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2022-01-22 01:56赵焕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鲜感阿妈花儿

赵焕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碎片化、浅表化现象,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难以得到提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教师要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是指教师围绕单元主题和目标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思维力和创新力。

阅读感知力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来自文本内容的信息刺激形成的反应,进而把多种信息进行综合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感知力的方法有多种,如观察、反复品读、比较等。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不论哪种比较,都需要学生根据比较目的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再通过仔细比较,读出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意味,增强学生获得对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感知力,进行有深度的阅读。

如教学《走月亮》一课,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美感的散文,作家吴然在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中,以儿童视角,倾情描绘了月光下与母亲一起散步的迷人景致。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把握这样真挚动人的感情呢?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的策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深度阅读之中。在描写走月亮这件事上,文本中先后四次出现了“我和阿妈走月亮”的表达,很显然这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只有将四次表达联系起来进行认真比较研读,才能发现作者在这种独特的表达中藏着的秘妙。首先,学生需要在文本中找出四次相同的表达,注意“我和阿妈走月亮”都是在什么场景中出现的。学生从不同场景中可以看出“我和阿妈走月亮”都走到了哪些地方,需要思考的是,“我和阿妈走月亮”是不是只走了这样几个地方?如果不是,为什么作者只写这样几个地方呢?学生虽然一时还不能完全弄明白,但是可以为后续深入思考作铺垫。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比较:每次“我和阿妈走月亮”的表达中有哪些不同。这一比较的目的不在于学生仔细比较相关的句子,找出词语运用上的一些差别,关键在于比较每次出现相同的表达时,画面感有什么不同,背后蕴含的感情有什么变化。第一次作为“走月亮”的开始,着力表达的是“我”和阿妈走在秋夜月光下的小路上的兴奋、喜悦不已的新鲜感。第二次是“我”和阿妈沿着小溪来到水塘边,由溪水里月亮的影子,引发对白天里与阿妈在水塘边产生的美好想象,体现的是一种和谐、美妙、温馨的美感。第三次是走向了原野,尤其是走进自己的稻田,想起了春天里田野上的美丽景色,还想起了即将回来的阿爸,其间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第四次是在月光下想象“我和阿妈”之间无比甜美的亲情。通过比较,学生能够看出作者在四次表达中,“走月亮”就是不断走向美的境界。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反復出现的作用,理解这种反复表达的深刻内涵。

深度阅读不仅体现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而且更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选择文本表达上的矛盾与冲突,提出质疑并进行分析、考察,进而提出自己的主张。

如教学《天窗》一课,茅盾先生在课文中描写了乡村里屋顶上一小块玻璃构成的天窗在暴雨和夜晚给乡下孩子带来的欢乐和安慰。实际上,课文中写到“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和“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对这样的表达,学生在阅读时出现了很明显的分歧:有的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认为大人的做法太霸道,剥夺了孩子爱玩的天性;有的学生从安全的角度出发,雷雨天或夜晚在河滩上玩都有危险,认为大人的做法是对的。教师抓住学生理解文本上的认知冲突,组织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文本阅读、思考、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大人为什么要把孩子关在只有天窗的屋子里?你赞成这种做法吗?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互相追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教师将持不同看法的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赞成大人做法的为正方,反对大人做法的为反方,开展辩论。最后,教师进行梳理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茅盾先生明明不赞成大人把孩子关进黑屋子里,反而写出孩子在黑屋子里突然间获得的意外发现。这样的自由辩论和不断追问,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辨性阅读,学会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作者在文本中的表达,指向的正是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是活跃学生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文本中表达对象的特点和表达内容的画面感等,组织学生展开想象,把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转换成生动的画面,进而获得新的认识,产生新的阅读体验,提升创新能力。

如教学《花的学校》一课,课文的题目给人以新鲜感,课文的内容充满了无数新奇的想象。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语文要素目标时,就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来理解新鲜感是从哪里来的。以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例:“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这段话本来是写雨后,草地上无数的花儿都开放了。这是人们眼里常见的情景,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在作者的笔下,这些花似乎是长了脚“跑”出来的,对这个“跑”的新鲜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花儿为什么这么急着往外跑?”这样的想象就能够让学生把花儿当成有思想、有感情的孩子一样;同样,花儿在绿草上本来是随风摇摆,在作者笔下竟成了“跳舞、狂欢”,这显然也值得学生开展想象:“花儿是怎样跳舞、狂欢的?为什么要跳舞、狂欢?”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花儿,让自己如花儿一样在跳舞、狂欢中去感受、体验此时此刻的快乐、自由。学生在阅读中经历如此的想象,不仅能够体悟文本的内涵,而且能够从中学习如何表达新鲜感,带来的是创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开展深度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学情进行选择,运用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深度理解文本的内涵,积极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新鲜感阿妈花儿
阿妈叻嚒
阿妈的草原
阿妈 阿爸 嘎洒坝
KINGSWOMAN
如果不曾有过,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重启一次吗?
雪域好阿妈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新鲜感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