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北东部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不同防治措施效果比较分析

2022-01-22 14:47郭云忠李文文闫明杰郭友民
果树资源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食心虫羽化套袋

郭云忠,李文文,闫明杰,郭友民

(1.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陕西 白水 715600)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sasakiiMatsamura)属鳞翅目蛀果蛾科昆虫,曾是陕西渭北果区重要的蛀果害虫,受害果实发育不良或畸形,或内含虫粪,完全失去食用价值[1-3],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果区全面推广果实套袋技术,使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得到有效遏制。2010年作者在白水县9个果园随机调查,桃小食心虫蛀果率平均仅有0.28%,渭北其他县区果园也偶有蛀果出现。但近年来由于各地劳动力的紧缺、纸张涨价,致使育果成本上涨过快,也因此各地实行苹果省力化栽培[4]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有部分果农已开始生产免套袋苹果,致使桃小食心虫的危害在逐渐上升。2020年我们再次在白水县雷亚镇果园调查,发现自8月3日到8月18日,连续15 d果园桃小食心虫性诱芯诱集到271只雄蛾,单日诱集量平均达18只,表明随着苹果免套袋栽培面积的扩大,将面临桃小食心虫潜在的威胁。

目前陕西渭北苹果的栽植模式较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乔砧苹果园已有1/3挖掉,更换为规模较大的矮砧密植园,同时生产品种较前也多元化。因此明确新形势下桃小食心虫的年发生动态,对于后续开展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苹果实行免套袋栽培后,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应优先采用物理的、生物的或农业的防治方法,关键时期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以确保果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为了有效应对苹果免袋栽培后桃小食心虫的威胁,2020年我们开展了几种不同防治措施或组合的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性信息素诱捕器:蓝色三角形诱捕架(底部长24 cm,宽18 cm,横切面18 cm,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架子顶端中部有一根细铁丝穿透,用于悬挂性诱芯(性信息素200 μg),底部置有一张粘虫板。

地布:一种由PE材质纵横编织的黑色塑料编织布(天津滴润灌溉设备贸易有限公司),重100 g/m2,宽幅80 cm。遮光、透气性好、渗水快。

供试药剂: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美国富美实公司);1.8%阿维菌素乳油(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江苏省激素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14%氯虫·高氯氟悬浮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动态监测

2019-2020年5-11月采用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在陕西省白水县雷牙镇苹果连片种植区,各选择一块未套袋的6~8 a生矮砧红富士,面积0.5~0.8 hm2。在果园内随机选择一株苹果树,在其外围阴面通风处树枝上固定好桃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使诱芯离地面高度约1.5 m。在距该诱芯两侧50 m处,再悬挂2个诱捕器。每年从4月5日开始,每隔5 d取下粘虫板,分别统计3张粘虫板上的雄成虫数量,诱捕器再换上新的粘虫板,直到连续2次见不到雄成虫止。性诱芯1个月更换1次。

1.2.2 桃小食心虫防治试验

防治试验处理设计如表1示,共9个处理,每4株树为1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

表1 桃小食心虫防治试验设计

药剂防治试验以桃小食心虫幼虫和成虫作为防治对象,分别在越冬代成虫(6月9日)和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8月8日)喷药,共2次。施药器械为机动喷雾器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工作压力0.15~0.4 MPa。每小区选择中间2株树调查,每株树在树冠外围和内膛随机调查100个果实,每小区共调查200个果。药前调查桃小食心虫蛀果基数,第1次药后10 d和第2次药后10 d各调查一次蛀果数。

防治效果计算方法,按下式计算:

新增虫果数=药后虫果数-药前虫果数

防治效果/%=

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防治试验,自5月25日开始,在供试的矮砧富士园悬挂桃小食心虫诱捕器诱杀雄虫,悬挂数量为每亩(667 m2)3个,田间均匀排布,悬挂高度约1.5 m,诱芯每隔30 d更换1次,粘虫板在沾满成虫后及时更换。

树盘覆地布防治试验,自3月上中旬起先在树盘下起微垅,垅中心高度约15 cm,然后在垅上苹果树两边覆盖幅宽80 cm黑色塑料编织地布,铺平拉展,再用土压实布的外边缘,压宽约20~30 cm;在树的另一侧同样覆上地布,2块地布的中间接缝用U型卡丁封严。9月施基肥前撤去。

2 结果与分析

2.1 陕西渭北东部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2019-2020年连续两年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桃小食心虫雄成虫的诱捕结果如图1所示。

图1显示,桃小食心虫在5月下旬后陆续有越冬代成虫羽化,5月底至6月上旬羽化成虫出现1次小高峰,由于受气候和土下越冬深度的影响,越冬代幼虫时有出土化茧羽化,长达1月有余,成虫羽化直到7月上中旬。成虫在果实上产卵,约7 d后幼虫孵出蛀入果内为害,第1代幼虫最早在6月中旬就能见到,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又有2次羽化高峰,为第1代成虫,即最早出土羽化的越冬代的后代,9月底后再无成虫羽化。老熟幼虫脱果9月中旬还能见到。

图1 桃小食心虫年发生动态(2019-2020)

2.2 桃小食心虫成虫羽化特点

根据田间诱集结果,桃小食心虫的年发生动态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2019、2020连续两年桃小食心虫的发生状况基本一致,都在5月5日前后开始出土羽化,只是在2019年一开始便有较多雄虫羽化,且较2020年出峰更早。两年间桃小食心虫雄虫都有3次明显的羽化高峰,即5月底至6月上旬的初次高峰,8月上中旬的第2次和9月初的第3次,其年份间的趋势基本一致。从发生数量的多少看,以第2次数量最大,日均诱集量达18只。从5月底至8月初不断地有成虫羽化,经历时间也长达2个多月,根据桃小食心虫的发育特性分析,这一时间段羽化的成虫,应该不是同一世代的种群,因此在陕西渭北东部果区的桃小食心虫年发生世代为1~2代。

2.3 不同处理方式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在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施药,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处理方式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可以看出,不同试验处理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第1次药后10 d的效果,以“黑色地布+性诱剂”处理为最好,防效达100%,调查未见有果实被蛀,表明黑色地布从空间上切断了树下与树上的联系,阻碍了成虫出土羽化。“性诱剂+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处理也有很好的效果,防效达95.12%,表明在成虫羽化初期田间悬挂性诱芯,再在羽化盛期配合强触杀药剂能很好的防治桃小食心虫,也反映出两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复配制剂14%氯虫·高氯氟悬浮剂4 000倍液也有很好的效果,药后10 d防效高达91.46%,这也反映了该药有优良的触杀、渗透和药效持久的特性。单一的地布处理也有较好的效果,防效达81.71%,说明地布确实能起到阻挡成虫出土的作用,但与处理“黑色地布+性诱剂”相比较,其防效还是差一些,表明在果园行间还有少量越冬幼虫的存在。化学药剂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8 000倍液和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也有较好的效果,防效在87.80%以上。由于施药时间在越冬代成虫的羽化初盛期,赶上了已羽化成虫的相对集中期,所以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也显示出85.37%较好效果。

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喷药,各处理的防治效果也显示出显著的差异。与第1次喷药相比,本次效果明显下降,这与桃小食心虫的生物学习性有关,本试验研究的2次用药间隔达2个月之久,期间不断有成虫羽化,如果主要借助农药保护果实,那就要受药剂的持效期及耐雨水冲刷能力的影响,这一点在药效差异中也体现了出来,在4种化学杀虫剂中,以14%氯虫·高氯氟悬浮剂4 000倍液的防效最高,为83.09%;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8 000倍液的为82.35%;另外两种药剂处理的均低于80%。地布作为一种物理防治措施,显示出稳定、可靠和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喷药后10 d,还有79.41%的防效,竟与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性诱剂单独诱杀对桃小食心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效果达80.88%的防效,而与农药、地布搭配应用后更显示出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仅防效就分别有85.29%和90.44%之多。

3 讨论与结论

桃小食心虫是一种借助土壤越冬的蛀果害虫,其发生期长,出土羽化极不整齐,化学防治也难以奏效。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果实套袋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苹果生产中的这一顽疾。但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紧缺,以及套袋引起的生产成本增多、纸张消耗过大、果品品质下降以及引发的次要病虫害的威胁上升等问题愈来愈突出,因此业界对免果袋生产等省力化栽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随着苹果免套袋栽培的推广,桃小食心虫的威胁将成为首要问题之一。

能否准确地掌握桃小食心虫的消长规律,决定着能否对其开展精准防治,也决定着防治效果的好坏。陕西渭北是我国苹果生产的优生产区,如今的渭北东部更是苹果的连片种植区。现有的资料表明,在陕西渭北果区桃小食心虫年发生1~2代[5-7]。

化学药剂是防治桃小食心虫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开始苹果免套袋栽培后,对农药品种的选择要十分重视。本试验特意选择的几种广谱、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杀虫谱宽、用途广泛,能保障果品和消费者的安全。根据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本试验选择在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喷药,从而防止其大规模暴发、产生蛀果,以及减少用药次数。高效氯氟氰菊酯是一种活性高、药效迅速、低残留、耐雨水冲刷的触杀型菊酯类杀虫剂,在成虫羽化盛期喷雾,效果好,但持效期短,表现出因两次用药间隔较长,使第2次药后10 d防效一般,仅有72.79%。氯虫苯甲酰胺是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优良的内吸性,耐雨水冲刷,对幼虫特效。本试验的两次用药,都表现出很好的防效,第2次药后10 d,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8 000倍液仍有82.35%的防效。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后,增效作用明显,其速效性和持续性都得到加强,防效较其他杀虫剂都高,第2次药后10 d防效仍有83.09%,值得推广。阿维菌素作为一种广谱生物型抗生素类杀虫剂,被广泛应用,但在本试验第2次药后10 d中表现一般,应该与两次用药间隔较长和持效期较短有关。

黑色地布,近年来使用的人数越来越多,已证实他具有提高地温、保墒降低水分蒸发、防除杂草的功效[12-13]。但还有防治桃小食心虫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阻挡桃小食心虫飞出地面。这是一种效果明显、对果品、环境安全的物理防治技术,本试验显示出防治效果一般,可能与存在一部分害虫在行间越冬有关。进一步地将黑色地布与性诱剂搭配,显示出很好的防治效果,是所有试验处理中最好的表现,在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出现后10 d、即第2次药后10 d防效达90.44%,值得推广。本试验开展的是黑色地布与3枚/亩(667 m2)性诱芯搭配,按尹河龙、张实军等[14-16]研究结果,桃小食心虫性诱芯的诱捕半径分别为20~25 m和15 m,但两作者所用诱捕器的结构、诱芯内性诱剂的含量均不相同,因此作为防治使用的性诱芯,其最适宜的悬挂数量还应根据各自的特性分别研究确定。

性诱剂作为一种既具备生物防治功能,又具有物理防治特征的防治措施,用来诱杀防治桃小食心虫雄成虫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性诱剂诱杀,防治效果受成虫的密度、生物学特性、性诱剂作用距离及田间悬挂数量等的影响[17],所以单一的采用性诱剂诱杀效果往往一般,如本试验的单一性诱剂处理,在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出现后10 d,防效仅有80.88%。但性诱剂与化学药剂搭配组合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化学药剂很好地解决了性诱剂受干扰后遗漏的成虫,防效提高很多,如本试验处理性诱剂+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在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出现后10 d防效达85.29%。

黑色地布+性诱剂、性诱剂+触杀型化学药剂作为两例“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搭配及“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搭配的防治方法,在免套袋苹果园桃小食心虫的防治过程中表现出优良的综合效果,防治效果好,对果品和环境安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食心虫羽化套袋
乐昌柰李“炼金术” 套袋果身价十倍
不套袋栽培对红色苹果品种果实品质的影响
甘肃河西一带果园食心虫种类调查初报
北方大豆食心虫病防治措施分析
白星花金龟的羽化及交配行为
浅谈大豆食心虫病预防措施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
套袋加重柠檬虫斑的发生
冷冻法处理带毒灰飞虱研究初报
食心虫真能吃人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