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矿勘查队伍的组建及其历史沿革(续二)

2022-01-27 02:52张金带
铀矿地质 2022年1期
关键词:铀矿床功勋核工业

张金带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北京 100013)

5 四〇六队

1)队伍组建与变迁

1957 年1 月17 日,三局在向三机部部长宋任穷、副部长刘杰的报告中提出组织一个东北普查队(等于两个普通的普查分队)。1957 年2月16 日,在北京成立三机部三局四〇六队,为三局的直属分队,在东北地区开展普查工作。同年4 月,队部迁至长春市,1958 年4 月转迁至沈阳市。1957 年2 月,四〇六队设8 个普查小队和一个矿区检查组。1957 年12 月,四〇六队扩建为地区性管理机构,高峰任党委书记兼队长,李耕任副队长。1958 年4 月,下辖的小队改编为第一、二、三队,也即辽宁队、吉林队、黑龙江队,同年11 月辽宁队又分为辽宁一、二、三队,同时组建实验室。

1958 年3 月,一八二队第四分队调入内蒙古海拉尔,改称四〇六队第四队(航测队),1959 年改称内蒙东部第三地质队,1964 年3 月改编为内蒙古七队,1965 年吉林队并入。1960年1 月,新疆五一九队第四分队调入,改称四〇六队辽宁四队。1961 年,辽宁一队并入辽宁二队,辽宁四队并入辽宁三队。1963 年8 月,组建四〇六队直属队,1967 年5 月调往甘肃,划归一八二队。1970 年1 月,黑龙江队调往湖北,改称三〇九队第四队,1972 年4 月移驻天津宝坻,改称河北六〇六队,三局直属。1971 年10 月,辽宁省铀矿地质单位(含内蒙古七队)实行“工改兵”,改编为基建工程兵二〇一师。1984 年1月,实行“兵改工”,组建核工业部东北地质勘探局(以下简称东北地勘局),河北六〇六队、山东三七五队也划归东北地勘局,分别改称二四七大队、二四八大队。

至此,东北地勘局工作范围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东5 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所辖铀矿地质单位有:二四一大队(原辽宁二队)、二四二大队(原辽宁三队)、二四三大队(原内蒙古七队)、二四四大队(原七五二矿)、二四七大队、二四八大队和二四〇研究所等(图1)。

图1 四〇六队历史沿革图

1988 年10 月,核工业部东北地勘局改称核工业东北地勘局;1994 年12 月,改称核工业东北地质局;1999 年6 月,改称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

2)主要找矿成果与功勋

四〇六队(核工业东北地质局)所属队伍发现和探明了赛马、青龙、沽源、红山子、广兴源、连山关、玄岭后、月亮山等著名铀矿田和矿化集中区(矿床)。1991 年,二四一大队被中核总授予“核工业功勋地质队”荣誉称号。

6 华东六〇八队

1)队伍组建与变迁

1958 年5 月初,三局决定将华东地区各省铀矿地质队伍从三〇九队划出,组建华东六〇八队。1959 年1 月1 日,华东六〇八队在南昌市正式成立,唐占荫任队长,李向光、冯国祥任副队长。同年10 月江彬任党委书记。三〇九队在赣、浙、闽、皖、苏5 省的队伍和工作地区整体划归六〇八队。三〇九队第四队(航测队)、第六队、第七队、第十二队、第十三队、第十四队、第十七队、第十八队依次改称华东六〇八队第四队、浙江队、江苏队、福建队、第二队、安徽队、第一队、第三队,省队对外均称省“第三地质队”。

1960 年初,新疆五一九队第一分队、第九分队、第十六分队调入浙江,分别改称六〇八队第六队、第七队、第八队;同年,第八队和江苏队并入第七队。1960 年8 月,组建第五队,1961 年9 月撤销。1961 年2 月,安徽队并入第四队;浙江队改称第九队,1964 年9 月调往四川。1961 年10 月,福建队改称第十队,1968 年10 月调往四川。1963 年12 月,组建第十二队,1966 年7 月分建 出第 十五 队。1964 年2 月,组建第十一队,1965 年4 月划归一八二队。1965年4 月,第六队划归三〇九队。1968 年4 月,第四队划归一八二队,1973 年1 月又从青海六五二队分建出浙江六五三队(抽调原并入六五二队的一八二队第一队、第三队1 100 余人)。1974 年10 月,组建二六七队。1979 年3 月,中南二〇九队第五队调入江西,改称江西省二机局二六八队。1979 年10 月,组建二七〇研究所。

1971 年6 月,华东六〇八队与江西省二机局合并,改称江西省二机局,1979 年5 月改为二机部华东地质勘探局(以下简称华东地勘局),所辖铀矿地质单位有:二六一大队(原第一队)、二六二大队(原第二队)、二六三大队(原第三队)、二六四大队(原第七队)、二六五大队(原第十二队)、二六六大队(原第十五队)、二六七大队、二六八大队、二六九大队(原浙江六五三队)和二七〇研究所等。1984 年,在安徽、江苏的原二机指挥部直属的基建工程兵二九一团、二九二团划归华东地勘局,分别改称二七一大队、二七二大队。1994 年12 月,二六二大队在山东栖霞分建出二七三大队。

1982 年8 月,二机部华东地勘局改为核工业部华东地勘局;1988 年10 月,核工业部华东地勘局改称核工业华东地勘局;1994 年12 月,改称核工业华东地质局;1999 年6 月,改称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图2)。

图2 六〇八队历史沿革图

2)主要找矿成果与功勋

六〇八队(核工业华东地质局)所属队伍发现和探明了坑口、巴什布拉克、相山、盛源、桃山、河草坑、白面石、大桥坞、修水、黄梅尖(庐枞)等著名铀矿田和矿化集中区(矿床),其中江西坑口矿床是我国最早提交并建矿开采的铀矿床,相山横涧矿床是我国第一个提交并建矿开采的火山岩型铀矿床。1991 年,二六一大队被中核总授予“核工业功勋地质队”荣誉称号,被地质矿产部、人事部、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二六二大队、二六四大队被中核总授予“核工业功勋地质队”荣誉称号。

7 北京第三研究所和七〇三航测队

1959 年3 月18 日,在三局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二机部第三局第三研究所,对外称“北京第三研究所”(图3),下设地质、水冶、化学分析、仪器4 个室,共157 人,三局副局长、总工程师佟城兼任所长,杨文英任党委书记。1979 年1 月,对外称“北京铀矿地质研究所”;1988 年10 月,改称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设有7 个研究所、1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两个国际技术联合中心,以铀矿地质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图3 北京第三研究所实验楼(左图为旧实验楼,右图为1964 年建成的实验大楼)

1961—1962 年撤销分散在各队的航测分队之后,1963 年4 月15 日,从 三〇九 队、二〇九队、一八二队、四〇六队、六〇八队共抽调29 名技术骨干组建二机部第三局七〇三航测队,使用苏制“安-2”飞机和苏制ACΓM-25 航测仪器执行航空放射性测量任务,李怀春任队长。1965 年4 月,迁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改称二机部第三局北京七〇三航测队。1977年6 月,迁至河北省石家庄市,1988 年10 月,改为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现已拥有独立自主的航空放射性测量技术体系和设有核应急航空监测技术支持中心,完成飞行测量500 多万平方千米,发现大批航测异常,部分发展为重要的铀矿床。1991 年,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被地质矿产部、人事部、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8 地质部等系统组建铀矿专业队伍

在我国铀矿地质事业发展过程中,1958 至1960 年期间,地质、石油、煤炭、冶金等部门响应国家“全民办铀矿”的号召,组建一批铀矿地质专业队(大部分在1961 年调整时撤销或合并),给予铀矿地质大力支持,并发现和提交一批重要铀矿床,为我国铀矿地质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如地质部广东省地质局在1958 年组建省属从741 至749 的9 个铀矿地质专业队,1959年合并为741、742、744、747 等4 个队。1961 年3 月,741、747 合并为747 地质队,同年7 月,742、744 合并为705 地质队。这些单位在广东,特别是在粤北诸广岩体和赣南地区开展了大量铀矿地质工作,提交了著名的棉花坑、澜河、书楼丘等大中型铀矿床及水石、长坑、油洞等中小型铀矿床,其中棉花坑矿床是我国最大的花岗岩型铀矿床。又如四川省地质局405 大队和川西北地质大队等单位在川西北地区,发现和探明了著名的若尔盖铀矿田。此外,江西省地质局第五普查队、新疆地质局第八队、湖南省地质局四〇二队、四一七队、四一四队、河南省地质局第十七队、黑龙江省地质局区测队、冶金405 队等单位都曾在早期发现或提交了一些中小型铀矿床。

1991 年,广东省地质矿产局七〇五大队被地质矿产部、人事部、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铀矿床功勋核工业
画角的发现
不用通分也能计算
差怎么变
心系“国之大者”,谋创新、铸重器——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
截去与增加
诸广山岩体南部长排地区铀矿床铀镭平衡特征研究
大兴安岭南段红山子铀矿床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预测
来自广西的中国核工业“ 开业之石”
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公司简介
剑指核强国构建先进核工业体系
—— 专访国防科工局副局长王毅韧