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桥

2022-01-23 13:35
科学大观园 2022年2期
关键词:天问火星航天

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如今,“祝融号”火星车已运行超过210个火星日,环绕器在轨510多个火星日……从发射、环绕到着陆、巡视,天问一号的一举一动,备受世界关注。

12月15日,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影响2021年科学事件的十位人物评选结果,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安徽籍科学家张荣桥入选,成为2021年榜单上唯一的中国人。

1966年出生的张荣桥是安徽省祁门县安凌镇人,1982年毕业于祁门一中,1988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0年参加工作后,他长期工作在航天科技一线,曾组织完成探月工程二期、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方案实施、行星探测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论证。作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组织完成了天问一号任务。

从古人笔下捉摸不定的荧惑,到“祝融号”触碰的红色土壤,这段4.75亿公里的路程,中国人走了几千年。面对火星复杂的环境以及中国火星探测的空白,张荣桥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并且使中国成为第二个在火星表面软着陆的国家。

探索太空之路,并非一帆風顺。从航天事业诞生至今,总有人不理解航天工程的意义何在。到了今天,依然会有人问:“中国为什么要做自己的火星探测工程?”张荣桥的回答是:“就像我们去问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你为什么让孩子读书一样。一个民族必须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才有希望。”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搭乘我国目前起飞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起飞,并顺利进入地火转移轨道。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这标志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取得圆满成功。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的那一刻,张荣桥激动落泪的场景令很多人动容。回想起当时的感受,张荣桥说,又甜又咸的眼泪中,有喜极而泣,也有如释重负。

《自然》年度人物对张荣桥的描述是“火星探险家”。要知道,火星有“航天器坟场”之称,到目前为止,火星着陆类的任务成功率只有40%多一点。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便完成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更是难上加难,险上加险。

“为了这项任务,我们坚持奋斗了10年,兑现了对国家的承诺。一次实现‘绕着巡,成功来之不易。”张荣桥说。

“去火星,中国人是第一次。当我们瞄准这个任务的时候,也在犹豫和思考,到底该怎么去?”张荣桥说,最初设计火星探测方案时,也想采取与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类似的步骤。

“但我们还是不甘心。”张荣桥直言,一方面,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为火星探测奠定了技术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火星探测起步较晚,中国科学家对火星研究需求迫切,如果还是四平八稳,就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有担当精神,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张荣桥说,“通过努力,一次任务实现对火星‘绕着巡,风险可控。”

风险可控绝不意味着没有风险。面对巨大挑战,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在方案设计初就做了全面详实的任务实施计划,对技术方案进行反复设计确认,并开展了大量地面试验验证工作。

对话张荣桥。 图片|央视网

“很多人说,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圆满成功太容易。”张荣桥说,“其实非常不容易,靓丽的成功背后一定有艰难曲折。”

张荣桥说,就像运动员一样,赛场上完美的动作背后是反复练习中的失误、摔倒,火星探测任务在产品的设计、试验等环节也出现过反复甚至是错误。“我们在摔打中得到了经验,提高了能力和水平,确保了最终的任务成功。”

“现在来看,一步实现‘绕着巡的路子是完全正确的——第一,技术上实现了跨越,我们成为第二个具备火星巡视探测能力的国家,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第二,节省了经费。更重要的是,火星探测长了国人的底气,为后续实现火星表面采样返回坚定了信心。”张荣桥说。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是上千家研制单位和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取得的,汇成一句话,就是中国力量。”回顾火星探测任务,张荣桥感慨道,“从事航天事业需要一种情怀。看到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得到国家和人民的认同,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

猜你喜欢
天问火星航天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玩转火星
为啥天问一号绕火星 飞了3个多月才着陆?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天问一号”的绝招
火星!火星!
逐梦航天日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