水”(曹家样)。《历代名画记》卷八《北齐》引僧悰云:“曹师于袁,冰寒于水。外国佛像,亡竞于时。”

中国的佛教人物画自曹不兴、卫协至顾恺之、陆探微、曹仲达,以“本土”为“体”,“外来”为“用”,完成了以形写神的“线性”阶段,即谢赫《古画品录》中所谓“骨法用笔”。其后是以张僧繇以及尉迟乙僧在此“线性”(“骨法”)基础上再加拓展、调和,使佛教人物更趋于生动,形象更为逼真,表现手法亦更为完臻。中国早期人物画由“线”及“面”的技法正式定型。

二、“凹凸花”:人物画由“线”及“面”的完成

唐许嵩《建康实录》卷一七《高祖武皇帝》“天监三年”条:

置一乘寺……寺门遍画凹凸花,代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

张僧繇是六朝最有影响的人物画家之一,主要活动在梁武帝时期(503-548),他擅长的是塔庙。上及“凹凸花”,《大庄严经》卷六:“譬如善巧画师,能画平壁起凹凸相,实无高下而见高下。”是其证。“凹凸花”技术自印度传之新疆,由新疆以至于敦煌。此法是用“朱及青绿”渲染“骨线”之两边,“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令观者十分惊异。这种用红色和青绿所作的“凹凸花”,在今新疆克孜尔石窟中有大量的遗例保存。画者利用冷暖色的视觉原理绘出图形,远看即得立体的效果,此乃印度和中西一带的建筑彩画及石窟壁画中普遍采用的一种画法⑨。

由于张僧繇吸取了西域“凹凸花”技法,使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和表现风格上摆脱了自曹不兴、卫协以来至顾恺之、陆探微之“秀骨清像”,独辟蹊径,而成体貌丰腴、“面短而艳”⑩的体势。《历代名画记》曰:“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可谓的评。他的画格也被后世称之“张家样”,影响至今。

[唐]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101.9×54.7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

尉迟乙僧,于阗国人。父跋质那。乙僧国初授宿卫官,袭封郡公。善画外国及佛像。时人以跋质那为大尉迟,乙僧为小尉迟。画外国及菩萨,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僧悰云:“外国鬼神,奇形异貎,中华罕继。”

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开端,到了唐代,延续了近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从各个领域来看,都达到了高潮。唐代可以称得上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此,它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其中有僧侣、学者、商人、使节及旅游者等,这些人长居长安。唐时的长安简直成了“国际大都市”。尉迟乙僧是于阗(今新疆和田)人,父即尉迟跋质那。按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尉迟乙僧在贞观初年“其国王以丹青奇妙,荐之阙下”,此后一直住在长安。那里的光宅寺、慈恩寺、兴唐寺、安国寺、奉恩寺都留有他的壁画。《唐朝名画录》:

乙僧,今慈恩寺塔前功德,又凹凸花面中间千手眼大悲,精妙之状,不可名焉。又光泽寺七宝台后面画降魔像,千怪万状,实奇踪也。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六《寺塔记》:

(长安)普贤堂本天后梳洗堂,蒲萄垂实,则幸此堂。今堂中尉迟画颇有奇处。四壁画像及脱皮白骨,匠意极崄,又变形三魔女,身若出壁,又佛圆光均彩相错乱目成讲。东壁佛座前锦如断古标,又左右梵僧及诸蕃往奇。

尉迟乙僧的佛教形象“身若出壁”“彩相错乱”,逼之标然,立体感极强。元汤垕《画鉴》:“尉迟乙僧,外国人,作佛像甚佳。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这种不同于线绘的“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即是天竺的“凹凸花”。按画史描述,尉迟乙僧的画风直接取自西域于阗本国。从于阗寺院遗址以及龟兹寺院壁画,可以观察到他善于利用浓丽色彩、劲健线条表现体积结构与形象。其绘人物,如手臂之属,轮廓线条干净明快,沿线施以深厚色彩,向内则逐渐柔和轻淡,遂呈圆形。阿旃陁与锡兰之Siɡiriya诸窟壁画,表现阴阳明暗咸用此法⑪。20世纪初期,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和田县丹丹乌里克废寺中清理出一幅壁画,画中一女子立于莲池。铁线勾勒,施以晕染。考古学材料证明,与尉迟乙僧活动的年代相去不远。因此,通过这类典型的壁画作品,可以了解尉迟乙僧所创作的佛画风格及其面貌⑫。

汉末至六朝中国佛教人物画以线条为主,即谢赫“六法”之一“骨法用笔”。然谢氏“六法”源于公元三世纪印度婆兹衍衍那《爱经》中画之“六法”⑬。中国人物画“骨法用笔”之理论出于印度。印度画在线条(“骨线”)中施以“凹凸法”,由张僧繇及尉迟乙僧袭用。到了吴道子,“凹凸花”又另出新样,渐渐向山水画法过渡。

三、“水墨晕章”:人物画到山水画的转换

从“凹凸花”到“水墨晕章”,吴道子是一个关键的人物。《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略云:

吴道玄,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初名道子,玄宗召入禁中,改名道玄。张怀瓘云:“吴生之画,下笔有神,是张僧繇后身也。”可谓知言。

吴道子被唐玄宗召入禁中而改名道玄。他在长安、洛阳两地寺庙绘制了大量的人物画像。《唐朝名画评》引《京耆旧传》:“寺观之中,图画墙壁,凡三百余间。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无有同者。”

从张彦远引张怀瓘《画断》“吴生之画……是张僧繇后身”及朱景远引《京耆旧传》,称形象塑造“奇踪异状”,吴道子的画风承之张僧繇,同时代的尉迟乙僧也可能对其有过直接的指导。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书吴道子画后》:

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宋米芾《画史》:

苏轼子瞻家收吴道子画佛及侍者志公十余人,破碎甚,而当面一手精彩动人。点不加墨,口浅深晕成,故最如活。王防字符规家二天王,皆是吴之入神画。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圆润,折算方圆凹凸,装色如新。与子瞻者一同。

宋董逌《广川画跋》:

吴生之画如塑然,隆颊丰鼻,跌目䧟脸,非谓引墨浓厚,面目自具,其势有不得不然者……旁见周视,盖四面可意会,其笔迹细如铜丝萦盘,朱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肉起䧟处,此其自有得者。

又元汤垕《画鉴》:

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

[唐]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55.9×81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克孜尔石窟第171窟后甬道右侧壁 善爱乾闼婆及其眷属

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主室左壁 天宫伎乐

由上所录,吴道子所绘人物诸例,“浅深晕成”;“如莼菜条圆润,折算方圆凹凸”;“画如塑然”“引墨浓厚”“朱粉厚薄”;“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凡此种种,全指天竺之“凹凸花”。魏晋六朝迄唐,中国早期人物(佛像)的笔法(技巧)以及造型(形象)已渐趋定型。无论是最初时期的线条(“骨法”),即“白描”,还是到后来的敷色(“凹凸花”),它都是受西域影响。我国早期佛教完全凭借印度经典的输入,尔后才融入本土之哲学观念、文化思潮而分宗立派,自树教义。绘画亦然。中国早期人物画同样是两者之结合,以形成不同样式而开创来世,启示后人。抑更可论者,天竺之“凹凸花”技法传入中国,不仅人物画受之改造,而且还蔓延至山水画的技法。《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

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梧菀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吴道玄者天付劲毫,幼抱神奥,往往于佛寺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貎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李将军、李中书)。树石之状,妙于韦鶠,穷于张通(张璪也)。

东晋六朝的山水画是以人物画之背景出现的。在“凹凸花”技法未传来之前,山水画法与人物画一样,仍是以“骨法”(线条)为主。因张僧繇与尉迟乙僧、吴道子贯用“凹凸花”,山水画受之影响,于线条中施以色彩,分之浅深,从而掀起一大变局。然汤垕《画鉴》:

展子虔画山水,大抵唐李将军父子多宗之。(展)画人物描法甚细,随以色晕开。

按汤垕所示,展子虔所绘人物“以色晕开”。因可推知,南朝及唐,以“凹凸花”画人物画者,并非上指之三人。“凹凸花”在当时已形成了一种风尚。今展子虔有《游春图》传世,这是一幅纯粹的山水画,山体之轮廓线(“骨线”)的内侧,皆以颜色浅深涂之。故在隋时,“凹凸花”之法用之于山水,展子虔已作了尝试。张彦远所论“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杨指杨契丹,展指展子虔,他们已变山水之法。而至吴道子,“天付劲毫”,以“怪石”“蜀道”“写貌山水”,可这种“写貌山水”,由平面描写易用“凹凸花”技法,刷新作品本来面目,故张彦远道:“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

《唐朝名画录》:

明皇天宝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写貌。及回日,帝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后宣令于大同殿图之,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时有李思训将军,山水擅名,帝亦宣于大同殿图,累月方毕。明皇云:“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

李思训,《历代名画记》谓其“书画称一时之妙”,“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子李昭道亦擅画,时人并称“二李”。李思训历官右武卫大将军,故又称“李将军”。“二李”山水宗法展子虔。元夏文彦《图画宝鉴》称李氏“用金碧辉映,为一家法”。明汪砢玉《珊瑚网》:“李将军、赵千里先勾勒成山,都以大青绿着色,方用螺青若绿碎皴染,兼泥金石脚。”李思训的金碧山水是先勾勒成山,然后以大青绿着色,这种画法,即谢赫“六法”之两法:“骨法用笔”与“随类赋彩”;工序繁琐,后人名之“青绿山水”。李氏画嘉陵江山水“数月之功”,而吴道子“臣无粉本,并记在心”,他是从绘画对象之“形”过渡到了“意”,“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此为山水画工笔和写意两派的创始。

经过了吴道子线条法(“凹凸花”)的成熟,以及李思训设色法(“青绿”)的精微,山水画的“水墨晕染”随着出现。张璪由材料、画法之改变得以在王维的手中完成。

按张彦远所论,张璪画水墨松石“用紫毫秃锋,以掌摸色,中遗巧饰,外若混成”⑭,作风直承吴道子豪放奇诡的画风⑮。但他自述是无师传授的。同时代的画家毕宏曾询其师授,答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⑯从他“以掌摸色,中遗巧饰,外若混成”揣摩,前者是技法,后者为效果。说明中国山水画到了唐代,水墨一法已经成熟。然张璪这一套“特技”,在其身后便失传了。鄙意以为“以掌摸色”虽为后世所谓“指画”开其先导,但终因“有墨无笔”而被时代所弃之。

《旧唐书》卷一九〇《王维传》:

(王维)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工画山水,体涉今古。人家所蓄,多是右丞指挥工人布色,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拙,复务细巧。余曾见破墨山水,笔迹劲爽。

所谓“云峰石色,绝迹天机”似指他始创的水墨晕染。因为墨水的交融,故无墨迹可寻。而“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则指他的简皴。米芾《画史》记王维《湖庄清夏图》赵大年临本“亦不细皴”。而所谓“体涉古今”,乃指其所作山水,兼擅“工致”与“写意”两种画格。“工致”是古体,“写意”为今体。王维实兼有吴道子、李思训两派作风,写意似吴生,而色墨精微,则又近李将军⑰。

《唐朝名画录》:

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画《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历代名画记》亦载王维《辋川图》“笔力雄壮”,此其承传吴道子画风之证;又“人家所蓄,多是右丞指挥工人布色”,他不耐着色,此亦其兼具李将军画风之证。大概是李氏重色,王维重墨,由此之不同,而出现“水墨晕章”之画格。《画鉴》云“王右丞工人物山水,笔意清润”。“笔意清润”固是指“水墨晕章”所呈现出的意趣。东坡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亦谓此类“水墨晕章”显示出之意象耳。

传王维曾作《山水诀》,开篇云:“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一理论的提出,说明他的绘画与实践是相合的。自初唐吴道子到盛唐的王维,也即说,从“人物画”转换到“山水画”,由“线性”(“骨法”)之“凹凸花”过渡到“渲染”,自吴道子开其端,最终由王维完成。“水墨晕章”和李将军“青绿山水”并行,自成一派,成为了后世所谓“南宗”山水画之始。明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

一是一些地区无水可用。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异常,近年江西省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开始凸显,不少地方出现资源型、工程型缺水,有的地方枯水期甚至非常严重。2003年、2007年大旱,全省一度几百万人面临严重的饮水困难,一些地方要靠消防车送水。2007年以来赣江连年出现极枯水位,导致南昌城区和丰城电厂取水困难;鄱阳湖都昌站水位多次刷新1952年有实测水文资料以来的历史最低纪录,造成沿湖多座县城连年取水困难;萍乡市不得不通过兴建山口岩水库进行跨流域调水以缓解用水困难;华能安源电厂由于无可靠水源,项目审批一度受阻。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同)、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董其昌将王维和李思训定为南北两个流派的创造人。因为自王右丞始,擅“渲淡”,重天趣,画格清雅淳秀、虚和萧散,所以他将南宗之画称为“士夫画”,即文人画。由此建立了中国文人画的典型和品评,其余绪波及清一代以至今日。

[唐]菩萨像 大英博物馆藏

注释:

①参《大唐西域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邓子美《中国佛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③[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裴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④季羡林《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5-160页。

⑤傅抱石《傅抱石美术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⑥《中国美术通史》(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3页。

⑦[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303页。

⑧《中国美术通史》(第二卷),第66页。

⑨金维诺、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⑩[宋]米芾《画史》,《宋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18页。

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01页。

⑫金维诺、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30页。

⑬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01页。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⑮童书业《童书业绘画史论集》(上),童教英整理,中华书局,2008年,第42页。

⑯[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198页。

⑰童书业《童书业绘画史论集》(上),第43页。

猜你喜欢
吴道子凹凸名画
名人名画
“画圣”吴道子
最易写错笔顺的字
当名画变胖以后
消除凹凸纹理有妙招!
万世之功郑国渠
画圣吴道子
凹凸的爆笑生活
名画模仿秀
春享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