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藏明清官员私印举要

2022-01-22 06:18□周
中华书画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南京博物院白文篆书

□周 竑

明清时期,文人篆刻流派兴起,印章艺术得到很大发展,进入一个可以与秦汉时期相媲美的新的巅峰期,其中“私印发展到明清……已经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①。“学而优则仕”,明清时期官员多从科举学子而出,很多官员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除了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外,还身兼书法家、画家、收藏家等身份,在各个领域也多有建树。明清官员私印有较高的篆刻艺术水平,亦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明清官员在自己的书画、信笺、手稿等处常钤盖私印,今人从其中可以较全面了解官员的生平经历、志趣交游及艺术造诣等诸多情况,具有较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了解明清时期印章的发展特点及社会人文情况。南京博物院收藏明清印章丰富,其中有不少明清官员私印,今择其部分精品进行赏析探讨。

1.明“范允临印”白文印:玉印,瓦钮。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3厘米,高2.8厘米。印面刻篆书“范允临印”,回文排序。范允临(1558-1641),字至之、长倚、长倩,号长白,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官员、书画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福建布政司参议。工书画,时与董其昌齐名,著有《轮廖馆集》。范允临传世书画作品上所钤印章多以名号印为主,常见“范允临印”(白)、“长倩”(白)、“允临”(朱)等印。南京博物院所藏此方玉印,布局饱满规整,线条以直线条为主,转折处方圆兼济,整体雅致匀称,有汉印之风。此印为上海孙伯渊1961年捐赠。孙伯渊(1898-1984),苏州人,斋号石湖草堂。装裱家、收藏家、鉴赏家。

[明]卢象昇印 壬戌进士 南京博物院藏

2.明末“卢象昇印·壬戌进士”双面印:明坑青田石,印形制简单,通体无纹饰。印面近正方形,纵6.6厘米,横6.8厘米,印高3.7厘米。一面刻朱文篆书“卢象昇印”,另一面刻白文篆书“壬戌进士”。卢象昇(1600-1639),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明末抗清名将。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广巡抚、兵部侍郎、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后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崇祯十一年末(1639年1月),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孤军奋战,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39岁。追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著有《卢忠肃公集》《卢象昇疏牍》等。印文“卢象昇印”四字回文排序,布局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结体匀称且有变化,线条曲中有直,或婉转流丽,或刚直果断,整个印面庄严素穆与优美动感并存。白文“壬戌进士”四字上下排序,整体疏朗开阔,字体匀称,点画粗细相间,撇捺张扬,隽永修长,形如新春初剪柳叶,为柳叶篆。“用柳叶文入印在明代的较高级官吏中比较流行”②,明末清初柳叶篆被较多使用。天启二年为壬戌年,卢象昇为天启二年进士,即“壬戌进士”。此印为江苏省宜兴市茗岭乡岭下村卢永祥、蒋凤奇于1992年6月30日在宜兴市茗岭乡发现,后被南京博物院征集保存③。现为国家二级藏品。

3.清“周元理号燮堂”白文印:寿山石,印面为正方形,边长4.4厘米,高9.9厘米。印面刻篆书“周元理号燮堂”。周元理(1706-1782),字秉中,号燮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三年(1738)举人,历任河北蠡县知县、天津知府、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工部尚书等职。任直隶总督时因为袒护属下被革职,后被重新起用。《清史稿·周元理传》《荣禄大夫太子少傅工部尚书周公元理墓志铭》《黎里志》有记。印文线条秀逸流畅、笔意适度,顺笔画多寡对局部线条拉长处理,形成疏密相间又匀称规整的整体效果。

4.清“宫傅大司空印”朱文印:与上一方“周元理号燮堂”印为对印。寿山石,印面为正方形,边长4.4厘米,高9.9厘米。印面刻篆书“宫傅大司空印”。“宫傅”一般是对太子太傅的略称,少保、少傅名义上都是太子的老师,也有宫保、宫傅之称,统称为“宫衔”,无实职,是一种荣誉虚衔。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赏加时任直隶总督的周元理太子少保衔。乾隆四十六年(1781),周元理因病乞退得到批准,乾隆特赐他“太子少傅”加衔,此印刻制应在1781年后。“大司空”为明清时期对工部尚书的习惯性称呼,清代的“大司空”品级为从一品。乾隆四十五年(1780),周元理任兵部左侍郎,不久后被提拔为工部尚书,时人称其“周大司空”,周元理的老友嵇璜曾作诗《壬寅三月送周大司空元理予告南归》。此方“宫傅大司空印”与上一方“周元理号燮堂”印风格相近,更为明显地突出竖线,强调纵势,应为同一人所刻。此对印为苏南文管会1965年移交。

5.清“周元理印”白文印:寿山石,双狮钮。印面为正方形,边长4.1厘米,高9.5厘米。印面刻篆书“周元理印”,回文排序。印文整体端方规整,稳重大气,线条粗壮沉凝,以直线条为主但略有变化,如“理”字右侧中间一折横,避免了所有笔画横平竖直的僵硬呆板,又与右侧“印”字弯笔产生对比、呼应,平正中见灵动,使规整的印面增加自然流畅的动感。印钮雕一大一小两只狮子,大小双狮寓意太师、少师。双狮雕刻颇为精巧,大狮威猛霸气、小狮憨态可掬,小狮站立大狮身上,双狮齐齐回首,和谐温馨感扑面而来,灵动可爱。此印为苏南文管会1965年移交,二级藏品。

[明]范允临印 南京博物院藏

[清]周元理号燮堂 南京博物院藏

[清]宫傅大司空印 南京博物院藏

[清]周元理印 南京博物院藏

[清]林则徐印 南京博物院藏

[清]长寿印信 南京博物院藏

[清]翁心存印 南京博物院藏

[清]大学士章 南京博物院藏

[清]滇南刘崐 南京博物院藏

[清]韫斋 南京博物院藏

[清]归安沈秉成印 南京博物院藏

[清]香案西偏旧史臣 南京博物院藏

[清]归安沈秉成字仲复 南京博物院藏

[清]回首玉堂如在天上 南京博物院藏

[清]臣张之洞 南京博物院藏

[清]壶公 南京博物院藏

[清]凤石晚号固叟(附原石) 南京博物院藏

6.清“林则徐印”白文印:寿山石,印周身浅浮雕莲鹤纹。印面接近方形,纵5.4厘米,横5.2厘米,高16.2厘米。印面刻篆书“林则徐印”,回文排序。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清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历任翰林编修、江苏按察使、东河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道光十九年(1839),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林则徐被构陷革职,发往新疆戍边。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获起用,先后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加太子太保。病逝后晋太子太傅,谥号“文忠”。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作品传世。林则徐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主持编译了《四洲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具有启发作用。此印印文布局饱满茂密,线条粗犷厚实、平直无波,整体自然拙朴。

7.清“长寿印信”朱文印:与上一方“林则徐印”为对印。寿山石,印身浅浮雕莲鹤纹。印面接近方形,纵5.4厘米,横5.2厘米,高16.5厘米。印面刻篆书“长寿印信”。印文以直线条为主,其中“长”字两笔稍事弯折变化,使整个印面在严谨规整中增加了生机和动感。与上一方“林则徐印”一样,此印周身雕莲鹤纹。莲出淤泥而不染,又有“年”的谐音;鹤象征着圣洁、清雅,又喻鹤寿千岁、长寿。莲鹤纹既有品性高洁之寓意,又有延年益寿之含义,同时“荷鹤美美”谐音“和和美美”。此对印来源于太仓县文化科。

8.清“翁心存印”白文印:寿山石,钮雕人骑象。印面正方形,边长3.4厘米,高10.2厘米。刻篆书“翁心存印”。翁心存(1791-1862),字二铭,号邃庵,江苏常熟人。晚清大臣,其父翁咸封,子翁同龢。翁心存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督广东学政,历任工部尚书、吏部侍郎、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因病乞休,复起,以大学士衔管工部。同治元年(1862)卒,赠太子太保,谥文端,入祀贤良祠。著作有《知止斋诗集》等。此印印文整体端方大气、工稳含蓄,线条爽劲沉着、中正挺拔,布局匀称规整。

9.清“大学士章”朱文印:与上一方“翁心存印”为对印。寿山石,人骑象钮。印面边长3.4厘米,高10.2厘米。刻篆书“大学士章”。此方印线条劲瘦利落,结体有大小变化,整体舒张大方,为二级藏品。钮雕人骑卧象身。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被奉为瑞兽,有很多吉祥的寓意,被用来喻示好景象:“象”与“祥”字谐音,“骑象”谐音“吉祥”;另传大象为佛祖乘骑,故又有“祥瑞征象”之喻;民间亦有“太平有象”成语风行;玉雕大象还有招财进宝、财源广进的寓意,故“象”代表吉祥、和平与幸福,钮雕人骑象寓意天下太平,子孙安乐。此对印为苏南文管会移交,原出自翁同龢家。

10.清“滇南刘崐”白文印:石印,双狮钮。印面正方形,边长4.6厘米,高8.5厘米。刻篆书“滇南刘崐”。印侧刻边款“朗秋”。刘崐(1808-1888)④,字玉昆,号韫斋,云南普洱景东县人。晚清时期湖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官员。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鸿胪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顺天府尹、太仆寺卿、江南正考官、文渊阁执事、湖南学政、湖南巡抚等职。在任湖南巡抚期间,曾督修《湖南通志》、重修天心阁和城墙以及大修岳麓书院。边款“朗秋”,即罗浚。《广印人传》有载:罗浚[清]字朗秋,又号秋道人,湖南常德人,工篆刻。印文满白文,线条浑厚朴茂,整体端稳凝练。

11.清“韫斋”朱文印:与上一方“滇南刘崐”印为对印。石印,双狮钮。印面正方形,边长4.6厘米,高8.5厘米。刻篆书“韫斋”。印侧刻边款“武陵罗浚作”。印文清净旷达,雅洁纯正,线条挺直劲健,布局注意留白,富有笔意。此对印为苏州市文管会移交。

12.清“归安沈秉成印”白文印:寿山石,印面正方形,边长5.2厘米,高11.5厘米。刻篆书“归安沈秉成印”。沈秉成(1823-1895),字仲复,自号耦园主人,浙江归安人。清代官员、藏书家。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编修,迁侍讲,充武英殿总纂,文渊阁校理等,升苏淞太道,河南、四川按察使,广西、安徽巡抚,任两江总督等职,有政声,罢官归隐寓居苏州耦园。工诗文书法,精鉴赏,收藏金石书画,名重一时。其藏书楼名曰“鲽砚庐”,储书数万卷,编纂有《鲽砚庐书目》稿本4卷。光绪十六年(1890)创办有南京水师学堂、经古书院等教育机构,著有《蚕桑辑要》。此方印印文平匀雅静,工致精美,线条舒缓从容,笔意适度。

13.清“香桉西偏旧史臣”朱文印:与上一方“归安沈秉成印”为对印。寿山石,印面正方形,边长5.2厘米,高11.5厘米。刻篆书“香桉西偏旧史臣”。印文切刀起伏明显,线条优游老辣、转折圆润、凝重流动,结体有大小、直曲、揖让等变化,疏密相间,笔致流美。此对印为苏南文管会移交,原出自吴县黄埭沈宅,沈秉成后嗣迁吴县黄埭。

南京博物院另藏一对沈秉成鸡血石印:“归安沈秉成字仲复”白文印、“回首玉堂如在天上”朱文印。印面边长3.8厘米,高13.3厘米。来源与上一对印相同。

14.清“臣张之洞”白文印:昌化鸡血石,印面正方形,边长2.2厘米,高7.6厘米。印面刻篆书“臣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人称“张香帅”。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同治二年(1863)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此印印文刀痕显露,线条劲挺,疏密得宜,富有节奏感,整体古朴匀整。

15.清“壶公”朱文印:与上一方“臣张之洞”印为对印。昌化鸡血石,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2厘米,高7.6厘米。印面刻篆书“壶公”。印文线条挺拔刚劲,布局开朗疏阔,整体风格舒张大气。此对印为1965年苏州市文管会移交。张之洞楹联等书法作品中常钤此对印,例如:行书七言对联:“阁老丝纶真绿野,翰林风味小澄怀。南皮孝达张之洞。”钤印:“臣张之洞”(白)、“壶公”(朱)⑤。行书立轴:“昨梦黄山碧溪月,白云三十六峰深。朝来却送沧洲逸,兴发还为吴会吟。伯川仁兄清赏,之洞。”钤印:“臣张之洞”(白)、“壶公”(朱)⑥。

16.清“凤石晚号固叟”朱文印:寿山石,四狮钮。印面近正方形,纵3.5厘米,横3.6厘米,高5.9厘米。印面刻篆书“凤石晚号固叟”。印侧刻边款:“庚戌仲夏拟砚林法为凤石中堂太夫子寿,小门生傅士鋆谨呈,茶陵谭䄎篆。”此印为陆润庠私印。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历任翰林院编修、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时,任弼德院院长。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民国四年(1915)卒,赠太子太傅,谥文端。陆润庠能书法,擅行楷,方正光洁,清华朗润,意近欧阳询、虞世南笔法,为明清最高统治者们所赏识的馆阁体(台阁体),常为慈禧太后画作题志。边款中“庚戌”年应为1910年,边款记载此印为陆润庠门生傅士鋆请谭䄎篆刻,作为送陆润庠的贺寿礼。傅士鋆、谭䄎待考。边款所提及“砚林”即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龙泓山人,又号钝丁、砚林、孤云、石叟、胜怠老人,浙江钱塘人。嗜好金石文字,工诗善画,尤精篆刻,擅长切刀法,为“浙派”开山祖,“西泠八家”之一。印文整体平正古朴,线条细瘦峭折,刀痕明显,结体雅静平和,文字边线拉长,更添端方规整之感。钮雕一大三小四只狮子,大狮安静蹲卧、沉稳慈爱,小狮或爬或闹、恣意活泼。四狮钮雕取其谐音,有世世太平、事事如意之吉祥寓意。南京博物院另藏陆润庠印章40余方。

通过对南京博物院藏明清部分官员私印的研究可以发现:与同时期文人印相较,清代官员私印整体规格、体积较大,有厚重和权威感,与“清代官印的印面在继续扩大”⑦的趋势相应合;官员私印中印文回文布局较多,且主要集中在四字姓名印,可见“回文形式随着这一时期印人和创作的增多而大量出现在私印中”⑧;明清官员私印中对印较多,白文印主要为姓名印,偶带字号、籍贯等内容,朱文印内容多为身份、别号及闲章。明清官员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艺术鉴赏力,所用私印往往请当时篆刻名家所刻,因此具有较高的篆刻艺术水平。

注释:

①张锡瑛《中国古代玺印》,地质出版社,1995年,第190页。

②张锡瑛《中国古代玺印》,第161页。

③何忠汉、陈江《宜兴发现卢向升的一方两面刻印》,《东南文化》1993年第6期(总第100期),第153页。

④王继平《刘崐生卒年月、遗著及史实考述》,《船山学刊》2021年第2期,第97页。

⑤荣宝斋(济南)拍卖有限公司《2019秋季艺术品拍卖会:臻 观——中国书画夜场》,2019年12月,图录号:0168。

⑥香港淳浩拍卖有限公司《2019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2019年11月,图录号:0122。

⑦张锡瑛《中国古代玺印》,第172页。

⑧贾长庆《回文印的历史流变及其相关问题》,《中国书画》2014年第5期,第77页。

猜你喜欢
南京博物院白文篆书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隽逸书艺 绝妙好辞
——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对联展
万水千山
——南京博物院藏历代山水画迎春特展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南京博物院
我说当代篆书创作
“新金融商品教父”跳海:照搬“喜新厌旧”走向绝路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